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看问题
从大家的发言当中,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确实是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就教育论教育,很难谈出一个什么结论来,教育要从全社会,甚至从全球的变革来思考,不论是全球经济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有一个全球的观点,有了全球的观点,我们才能够对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
教育改革=观念转变+制度建设
现在对教育的议论很多,意见很多,这是坏事还是好事?我认为是好事。当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时候,我想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意见,正是因为教育发展了,大家有学上了,才出现了教育公平,以及一系列的问题。问题多不可怕,而是发现了问题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议论最多的还是教育的公平问题,教育到了大众化的阶段,确实是人人关心的。从国家来讲,教育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能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关系到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从每个学生来讲,关系到他的潜能能否得到发挥,他的人生成就和人生幸福。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永远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改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要改革教育的观念。刚才大家讨论了“钱学森之问”,我们是大众教育,但还要培养一批精英,国家如果没有精英,怎么能够发展?这里面就有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要考虑中国的国情。
教育评价改革的方案已经出来了,大家议论纷纷,我认为改革是受到传统观念和中国国情的影响的。比如说考试,传统观念说学而优则仕,没有说学而优则工、则农。我们的文化里面攀比思维很严重。在聊天的时候,他的孩子考了清华北大,很有面子,我的孩子考的地方大学,很没有面子。中国人讲面子,讲人情。我们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时候,讨论了很多方案,国外的方案都研究了,但是拿到中国来就是不行。
又比如学生做义工,报纸上讲了居委会主任很为难,说明明没有做,拿来让我盖章,不盖乡里乡亲的,盖了却是弄虚作假。当前我国的诚信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我们的改革要考虑到国情的问题,观念的问题,诚信的问题和文化上遗留下来的问题。
要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观念,同时要改革我们的制度。观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有制度保障,有制度了以后依法执教,用制度促进改革。这次高考改革有综合素质的评价,刚才电视台问我怎么评,我认为不是评分,而是要从高一开始,做了什么事,参加了什么活动,都客观地记录下来。
客观记录下来不是排队看谁的综合素质高,而是看高等学校的选择,这个学校注重动手能力强的,那个学校要求的是学术研究强的……这样的评价,可以引导我们观念的转变。
当前,我们最主要的是要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精神。十八大提出立德做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把立人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我们要贯彻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精神,对我们教育来讲就是依法执教。
要完善法律,比如学校法,其实学校是有限的责任,不能承担所有的责任,但是现在学校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比如孩子的安全问题,孩子跑步,走路,磕掉了门牙,学校要赔钱,这本来不应该由学校承担的,学校的压力太大了,所以要立学校法。我们还要设立的投入法,原本我以为东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非常高,而西部地区很低,没有想到河南作为人口上亿的大省,生均经费却是最低的。
我请政协委员下了提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由中央政府来统筹,有一个最低的标准,每个省都是一万块钱。能不能做到这一点,需要用法律来规定。所以,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建设两者要结合起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师资建设重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我是搞师范教育的,可以说60多年的工作中,除了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以外,这50年来我主要的精力差不多都是在师范大学搞师范。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任何政策,好的方法和措施都要落实到老师和学生的身上。
教师的自我学习非常重要。我一生当中,做的工作并不多,但是有一项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我为中小学教师争取到了教师专业研究生的学位,现在中小学教师还可以拿教育博士学位。教师要受到社会的尊重,本身就要能够值得社会尊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质量,才能够真正地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成为体面的职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