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而不是在半梦半醒之间,灌胀了头脑,却依然是头脑简单,四肢无用的灌装车间。
课堂应是一个生命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一点激情的行程。
……
君不见,多少双充满灵气饱含生命活力的眼睛,一进入课堂,即黯然失色,光鲜不再。
新课改呼唤——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
[论文摘要]
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教育对象的生命主题。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需求。尊重是生命发展的基础,对话是生命发展的表现,体验是生命发展的过程,发现是生命发展的提升,开放是生命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在各个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的生命之光闪耀,让学生的生命之能发展。
[关键词]
生命活力 尊重 对话 体验 发现 开放 几点感悟
人来到这个世界为其生命,天造地就,一方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在生命的物质形态上;但同时又是极为脆弱的,尤其在精神的或心理的诸方面。而教育,正是对于精神领域最直接最大量的影响,教育的任何疏忽,往往会对生命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后果。比如,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是极为敏感的角落,需要小心呵护,一不小心可能就伤害了它。还有生命主体性的核心层面“创造性”萌动的幼芽,如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就使之受损甚至毁灭它,正如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多辉湖所说,首先亲手掐灭这些“幼芽”的不是别人,正是孩子的父辈,事实上,接下来继续在对它进行着毁灭的就是老师。呵护生命需要正确地顺应着生命的正常生长。
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教育对象的生命主题。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中,面对学校教育中的“老房子”——课堂教学,教育家叶澜提出了新的改造思路:“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科学……要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
放眼世界,科学课(我省目前叫常识课)在美国、加拿大等到国家已成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在我们中国也必将成为核心课程,面对“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这一时代的呼唤,我们科学课教师责无旁贷,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尊重尊重再尊重,让生命不再压抑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起点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在生命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尊重,再尊重。
尊重,在学生的“人权”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要正视其生命的存在,要看到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珍视伟大的活脱脱的人!同时,还要意识到学生和我们成人一样享有做人的尊严,绝不能因为视其“小”对其“人权”就可以渺视或践踏。其实,每个生命都有她的闪光点,他们是那么地可爱,那么地充满无限的希望,就算是弱智生,他们将来也会适应社会,顽强地生活下去,有的或许还会大器晚成,不是吗?
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无比,老师都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在申请苏黎士技术学院时也被拒绝。
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
……
尊重,在课堂教学方面,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首要前提是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为此,第一,教师角色地位的转换,不仅要摒弃自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影响至今的流弊,而且还要革除教师有意无意与学生争抢“主演”甚至课堂“霸主”的习性,教师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第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放手使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已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语)。
尊重,在师生关系方面,我们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所教的班里,有人会跑到我办公室喝茶,上课时发言争先恐后,下课了围着我讲空话像兄弟姐妹……这是我长期以来有意而为之的结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到四个字:一“笑”,我总是怀着欣赏学生的心情面对学生,所以脸上总挂着笑意;二“谈”,我经常跟同学们谈话,什么都谈,像朋友似的,学生也很乐意跟我这个大朋友讲空话,连刚出生时妈妈差点把她扔掉的事也跟我讲;三“听”,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不好的同学,我都十分注意倾听他们的发言,注意发现发言中的闪光点,加以真诚地肯定;四“宽”,由于我积极实践开放式教学,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举手大喊大叫,想到了问题忍不住马上要问,讨论起来没完没了,有时同学之间争论不够,还要与老师理论一番等等,所有这些,在外人看来,恐怕怎一个“乱”字了得,但我从不严加训斥。因为我觉得这才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不是“乱”。
尊重生命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权利,需要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来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不再压抑,才能为学生生命发展提供可能的基础和条件。
对话对话再对话,让生命主动出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说得多精辟,“共同劳动”,我们做到了吗?没有。我们总是“独白”、“传话”,抑或是事先设定好的“一问一答”。我们累,而学生们更累,因为他们是按着牛头喝水,他们的生命发展内因,没有得到动能激发,处在“半梦半醒”之间。其实,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很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会对话。
生师对话。我们平常在经常使用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叫对话吗?是对话。比之“独白”和“传话”至少赋予了启发的含义,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还会使用。但这种对话明显的是教师主动而且有一定的预设成份,学生是被动下的主动,容易忽视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把握不当。这就需要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对话。大家或许诧异于国外电视剧中偶尔有的教学情景:课堂上“乱哄哄”的,学生不时地随意提问、插话。对!这种随时的举手提问和插话就是以学生为主的生师对话。
在上《动物怎样过冬》一文中冬眠一处时,突然我班的小博士——高唯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老师,动物为什么会冬眠?
师:因为天太冷了,而它们又往往是冷血动物,维持生命的最基本能量不够了,所以只能冬眠了。(我自以为回答得天衣无缝了)
生:不对,刺猬、熊是冷血动物吗?它们也会冬眠。
师:刺猬、熊嘛……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下。
生:还有,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的在沙漠里的动物,天很热也会冬眠!
师:(一时语塞),可能是食物不够,维持生命的最基本能量不够了,所以只能冬眠了。综合起来,冬眠可能是由于冷或食物不够,导致维持生命的最基本能量不够了,所以只能冬眠了。就像我们人一样,遭到突然大的打击而休克的道理一样。
她还是将信将疑,其实我也不是很有把握,就建议她上网查找。
……
多么宝贵的对话啊!这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因在起作用,是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体现。可悲的是对于这种对话,我们中国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以“上课要遵守纪律”为由生生地扼杀了。以致于现在我们在常识课中十分希望学生随时提问,随时发表自己个性化意见时,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尽人意——学生已被禁锢了。
当然生师对话还有感情上的对话,即前面讲到的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里不再累述。
生生对话。生生对话,对于促进学生共同提高,随时互相激发智慧的火花,增进合作意识、团体意识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课堂内外的随时互相交谈讨论、共同讨论研究、合作学习研究、交流汇报等等,这些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已有明显的体现,但总觉得形式主义成份颇多,而实实在在学生由感而发、主动的生生对话不多。
生书对话。学生与书本也可以对话吗?不仅可以,而且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大家一定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大家也一定听说过毛泽东主席看书,在书旁密密麻麻写满问题、评价和心得的故事吧,这就是生书对话。除以上三种对话外,还有学生与自然、生活的对话等。
对话,让学生回归自我,发现自我;对话,让生命激活,智慧闪光。我们应让学生主动出击。
体验体验再体验,让生命亲历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教教材”,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读、背成了我们教师的致胜法宝,以至于产生的大量的“高分低能儿”,这是非常可悲的,表现在生命发展上,当一个个体缺少了获取知识、探究科学的能力、情感甚至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失去时,这还叫“生命”吗?这简直就是容器!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是多样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侧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情感人价值观等,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是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
体验活动、亲历活动又叫“做中学”,其实质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活动、测量、实验、探究、制作、创新等”。如:在教《月球》一文时,我设计了二个亲历活动。一个是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书本上写有明确的原因,但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三个同学上来,他们的头,一个当太阳,一个当地球,一个当月亮,演示起来。演示完了,学生也恍然大悟了,后来,我又叫同学们随意组成三人小组进行模拟演示,同学们兴致勃勃,理解深刻。在这个体验中,理解变化只是一个收获,殊不知,在理解的同时,学生还学会了具体分析变化情况的能力,还知道了一种科学理解研究的方法(可以用身边的人事物来演示研究),培养了对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兴致勃勃,体验收获的喜悦)等等。另一个亲历活动是让学生每天晚上观察月相变化,并画下来。不要小看这种活动家,那可是在真正的科学研究,通过每天观察,不光知道了月相变化情况,还会知道月亮出来每天有先后等另外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养成科学研究客观、认真、严谨、持之以恒等优秀品质。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既理解了科学,又收获了许多副产品——能力和情感等(这些副产品也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学生生命的发展得到了全方位的充实。
发现发现再发现,让生命不断创新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记忆、背诵、模仿、做题,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的好奇的激发,缺少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课堂内:通过观察斜板上推柴油桶能轻松地推上去的现象,进而让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这样就能轻松地推上去),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是不是可以省力),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再比如:通过观察前进的小车突然停下来,上面的小木块会向前倒下的现象,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进而得出惯性有关结论等;在课外:比如看到青蛙小蝌蚪颜色是黑的,而长大后变成了绿色,提出了问题:这是怎么变过来的?然后,经常观察颜色变化,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决问题;再比如看到假硬币:提出问题,假硬币与真币有什么区别?然后设计实验:火烧、掂、扔然后听音、磁铁吸等然后知道许多区别等。
这些都是发现,在这里,发现的前提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或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的关键是运用实验法、判断推理法、调查法、观察法、查资料法等解决问题,从而有所发现。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知识,生命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逐渐茁壮成长。
开放开放再开放,让生命从此飞扬
《科学课程解读》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是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是开放的”。
一是开放教学目标。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扣这些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实际与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加以调控。二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也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三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课堂的惟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如报刊资料、影视传媒、网络信息等,引进必需的素材和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四是开放学习形式。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学模式,划定了学生统一的学习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学习伙伴,读、画、议、练自主采用,手、脑、耳、口、目充分地活动起来。五是开放学生思维。传统教学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富有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不去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惟一的方法和答案,强调多元价值取向,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创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求异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六是开放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实际,以创新为主要指标,在评价形式上做到3个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自评、他评与师评相结合,分数、等级与评语相结合;等。
科学课堂的开放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了以往以本为本的传统教法,在这里,学生生命发展的各种枷锁被彻底打破,学生潜能的激发、学生生命的发展从此获得了无限的可能性。
......
综上所述,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常识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需求。尊重是生命发展的基础,对话是生命发展的表现,体验是生命发展的过程,发现是生命发展的提升,开放是生命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在各个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的生命之光闪耀,让学生的生命之能发展。
后记:关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常识课堂的几点感悟:
1、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常识课堂首先需要我们教师真正理解。众所周知,
只有破旧才能立新,旧的课堂教学已占据了我们教学这么长的时间,要想在短时间内改革过来,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体现学生的生命主题,如何尊重生命,如何对话、体验、发现,甚至开放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有这种思考、认识和理解,只有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理解了其基本要求,我们才能真正去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常识课堂需要我们教师真正的实践。实践出真知,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基本道理,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由于习惯的作用及人的惰性作用下,我们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又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主题,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常识课堂,不管是尊重、对话还是体验、发现、开放等都需要落实在具体的每一节课,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体现人性,激发潜能。
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常识课堂需要不断地反思。如何尊重人?我在课堂上尊重人了吗?我们可以反思;如何对话?怎样的对话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可以反思;在体验、发现、开放等等方面我们都需要反思,既要反思我们以前有做法,又要在具体实践中反思我做到了吗?怎样做得更好?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有太多生成性的资源了,我们不可能在事先都预见到,因而也更容易犯错,所以反思太重要了,“吾一日三省吾教”我们做到了吗?
4、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常识课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评价制度首先需要改革,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下,说句老实话,人性化教育,难!这就需要我们教育界共同努力;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有许多文章可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常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主要参考资料:
1、《科学课程标准》
2、《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3、《科学课》2003年第11期《中国基础教育的时代之音》
4、《新课程:生命课堂的诞生》熊生贵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