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房永军作业帖 [复制链接]

1#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房永军作业帖

《淀粉的踪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淀粉含量不同,遇碘后变色情况也不同。

2、学会利用碘淀反应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含量;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体验乐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变色的深浅可以判定淀粉含量的多少。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

 

(一)魔术激趣,以“变”引入

1“我给大家变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宣纸,给学生看纸的正反面,示意纸上没什么特别的。

2、出示装有碘酒的喷壶,先试喷一下,然后把碘酒喷在纸上,使淀粉变色而显现字迹。(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到喷壶)提问:针对喷壶里面的东西你可以提哪些问题?(这里面是碘酒,你想要吗,房老师给每一组同学一瓶碘酒。知道碘酒有什么用吗?

3、碘酒是什么样的?(棕黄色),闻一闻碘酒有气味吗?什么气味,(让我们来熟悉一下碘酒的特有气味,同时做一个消毒的工作,上课前我们把手都洗了吗?  可是皮肤上还有细菌,如果用碘酒涂一涂就可以把细菌杀死。现在请同学们用棉签蘸一点碘酒把任何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抹上碘酒,把上面的细菌全部杀死,彻底的消消毒。)(碘酒是酒精中加点碘制成的,现在究竟蒸发了,干了剩下的全是碘了,看看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学生用碘酒消毒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指肚,进一步发现碘酒的本色是黄色的。(到底是不是红的,是黄色的。下面我请每组的一位同学用消毒过手指将桌上的饭粒拣出5粒,排列在白纸上,有两个要求:1要排列整齐2不要把饭粒弄脏了,听清楚了吗)

(二)观察实验,感知“变”理

1、学生发现问题(提问:出现什么问题,是怎么回事情),你认为是碘酒碰上米饭变色了,可我认为是你上课前没把手洗干净把米饭弄脏了,你怎么办,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实验用碘酒(重点用滴管的方法)。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米饭+碘酒——变色)(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通过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导出碘酒碰到其他物品是否也能变色)

3、孩子们迅速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进行实验发现了(有些物体变色了,有些物体不变色,引导学生分类,并板书:有的物体+碘酒——变色,有的物体+碘酒不变色)

4、到这里你又想知道哪些问题?(重点引导为什么有些物体不会变色,有些物体会变色),看来这个问题比较难,房老师来打个比方(甜的物品当中含有共同的物质——糖),从而引导出他们含有共同的物质——淀粉,教师板书(淀粉)

5、引导学生认知淀粉,并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淀粉+碘酒——变色)

6、从刚才我们实验后继续观察含有淀粉的物品的变色情况,并猜想结论。

7、设计实验:淀粉和其他不会变色的物体混合实验。(多、少,应该怎样设计,不会变色的物体,我手上刚好有一些外表很象淀粉的物质,我们一起来实验)

8、观察滑石粉,并用滑石粉做比较实验,得出结论(淀粉多的变色深、淀粉少的变色浅)

探讨比较结果。(如果有学生停不下来,就说还在做的组等一下可能就没有奖品了。)“它们有哪些不同?”(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滑石粉遇到碘酒是没有变色。) (重点板书:       色)

先实验滑石粉,不会变色,淀粉会变、滑石粉不会变,如果淀粉‘躲’到了滑石粉中,(把黑板上的“淀粉”和“滑石粉”框起来)你猜还会变吗?”
                
“到底会不会变,有什么办法知道?”(做实验)“实验可以怎么做?”“如果淀粉在滑石粉中比较少,怎么做?”
                
“如果淀粉更少呢?”(再减少淀粉的量或增加滑石粉的量)“怎样使淀粉‘躲’到滑石粉中去呢?”(提出牙签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在调色盘的不同位置,试试淀粉和滑石粉一样多、淀粉比较少和淀粉很少三种情况,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交流实验结果。(可用奖励的办法组织学生静得快并不再随便去碰器材。)(如果投影仪效果好的话,可选其中一组的调色盘作为例子在投影仪上展示)“实验以后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知道淀粉含量不同,颜色变化就会不同。淀粉含量越多,颜色变得越深;淀粉含量越少,颜色变得越浅。淀粉很少时几乎就看不出变化了。板书:淀粉多       

 

()联系生活,应用“变”理

实际应用:淀粉厂应该使用哪种最佳原料。(实验选择最佳材料),怎样来解决,实验,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四)快乐延伸,寻找“变”迹(2分钟)

 

1、教师表演“淀粉消失了”的魔术。“为了祝贺大家又有了新的发现,我再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出示盛有水淀粉的小药瓶。“这有一小瓶液体,如果往里面滴入碘酒,它变成了蓝色,说明什么?”(里面含有淀粉)“如果它不变蓝呢?”(没有淀粉)在小药瓶中滴入碘酒(注:碘酒要滴得少一些!),液体变蓝了。“怎么样?”(确实有淀粉)“看好喽!”教师把小药瓶的口靠近自己的嘴,然后用双手遮住嘴和瓶子,挡住学生视线,往瓶子里吐进一些唾液,拿开后对着学生慢慢摇晃几下,使蓝色消失。“你看到什么变化?”“猜猜我是怎么变的。”
            
3′)

2、引导学生探究“蓝色消失”的原因和表演“淀粉消失了”的魔术。

3、出示课题:淀粉的踪迹

下课!学生领取水淀粉和碘酒。
分享 转发
TOP
2#

精心研究材料  优化科学教学

  汤浦镇小   房永军

 

  所谓材料,有生命的材料:植物和动物等;有物质材料:磁铁和灯泡等;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材料等等,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的具体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为智慧。科学教学中的材料,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使材料才把有结构的知识、有结构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通过评价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获取新知的心理品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去求知和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还最终使学生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优化研究更突显其现实意义。我们觉得材料选择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实施:

(一)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

小学科学要求孩子们在身边的物品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其实在我们身边好多材料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细细地研究一下,就会出现好多很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句话说得好:瓶瓶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如在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些性质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乒乓球,并把乒乓球按瘪,其中还有破的,这就使这种材料变得有结构了。又比如气球,它是许多课中都能用的。如空气热胀冷缩弹力大气压力等研究中都能把它用上去。气球是个宝,就看你会不会用。气球不仅便宜,而且对学生而言都有直接经验。路培琦老师玩气球不就玩得很好?气球反冲时,路培琦老师就可以使气球指定方向地反冲出去。假如我们像老师一样设计身边的物品为有结构的材料,那么教学会变得更简单

(二)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选择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多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材料的选择如果从学生周围的环境入手,更易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内涵,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当我们从最周围的材料入手时,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周围环境中,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如植物的研究,可以在校园里精心选择,校园就可以变成实验的场所,学生就可以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树木的年轮、树冠、树干的变化与形状,就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的好素材。这样选择熟悉的环境,学生有经验,也就容易产生兴趣。

(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教学也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事实表明,在熟悉的生活中也能挖掘到许多有结构的材料。

如学习《电》的单元,学生们最切身体验的生活就是学校和家里从2004年起总是停电,电脑课无法正常开展,雨天教室一片黑暗,夏天热得无处藏身,可谓受尽了电荒的苦头。为什么呢?我们就可将它转化为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猜测出现前所未有电荒的原因,有一个班的学生猜测的原因多达二十多种。哪种猜测有道理呢?学生在讨论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也有近十种验证猜测方法。有同学在网上找到了《经济半小时》专稿——“浙江电荒,买电无门,也有同学找到镇电管所进行采访,也找到了答案,也有的同学把调查研究的结果写成了调查报告。通过对熟悉的生活的问题,寻找科学的答案,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这既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的建构、自我完善,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水平。

(四)在学生经验范围内选择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探究目标中指出: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应尽可能贴近学生,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是游离于学生经验范围内的。这样的材料才能挑逗学生,便于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探究。

罗杰斯、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际中也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的课程。应该说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如《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学生对于包装上的信息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教师可提供各种有结构的包装(各种不同形式的食品包装;几种不同的保质期的食品包装;几种不同配料的食品包装),并且要求所准备的食品包装应建立在学生熟悉或已有经验有基础上。再加上学生自带的食品包装,使整个探究过程始终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之上,所研究的包装且显示较强的结构性。从而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在把握学生探究的一英里宽一英里深关系的同时,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只有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求的典型且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提升学生的探索历程、体验感悟,使他们比较容易的去自行实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TOP
3#

《了解空气》教育实录

(一)、谈话导入,感觉空气:

老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是第二次见面,中国有句古话一回生二回熟”,我们已经是朋友了,作为朋友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事先准备的一只大的空箱子,放在讲台上。)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礼物。

老师问:“在把礼物送给大家之前,我想问问你们,你有什么科学的方法知道箱子里是什么?”(提示学生用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的方法)(抽取1名学生运用感官,然后让该学生上台来观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但不准直接说出礼物的名称。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感受,比如:(眼睛)没有颜色、透明,(嘴巴)没有味道,(鼻子)没有气味,(耳朵)没有声音,(手)没有感觉……)

老师问:“根据刚才观察记录,大家能猜测出老师的礼物是什么吗?”(在学生自由发表后,把箱子打开,里面除了空气没有其它。)

在学生的嘘声中,老师点拨:“对,箱子里的礼物就是空气,这可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为什么说空气非常珍贵呢,谁愿意帮助老师向大家解释?”

老师鼓动:“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佩服佩服!对了,老师突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上课还是玩?我也不喜欢上课,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空气,好不好?” 

老师提示:“要玩空气,我们总应该把空气抓来,怎样才能逮住空气呢,各位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材料逮住空气,可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气球吹一些空气,玻璃杯扣一些空气等方法。)

老师过渡:“同学们实在太厉害了,想了这么多逮住空气的办法!比书中介绍抓住空气的方法还多。那么,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一次抓些空气来,来一个玩空气比赛,比一比哪个组想到的玩法最多,玩的最精彩!”,注意小组内及时的要把玩空气的感受在小组内讨论,玩后要把玩空气过程中的感觉告诉给同学们。(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可以指导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等,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透明、像海绵、没有味道、像流水、变少了、等等)   

组织交流:“大家刚才玩的真起劲,不过我这里还有更加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在玩新游戏之前,我有个建议,大家愿意听吗?刚才我看了一下,各个组玩空气都玩的非常投入,结果没有注意别人怎样玩,所以我建议大家把自己有趣的玩法告诉别人,同时也听听别人是怎样玩的,这样我们就知道更多的玩法了,大家同意吗?”(学生交流,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纸的奇遇 

师:好,刚才我们抓了些空气,玩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为了能使大家轻松愉快的度过这美妙的时光,又能学到科学本领和知识,老师今天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怎么样?
                

生:好。

师:(师用双手拿着一张纸,准备把纸往水里放)如果我把这张纸往水里放,会弄湿吗?
                

生:会。
                

师: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张纸按入水底,却不能把纸弄湿了。当然我们可以利用这张凳子上的材料。(为了让大家都看地见,教师把一张宽宽的小凳子放到了讲台的上面。凳子上摆着一个水槽和一只杯子。)(学生争着举手)

师:今天我要请一名小助手先来试试看。
                

生:(该生跑上来,就把纸揉成了一团,放进了杯子底部,把杯子迅速的倒扣在水里)我保证这样不会弄湿纸。
                

师:(师把杯子按在水里)大家猜猜这张纸湿了吗?

生甲:湿了。
                

生乙:没湿。(这时,教师里基本上分成了两派,有的喊肯定湿了,有的喊不会湿。)
                
师:不要争,我们拿出来瞧瞧不就知道了。(师提起杯子,那张纸漂浮在水面上,明显已经弄湿了,原来是这位学生没把这张纸用杯子给卡牢,让它给掉下来了。)

师:怎么样?还是湿了!谁能想个办法把纸放到水底不会弄湿纸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已经想到了这个办法,结果由于刚才的失败,大家都犹豫在那儿,在继续思考。)
                

师:看来,只有老师出马了。(师用两只手各拿纸的两只角,真的象表演魔术一样,给学生正面反面都看过之后,拿出一个杯子,不紧不慢的把纸揉成团,塞入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想把这张纸给倒出来,倒了好几次,结果这张纸就是不肯出来。)
                

师:好,看好了。(师把杯子倒过来,往水里慢慢的扣下去,一直按到水底。)

师:猜猜现在这张纸湿了没有?

生:没有湿。
                

师:看来大家这么相信房老师啊。我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来看看这张纸到底湿了没有?(师把杯子小心的提上来,用纸巾把外面的水给擦干了。)

师:好,看看湿了没有?(师把纸从杯子里拿出来,展开)

生:没湿。(很多学生都在喊,一个个都显的很兴奋) ,你们能不能给这个魔术起个有趣的名称(纸的奇遇)

师:同学们,你们想变这个魔术吗?
                

生:想。

师:好,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某某同学的方法和房老师的一样却没成功啊?
                

生:不能让纸给掉下来,必须要把纸给卡在杯底。

师:大家都明白了吗?在动手之前,老师有三个要求(1)必须把纸卡在杯子底(2)杯子要垂直往下按(3)观察好了在拿起杯子时必须垂直的拿起杯子,然后用毛巾擦干净。(提醒学生纸会弄湿桌上的书本,实验时要小心,尽量不使水泼出水槽)

同时要对魔术现象进行观察,想想这纸为什么湿不了? (提醒一边实验可以一边组内讨论)

师:每个组两~三次,当音乐停的时候,实验结束请各组的材料员整理好器材?

师:好,开始!(每个学生兴趣盎然的在参与活动中,教师在边上默不做声的在小组之间巡视)
                

师:好,音乐停了。我看同学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都做成功了,还是很想再做。真不忍心让大家停下来。不过,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还没完成,要是感兴趣的,自己可以回家去试试看。器材每家每户都有。大家把水擦干净了,我们准备来分析了。
                

师:同学们,刚才在这魔术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伟大的发现?

生:……

师:在杯子里,除了有水,还有什么物质呢?
                

生:空气。

师:是谁占了杯子中的空间呢?
                

生:空气。

师:对,空气在杯中占了空间,所以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了。
                

师:空气占着地方在我们的科学世界和我们的科学课里,我们把它叫做占据空间。(师板书)
                
师:我们从哪里还发现空气占据空间呢?
                

生:在教室里占据空间、足球里占据空间、操场上占据空间、篮球中占据空间。

师:是的。空气在哪儿都占据空间。

师:现在老师手上有一个瓶子,当这个瓶子被水占据空间后再向里面倒水还倒得进吗?

师:如果把水倒掉再试一试,还能倒进去吗?为什么?(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是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不能倒进去)

(三)、探究活动二:赶走杯中的水

师:同学们,会变一个魔术的不算魔术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第二个魔术。大家看,(教师把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装满了水,倒着立在水里,并且把这个杯子给提到水面,但不提出来)现在我把这个杯子装满水,倒着放进水里,把它提高一点但不提出水面,水会流出来吗?
                

生:不会。

师:谁能想个办法把杯子里面的水给赶出来?
                

生:用吸管往里面的吹气,水就会从杯子里跑出来。
                

师:我们现在没吸管,你可用的材料只有一只杯子,能想办法把水给赶出来啊。

生:……

师:好,看老师的表演。(只见老师往空中又空抓了几把,往杯子中放,然后把杯子倒扣在水中,按到水底,然后把这个杯子靠近装水的杯子,倾斜,杯中的空气变成了气泡跑到了装水的杯中,水慢慢的变浅了。学生看到了之后很兴奋。)
                

师:你想变这个魔术吗?

生:想。

师:要把这个魔术变成功,你认为我们要注意哪几个地方?
                

生:……

师:对,我们1、装水的杯子要往上提一提又不露出水面,2、装空气的杯子按到水底,然后靠近装水的杯子之后再往装水的杯子中倾斜。听明白了吗?同时要边实验边观察组内讨论是谁赶走了杯子中的水? (学生在认真的变着“魔术”,教师参与到学生中。音乐停了请各组的材料员整理好器材)
                

师:好音乐停了,我们的活动先告一段落。接下去我们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在这个魔术中,有什么发现?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究竟是谁赶走了杯中的水,占据了水原来占据的空间?
                

生:空气。
                

师: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

生“空气先变成气泡,然后跑到另一只杯子里,把里面的水给赶出来了。

师:平时我们看不到空气,这个魔术是怎样让我们看到空气的?
                

生: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板书:水中  气泡)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师: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正是这样,我们借助看不到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游动,就能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引导学生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并会流动)(板书:流动)

接下去老师要给大家组织一场比赛,请两个同学来吹气球,

引导学生怎样一使瓶子内的气球吹大,(在瓶子下开个小口,再试验)

(四)、总结拓展
1
、老师说:“今天我们玩了一节课,大家能说说知道了什么?”

2、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3、作业:找找哪儿还有空气。观察人们是怎样利用空气的

TOP
4#

《起重机》教学设计

一、            教材结构:

 

 

二、            教材分析

《起重机》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共2页,分为三个部分。这一课是在学生研究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等工具之后,引导学生对起重机进行观察研究,从而发现起重机力大无穷的原因。重点是研究起重机中的滑轮组。在指导学生探究起重机的原理时,教材仍就沿用前几课由生活现象引入探究问题的原则,按照“问题—思考—假设—验证”的思路编写。课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起重机发现起重机中的滑轮组,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探究滑轮组的作用,最后用“小个子战胜大个子”的游戏来验证起重机力大无穷的原因。

第一部分:参观建筑工地

这部分是本课研究的前奏,可以组织学生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到附近工地参观,但大部分学校无这个条件。比较可行的是教师收集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也可以在课前请学生收集一些关于起重机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展示时先播放建筑工地起重机工作的视频资料和图片,并将各类起重机中的滑轮组放大展示,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数一数起重机上的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个数,并引导学生假设起重机力大无穷的原因是这些动滑轮和定滑轮所起的作用,同时引导出滑轮组的概念。

第二部分:滑轮组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教材呈现了两组滑轮组让学生进行探究,来研究滑轮组的作用。首先引导学生测试出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的重物需要多大的力,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一组滑轮组承受重物的是几段绳子。建议使用测力计,,实际测量后会发现用力在500左右。

然后再增加滑轮的数量,测试用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并与重物所承受的绳子段数之间的关系。建议采集3~5组数据,通过分析,充分讨论后,学生们会发现,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承受重物的绳子有几段,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重量的几分之几。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这是本课内容的扩展和高潮,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这个游戏是本课的精彩处,也是解决难点之处,课前需要充分准备,游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条件的变化,注意记录和思考,可以多请一些同学做一做。

游戏方法:找一跟约10的绳子和两根光滑的木棍,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木棍上,然后绕过另一根木棍后回到第一根木棍,再绕过另一根木棍。让两个大个子学生相距一米远握住这两根木棍,另找一个小个子同学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先猜测,再实践看看发现有什么现象发生。

   不断增加绳子绕过的圈数,进行游戏,并记录。

   游戏结果用表格记录,可以用1~5的数字表示小个子所需要的力的大小(1表示所需力最小、5表示最大)

   分析游戏结果,并引导学生与滑轮组比较使学生明白这原来就是一个滑轮组。分析游戏和前面的滑轮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滑轮组的组数越多越省力,这也是起重机吊起重物的原理,因为起重机上就有很多滑轮组。(可以模拟分析起重机的省力情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滑轮组”实验探究,认识滑轮组的作用,并能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尝试解释起重机能吊起重物的原理。

2、科学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滑轮组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的兴趣,乐于探究、注重事实、敢于提问、、,与同学能友好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计划,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准备

活动手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铁架台、滑轮组、线、重物(钩码)、测力计(可选),光滑的木棒、长绳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

1、参观建筑工地

1)展示有关建筑工地起重机工作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交流活动中的发现。

2、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组装一个滑轮组来做实验

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按图示组合在一起,挂上一个1000的重物,试一试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把重物吊起来?

2)增加滑轮组的组数,试一试这时吊起1000的重物需要多大的力?

实验并记录

3、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1)说明游戏规则。

2)按课文的介绍准备好材料,请班上两位公认力气较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较小的同学上台(也可在室外)进行游戏

黑板上画好游戏记录表格,请小子同学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第二组、第三组游戏,注意记录结果。

(3)    流分析游戏数据,总结我们的发现。

(4)    试用获得的认识解释起重机能吊起重物的原理。

教学设计与案例(二)

教学目标:

4、科学知识:通过“滑轮组”实验探究,认识滑轮组的作用,并能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尝试解释起重机能吊起重物的原理。

5、科学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滑轮组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的兴趣,乐于探究、注重事实、敢于提问、、,与同学能友好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组装、定动滑轮的搭配及与省力的关系。

器材准备:

学生器材:铁架台、滑轮组、重物(钩码)、线、测力计(可选)、光滑的木棒、牢固的长绳等。

教师器材: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参观建筑工地

1、视频展示各种起重机,有起重机滑轮组特写镜头。

师:你发现什么与我们前面科学课学过的内容有关?

2、我们把这种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的叫滑轮组。

3、质疑:滑轮组对于起重机有什么作用?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组装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挂上1000重物,测一测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把重物提起?

2、学生实验并交流。

重物

定滑轮数

动滑轮数

吊起物体的绳子段数

提起重物所需力

1000

1

1

2

 

3、加滑轮的数量,吊起重物。

4、学生实验,并作好记录。

重物

定滑轮数

动滑轮数

吊起物体的绳子段数

提起重物所需力

 

 

 

 

 

 

 

 

 

 

 

 

 

 

 

 

 

 

 

 

5、交流,分析数据。

三、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

1、选取游戏学生(两个班级中公认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个力气最小的同学)

2、宣布游戏规则。

3、学生观察游戏:小个子战胜大力士关键是什么,能不能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4、改变绳子绕的圈数,让小个子说说每一次的感受,并在黑板上作记录。

5、分析记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四、            总结,解释起重机吊起重物的原理

学生根据对前面两次活动的数据分析,用自己的话解释起重机吊起重物的原理。

 

 

四、问题解答

起重机(crane

   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又称吊车。属于物料搬运机械。起重机的工作特点是做间歇性运动,即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取料、运移、卸载等动作的相应机构是交替工作的。    起重机主要包括起升机构、运行机构、变幅机构、回转机构和金属结构等。起升机构是起重机的基本工作机构,它们大多是由吊挂系统和绞车组成,也有通过液压系统升降重物的。运行机构用以纵向水平运移重物或调整起重机的工作位置,一般是由电动机、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组成。变幅机构只配备在臂架型起重机上,臂架仰起时幅度减小,俯下时幅度增大,分平衡变幅和非平衡变幅两种。回转机构用以使臂架回转,是由驱动装置和回转支承装置组成。金属结构是起重机的骨架,主要承载件如桥架、臂架和门架可为箱形结构或桁架结构,也可为腹板结构,有的可用型钢作为支承梁。
   
起重机根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桥架型起重机。可在长方形场地及其上空作业,多用于车间、仓库、露天堆场等处的物品装卸,有梁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龙门起重机、缆索起重机、运载桥等。臂架型起重机。可在圆形场地及其上空作业,多用于露天装卸及安装等工作,有门座起重机、浮游起重机、桅杆起重机、壁行起重机和甲板起重机等。另外,起重机也可以根据驱动方式、工作类型、机动性和用途等进行分类。 

 

 

滑轮组

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绳子的绕法,决定于滑轮组的使用效果。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滑轮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
            

五、表格设计示例

表(1

重物

定滑轮数

动滑轮数

吊起物体的绳子段数

提起重物所需力

 

 

 

 

 

 

 

 

 

 

 

 

 

 

 

 

 

 

 

 

2

绳子绕的圈数

劳动木棍所需的力的大小

 

 

 

 

 

 

 

 

 

六、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外观察起重机的滑轮组组数并估计起重机省力的情况。

 

七、多媒体资源

照片

1、起重机的照片(重点是起重机上滑轮组照片)

2、自制滑轮组的照片

建议录象

起重机工作的视频资料。

 

 

房永军  初稿
TOP
5#

教育随笔:
            

永军,我想对你说

汤浦镇小    房永军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推”上了领导的岗位,从一个普通的教师被提拔为一个副校级领导,那一年才二十岁,三年后又被推为正校级领导,那年才二十三岁,是全上虞市最年轻的正校级学校领导。领导找我谈话时充满的是彷徨和不安。作为新上任的青年领导,自然得好好干一场,既然“时代”赋予我“历史使命”,那也无路可走,同时心里很是高兴,但也觉得自己面临挑战。

    于是我就挑灯夜战,自己常常被自己感动,原先觉得自己在同行中还算努力,现在则被自己的干劲所感动了。当时最让人失落的是感觉自己在校开展工作总觉得自身少了点什么,心情总很难平静下来,“沉”不下来,满脑都是学校内部的事情。由于工作性质的突然变化,原本单纯的教育教学工作变为管好学校、管好教师、与领导接触……
            
感觉自己变成了网中的蜘蛛,四面八方都是线,每一条都必须把它结牢。有时我对此变得一筹莫展。从专注教学工作到全局工作,从与学生交流到与教师领导关系的处理,如何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樊笼”中挣脱出来,如何处理重大事件……全是新的课题,难免应付不过来。工作11年中担任校级领导8年,目前上述的一些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是有些情绪不安定。

今年开学初,是我担任汤浦镇小校长第六个年头的开始,也刚好结合党组织先进性教育活动,我给老师们布置了个作业,要求老师们写一篇以《永军,我想对你说》为题目的文章。为什么取这个题目,主要目的就是想听老师说说心里话。题目中我的姓名,为什么没有姓,是觉得做了五年校长了,尽管经常反思自己,但总觉得还不够,或许自己到底姓什么也不知道了,也想与老师们拉近距离,想老师们对我真诚地提出些批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让我正确认识自己是谁,该怎么做,该怎么来矫正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只所以选择写的方式,觉得笔尖流淌的感情会更真挚,更能让老师抛弃校长与教师的观念。同时不署名,最好打印,也是说明我是真诚老师讨教,并非作秀,真正是希望老师们为我把脉,让我反思自己、提高自己……….

作业布置后一个星期我收到了56篇不同笔墨、不同风格的文章,五十六位老师对一位年轻校长真诚的微笑、善意的提醒。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写的:“你是幸福而又幸运的,你经营着一所学校,一种教育、一种生活方式,你在五年的校长生涯中,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依然记得自己姓‘师’,而不姓‘长’,希望你在今后的校长生涯中永远不要忘记做个优秀的科学常识教师……

这位教师话,也是我时刻在拷问自己的话,“你在做校长的同时,是否还在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呢?”。担任学校领导后,的确如我前所说的感觉自己像一只拉着千丝万缕的蜘蛛,但我从未放弃过“学科”这根丝。科学常识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科学学科名优教师这些头衔也正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还是想对自己说,永军你还是个科学教师。
TOP
6#

培训心得体会

上虞市汤浦镇小     房永军

    任教十余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惟独这次网络研修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将近三年下来,习惯了一个个幸福的深夜,习惯了网友的声声叮嘱,更习惯了专家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次活动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科学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这种角色的特征是:⑴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⑵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⑷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非代替学生探究,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做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者。 

二、对科学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科学课最终的落脚点不是在知识结论上,而是让学生做某种结论,还要能解决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孩子通过学习科学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此为最终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教孩子们科学地看问题,科学地处理问题。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现在的学生要十年、十几年以后才走向社会,那个时候社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现在是无法预知的,也无法教给学生,所以教那么多的知识也可能没有多大的用处,教给学生寻找知识的办法才是最主要的,如果有了这种寻找知识的办法,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到哪儿去寻找知识。在众多的知识中,知道怎样挑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干什么,知道怎么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
    
,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儿童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这里,我看到了审慎严谨的老师,志同道合的同学,我感到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教育之路上,我并不是一个人在上下求索。我并不孤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