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胡月华作业帖 [复制链接]

1#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胡月华作业帖

《磁铁的磁性》教学设计

       梁湖镇小    胡月华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极参与研究磁铁性质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磁铁能吸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不一样。

2、技能目标:能比较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操作试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能与同伴协作完成实验和设计任务。

3、情感目标: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在学生对磁铁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的能力,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的实验方法。

三、器材准备:

 各类磁铁、铜钥匙、牙签、回形针、大头针、纸片、塑料尺、橡皮、棉线、小铁钉  小铁球  记录表二张

四、教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第二次到实验小学上课老师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在第一次上科学课时,实小同学的遵守纪律、大胆发言、聪明活泼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今天的科学课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2.师:我已经把今天的课题写在了纸片上,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把它放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回答:用胶水粘、用图钉按等)用这个能行吗?(磁铁)你认识它吗?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1.师:你在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中看到过磁铁?

2.教师出示条形、马蹄形、环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问:老师这里有几种磁铁你能不能根据这些磁铁的形状来给它们取个名字?

3.学生给这些磁铁命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并板书磁铁的名称)

4.教师根据某一物体利用磁铁吸铁的本领,问:你知道门上为什么要用上磁铁?

(三)、磁铁能吸引那些物体

1、同学们玩过磁铁吗?你知道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2、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投影出示实物)在这些物体中,他们有的能被磁铁吸引,有的不能被磁铁吸引,你们能将他们分成两类吗?

3、请取出材料盒中的信封(分发器材)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4、好!老师发现大家都已经分好了,有什么办法来判断我们分的到底对不对呢?

5、取出条形磁铁,请同学们验证,并完成记录表

6、下面我们来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根据交流的结果: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中,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7、小结:的确,能被磁铁吸引的这些物体都是由铁一类的材料加工而成的!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作的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铁能吸铁——磁性)

8、同学们你认为在咱们的教室中,有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抽2-3名学生进行验证)

(四)、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那么在一块磁铁中,各部分磁性的强弱都一样吗?如:把磁铁分成A.B.C.D.E五部分,你猜一下这几个地方磁性强弱是否一样?

2、要想知道一块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一样不一样,以条形磁铁为例你认为可以怎样来研究?

3、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想出很多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最多!(小组讨论)

4、交流研究方法:你们小组想出了什么方法?好那你们组来汇报一下!

还有别的方法可以研究这个问题吗?

 

(你们觉得用这种方法研究时,需要用到那些实验器材?要注意哪些问题?)

5、真是不简单!但今天老师只为大家准备了回形针一种材料,你们能利用这些回形针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6、学生讨论交流。(你们打算怎样研究?)

7、分组实验,完成记录表。

8、汇报实验成果,梳理数据,得出结论。

9、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块条形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在磁铁的两端,咱们把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作磁铁的磁极。(教师板书:磁性最强——磁极)

10、刚才我们发现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那么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马蹄形磁铁、饼形磁铁等其他形状的磁铁的磁极又在哪里呢?

11、你还能用老师提供的几枚回形针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12、学生小组实验:找出马蹄形磁铁、饼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

13、学生交流

14、教师激励并引导学生小结课堂。

(五)、课堂拓展

1、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我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一下可以吗?

问题一:做实验时不小心把大头针掉缝里了你能帮我取出来吗?

问题二:老师有一颗小铁珠我把它放在蹄形磁铁的一边,我放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问题三:刚才老师在来的路上,有一块磁铁不小心被我掉到地上摔断了,那么它的磁极在哪里了呢?它还有两个磁极吗?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2#

 
                
“有
                
效”探 

前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番话已向我们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学生亲历的探究为核心。关注探究质量,重视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收获,是实现科学学科目标和价值的关键所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师也正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而努力地实践着这个理念.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常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课堂上少了一些秩序,少了一些威严;多了一些自主,多了一些欢声笑语.但在揭开热闹、自由的面纱后总觉得和课标要求的“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活动目标模糊化,活动过程平面化,活动参与个别化,思维介入浅层化等方面。而思维介入的浅层化是导致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无效的最大原因。听了几堂省优质课感促颇深。

[课堂片段描述]

《摆的研究》一课,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林昱老师是这样组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思维介入的.

:请同学们用材料做一个摆,并测试在摆锤自然下落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的次数.

:各小组汇报

:9.5\9\8.5\.9\10.5次等

:从上面的数据看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10秒钟内摆的次数不一样.

:为什么大家做的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可能和线长短有关

:可能和摆锤的大小(轻重)有关

:也可能和手用力有关(教师点拨:测试时摆锤要自然下落)

:可能和摆的幅度有关

:我们要研究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这个问题,同学们猜测到可能与这么多的因素有关,那我们该怎么去研究?

学生讨论

:摆线弄得长短一点\

:那摆锤和摆幅呢?

:弄的一样

:说的真不错!

教师出示表格并指导:

实验名称

一定要不同的因素

一定要相同的因素

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摆长

 

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摆长\摆幅

摆的快慢与摆幅有关

 

 

接着就是让学生根据想研究的主题选择材料,小组进行科学探究并完成实验记录.

摆的研究记录表

一、  问题与猜想

相同的时间内摆的快慢与----有关,-----的摆比-----的摆快。

二、  实验要控制的因素

一定要不同的因素

一定要相同

的因素

 

 

三、  实验现象

 

第一次

()的摆

 

 

 

()的摆

 

 

 

结论:

 

 

 

 

 

 

 

 

 

 

 

 

 

 

 

 

 

 


[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素养是靠一点一滴地积累的,孩子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他们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所以说评价一个探究活动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活动中学生思维介入的深度与广度。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动手动脑学科学。没有思维介入的动手操作是一种机械的律动和平板的模仿,没有动脑的探究过程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林昱老师的课之所以出彩我认为是他紧紧抓住了“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应怎么研究”这个引发“头脑风暴”的问题,强调了动手之前先动脑,从学生最近知识发展区域出发进行加工和讨论,层层推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每个学生明确了“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用控制一些变量的方法去研究”的科学策略。这样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因为它具备了有效教学的几大特征: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并促使学生有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3.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并帮助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4.能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建构起事物的概念框架。5.能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使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肖川博士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灵,放飞囚禁的情愫。把它引到科学探究上来:有效的科学探究能培养科学兴趣、积累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精神,最终提升人的科学素养。让我们共同关注“有效”探究。

 

参考文献:1.浙江省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汇编.省教研室.2004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2001

3.《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肖川著.2002.6

 

                 

TOP
3#

课题:多种多样的调味品

年级:三上      执教:梁湖镇小
        
胡月华     课型: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些常见的调味品,初步懂得使用调味品要适量,不同的食物要用不同的调味品、同一食物可用不同的调味品等道理。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探究调味品的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调味品、会简单使用调味品      

教学准备:实验用品、各种调味品实物、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       请各小组品尝菜汤

问题设置:(1)我的汤的味道是?
        
2)这是什么缘故?

2.       个别汇报

3.       归纳揭题----多种多样的调味品

二、研究新知

1.       认识常见的调味品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调味品是多种多样的,你知道的有哪些?

#小组先自行交流自带的调味品     #集中展示交流(形状、色泽、气味、口感)

名称

 

 

 

 

形状

 

 

 

 

色泽

 

 

 

 

气味

 

 

 

 

口感

 

 

 

 

#教师演示补充介绍(复合调料)

2.       尝试安放调味品

1)师:生活中丰富多样的调味品能帮助做出美味的食品,你知道如何使用这些调味品吗?下面我们一起实验:在刚才品尝过的汤中继续加入相应的调味品一次一次的加,一次一次的品尝,试试味道有什么变化?并把它记录下来。

2)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归纳明理。(板书:放调味品要适量)

3)小组尝试分写安放调味品方案。

面条                 

师:懂得了放调味品要适量这个道理后,老师想请大家为下面这些食物安放调味品,能试一试吗?小组讨论后把方案记录下来并推一代表交流。

师:为什么面条里有的组放的是盐、有的组放的是糖这又是为什么?(归纳板书:同一食物可根据不同口味放入不同的调味品)

师:炒青菜和烧鱼呢?(要求分写两个方案)

学生汇报。

教师点拨:他们放的调味品不一样,这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归纳板书:不同的食物要放不同的调味品)

三、总结课堂,体验成功

看来在食物中放调味品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不断的研究它。下面我门用带来的调味品给自己配制一碗午餐用的美味菜汤吧!

TOP
4#

浅谈在科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有效探究的策略

上虞市梁湖镇小    胡月华

为纠正过于偏重知识接受的问题,现今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取代教师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流。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学科也尽力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诸多方面为师生创设了实施自主探究的各种条件。然而,在运用“以探究为中心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探究技能、掌握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思维”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产生了偏颇,有的甚至产生了“对策比问题更糟糕”的现象,一些无效、低效的探究活动时常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导致有些科学课堂费时、费钱、费力而课堂效率低下。

一、无效、低效探究的界定

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学期《磁铁的性质》一课堂片段为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具有吸引铁的本领,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个五角硬币(不同版本95版、2001版)请同学们先说一说:当磁铁接近他们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有的说吸引、有的说不会吸引

师:为什么?

学生:硬币黄色的说明它是铜做的,所以不能吸引。

师:事实最能说明一切,请大家用磁铁吸一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实验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老师我们发现一个能吸住,一个不能吸住

师:请你说具体一些

学生:95年的不能吸住,03年的能吸住。

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12003年的硬币可能不是铜做的。学生22003年的硬币里面可能有铁。学生3

师:请同学们继续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

接下来学生又开始探究活动了,几分钟时间内学生仍然在摆弄磁铁和硬币。

师:同学们发现到底是什么原因了吗?

有的学生回答的仍然是前面的答案,有的则惘然所问。

过去几年来对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批判给不少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在一些教师中留下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只有通过学生自行解决的活动才是优秀的教学等潜在意识,在公开课等特定的情景中,这种潜在意识更加强化,并成为左右教学行为的主导因素。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探究一下。也有部分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时,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要由学生自己展开,探究结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教师适时介入有效指导荡然无存。上面这节课的两个学生活动,第一个能否吸引两个硬币可称为探究活动,第二个探究为什么能吸引2003年的五角硬币这个活动我把它定位为“低效、无效探究”。对孩子来讲用一块磁铁要完成找到五角硬币中含有镍这种金属这是不切学生实际的,这个活动也是无意义的。一切违背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都是低效、无效的探究。

二、提高有效探究的策略

授受式学习偏重让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为了便于快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所学的内容往往被加工成定论的形式,因而导致大量舍本求末,学生机械被动现象,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弱等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的缺陷。探究式学习的优点在于可以弥补接受式学习的不足,因而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相当大的切合点,所以倍受教育改革人士的青睐。但是,探究学习在具备优势的同时要使其成为有效探究,也需要一些条件作为支撑,则就需要教师讲究一定的策略来应用和实施。

1、策略之一-----选择探究学习的合适主题

科学探究应该成为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但永远不可能是唯一的学习方法。一个主题是否适合开展科学探究学习至少要符合以下三点:①通过探究学习,能促使学生科学认识思维发展,提升科学概念与自然现象间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取对事物的完整、真实的认识。②探究材料及其结构应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开发多种发现潜力,以适应不同经历的学生产生多种发现或结果,使学生们在讨论中丰富心知。③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简单的说,让南方的学生去研究北极企鹅的生长、让北方的学生去研究蚕的生长发育,让小学生研究磁铁为什么能吸镍等主题最后探究必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2、策略之二-----需要相应的知识、方法技能为基础

因为科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确定性,所以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时,学前知识必须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层次,即所谓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同时具有相当的学习技能。不管观察、测量、对比,还是实验、推理、分析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技能为基础,这些都需要在有系统的训练中逐步习得。也就是说,选择开展的活动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技能适合,并符合学生的发展可能。上述《磁铁的性质》活动中所需的认知技能远远超过了学生已有的水平,故而所谓的自主探究是无效和不切实的。

3、策略之三------注重“思”“行”的统一。

新课标告诉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所谓学生探究中“思”与“行”的统一,是学生基于认知规律,在探究活动中努力做到用学生内在的、广泛深入的思维活动牵动他们外在的、有效的行为;用外在的、有效的行为开启他们更广泛深入的内在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全面发展和提升探究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中“思”与“行”的统一大体可分为“先思后行”、“边思边行”、“先行后思”三种情况,即学生在“行”之前首先应确定“行”的目的、方案等;学生在“行”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行”的进程,融合积极的思维,拓展、调整、明晰行为方向;学生在“行”之后必须要通过对在“行”的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搜集资料的分析、对比、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过程的梳理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保障学生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共同协调发展,进而保障学生探究效率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发展。不过,上述三种“行”与“思”的统一联动关不是彼此独立的,有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需要先后融合两种甚至三种情况。

4、策略之四-----规避时间等一些现实条件的制约。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至少需要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研究探究、形成认识”等环节,由于学生经验和学力的现实制约,每个环节都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因而在有限课堂教学的时间内所能开展的活动是有限的,所能获得的科学概念也是有限的。科学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也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和竞争,然而现实教学中,班额大、时间少、材料准备任务重等不足也成为学生不能有效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因素。有专家说过一句话:有时一个简洁方便的教具就可以抵得上一堂优质的课。教师在课前多考虑一些材料、小组合作、时间分配等现实条件对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TOP
5#

空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使他们了解探究过程,同时运用感知、观察、猜想、推测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2、设置悬念,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知足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并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是要占据空间的。

二、教学准备:

学生:透明塑料袋每人一只,杯子每组2只,盛满水的水槽一只,牙签一根,废报纸若干。

教师:带塞长颈漏斗一个(演示器),烧杯一只,杯子2个,水槽一只。

三、教学过程:

(机动)课间谈话:主题我们如何观察物体(苹果)

(一)导入活动

1、创设情境

·师:我昨天碰到一个怪现象,可把老师难住了,听说实验小学的同学平时科学课学得特好。今天我想请大家来帮忙解一下谜团。

·演示瓶子灌水

·师:水为什么灌不进去呢?哪个小朋友帮老师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预计a:瓶太长、口太小,塞子太紧,里面有东西。(什么东西?空气)

预计b:如学生不能回答。(老师请教了科学小博士他说瓶里有一种东西不让水灌进去,同学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二、揭题:

师:空气真神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它好吗?(板书:课题)

(二)收集并感知空气

1、师:要研究空气,我们必须先想办法逮住它,怎么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2、师:我们三()班的学生真爱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

3、师:可今天老师只为大家准备了一只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同学们能行吗?如有困难可参考课本中的12页插图。同学们相互协作一下,下面开始。

4、师:要知道空气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可以用研究苹果的方法来研究,袋里面的空气,用手摸、用眼睛看等。研究好了请同学们完成记录表的填写工作。注意填写要做到简单、明了。

5、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都很投入,大家一定有了不少的发现。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板书:特点)

6、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手、眼、鼻子、皮肤等多种感官知道了空气的存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也知道了空气无味、无色、透明等多种特性。你们真是了不起。

(三)观察。推测空气占据空间

1、师:为了表示对大家研究的奖励,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魔术的题目叫“不会湿的纸”。这是老师的道具体情况(介绍材料)。

2、演示魔术。

3、同学们也来做一做这个魔术。师:做成功的请举手,做失败的请举手。

4、清各小组再来一次,老师要求请失败的小组做成功,请成功的小组做失败,在做的过程中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败。发现了什么?

5、学生交流。(点明:纸不会湿是因为杯子里有一段空气,水进不去。我们把空气占着地方叫占据空间(板书)。

6、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魔术的要领了,我们实小的同学翰真是名符其实的聪明。

(四)探究证实,空气确实存在并要占据空间。

1、师:学了这么长时间同学们觉得累不累?大家有没有信心再来攻破难题?破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下面请老师一直来玩玩水。

2、师生玩水:

一只灌满水的杯子,如果不提出水面水会流出吗?要使水流出杯子要离开水面。难题来了:你有没有办法。使杯子不离开水面而使其中的水被赶走?

3、学生讨论,猜测汇报。(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

4、师:同学想了很多的办法,但今天老师只为大家准备了一个空杯子,你能想办法赶走小号杯中的水吗?

5、实验、观察。

6、交流:是谁赶走了杯子中的水?在攻克难题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

7、教师小结:是空气赶走了水,并占据了杯中空间。

(五)课堂总结、延伸。

1、总结:看来难题也难不倒我们实小三()班的同学们,老师真为大家的能干感到骄傲,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

2、活动延伸。

把教室的一杯空气,换成一杯教室外的空气。

 

 

上课地点:实验小学

时间:20041215

TOP
6#

用发展的眼光倾注课堂,让科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今天王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堂课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科学课堂的生命活力,表现在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浓\参与积极性高\思维介入有深度等.这样的课堂效果的出现归功于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倾注了发展的眼光.老师至始至终关注的是学生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需求是什么?从而进行有的放失的教学安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课前教师能用发展的理念来指导确定教学目标.

科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都是围绕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纬度制定的.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三维目标统筹兼顾,作到不偏不废各个落实,实质上就是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形成添砖加瓦.今天这节课把“指导学生把一个不完整的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可进行研究问题,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探究的策略”作为第一目标并进行具体化,

2.       课中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成长.

3.       课后教师能用发展的视角来拓展学科的魅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