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师的上课很有思想
一是课程意识。蒋峰老师不满足于教材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想法,把想法运用在课堂当中。把促进学生发展的设计在课堂中。陈荣林是把相关的图片呈现出来,学生不约而同说出是日食带。把教学方法的研究走向课程发展。
二是目标意识。制定目标,把学生前概念做一个调查。陈荣林做过调查。
三是探究意识。探究活动的设计与与学生的交流设计落到实处。小技巧的设计背后支撑的是思想。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想的,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有很多的帮助。
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基于这节课的学生前概念的情况,来合理处理教材的设计。荣林的课学生的实证意识大大向前走了一步。蒋峰的课是在学生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了。在学生还未有能力解决一些知识问题的时候,就要设计考虑问题的难度。教材中出现有一幅图,就是有关本影的图片,你们认为应该出现还是不出现?当教材出现难度大的时候要合理处理教材,基于学生的状况,基于教学之后的反思,基于前概念来设计教学更好。
学生能发展到如何程度,教师要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发展的思想该如何走,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支撑。学生层面只能知道三球一线,有一个影子在地球上就够了。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体现在这个单元当中。当地球和当宇宙综合来观察。学生的态度已经非常不错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隐藏起来的,在考虑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同时要考虑思维的发展。
教学的结果能否检测学生。就这节课第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出日食发生的原因;第二拿教材的图来问,你会解释吗?第三日食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的初一发生?第四日食时间为什么只有几分钟?基于教学结果监测学生。
设计的建议
老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事实,供学生后面研究的时候作为基础,日食有三个种类,日食是一种现象,日食发生的时间都是在初一的,这些资料为学生后面的探索提供依据。现象和事实作为学生研究的一个动力,可以引起学生的许多兴趣和问题。
模型是先体验,体验是建构模型的第一步。用模型来解释是建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来解释。[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0:14: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