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科学课彭思军老师活动记录专贴 [复制链接]

31#

 


此帖收集至“个人(团队)成长贴、微博汇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071


期待更多精彩!


 

TOP
32#

4月10日,星期三,晴。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按照孙老师的安排,按照修改好的教学设计又试上了一节。这节课的设计是以表格开始,还是以表格结束为脉络。重点是让学生一是要有顺序的进行观察,二是学会整理、分析重要信息,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究竟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因素有哪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而得出影响食品保质期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的包装、保存条件、食品本身的特点、食品的配料???????等等,整节课大多是时间是安排学生填表(搜集整理信息)、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展示汇报的时间安排约十分钟。
但在试上的过程中,发现一是第二张表的填写是重复的劳动,因为第三张表还是要填写食品信息的,耽误了几分钟的时间;二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我感觉不流畅,也就是过渡性语言有点牵强,不连贯,有待揣摩和推敲;三是学生在分析信息,比较信息时不知道如何去想,老师引导的不够好,导致时间浪费了很多;四是对于不熟悉的配料学生没有做深入的探究。金东区教研员王老师还提出了这节课的观察切入点要找对,是分析信息而不是搜集信息,不要停留在原始阶段,教孩子们如何搜集信息,而是要思考高级阶段即比较分析信息。针对上述问题,再进行修改,大致的流程不变,做一些微调,下周再等章鼎儿老师来听。
TOP
33#

4月11日,星期五,晴。
今天我和孙悦老师还有朱卫东老师一共带了12名学生到东苑小学参加了金华市第十二届中小学海陆空模型竟赛,早晨8点就到了,大会组委会没有举行开幕式,直接到各个比赛场地参赛,项目很多,有火箭助推滑翔、橡筋动力飞机制作、自旋翼、遥控直升机、伞降、无线电滑翔、风力直行、四轴障碍赛、舰艇制作、十分之一竞速、三十二分之一竞速、C3场地赛等等。场面非常壮观。很幸运的是分给我带的两个学生,有一个还获得了直航模型A组第二名,因为我不熟悉比赛环境,还带着学生,就没做深入采访,只是拍了一些照片,以此说明。
TOP
34#

以下是引用湖北远安彭思军在2014-4-24 12:39:00的发言:

    
     4月11日,星期五,晴。
今天我和孙悦老师还有朱卫东老师一共带了12名学生到东苑小学参加了金华市第十二届中小学海陆空模型竟赛,早晨8点就到了,大会组委会没有举行开幕式,直接到各个比赛场地参赛,项目很多,有火箭助推滑翔、橡筋动力飞机制作、自旋翼、遥控直升机、伞降、无线电滑翔、风力直行、四轴障碍赛、舰艇制作、十分之一竞速、三十二分之一竞速、C3场地赛等等。场面非常壮观。很幸运的是分给我带的两个学生,有一个还获得了直航模型A组第二名,因为我不熟悉比赛环境,还带着学生,就没做深入采访,只是拍了一些照片,以此说明。

    



模型比赛浙江是搞得比较好的,如能真正为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那就更好了!
TOP
35#

4月14日,星期一,雨。
今天只是把明天要上的课继续做准备,以课堂实录的方式准备。这样心里有底一些。另外就是还看了张校长的两节课。
一节是命题与概念的课例《淀粉的踪迹》,“停留在命题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探究也是低层次的探究-------郁波。”怎样才能使教学从低层次提高到高层次,那都应该抓住核心概念。寻找淀粉的踪迹仅仅只是途径,重要的是要建立核心概念,这需要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这节课要建立的核心概念就是可以用碘酒检测淀粉,碘酒是一种检测剂,同学们认识物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感官观察,用工具,还可以用检测剂,这就告诉孩子们,认识物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个过程隐藏着人们探究各种客观世界的方法是不断推进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不断进步的,如果我们这样去把握一节课,着眼点就很清楚了。
这节课的活动是完整的。过去科学课有探究活动,围绕探究主题的活动被肢解成许多细小的活动,在那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思维也有推进,但在老师语言的引领下,一步步被动推进的。本堂课是围绕一个大活动展开,整个活动分成两块,就是兰本达说的探究、研讨两块。这节课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自己像模像样的观察、记录、研究差不多了,然后研讨,研讨有两种,一种是小组汇报,其他小组思辨、质疑,另一种是每个小组都汇报,染后思辨,这节课是采用第一种方法研讨的,效果非常好。不论是探究还是研讨,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只是在引领、点拨,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活动中逐步推进。
故事开头,设疑---出示1、2号白色粉末,说明、如何观察-----填表一-----发3号,判断-----发4号,判断-----填表2----发碘酒、滴管-----汇报、质疑-----介绍检测剂----找淀粉------故事结尾---发信,这是整堂课的大致流程,很清晰。
另一节课是路径与方法的课例——《白醋与小苏打》。
要想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这节课如何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白醋与小苏打混合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对产生的现象如何解释。张老师在这节课中,采用了两个有效的措施,其一,学生在探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试验中,老师的无声引领:发放记录单一,学生实验,发放玻璃棒,学生搅拌,老师回收玻璃棒,学生张贴记录单一,老师发放记录单二,学生填写记录单二,继续贴,老师与学生各行其是,互相配合,由于老师的无声引领,学生的实验、记录活动也是在静心中高效的开展起来的,其二,以前发现的“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泡泡”为依据,研究“剩下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和白色的沉淀物是什么?”首先将剩下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和白色沉淀物分离出来,然后分别在液体中加入小苏打,在百色沉淀物中加白醋进行研究,经过交流研讨,同学们在证据面前对无色透明的液体“肯定”了不是白醋,而对白色沉淀物因为还有不可能排斥的情况则用“可能”做出了判断,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还为孩子们继续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张校长从纵向深究、横向拓展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演绎了同样一节课,这种同课异构的尝试,有利于我们既遵循科学的一般规律,又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它促使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TOP
36#

4月15日,星期二,阴。
好紧张的一天,终于到来了,章鼎儿老师来听我的课了,同时来听课的有金东区三十几位老师,包括金华市的教研室主任也来了,还有金东区教研员也参加了听课评课。
第一节是张根兵校长上的《谁先迎来黎明》。这节课以欣赏歌曲《爸爸妈妈请听我说》,歌中唱出时间到哪儿去了,画面从胎儿到出生,上学读书,长大了。又结婚了。爸爸妈妈都老了,时间呢,到哪儿去了?点明课题,然后以世界各地的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抓住时区这一知识点深入探究,使得学生知道了不同地区,同一时刻的时间记录是不同的,深入浅出的引导是张校长的最拿手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又收获了一点儿。
第二节课是孝顺中心小学的陈燕萍老师试教的三年级的《树叶的观察》,用的是二年级的学生。这节课比以前试教时感觉有进步,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观察指导这一块做得更好了,更细了。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习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确实要细心指导,才能有所收获的,孩子们才会观察,会记录,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那就是:会观察,会记录。
第三节就该轮到我了,我就按照之前准备的课堂设计开始了一堂课下来,面对那么多的听课老师,反而不紧张了,反正丑媳妇还得见公婆。吃过午饭,中午一点,章老师评课,“用21分钟给孩子们活动,很不容易了。”“最开始时的那个小女孩发言声音太小了”,“点明课题要手拿包装袋,告诉学生什么叫做信息。”“后面的路子是对的。”“活动有问题,包装的方法和材料也是信息,但不是认识的重点,时间也有点多。”建议“没人要有事情做,每人一张记录纸,找一找,重新设计活动时间。”“这节课的价值意义的研究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和影响。”“目标:关注包装袋上的信息,是生活的需要。”获取信息的过程,整理、分析、运用的过程,产生问题的过程,这都是要关注的。“可供选择的活动:1、尽可能地发现包装袋上的信息(数一数有多少条,不需要一条一条地写下来)。”“2、写1至3条你特别关注的信息,并解释。”“3、你有什么问题,也写1至3个。”“然后小组合作,汇报:最多几条?最关注的信息是哪一条?”这样,就可以了。我细细的体会了章老师的建议,回去在修改,再上,收获很大的。
下午三点,评课结束,送走了章老师,我和孙悦老师,还有鞋塘的两位老师一起赶往杭州,到达时已是晚上七点多了,杭师大附近的宾馆都住满了,好不容易找了个宾馆住了下来,准备参加明天举行的2014之春第78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金典课堂教学艺术展活动。
很充实的。
TOP
37#

4月16日,阴,有阵雨。杭州。
活动安排是每半天都是先上两节展示课,授课老师说课,专家点评,教师互动,短信抽奖等环节,今儿上午上课的老师一位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副校长、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徐莹莹老师,展示的是四下第四单元《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另一节课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苑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李霞老师展示的六上《生物的性状》,课后,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国培专家喻伯军老师进行了点评。
     喻老师说,徐老师的课是很有自己思想的一节课,做到了对孩子们的好的习惯的培养,如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等,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跟内容相匹配的方法,其中的探究指南为学生已经搭好了思考、探究的脚手架,学生交流汇报时,先说理由再说观点或者先说观点再说理由,都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和交流方式。
对于李老师的课。喻老师说到了一个词语“自己的课程。”我理解的意思是,按照课程标准去理解教材,去研究教材,在课堂上研究教法,进一步理解课程标准,从而形成自己对课标的独特理解,形成自己的课程标准。这才是最高境界。李老师对小学生的概念建构是怎样落实的呢,是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描述,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二是问题设置的驱动性,任务的度,都指向学生的兴趣。三是交流的问题有针对性,对思维层面上有促进,四是不同的设计基于不同的学生,要建立自己的课程。
下午继续展示的是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教研室副主任、浙江省温州市名师、“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施昌魏老师主讲的五下《浮沉子的秘密》,另一节是来自家乡湖北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湖北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全国小学优秀教师,全国优质课特等奖获得者朱映晖老师展示的美国教材《化石大发现》。点评专家是浙江省缙云紫薇小学书记兼副校长,特级教师陈彤老师。首先还是由两位上课的老师说课,施老师的浮沉子的由猜想过程到验证,一步步的吧学生引向探究的活动非常清晰。朱老师的课从开课就有一种与众不同,采用时空穿越的形式,让学生以考古学家的身份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老师以谈话的方式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的探究,真是好极了,老师幽默诙谐的谈吐,博得台下一阵阵掌声,大师就是大师,很有收获的。
TOP
38#

4月17日,星期四,多云。
今天继续参加杭州师范大学的名师经典课堂展示活动。上午首先展示的是由浙江省义乌稠城第一小学校长,总支书记,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楼曙光老师,他上的是五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的沉浮》。第二节是由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特级教师徐杰老师上的《形形色色的动物》,自编的一年级教材。点评专家是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卢新祁老师。对于这两节课,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楼老师的几个变化。马铃薯变成了西红柿,楼老师说,西红柿的密度接近水,这样实验现象很明显。这肯定和老师平时的研究是分不开的。还说了一些可以选择的如,是否记录用多少盐,加热的方法是用蜡烛还是酒精灯,用什么东西去操作,等等,试想,老师没有研究和自己的课程,会有这么多的变化么,会有这么多的思考么,佩服佩服。两种液体的不同到底是什么液体,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达到了课程目标。
徐老师的课呢,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可能从明年秋季将在全国实行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所以徐老师已经开始着手思考如何编写教材了。好消息。徐老师也说了,编这篇内容,比较简单,是因为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能高估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要和学生要有联系和连接。要给学生很多时间去进行讨论,前提是要让学生会讨论。今天在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
下午第一节展示的是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袁亚军老师上的四下《折射》第二课时-----眼睛,是选用美国教材。第二节是由浙江省嘉兴实验小学校长,全国优质课特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省功勋教师张晓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食物链和食物网》,点评专家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最深的印象是张老师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了科学课堂上,学生每人一台笔记本,由老师调控,学生操作,太爽了。但在我们家乡结合实际是不行的,这只能是展示课,代表着这一事物的发展趋势。
TOP
39#

4月18日,星期五,多云。今天随着孙悦老师和朱卫东老师一起来到了金东区孝顺小学参加了金华市小学科学三区联动教研活动,参加活动的有金华市教研室主任,金东区科学教研员王荣文老师,还有各学校的小学科学老师共一百多人。上午共展示了三节课。一节是孝顺中心小学的陈燕萍老师前几天到金华试教过的《树叶的观察》三年级的内容,用的是二年级的学生,上的很好了,我特别欣赏的是陈老师对低年级的孩子们的观察指导,用范文的形式,指导学生看别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的,形状、大小、颜色、高矮、粗细等等各方面进行观察。又是怎样进行描述的呢?“像什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眼、耳、鼻、手。。。。。)会记录(文字、画图、照片。。。。。),真正达到了课程目标。
第二节展示的是来自柳湖小学邵璐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昼夜交替》。开课从现实中已知的白天和黑夜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白昼和黑夜的概念,引起学生猜想,为什么会有白昼和黑夜呢?便有了后来的实验验证,有四种,一是地球自转,二是太阳绕地球转,三是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四是太阳自转,地球也自转,地球还公转。老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验证,对学生实验,老师都做了很细心的指导。但有三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开课时让学生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结果是一株植物,与本科的知识点不搭,二是在实验之前找了四个同学上台演示实验,没有交代清楚,也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三是反对第四种猜想的,生说“一年才会形成一个昼夜而现实是每天都有昼夜的”时,老师也没做任何评价。这是我感觉有待商榷的地方。
第三节课是来自宾虹小学的叶丹老师主讲的《食物中的营养》一课,这节课老师始终是有条不紊的递进,一环套一环的教学,从找营养成分、营养的作用,从老师准备的资料,到验证食品的营养,都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的探究活动。最后用小胖的照片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合理膳食,明白某一种食品不是只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更不是一种食品含有所有的营养。这就是要达到的课程目标。
还有一个问题。瘦肉里含有蛋白质而没有脂肪么?值得商榷。
TOP
40#

4月21日,星期一,雨。
今天没上课,上星期上课后一直没回来,章老师评课后还没和张校长沟通过,早晨一到校,就去找张校长了商讨这节课的修改方案,张校长依据章老师的建议,指出,一是要每个同学都要有记录单,二是要搜集信息,统计有多少条但不一定每条都写下来,三是从所有的信息中找出你最关注的三至四条信息并作出解释,全班交流,质疑。四是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一至三个。就按照这个思路再进行修改,明天再试教。
准备好课后,又听了张校长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这是上周二章老师来的时候上过的课,很好的。
下午主要是看了张校长的两节课。一节是有关命题与内涵的课例《比较水的多少》。“比较水的多少”是小学生学习科学中一个极小的命题,但这个命题仅仅是一个例子,它不是目标。张老师透过这个命题,看到了本课旨在解决一个人类经过几千年才统一起来的计量液体的大小问题这一深刻的内涵,并力图通过一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适切的、浓缩的、经典的发现、认识、解决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道理。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即从“统一计量液体标准”这一大处着眼,从“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例的小处着手,从孩子们最熟悉的一年级数学中“谁多谁少”入手,来比较水的多少,然后在这一基础上,从数学计算到科学研究,出示“小红2瓶水,500毫升/瓶,小明一瓶2500毫升”激起了矛盾的冲突,引入统一标准的话题,并经历了一个同样的量器,水位的高低,尺子量,统一格子,最后利用量筒这样一个层层推进的活动与认识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在建立体验“统一标准”意义的基础上,展开认识量筒的探究活动,从粗糙的比较走向精确地测量,在“统一标准”上做足了文章,符合人类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另一节课是有关洋教材与本土化的课例《分离颜色混合物》。是美国STC二年级教材。课后有张校长的反思:一是色层分析法分离出来的黄色和蓝色,只能说绿色有可能是由黄色和蓝色这两种颜色混合而成,而不能完全肯定就是由黄色和蓝色混合而成的,紫色也一样。虽然归纳拓展阶段也进行了验证,但还是只能说有可能,如果是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或许更有助益。二是对于拓展问题,老师强行推进,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科学课上我们希望学生学习多问“怎么样”少问“为什么”,可我们老师们却偏偏喜问“为什么”,包括我在内。值得我学习和改进的是:一是一堂课承载多少内容的问题。原来是追求一节课的“大而全”,要么经历一个所谓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要么在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上纠缠,致使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很累,而实际效果却不如人意。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化繁为简,牢牢抓住“分离颜色”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围绕这一主题在“解释事实”上做足了文章,整节课主体清晰,思路简法,体现了“少就是多”的理念。二是一堂科学课时间向谁倾斜?在这节课里,张老师用了23分钟时间让学生去做观察实验,让时间花在学生自主获取事实,体验过程的活动中,足以说明,一节课的时间不是放在老师滔滔不绝中,而是要让学生沉浸在做、看、玩、思的探究活动中。
TOP
41#

4月22日,星期二,雨。
到金华曙光小学已经一个月时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听了孙悦老师的课,讲的是《观察种子》。这节课虽说学生没有动手做实验,但孙老师准备的课件非常地棒,从观察各种各样的种子(蚕豆、红豆、绿豆、黄豆、花生、玉米等等),到解剖种子,从胚芽到胚根,子叶,以及各自的作用,从种子发芽到生长,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学生兴趣盎然,同样也达到了课程目标。
第四节课,该我试教了。我把昨天修改好的课进行了试教,只有孙悦老师一人听课。据说张校长到另外一所学校试教去了,朱卫东老师也有课。按照设计的流程,先出示老师个人信息表,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再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接着是介绍“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强调只有这样的才是安全的食品。然后,以比赛的形式,看谁在“大好大葵花籽”包装袋上找到的信息最多,当然,在找之前,老师先推荐记录方法:写“正”字。以上用时应该控制在8分钟,(估计超了。)接下来是用10至15分钟写出你最关注的2至4 条信息,并说明为什么,汇报交流,补充,质疑,。最后,写出1至3个你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解决,一直到下课。这是整体思路。一节课上下来,感觉思路比较清晰,学生活动时间也比较充裕。课后问孙老师,他说可以,就按照章老师提出的意见上。下午把课堂实录整理出来,再慢慢消化,我说行。下午整理课堂实录了,到晚上还没整好。唉。
TOP
42#

4月23日,星期三,晴。
今天,迎来了曙光小学传统节日,也是世界读书日“曙光小学第五届读书节。”每年的这一天,学校将要举行一些活动,给“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少年”颁奖,同时还邀请金华市以及金东区各书社举办书籍进校园活动,就是把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送到学校摆摊售卖,以此促进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建设,真是一举数得。一是商家有了生意:据说去年读书节上,光打折后的销售额就是十几万元;二是家长和孩子有专门的时间,不需要到处跑就能够一站式买到想要的书;三是为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打好了基础,孩子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书看;四是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认识,形成了统一的认识,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早晨刚一开市,学生、家长,老师等蜂拥而至把书摊围得个水泄不通,老师在挑书,家长在挑书,孩子们也在挑书,其中,我问了一个小孩儿,“这些书你都愿意看么?”“愿意啊,可好看了!”我还看见有一个家长一共买了7本书。足以说明,书籍,在金华曙光小学的所有人眼里,已经是不可缺少的资源和财富了。书摊摆了一天,每到中午和课间,都会有学生光顾购书。
上午除了逛书市,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回到宿舍整理课堂实录了。下午听了来自金华市丹溪小学的邵倩老师试教的四年级的《各种各样的花》,张校长、还有她们自己学校的两位老师听课。这节课中老师以介绍花的各部分名称开始的,都是以问的形式,“这是什么呀?”然后出示课题,为学生都准备了三种花:杜鹃花、含笑花、柚子花。问学生,“你准备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结构?”学生说过之后开始探究活动。我个人认为,一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时,指导不够,导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知道怎样解剖,怎样粘贴,时间太紧,还没有完成呢,老师就匆匆进入到汇报、展示环节了。这不是典型的为了探究而探究吗?按照章老师倡导的,多给孩子们探究的时间,才能有所发现和所得,活动时间太少了。二是我觉得在比较几种花的相同于不同时,引出完全花、不完全花、单性花、两性花等等概念,进行比较,还可以深入探究,有的花既是单性花同时又是不完全花,有的花既是两性花同时又是完全花,等等,这样的探究才是有意义的探究。课后张校长评课,也不是评课,我估计是来请教张校长的,所以张校长给出了他的意见:开始就用花的模型直接告知花的各部分名称,解剖,贴在黑板上,强调解剖和观察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去探究活动,在比较相同与不同时,孩子们就有话说了,老师再适时告知概念。这样就ok了。说的几个老师心服口服的,的确,专家就是专家。
TOP
43#

读书节好呀,今年我们网里有推荐科学书籍吗?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44#

今天的晚宴上(哦,不知觉中已经是凌晨,那就要说昨晚了)


 


彭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种精彩的语言随口而来,绝!


 


特别欣赏彭老师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明珠小学,那发自内心的感受,无比真诚。


 


祝老大哥身体健康,希望有机会湖北见。

TOP
45#

 谢谢
TOP
46#

能够参与这样的跟班跟校活动,提高是必须的。回到湖北后也可以坚持记录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