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科学网络研修班王靖宇作业帖 [复制链接]

11#

在解剖油菜花前的生命教育

                                      

 

在上《新的生命》单元《油菜花开了》这一课时,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一边要解剖油菜花,一边还要宣扬热爱生命”。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好呢?以下是我在课堂上的一段谈话:

师:今天,为了更好的观察研究油菜花的结构,我们要来解剖油菜花…

话音没落,早有学生在惊奇于解剖了,口中反复着一个词语:解剖?解剖!

师:知道解剖吗?听到解剖,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情景?

生:医生在手术台上的情景…

生:很血腥的…

生: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拿着小老鼠做实验…

师:解剖在很多时候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你怎么看?

生:很残忍!

生:为什么不拿死掉的进行解剖呢?

生:死掉的跟活的会不一样的!

师:很多时候解剖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确实很残忍!那为什么还要解剖呢?

生:为了能够知道的更多!

生:可以解谜!

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生:牺牲了一些小生命,可以保护更多的生命!

生:可以让人类社会更加的进步!

师:今天老师只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朵油菜花!知道为什么吗?

生:可以少牺牲一些油菜花!

生:一个小组一朵就够了,我们可以小组分工!

生:不能随意的解剖!

 

 

 

TOP
12#

科学、民主、人文

——浅谈转变旧观念、走进新课程

 

 

.坚持创新教育的学习观

有人曾这样描述传统教育“教师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未来的人才”。尤其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凸现的今天,“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老化”已属必然。

新的科学课程要求我们自然教师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修养,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实现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事实上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理论武装头脑,是不可能产生教育的创新的。其次教师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实现兼收并蓄,达到宽广厚实的程度,修正过去“一桶水”与“一碗水”的观念,使自己的知识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涓涓流入学生心田。再次教师要学习创新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学会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逐步使自己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方法论的素养。

.坚持创新教育的人文观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其本质是对完整、健全的人格的追求及培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能。同时科学学科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教育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这是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创新教育的任务之一。

.坚持创新教育的民主观

民主、自由、安全的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土壤和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之中,学生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自然教师在思想上急需实现两个让位,一是传统教育的操纵——依附式的“权威与奴仆”师生关系急需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二是传统的唯书是从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急需让位与培养科学和创新品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上要鼓励学生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胆怯,尝一下“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试一下“心血来潮”、“异想天开”。教师只有真正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心理舒畅的心理情境,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

.坚持创新教育的个性观

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在科学课学习中,有的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很感兴趣,喜欢探索其中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在意自然事物的空间分布,时时喜欢搬弄地图;还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搞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科学教师必须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

.坚持创新教育的教师观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唯独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教育专家。研究型教师要具备四勤。一是勤读书,“学然后知不足”。面对知识爆炸,观念更新,不读书不看报,孤陋寡闻,何以从事教学研究,哪能奢谈教书育人?二是勤思考,孔老先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就是研究,学而不思,学习的知识就是死知识
        
,遇到活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有人把读书比作耕牛吃草,把思考比作反刍。读后多思,识辨真伪,去粗取精,探索规律,方能它山之石为我所用。思考就是研究,思考之后所产生的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就是学问。三是勤实践,实践出真知,教学长才干。教师以有的经验有时因时间、地点和学生的改变而失效,遇到新的问题,要找新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生命不息,实践不止,上下求索。四是勤总结,教学贵在总结,总结出新知。通过总结找准得失,积铢累寸,为到达新的彼岸建站加油。以上四勤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倘若固步自封,无视“四勤”,一味地墨守成规,老生常谈,其结果只能是新药不会用,老方不治病,枉做老郎中。“四勤”不是花架子,而是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功。四者兼备是教师创新的基础,也是走进新课程的需要。

 

TOP
13#

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蚊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实验教室外的长廊顶上聚集起了成千上万的黑色蚊子。蚊子学生在天气热的时候经常见到,不足为怪。而在如今的11月份,天气转冷,见到如此多的蚊子集聚,自然对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每次来上课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着在追打蚊子,甚是热闹。还不时有学生跑来问我: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的蚊子啊?

是啊,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蚊子啊?这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问题,多好的问题啊!此时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多么的感兴趣!心想:何不以此为内容搞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呢?说做就做!课间,学生们还在追打蚊子,上课铃声响完了,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交流着各自的成就。就在此时,我说:“刚才大家都在教室外面追打蚊子,许多同学也问我: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蚊子呢?”话一说完,甚时,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那里高,别人打不到,安全;有的说那里的温度蚊子喜欢;有的说那里的光线比较暗;也有的进一步提出了问题,现在都11月了,怎么还有这么多的蚊子呢?……

结合大家的讨论后,我郑重的把这个问题:“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蚊子”?写到了黑板上。并把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猜测进行了统计:

我认为的原因

赞成的人数

占百分比

那里高,打不到,安全

4

8.2%

那里的温度蚊子喜欢

15

30.6%

那里的光线适合蚊子

10

20.4%

可能那里有它们喜欢的气味

7

14.3%

那里是他们的家

2

4.1%

上面的其中几个原因

8

16.3%

其他不清楚的原因

3

6.1%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不失时机的引导着大家为这一活动设计着自己的方案。一年多的科学学习下来,学生已能轻松为自己选择方法,制定方案了。再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活动方案渐渐形成。全班主要分成了12个小组进行研究,小组里再进行分工落实。主要的方法有这些:1、查找有关蚊子的资料,对蚊子的生活习性进行全面了解。2、询问有关人员,如:父母、老师、校爱卫会成员、灭蚊灭蝇技术人员等。3、实地观测,如:在不同的气温、湿度、光线、风等环境下,蚊子的反应。4、记录自己小组的活动过程和发现,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等等。

经过讨论,大家决定花一星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研究活动。就这样,关于蚊子的研究活动开始了。在这个活动期间的一星期,经常有同学来和我交流他在活动中的发现,有数落蚊子的罪状的,有表扬蚊子的作用的,有汇报蚊子的习性的,有介绍灭蚊的方法的……我为学生能够这么投入的参加这个探究活动感到无比
                
的高兴,不禁感慨:要是他们平时能够以这种热情对待科学作业,那还需要我这样费劲的催交作业本吗?

一星期的时间在学生的忙碌中过去了,大家纷纷上交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经过研究,大家发现蚊子其实有很多的种类,全世界有2000余种,我国就有200多种。而在科学教室外长廊上集聚的是一种叫做摇蚊的蚊子,它们与我们夏天常见的叮人的蚊子不同,虽然从外形上看很像蚊子,可口器已经退化,它们不吸人血。摇蚊比较耐寒。每年除了春季,9-11月也是摇蚊的羽化高峰期(幼虫变成虫期),在温暖的南方,这个时间还可延长。摇蚊的幼虫生长在水里,就是人们常喂金鱼的红虫。摇蚊的成虫是没有取食能力的。

有的小组还介绍了关于蚊子的生活习性,蚊子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栖地的昆虫,幼期水生,成蚊则在陆地生活。虽然有的蚊子可产卵在湿土或缸罐等容器潮湿的内壁上,但是这些卵只有在水中才能孵出幼虫,幼虫和蛹在水中生长发育,离水不能生存。同时,气温对蚊子的生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30℃的气温最适宜蚊子生长繁殖,25℃以上至30℃加速蚊子生长。

根据蚊子的生活习性,结合大家的讨论,得到了如何灭蚊驱蚊的一些方法:蚊子在幼虫的时候是最容易扑灭的,因为孑孓必须生活在水中,如能填平低地,疏导积水,经常清理存水的器皿,孑孓无处生存,灭蚊就一定会收到好效果。家中为避免蚊子传播各种疾病,门窗最好装上铁纱或细密的纱布以阻止蚊子飞进。在房内四壁、天花板及各角落可喷洒灭蚊剂。床上使用蚊帐,避免睡着后蚊子叮咬。同时发动群众翻盆、倒罐、堵树洞,填平水坑,低地,使蚊子没有繁殖场所。
                

同时大家也找到了我们这里的这些摇蚊的来历,原来在学校科学馆的中间有一弯水池,长年积水,这里自然成了蚊子大量繁殖的摇篮,加之以合适的气温,导致了大量的摇蚊集聚。如果能够切断这只摇篮,那么一定能够有效的控制摇蚊的大量繁殖。为此,大家找到了学校的灭蚊人员,给他提了建议。实施以后果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蚊子集聚的现象消失了。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的收获是颇丰的!给予我的感触也特别深。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当学生们遇到有大量的蚊子在11月这样冷的天气状况下集聚,与生俱来来的那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了,此时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为什么会这样?作为科学老师怎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我以此切入,组织了这次以“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蚊子?”为题的科学探究活动。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在我的引领下,充分经历了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蚊子;猜测原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整理获得的各种信息;交流并作出自己的结论;最后进行汇报交流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自己去寻找知识。活动的每个环节也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活动中,他们真正成为了这次活动的主人!所以在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得到的不仅仅只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同时还获得了关于蚊子的一系列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得到了呵护。可以预见,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们会更加关心周围的一切,会去发现和思考更多存在于身边的问题,谁说牛顿不是这样诞生的呢?

二、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章鼎儿老师说过: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才能开展探究,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不断地得到提高。所以,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蚊子?”这是孩子们根据身边发生的实际现象而提出来的,是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问题。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往往具备更强的参与积极性,这从活动期间学生纷纷来跟我交流成果的现象中可以很明显的体会到!其实这个关于蚊子的探究活动整个就是由问题来引导的,从一开始的“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蚊子?”到最后的“如何想办法消灭摇蚊的集聚现象?”同时,学生的提问能力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由于这不是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学生也会感到:其实老师是非常关注他们所提的问题的!这样,孩子们提问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呵护,这远比一般课堂上的表扬要有用的多!

三、通过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加深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再认识,更加正确地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即:大多数青少年具有原始的创造欲望,一个人的创新意识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交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独立地对已有知识重新认识、组合,表达、应用等,独创地从实践活动得到发现,产生疑问、获得结论、提出设想。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是无法进行创新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实践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TOP
14#

浅谈中低年级常识课中“研讨”的展开

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回顾历史:100多年前,当中国孩子正在油灯下苦读四书五经时,西方孩子则已经坐在电灯下阅读着牛顿与达尔文的科学论著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注定了19世纪中叶,两种文明的不同命运!当前小学常识的教学现状是:常识课的内容,多年没有更新,教材还是那么几本,教案,每年重复使用,问题仍然是那么几个,答案,只有一个标准的“规范”……殊不知,世界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当前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产品”怎能适应“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老化”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呢?所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让儿童自行探求和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学科教学尤其是常识教学的主要方向,教师应放手让他们自行探究,把有限的时间用到训练他们获取知识的本领上。而研讨是就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表达与交流,包括对事实的描述,基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等原因,研讨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那么如何在小学中低年级中展开“研讨”呢

一、研讨之前的铺垫。

  
            
1.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创设研讨的心理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首先应该提供一种利于学习的情境,建立起一个热情的学生喜欢的气氛而使他们学习行为具有广泛的自由。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争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心理的安全环境。使他们处于一个能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气氛中,孩子犯了错误可以无需感到难为情,也不会受到责备。犯错误的自由对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气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角度看,课的导入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将奠定整体心理基调。一般说来,导入部分的设计有两种情形:

  与研讨内容直接相关联。例如《影子》一课,有这样的设计:

   
        
师:(幻灯机的光投射在银幕上,教师在载物台上做手势,银幕上出现鹰的手影)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鹰的影子。

   
        
生:看到了一只正在飞翔的鹰的影子。

   
        
师:有意思吗?

   
        
生:(表现出兴奋状)有意思。

   
        
师:你如果也想做的话,让老师教给你方法。

   
        
生:(依老师的样仿做)

   
        
师:有哪位同学上台来试试?

   
        
生:(在幻灯机载物台上试做,银幕上出现鹰的影子)

   
        
师:(在旁边故意关掉幻灯机)怎么了?

   
        
由此展开了对影子产生条件的研讨,这个设计的游戏部分,旨在创设良好的、轻松愉快的研讨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态快速、准确地进入到研讨状态中去。

②与研讨内容并无直接关联。例如路培琦老师上《注射器》一课,就是从题外话谈起的:你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学生的回答正规而呆板,或答老师最关心我们的成长,或答老师最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或……
        
其实这时候学生正紧张地猜测教师的心理。而老师却告诉孩子:我最关心你们的。如此意料之外的答案 ,使学生在心态上产生柳暗花明的突变,倏忽间紧张的心情得到了释放,整个课堂气氛就变得异常活跃。

2.引导学生精确地感知材料。

乌申斯基曾指出:一切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是通过注意的大门。事实上,学生在课间的心理活动内容常常是异常丰富的,注意状态因主客观无关刺激因素的干扰而未真正地进入教学过程。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恰当地凸现所发出的某些教学信息,使学生对之能精确地感知,从而产生感召的力量,引起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抽象等思维活动。如《空气与燃烧》,真正研讨开始前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点燃一支蜡烛放在讲台上)你能根据你看到的现象说一句话吗?

生:蜡烛在燃烧。

师:蜡烛在什么地方燃烧?

生: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师:假如把玻璃杯盖在蜡烛上,会怎样?

生:火会灭掉。

师:火是马上熄灭还是等一会再熄灭?

此处的研讨,涉及到三种结构材料:燃烧的蜡烛、空气、杯子。特别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事先不进行充分、精确地感知的话,之后的研讨就无法围绕结构材料来展开。

 二、研讨过程的展开。

在研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充当“研讨会”的主持人或主持者,同时也是一个重视的记录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提问者”、“仲裁者”。中低年级学生的研讨,一般是从事物的外表现象出发,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寻求一个科学经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综合渗透运用推理、归纳、分析、演绎、联想、抽象等思维手段,扩展深化对基本事实的分析 ,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一并对他们的意志、情操、志趣、心理品质及其他非智力素质进行训练,使学生在诸方面受到科学熏陶。在指导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应着重考察如下几方面因素,以保证研讨顺利有效地展开。

1.
                    
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

中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因此出现没有语言的思维和迷路的研究等情形并不是奇怪的事。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充分相信孩子们潜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假设,充分研讨,使孩子们得到更多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

课堂整体设计上要有策略,研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研讨的参与者。中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 描述能力弱,常常制约了思维的启动,使研讨陷入困境。教学《竹》,让学生观察紫竹有什么特点?因为观察的点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过于散漫,小学生的注意力分配能力不够,在研讨开始就出现语言空白,呈现了没有语言思维的尴尬场面。而如果把毛竹和紫竹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时,学生对紫竹的观察有了背景,有了比照,就可以启动思维,引发语言。

②课堂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老师提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却让你啼笑皆非。发生这种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出现迷路的研究。只有因势利导,加以疏通,才能使研讨顺利进行。比如教学《空气与燃烧》时,讨论杯子里的蜡烛火灭掉的原因时,一位学生回答说:因为空气变热了 ,所以火就灭掉了。另一位学生则更明确地说:燃烧需要冷空气。学生怎么会把问题引申到冷热空气上去呢?原来是上节课讲了《空气的流动》后,学生把知识负迁移了,这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怎么办?如果简单的一句话否定掉了,肯定会破坏整个研讨气氛。我就再提了一个问题:空气冷热真的与燃烧有关吗?很快有学生提出异议,于是新的研讨又开始了。一位学生说:如果燃烧与空气冷热有关的话,蜡烛在夏天就比较难点燃了。如此一辩,学生的思维很快走出迷沼,走向解决问题实质的方向。

③虽然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不高,但在组织展开研讨时,也不要怀着如履薄冰的心理去对待学生。只要设计得当,挖掘出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信我们的研讨会更具有真正教学上的意义。如教学《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把两个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学生提出办法后一试,却发现其中一个鼓不起来,怎么回事?原来是这个乒乓已经开了一条缝,开了一条缝为什么就鼓不起来呢?这样研讨的问题就比较深入了,研讨的意义也大大扩展了。知识不是孤立的,总要在联系中、矛盾中产生和发展。这样的研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智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意志品格、获取新知的习惯诸方面得到有益的熏陶。

2、     尊重、鼓励一切积极思维、需要表达的学生。

   
        
按照L··维果茨基的说法,思维和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根源。他指出,可能存在没有语言的思维和没有思维的语言,而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思维和语言联系起来,使它们彼此丰富而且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概念。孩子们在摆弄操作材料时,许多发现进到了他们的头脑,但只是些不明确的、片断的、多变的前语言信息。这就是中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如何处置呢?通常有三种做法:①保持孩子们的语言原貌。如《 空气的流动》中讲到风是有力量的,三年级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说出力量一词,他们会用能使帆船前进
        
推风车转动等语言来表达,那么教师就不一定非要学生说出力量一词不可。②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词汇。主要是指对形成概念的关键词要适当点拨。如研讨物体振动发声时,学生的发言是:钢尺在上下颤 动,有很多叠影鼓皮跳动皮筋颤动”……这些描述都是具体的、生动的,但不是科学的词语,教师就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直接归纳出像这样的运动就叫振动,那么,在刚才的现象中,钢尺、鼓皮、皮筋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这样,就帮助学生渡过了语言难关。③学生语言的相互作用。教师要设法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说的话,有些话,学生常常比老师更懂得彼此间的意思。比如学生说:铁比泡沫重,所以铁下沉泡沫上浮。对字的理解,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去倾听他们语言中的意义时,你就不难发现它的真正意思。这时候 ,教师就不能说他错,而应积极引导,让学生互相解释、阐述,以求达到最高层次的概念水平。

根据中的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研讨过程中,不可能说的橡书上说的那样“科学”,那样精确,这是必然的。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说不了“科学”,不准确的话,教师必须指出,必须纠正,否则就会受到责难,然而,研讨的价值并不十分要求学生说的像科学家的研究结果那样的精确、科学,而是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所以,一切积极思维、需要表达的学生都要受到尊重、鼓励。

 

TOP
15#

 

嘿,展示你的时候到了,你可要冷静思考、沉着答卷啊,祝你成功。

 

 


2005学年第二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期末试卷

( 考试时间:40分钟 )

实践部分(20分)

一、收集信息我最棒!(10分)

在你养蚕的过程中,你肯定收集了很多的信息,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吧?

    注:考试前提醒学生准备好自己收集的信息材料,师提供材料袋收集。

二、我是造船工程师!(10分)

请你用所提供的1平方分米的卡纸造一艘小船,看谁的小船载的玻璃弹多?
                

    注:考试前提醒孩子准备好剪刀、胶水、透明胶带等工具。

笔试部分(80分)

一、我想、我填、我能行!(每格1分,共22分)

1、请你列举身边的三种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天天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新鲜的空气具有无色透明、        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像石头、水、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固体、______________

4、这学期我们种植了凤仙花,发现它的身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种子6个部分。

5、蚕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幼虫、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6、在沉和浮单元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淹不死人的湖,它叫_________

7、水受热时体积_______,受冷时体积_______,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8、我们常见的一些温度计,它们是根据物体的___________性质设计制造的。

9、蚕在吐丝结茧前要蜕________次皮。

10、在醋里加入小苏打,会产生很多的_________,用点燃的火柴靠近,火柴会熄灭。

二、小法官来审判,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小明学习很认真,回家又做了一个实验,用体温计测出饮水机里热水的温度是87℃                                                            

2、蚕宝宝刚从卵里孵出来时,又黑又小,像一只蚂蚁,所以我们叫它为蚁蚕。(     

3、凤仙花的种子是灰色的,个儿大如花生。                                  

4、我们吃饭时,把饭和菜放到嘴里面咀嚼的过程也是一种混合。                

5
        
养蚕、织丝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                                         

6、在水中,用木头做的东西是浮的,用钢铁做的东西是沉的。                  

7、如果把密封玻璃瓶里的空气用抽气枪抽去半瓶,玻璃瓶里的就只有半瓶空气,不再充满瓶子了。                                                          (    )

  8、蚕只吃桑叶,没有桑叶就不能养蚕。                                       

  9、我们种的凤仙花要到秋天才会结果呢。                                    

 10、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空气流动得慢时会形成微风。                          

三、擦亮眼睛,我来挑吧!(每格1分,共14分)

1用同样的力量拍几个同样大小的皮球,球的气越足,它就弹得(     )

(1)越高        (2)越低         (3)一样高

2、(      )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      )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

1)黄豆和沙子    2)醋和小苏打 

3、分离沙子和铁屑你觉得下面哪种方法最合适(     

1)用风吹        2)用筛子过滤     3)用磁铁吸

4、把土块放入水里,有气泡产生,这说明土壤里有(      )

1)水           2)空气      3)动植物尸体

5、怎样做可能使马铃薯浮在水面 (       )

1)把马铃薯切小    2)水多一点     3)水里加适量的盐

  6、在我国,我们使用的温度单位是(      

1)摄氏度          2)华氏度       3)毫升

  7、把纸揉皱后,塞入玻璃杯的底部,把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纸不会湿的原因是(      )。

1)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2)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3)空气能流动

  8、水泥马路相隔一定距离的地方会有一条缝隙留着,原因是(      

1)为了美观        2)为了行人方便
        
3)防止水泥热胀冷缩

9、下列动物中,也像蚕宝宝那样经历变态过程的是( 
        
  )

1)兔子       2)鱼     
        
3)蝴蝶

 10、下列哪种方法在观察种子时用不到。(       

1)用手剥          2)用磁铁吸      3)用放大镜看

 11、下列物体中,(       )最可能沉入水中;(        )最可能浮在水上。

    1)针              2)泡沫          3)纸

 12、种子发芽时(      

    1)先往上长        2)先往下长      3)都有可能

四、小侦探推测题(每题2分,共8分)

  1、小明刚刚跑完步,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是每分钟105下,当晚上小明睡觉时,推测他

的心跳会是(          

   1)每分钟100下左右    2)每分钟70下左右   3)不跳

  2、看图推测:(       )物体是沉的;(       )物体是浮的。

 

(上浮)     (下沉)

50

50

50

50

50

50

A                B              C           D           E          F

 

 

 

 

 

 


  3如图:把一张纸揉皱后,塞入玻璃杯的底部。把玻

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纸会湿吗?(       

为什么不会湿?(                               

4看图推测:哪一盆是热水?哪一盆是冷水?

 

 

 

 

 

 

 

 

 

 

                                               

 

五、连一连、画一画、填一填(每题4分,共12分)

 

 种子

 发芽

 出现花蕾

 果实成熟

 开花

1、用箭头表示出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2、来!画一条蚕宝宝吧!可以配上你的文字说明哦!

 

          可爱的蚕宝宝                           我的介绍

 

 

 

 

 

 

 

 


  3以下均是摄氏温度计,请写出下列温度计上的读数

                                              

 

 

 

 

 

 

 

 

 

 

 


六、迎接挑战的时候到了,我一定能行!(第一题5分,第二题4分,第三题5分,共14分)

1、有一包沙子、铁钉、木屑、盐的混合物,你能把它们一一分离出来吗?请把主要的方法和过程写在下面。

(1)、需要用到的工具有                    

(2)、写下你设计好的分离过程:

                                 

                                 

                                 

                                 

                                 

2、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吗?

(写出两种或以上方法得满分)

1)、
        
                              

   
        
                             

2)、
        
                               

   
        
                             

(3)                        
                         

  
             
                              

3、你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请你结合空气的特点,写一个小故事,或者小童话,或一首小诗,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

 

 

 

小朋友,你已经认真做完了试卷,不过,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得仔细检查呦!

 

 

 


老师的话:

 

 

错题门诊:

 

 

 

爸妈对我说:

童心、人情

——《2005学年第二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期末试卷》试卷说明

[  思考、改革 ]

考试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然而,现在新课改的理念正在不断地冲击着它。传统的考试正在接受新理念、新方式的挑战。试卷作为考试的重要道具,迫切需要一些创新与变革!在设计这张试卷时,我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让试卷充满童心、童趣。

这是一张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试卷,考虑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我觉得让试卷充满童心、童趣,更有活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轻松面对考试,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考试,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为此,我在命题的语言上动了一番脑筋!我摈弃了过去的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死板的语言,代之以
            
“我是造船工程师”、“小法官来审判”、“擦亮眼睛我来挑”“小侦探推测题”等贴近孩子们心理的语言,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做题要求,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自信地答卷,使考试成为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

二、让试卷洋溢浓浓人情。

为了让试卷更加的人性化,在卷首我特地设计了一段寄语:“嘿,展示你的时候到了,你可要冷静思考、沉着答卷啊,祝你成功。”在卷尾设计提醒语:“小朋友,你已经认真做完了试卷,不过,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得仔细检查呦!”除此之外,在一些题目的要求中,还大量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如:“我想、我填、我能行!”“收集信息我最棒!”“迎接挑战的时候到了,我一定能行!”等等。

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老师、家长等都在关注着他的成长。为了让试卷能够把孩子、老师、家长都联系到一块,达到一个很好的沟通,我还特地在试卷的最后留了一块园地,设计成“老师的话”“错题门诊”“爸妈对我说”三部分,达到了一个交互评价的效果。

[其他特点]

一、层次分明、难度适宜。

试卷整体呈现“由浅及深、由简及繁”的规律,难度系数控制在9左右,但并不缺少能区分优差的挑战题。

二、内容贴近孩子生活。

试卷设计中的具体题目,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原则。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尽量避免了那些纯概念的问题。而且,很多题目都涉及到了具体的实践、操作。如:“收集信息我最棒!”中要求学生出示试前收集的信息材料;“我是造船工程师!”中要求学生现场制作等

三、题型丰富多样。

实践部分涉及了信息的收集和具体的动手操作。在笔试部分,总共设计了6种不同的题型。有:“我想、我填、我能行!”、“小法官来审判”、“擦亮眼睛,我来挑吧!”、“小侦探推测题”、“连一连、画一画、填一填”、“迎接挑战的时候到了,我一定能行!”。除此之外,还有最后的:“老师的话”“错题门诊”“爸妈对我说”三部分组成的互动家园。总体看来,题型丰富多彩。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实践部分建议结合平时活动,请老师自订标准。

笔试部分

一、我想、我填、我能行!(每格1分,共22分)

1、
                
如:土壤、肉粽、蛋汤等等

2、
                
无味、无嗅、无形、很轻、占据空间等等

3、
                
液体、气体

4、
                
根、茎、叶、花、果实

5、
                
卵、蛹、成虫

6、
                
死海

7、
                
膨胀(变大)、缩小(变小)

8、
                
热胀冷缩

9、
                

10、气泡

二、小法官来审判,对的打“√”,错的打“×”。(每格1分,共2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擦亮眼睛,我来挑吧!(每格1分,共14分)

1、(1

2、(2)、(1

3、(3

4、(2

5、(3

6、(1

7、(2

8、(3

9、(3

10、(2

11、(1)、(2

12、(2

四、小侦探推测题(每题2分,共8分)

1、(2

2EFAB

3、不会、空气占据着被子里的空间。

4、热水、冷水

五、连一连、画一画、填一填(每题4分,共12分)

     1

 

 种子

 发芽

 出现花蕾

 果实成熟

 开花

 

 

 

 

 

 

 

 


2、略

310 °C (10摄氏度)  -5°C(零下5摄氏度)

六、迎接挑战的时候到了,我一定能行!(第一题5分,其中(11分,(24分,分离出一种物质得1分;第二题4分,写出一种方法得2分;第三题5分,共14分)

1、(1)磁铁、一杯水、一个用滤纸的过滤装置(2)把四种物质都倒入一杯水中,木屑上浮可第一个分离出来;再用磁铁吸出铁钉;然后用滤纸过滤出沙子;再把水蒸发干就剩下沙子了。

2、(1)在水中加盐、糖等,让水变重。(2)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3)把它放用浮的物体上,如泡沫。等等

3、略

 

 

 

 



°
                    

 

TOP
16#

 三下

四下

无法上传

 三下

四下

无法上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1 16:45:55编辑过]

TOP
17#

结业感言

 

一、兴奋:第一期网络研修班学员就要结业了,这一年多来我在论坛上的坚持和学习情况在此刻也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从和风论坛——万鹏论坛——浙江小学科学论坛,一路走来,有激情高昂的时期,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刻,但我坚持下来了!感谢“坚持”!

二、感恩:

初次登陆科学教学论坛,参与网络研修,论坛上热闹的气氛吸引了我,那里有很多的朋友,相识的,不相识的,却都异常热情、真诚.从此,我的科学教学之路伴随着研修班逐步成长!在论坛上发贴和大家交流,大家的思想照亮了我前进的步伐,极大地鼓舞了我的科学热情!正是这热情让我在以后的科学教学道路上更加的拼搏,收获更多!所以,我感谢论坛!感谢网络研修班!感谢傅老师!感谢所有研修班的学员,感谢所有论坛上的朋友!

三、展望:

我毕业了,我该走了!不,我绝不会离开!结业只是对我网络学习的一个肯定,它只是我的另一个新的起点!在研修班这片园地里还有无尽的营养等待着我,我怎么舍得离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