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网络研修班34姜小卫作业帖 [复制链接]

11#

《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谈

 

  教《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从实验入手,既引导学生归纳推理,又注重课外延伸,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上课我就做了一个实验,给学生设下悬念,在烧瓶内装满水,用中间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然后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水就像喷泉一样从玻璃管中喷出。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个个睁大了眼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的思维从潜伏状态迅速激活为兴奋状态。

  《物体的热胀冷缩》是一课实验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和三个学生实验。如在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煤油、酒精是否也有和水一样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实验,已经学会了方法,因此做以上实验没有困难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另外,教师演示实验也很重要,一方面教给学生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如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设计铜球通过钢圈的实验,由于铜球加热所需要时间较长,因此在演示的同时,还让学生分组用其他固体材料做实验。这样,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从具体到抽象,就必须以实验为前提,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如在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煤油、酒精也具有这些性质,可以推想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接下来推导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就显得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应用和发挥。如在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要求学生解决满壶水的烧煮过程中,水会从壶中溢出来的问题。学完本课以后,布置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由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而引发的。这类课外活动,既使课堂知识得到补充和延伸,又诱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然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课余生活这一阵地,巩固知识,拓宽视野,发展能力。

TOP
12#

《奇妙的指纹》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作为科学教学的起始年级,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指纹,或通过电影、电视等了解过指纹,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受到传统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的影响,在另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中,学生为提出有关指纹的问题时,大多数班级会提出“为什么有指纹,指纹有什么用”等课堂上没有条件研究的问题。所以在《指纹》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将活动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提出问题,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究。

在本课教学的引入中,为了创设了开放性的探究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以游戏“猜猜我是谁”引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进课堂教学。为了唤起学生研究和探索指纹的兴趣,老师通过“神奇的刷子”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到公安人员常要用指纹破案,让学生初步了解指纹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深入研究指纹的兴趣。

 “玩指纹、取指纹”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橡皮泥、水彩笔、透明胶带、印泥、铅笔等许多工具,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将指纹取下来。取指纹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求新求异,寻找多种取指纹的方法,但取指纹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另外,取一枚清楚的指纹是学生后继学习和探究指纹一样吗、指纹的形状等的基础,所以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强调了取一枚清楚的指纹。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20多个问题,最后老师将他们归纳为16个问题,并分类板书在黑板上,从问题的数量上看,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会了提出问题,我的指纹是什么形状的?”“我的指纹是不是与别人一样?等问题的提出,都是能研究的、合适的问题。学生提问之多,质量之好,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再归类,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大致有五类:一是一样吗?包括横向的自己与自己比,与同学比,与老师比,与家长比,左右手对应的手指比等,也有纵向的与长大了和自己比等;二是指纹的形状类问题,包括像什么,有几种形状,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等;三是指纹有什么用;四是指纹有几圈;五是指纹是由什么组成的?仔细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指纹有什么用是一个不适合课堂上研究的问题,在其他平行班的教学中,我用提供资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这一问题,最后学生找到了指纹的许多作用,但他们最终的体会是他们这一组的研究很乏味,没有其他组有劲。在研究一样吗这个问题中,学生将问题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扩展,有自己与自己,与同学、与家长等,指向性十分明确,这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而指纹有几圈这一问题的提出,我想更多地是受到了数蜗牛壳圈数的影响,学生在学生中自觉运用了相关知识的迁移。

在提出16个问题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大部分组选择研究指纹像什么指纹一样吗,都选择了能研究的问题,如果学生选择了研究指纹有什么用或者自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指纹比这样的问题,老师就会加一个引导的环节,看哪些问题是适合在课堂上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适合在课堂上研究的,并在讨论后允许学生修改想研究的问题。由于学生都选择了能研究的问题,所以课堂上没有出现引导的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学生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突出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同时也保证了研究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此外,在小组四人意见不统一时,就要看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了,在本课中,大部分组在讨论后都能确定最想研究的问题,说明学生是具备合作研究的能力的。

以自主选择作动力,学生的研究都很积极,在最后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是成功的。学生学会了用写、画、印、比较等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特别是学生对指纹的描述,如指纹像迷宫,像大轮胎,像可怕的龙卷风,像风中带着小雨点,像山、像狂风、像年轮等的比喻,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自己丰富的发现,比喻十分形象,具有年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放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多样化的展示,是成功的展示,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肯定和鼓励。

纵观整堂课,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本课让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典型的“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自行探究”的科学研究过程。本课的重点基于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16个问题的提出,目标是达成的。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科学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研究,本课在教学中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让学生在有效的科学探究中尝试成功,体会快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蕴含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