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网络研修班34姜小卫作业帖 [复制链接]

1#

上虞网络研修班34姜小卫作业帖

一,读书笔记

1,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2,如何真正地做科学、教科学——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3,创造性不能教!——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4,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二,课堂实录及反思

1,“流畅”课堂

2,《雨天中的布料》教学实录及反思

3,《摆的秘密》课堂实录及反思

4,《纸的观察》教学实录及反思

三,教学杂谈

1,注重制定研究计划,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2,课堂教学并不是完美的艺术

3,《奇妙的指纹》教学反思

4,《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7 16:45:3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我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这本书后的感受,是最恰当不过了。到现在为止,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将近1年半时间,但对小学科学课仍存在着很多疑惑。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怎样的课,和以前的常识课有什么不一样,从耳濡目染中我理解了一些,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不清楚自己理解得是否正确。这本书中,却有非常多经典的案例和理论令我耳目一新,使我又一次增添了对小学科学课的理解。比如这本书的第一个专题《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就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对于科学的本质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第一个专题就给了我一个惊喜,使我明白了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小学科学课应该培养学生什么,也使我产生了要一下子把这本书阅读完的激情。

精彩的案例,是这本书的特色,我也结合自己的一个事例来谈谈我读后的感受。

曾经自己也上过《纸的观察》的教研课,但看到书中对这节课的理解时,真是惭愧不已。这一课中第一个活动是:“观察一张白纸,详细描述它有哪些特点。”“我能一口气说出10个特点!”对与这个活动,这本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要孩子们一口气说出很多条特点,孩子们就想说得多,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会把各种观察和非观察的特点都掺合在一起。还有在描述的过程中,会有重复、重叠、包容的现象。可以预见,孩子们会在描述过程中暴露出用词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的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要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描述一张纸的特点的过程中,提高观察的能力,提高描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这也正是这个活动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项活动,还有另外的内涵,比如,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观察这张纸,才能获得更多的关于这张纸的特点。当观察的方法多了,就会出现观察顺序的问题;观察获得的认识多了,又会出现描述的顺序问题等等。所以,看似一个简单的活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里面蕴涵着大量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去发掘去利用。但是我却没有发掘到这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只是初浅地让学生讲出纸的特点,只是初浅地走过了这篇课文,但是这也给了我一个警示:今后必须对自己使用的教材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以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具有的教育资源。

这本书给我的帮助不仅仅是理解教材上,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很多方面都给予了我指导。真的应该感谢编书的老师们,给予我工作上这么多的帮助和指导。

 

 

TOP
3#

如何真正地做科学、教科学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有幸得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非常高兴,一口气将它看了一遍,虽然对其中许多内容都没能很好地领会,感到有些惭愧,但是对科学究竟是怎样的,怎样才是真正地做科学、教科学还是有了肤浅的了解,也有了自己对科学的浅薄感悟。

正如郁波老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写,“阅读此书,我们能够在教师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了解科学的性质,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能够寻找到按科学的理念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我们还能够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区分哪些是与科学理性相违背的,哪些是不科学或反科学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从科学的本质而言,它应该包含科学知识技能、科学过程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完全地领会科学。实际上,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所要教与学的,应该是一种适合学生的、属于学生的科学。怎样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科学呢?我以“过程与方法”为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科学究竟是什么》中着重论述了包括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假说的建立、观察实验的实施、逻辑推理的开展等科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方法。

作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首先需要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从而提出合适的探究问题。通过相互的研讨,提出有根据的假说,利用自主合作的观察、实验、游戏等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问题,以及对研究设计和结果的反思等。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学生们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学生的科学过程方法应该是简明而有结构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设的梯子”,“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无论是教师引领也好,学生自主学习也好,他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运用的策略方法都尽量地要简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我认为: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TOP
4#

创造性不能教!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认真拜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感触非常之多。 它的第一篇文章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一共讲了四件事:

1、  一个叫琳达的美国美术老师到中国云南昆明市进行学术交流2月的事;

2、  此文作者的宝贝儿子学画国画引出的一连串的事;

3、  训练狗在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的事;

4、  中国教师对于学生如果画出了蓝色的太阳,方形太阳的质疑的事。

其间穿插着中美两国教育的不同理念,非常深刻,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文章很清楚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下面就这个问题来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创造性不能教!

创造性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意识是创造性的核心两点,如果问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可能会无所适从;但如果问我:先有创造性的能力还是先有创造性的意识?那么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先有创造性的意识。

记得那位“全国杰出创业女性”,从纺织女工到大学教师,从出国留学到回国创业,从亲自到幼儿园上课,到成为我国当代外语教学法十大流派之一的创始人——杨文女士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认为个人的意识决定个人的命运,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最后的结果,结果成就了不同的命运,所以不同的命运是不同的意识决定的。她用简洁、透彻的语言阐释了意识与命运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行动没有能力行不行,没有能力什么事都干不成,所以我想说: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的主因在于能力。所以意识与能力孰先孰后,显而易见。

既然创造性的意识决定创造性的能力,那么创造性的能力能教吗?不能!古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修行,要自己行动,师傅的责任紧是点拨而已。古时候有的师傅带徒弟,害怕徒弟超过他,就故意把拿手的看家本领不传授给徒弟。如果所有的徒弟都不努力去钻研,又哪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呢?由此可见,能力是教不出来的,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培养,所以能力当中的创造性能力也就是不能教的,只能培养。

创造性不能教!作为老师应该一起行动起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

首要做的事就是:不要害怕孩子们画出了蓝色的太阳,方形太阳,还是什么其他的奇形怪状的东西,能画出来就要表扬他:有创意!这是他们创造性意识的萌芽,别扼杀他,应去呵护他。

其次要做的事就是如果听到、看到孩子们有什么好的想法、观点,鼓励他去行动、去查资料、动手去做,在行动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成功了,要表扬!失败了,要鼓励!不知不觉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了。

 

 

TOP
5#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浏览到《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只是抱着这样简单的心理:既然我是一名经常与小孩子打交道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就让我以阅读的方式来了解孩子、走近孩子吧。但在读完全书后,我却发现,在作者不带任何理性话语的直白叙述中,不仅流露出孩子的童真稚爱,更给予了我深刻的感触。

上学的第一天,小豆豆就不停地把桌子弄得啪嗒啪嗒响,只是因为她第一次见到这种向上开启的书桌而感到好奇。之后,她又离开桌子,站到窗边往外看。然后将过路的宣传艺人招呼到窗前,恳求艺人为同学们表演,而老师只能停下讲课等待着。没有艺人的时候,她便和树上的燕子说话,好象上课不是她的事一样。明明被罚了站,却还要问:“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了什么坏事了吗?”学校老师受不了她,只能让她转学。在一般人的眼里,小豆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小孩,她的成长、将来令人担忧。可是长大后,小豆豆却成了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是什么使她能获取这样的成功?再次翻阅全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小豆豆是个幸运的孩子。

幸运之一:拥有一个宽厚仁慈的母亲

小豆豆的母亲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耐心的妈妈。虽然因为小豆豆的调皮被迫退学,却也没有对她训斥什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子时,妈妈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并且,在寻找新学校的路上,虽然心里很着急,但是,当小豆豆神色认真地向妈妈小声问话时,妈妈仍然能够耐心地把脸靠近小豆豆,也小声地和她说话。进入巴学园后,因为经常钻铁丝网的缘故,把衣服和裤子都拉破了,回到家后,对妈妈说:“刚才,我在路上走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所以才成这个样子。”妈妈只说了句:“啊,是吗?这可太吓人了。”心里却在想,连小豆豆也想要找一个借口,这可是她从来没有过的,可见她是因为在意这件衣服,不愿意弄破,真是个好孩子。

幸运之二:遇上一个尊重、理解孩子的老师

进入巴学园,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在这本书中,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他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事实上,无拘无束成长的小豆豆长大以后就非常成功,被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而她自己也表示:在巴学园的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TOP
6#

“流畅”的课堂

一、引言与背景

《运动和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1-8课,是探究小车的运动,认识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及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又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包括1-4课,是用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层包括5-7课,是研究动力之外影响小车运动的力。第三层包括第8课,是让学生控制小车在规定时间通过规定路程,通过控制小车快慢的研究和比赛活动,综合应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部分为9-10课,是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小车。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各种动力的小车和实验装置、设计制作自己的小车。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在科学概念上将建立和加深对力、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将有所发展。

    本单元是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我们年青教师,它更是一块易守难攻的高地。截止314日,这单元的教学任务已经结束,但却留下了我很多的遗憾。在这单元的课中,学生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都比较丰富。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尽量做到每节课都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流畅下来,以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当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时,我就会有些沾沾自喜。可经过办公室里几位前辈的指导,却使我深深意识到自己在课前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几个误区:由于驾驭课堂能力和经验的不足,我每次上课都只是在完成一项普通的教学任务,我所关注的只是学生是否能跳入我事先设好的陷阱里。因而,当学生回答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加以引导,甚至还硬生生地把学生拖到我的埋伏圈里,根本就未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思路,也并未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可能就是我们年青教师的通病,追求的只是形式上流畅的课堂。

二、案例描述

《小车的运动》是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也是我在这学期中上的第一节科学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感,但由于各种原因,在课上也只能做演示实验进行教学。

课堂进展得非常顺利,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在学生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之后,我又抛出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车吗?同学们纷纷说:可以。趁着这大好机会,我马上把手指向桌面(桌上在课前就放好了小车、钩子、线、垫圈、夹子、挡板、一块长条形三合板),设计出了我的第二个陷阱:根据桌上的材料,你能利用重力来拉动小车吗?话音刚落,就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随即叫了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把夹子夹在三合板上,在小钩的顶端系一根线,把线的另一端穿过夹子,再穿过挡板,然后系在小车上,垫圈可以挂在钩子上,充当重力。”多么天衣无缝的回答啊,基本上与课本中描述的一样,我立即对他做出了肯定。看来,这位同学在课前已预习过课本了。正中我下怀,我非常高兴,马上按照他的“吩咐”,动手演示起来。小车安装好以后,就是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但在这个环节里,却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学生设计出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并做好交流完善之后,我开始了这个演示实验。我一个个地把垫圈挂进钩子里,每挂一个就进行三次实验。当我挂上第四个垫圈时,小车就慢慢地运动了,而且三次实验都是一样,但当我挂上第六个垫圈时,小车居然不能运动了,做了三次都是一样。我在课前做这个实验可是很顺利的呀,而且这样的情况也不符合这节课应得出的科学结论。(这节课的结论为:足够的拉力能够使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看到这样的情景,有好多的同学开始在下面议论纷纷,好像在看我的笑话。我一脸茫然,为了避过这道难关,我慌忙解释说可能是由于三合板表面粗糙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对于我的解释,学生有些半信半疑,但还是被我搪塞过去了。为了得到科学的结论,也为了证明我的解释是正确的,我一下子把四个垫圈加到了钩子上,小车终于恢复了运动,而且速度也明显比刚才只挂四个垫圈的时候要快了,我也如愿地让同学们看到了他们应该看到的现象。最后也就顺利地得出了这节课的结论。

这样的例子在我这单元的教学中还有不少,比如在这单元第六课《运动与摩擦力(一)》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猜测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测出了很多的因素,如:物体间的摩擦时间,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轻重……但我又硬把他们引导到这节课中应研究的因素上:物体间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运动方式,被拉动物体的轻重。现在想来,这一次次的“引导”,真的是错过了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机会,感到非常遗憾。

三、反思和讨论

    1、注重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资料,老师们也对《小车的运动》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讨论,并且得出可以对某些环节进行调整。在学生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之后,教师可以拿一根在一端已系上小钩的线,并在钩上放一个垫圈,问学生:手一松开,会怎样?学生当然会说这些物体会往下掉。学生答后教师就演示把线的另一头穿过挡板,夹子,并系到小车上,然后问学生:再把手放开,又会怎样呢?当然,这时的线,钩子,垫圈是不会往下落了。“那如果给它挂上两个垫圈,会往下落吗?” “也不会往下落。”这时,就产生了值得去研究的问题:至少需要多少个垫圈才能往下落,才能拉动小车?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值得去研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代替演示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也就更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而且当小车的运动遇到麻烦时,教师也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会亲自动手实验去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也就不会出现教师的“笑话”了。

  2、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更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更要加强驾驭课堂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的培养,更要具备一个有准备的头脑,要多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多了解和预测学生,尽可能多的为他们准备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尽量及时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为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好铺垫。在《小车的运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就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在学生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之后,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提出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中,发现小车运动遇到麻烦时,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比较,去探究,去体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然,教师在各环节的教学中,即要能放得开,又要能收得拢,以确保课堂的真正流畅和学生科学素养、探究能力的真正培养。

 

 

 

 

TOP
7#

《雨天中的布料》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情景引入,对布料防水性产生兴趣。

师:(出示有一群孩子在雨中奔跑的彩图)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

的情景:上学路上,天忽然下起了雨,没带雨具,同学们只好冒雨跑步到学校,你看见过这种情况吗?

生(众):看见过。

生:我也遇到两次淋雨。

生:我的衣服都淋湿了。

师:同路几个人,淋了同一场雨,有没有人发现每个人身上淋湿的程

度不一样?

生:好像差不多吧。

生:不一样。

生:有的人衣服很湿,有的人衣服不那么湿。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老师也观察过几

次同学们淋雨的情况,有的人从雨里跑过来身上好象没淋雨,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有的衣服淋湿了,有的衣服却没淋湿?

生:(接连几个大致相同)。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我们现在学习的是材料单元,

不容易淋湿的衣服,我们说这种布料防水性好,容易淋湿的衣服,我们说这种布料防水性差。

师:(有人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为什么有的布料防水性好,有些布料防水性差?

师:谁来说说?

生:可能是衣服料子不同。

生:没淋湿的可能穿的是防水衣。

生:可能是雨衣布料做成的(衣服)。

师:大家都认为与布料有关,与布料的什么有关呢?

生:与布料纤维有关。

生:与布料孔隙大小有关。

生:与布料粗细有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布料防水性。

二、大胆推想,给布料防水性排序。

师:(板书课题“雨天中的布料”后)人们用来做衣服的常见布料有棉布、毛料、涤棉、丝绸、合成纤维和尼龙等。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四种布料,供大家研究。请大家用科学学习的方法,认真观察这几种布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对这几种布料的防水性做一个推测,从防水性由强到弱排出一个顺序。记在第一张表格里(老师给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放大镜、记录表格、大小相等厚薄相当的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各一块。布料分别钉在高约两公分的十字形小木架上,都标有布料名称,方便识别,还方便拿起来看正反两面,方便用手指触摸正反两面)。

生:(接到观察材料工具和记录表格,分组进行观察,酝酿防水性排序,不少人用放大镜观察。)

师: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报告你们观察以后对这四种布料防水性

的推测性排序。

生:按防水性强弱,我们的排序是:第一种是合成纤维,第二种丝

绸,第三棉布,第四毛料(教师板面记录。板书附后。)

生:我们组的顺序是:丝绸、合成纤维、棉布、毛料。(教师板书记录)

生:合成纤维、毛料、丝绸、棉布。(老师板书记录)

生:合成纤维、毛料、棉布、丝绸(教师板书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排序的理由是什么?

生:我们是根据布料孔隙大小来排的,孔隙大的吸水多一些,孔隙小的吸水性弱。

生:我们发现合成纤维最薄、很光,雨淋上去会滑下去的,它不容易湿。

生:我们觉得毛料厚一点,可能不容易漏雨。

三、摸拟实验一,观察“毛毛雨”下的布料。

师: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推想排出了布料防水性顺序,意见不一致,这毕竟是一种推想,怎样才能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我们如果用水淋在布料上,就可以检验出来了。

生:我同意用喷水来摸拟下雨进行检验。

师:天上下的雨有大雨、中雨、小雨或者毛毛雨之分,我们先用什么状态的雨来实验呢?

生:就先来毛毛雨吧。

师:好,怎么下毛毛雨,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请默读这几个问题,把对提示问题的思考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以便我们提高“毛毛雨实验”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实验指导语,内容是:

温馨提示:

    1、要下“毛毛雨”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2、用什么摸拟什么?

    3、怎样使“毛毛雨”在布料上下均匀?

4、下完雨后怎么观察?

生:认真默读温馨提示内容,小组内热烈地讨论每一个问题。

师:大家讨论很活跃,谁先代表小组发言?(有人举手)你想对哪个问题发言?

生:我说提示一。下毛毛雨我们需要喷雾器,才可以喷出“毛毛雨”。

生:除了喷雾器,我们还要用放大镜观察

师:我们的实验用什么摸拟什么?

生:用这几块布料代表不同材料的衣服。

生:用喷雾器喷水摸拟天下毛毛雨。

师:谁会使用这种喷壶喷出毛毛雨,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一女生上台前,持大喷壶先加气,再一边调节喷嘴,讲解,一边喷出水雾,大家鼓掌。

师:要使每块布料得到同样多的细雨,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四块布料的摆放位置。

生:要注意喷壶不可太低。

生:喷水时喷壶要晃动。

师:把你的布料摆放好。

生:很快,有的摆成正方形,有的摆成一横排。

师:针对你们的摆法,怎么喷水好?

生:我们摆的“田”字形,喷壶旋转着喷。

生:喷水时间应该一致。

生:我们摆的“一”字形,喷壶来回移动着喷。

师:为了统一操作,我们把喷水时间统一为10秒钟,一边喷水一边观察,可以参照书上45页记录表,报时员(课前分工)注意每秒报时,操作员注意使喷壶下“毛毛雨”,并努力下均匀,其他同学注意布料上水珠变化情况。还要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仔细观察。

生:喷完后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水珠变化。

生:我们用手摸布料哪块更湿。

生:我们看布料背面谁最不容易湿。

师:请材料员领取材料,下面我们分组进行“毛毛雨摸拟实验”,大家注意步骤,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生:(分组实验,课堂很活跃)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说说你们小组毛毛雨下布料防水性排序?

生: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到合成纤维防水性第一强,丝绸第二,毛料第三,棉布第四(教师板面记录)

生:第一毛料,第二是合成纤维,第三是棉布,最差是丝绸。(教师板面记录)

生:防水性最强是合成纤维,毛料第二,棉布第三,丝绸第四。(教师板面记录)

师:你们根据什么现象得到这样的排序?

生:我们发现丝绸下面滴下去不少水,所以它防水性最差,棉布下边也有水,所以它占第三。

生:我们用手摸合成纤维下边是干的,毛料下边有点湿,棉布很湿,丝绸也是很湿。

生:我们看到合成纤维表面毛毛雨积成了大水珠,但没有漏下去,毛料也是这样。棉布和丝绸上的小水珠都浸下去了。

生:合成纤维防水性最强是肯定的。

生:棉布防水性差,它的排序数字是:4+3+3=10

生:丝绸防水性也很差,它的排序数字是:2+4+4=10

师:通过各小组研究,多数人认为合成纤维防水性最强,而丝绸、棉布防水性差不多,还能作进一步的研究吗?有什么办法进一步检验你们小组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呢?

生:我们可以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生:我们可以多做几次实验,直到结论明显为止。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

生:我们可以摸拟中雨再去检验它们的防水性。

师:你们想再用中雨去检验吗?

生:(齐)想!

四、摸拟实验二,观察“中雨”下的布料

师:我们的教材上对中雨摸拟实验有相关提示图和文字,请打开书第45页,看看中雨实验该怎么做,把没看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生:学生自行看教料中的关于“中雨下的布料”的文字和简要插图,小组内热烈地讨论实验方法。

师:还有需要共同讨论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中雨实验要把布料蒙在杯子上做?

师: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生:我们要摸拟中雨,水比较多,可能有水漏过布料,材料蒙在杯子上我们好观察,杯子里水多说明布料防水性差,水少说明防水性好。

师:很好,操作上还要注意什么?

生:布要蒙得紧一些。

生:布不能太紧。

师:为什么?

生:你蒙得太紧,会把布的孔隙绷大,加快漏水,影响观察布料防水性。

师:你想得很周到。还有吗?

生:喷雾器要调到中雨状态。

生:几个杯子淋水要一样多时间。

生:把蒙好布的杯子放在水槽里喷水,以免弄湿了其它东西。

生:下中雨,时间应该长一些。

师:我们统一为40秒行不行?

生:我看可以。

生:我看组内时间统一就行,不一定都只喷40秒。

师:有道理,可以。“下中雨”后怎么观察。

生:边喷边看,看布料湿了没有

生:看杯子里水的多少,根据杯子里水的多少可以排序。

师:分发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喷壶,四个玻璃杯,四块布料,四根橡筋,一边分发一边提醒加气压,调喷头,叮嘱组内分工与合作。

生:分组做中雨下布料防水性摸拟实验,观察和记录。

师:大家密切合作,认真实验的科学精神,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令老师感动。我想这次又有新的发现给大伙交流,是不是?

生:我们组观察中雨下四种布料的防水性最强的还是合成纤维,毛料第二,丝绸第三,绵布第四。

生:我们组观察四种布料防水性由强到弱,排序是:合成纤维一,毛料二,棉布三,丝绸四。

生:内容与前一位相同,更多小组同意这个排序。

师: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会有差异,你认为会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各组实验时间不同造成的。

生:可能是喷水不均匀,有的杯子上喷得太久。

生:可能有的组布料蒙在杯子松紧不一造成的,如果布料凹下去了,漏下去的水肯定多些。

师:对,我们做的是四种布料防水性的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的因素较多,一点没掌握好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要使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信度更高,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重新做。

生:改正缺点,多次做,仔细观察。

生:如果我们得到了正确答案,就不怕再去检验。

师:你们谈得太好了,从小有科学家的态度和精神。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没法再重复验证了。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带回家再做,还可以研究一下大雨状态下这几种布料防水性有没有变化。

五、不同布料用途的探讨

师:通过大家科学研究,初步能判定这几种布料防水性的强弱了,你认为我们这个研究有什么价值?或者说你懂得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生:我知道用防水性强的布料做雨衣。

生:用防水性强的材料做雨伞。

生:防水性强的材料穿做雨棚,做帐篷。

生:防水弱的布料着舒服,可以做内衣。

生:我知道丝绸可以吸汗,穿着舒服,但怕淋雨。

师:能识别你自己身上那件衣服防水性怎么样吗?

生:我的衣服是涤棉混合布料,防水性居中。

生:我的是棉布,防水性差。

生:我识别不出它是什么布料,只要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它的防水性强弱。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几种不同布料的防水性,初步懂得了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派以不同的用途,尽可能发挥出材料的突出特性,物用所长。今天我们学习用对比实验法研究了材料的比较外显的特性,我们还将继续学习用对比实验法进一步研究材料更内在的特性。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关注对比实验法,用于研究你感兴趣的问题。

附:三项布料防水性排序板书

 

雨天中的布料

防水性由强到弱排序

 

  

毛毛雨

  

 

3

3

4

3

4

3

3

 

4

3

3

 

 

4

4

2

2

3

1

2

 

2

2

2

 

 

2

1

3

4

2

4

4

 

3

4

4

 

合成纤维

1

2

1

1

1

2

1

 

1

1

1

 

【反思与建议】

这一节课要想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在
            
“毛毛雨”和“中雨”下的布料中体会四种布料的不同特性,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点:

1、四块布料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应该在每块布料上贴上了标签,注明它是什么布料,以节省教学时间。因为学生对四种布料的认识没有经验作铺垫的。

2、在准备材料时,首先尽可能想到学生所想的各种方法,然后准备了多种材料。如喷雾器、喷壶、滴管、有刻度的量筒、戳好洞的可乐瓶和一次性杯子、牛皮筋和没洞的杯子、报子和脸盆等等。还把它们放在讲台上给学生设计实验一定的暗示。

3、喷壶与每一种布料之间的距离相等。大约在40厘米左右,以为这样下的“雨”比较均匀;

4、每一种布料的淋雨量相同。

5、汇报实验结果时,并不急于要知道四块布料防水性能强弱,而是重点让学生说说你从什么现象上知道什么布料防水性强,什么布料防水性弱?还是注重了实验过程。

 

TOP
8#

《纸的观察》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一些纸制品),好不好看?想不想得到它?

生:想

师:要想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观察一张白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二、观察一张白纸

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你能观察到它有多少个特点?

生:能找到三个。

生:只能找到一个。

生:应该有五六个吧?!

师:有没有更多的?

生:不可能有更多了。

师:三(1)班有同学找出了白纸的十个特点,老师相信你们也能找到。

2、讨论

师:要找到白纸更多的特点,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去观察?

生:用眼睛看,用手模,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放大镜……

师:你们的观察方法真多!

3、观察

我们每一组比赛一下,看哪一组找到了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组长发白纸给组员,学生开始观察,过去了8分钟,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到了10个特点,老师示意所有的组停了下来,并把奖品奖给了最出色的两个组)

4、交流

师:每个小组说一个有关白纸的特点,不许重复。

生:正面比反面光滑、白色、薄、软、轻、会透光、可以弯曲、可以撕、可以折并留下折痕、很清香、四边形、两个面(有些学生说的不够清楚或不简单明了,其他同学帮助归纳)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

生:12

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的更多的秘密。

三、两张纸的观察

1、讨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组长发牛皮纸给组员,)现在你们的手中有了两种纸,你们想观察它们什么呢?

生:观察牛皮纸的特点。

生: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那我们就来比较两种纸的不同点,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2、观察

学生观察,师发记录表,每一组有一名记录员做记录。

3、交流

(发现最多的组汇报观察结果)

生:白纸比牛皮纸薄;白纸可以透光,牛皮纸只能透一点点光;白纸很白,牛皮纸很黄;白纸比牛皮纸光滑。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白纸比牛皮纸轻一些。

生:白纸和牛皮纸的气味不同。

生:牛皮纸的毛毛比白纸的长。

4、质疑

师:你们对前面同学的发言有没有意见?

生:我们组的牛皮纸比白纸薄。(教室顿时骚动起来)

生:不对,应该是牛皮纸厚一些。

师:你们组(认为牛皮纸比白纸薄的组)再仔细观察一下找找为什么结果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

生:牛皮纸被撕去了一层,(其他学生也赶紧拿起来观察)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纸的厚薄的?

生:摸

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看,按在桌上比较。

生:可以把同样的纸叠的厚一些,用尺量,再平均除。

师:是的,用尺量是一个更准确的方法。

(师介绍用尺子量书的办法,学生动手操作)

四、观察纤维

1、交流

师:刚才有小组汇报纸上有毛,是怎么发现的?

生:牛皮纸被撕过的面上发现了很多毛。

生:纸的边缘。

生:我们组把纸揉了以后,再摊开,发现有皱纹的地方有很多毛。

生:我们发现白纸的毛细一些短一些,牛皮纸的毛粗一些,长一些。

师:你们都观察的非常仔细,用的方法也很好。人们把你们观察到的毛取了个名字叫纤维。

2、观察更多纸的纤维

师:其他纸是不是也有纤维呢?让我们继续观察(发报纸和面巾纸,学生观察)

生:呀,都有的

生:我发现每张纸的纤维都有点不同。

生:我觉得光滑一点的纸纤维短一点,粗糙的纸纤维长一点。

生:我觉得纸厚一点,纤维就多一点。

师:你们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不同的纸,纤维不一样。

生:说明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解决?

生:纤维是哪里来的?

生: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五、课外任务

你们的问题都提的很好,让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今天大家回去搜集一些有关造纸的知识。

 

反思与建议:

 本节课预计让学生探究纸的三个方面内容:①探究一张白纸的特点;②比较两张纸的不同;③探究纸的共性。纸是同学们平时最熟悉的事物,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纸的特点成了我的思考,于是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直接谈话导入,让学生自己提出关于纸想要研究的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继而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说说纸的特点,借此复习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观察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有效探究纸的特点,整堂课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表现欲望都很强烈。

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并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注重渗透一种新的观察方法——测量计算,这一方法的渗透为学生今后的科学探究拓展了观测的思路。科学课上学生的自主探究是主要的,老师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从观察纸的表面到深入观察纸的里面,探究纸的共性的过程。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力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学会及时记录活动结果的整理信息能力。

活动的课堂如何调控好课堂纪律是一个难题,我觉得采用适当的评价机制是必要的,但这节课中我在评价方面还做得不到位。如果多注重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TOP
9#

注重制定研究计划,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制定研究计划及其重要性

制定研究计划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科学整个探究活动的基础,它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课堂中儿童的亲历活动成为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研究计划的制定就是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整理感性的材料,从而选择方法、确定步骤,是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指出: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内容作出书面计划。对于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应使学生在动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如何选择变量、怎样控制条件、如何进行操作等,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根据计划领取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要求学生根据计划实施研究活动,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习惯能力,使科学探究在科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而且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前先想一想、说一说,逐步过渡到制定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计划,使探究活动更具目的性、计划性。虽然这个过程可能用时较多,但对于学生今后的研究活动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在这个方面舍得花时间。

二、整体把握制定研究计划的编排脉络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的发展处于起始阶段,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经历和体验,因而,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层次性。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材的编排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进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计划的制定,应重点训练制定口头计划,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即可;四年级学生提出制定简单书面计划的要求,学生应能列出研究所需的材料,并说出思路的由来;五、六年级的学生应会制定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计划。但不同年级并不是机械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具有处理问题时先制定计划的意识。

三、研究计划制订要求

制定计划的教学重点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交流研讨中逐步学会制定计划。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制定计划的基础。因此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应合理运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经常在观察学生制定的计划,在计划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失误出现:脱离实际,不具备可行性;措施不力,不具备实效性;缺乏步骤,不具备时间性。因此在制定研究计划时,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与可能,如果只考虑主观需要,而忽视客观条件的可能,这样的计划不具备可行性。不具备可行性的计划是没有实践意义的。当提出任务和要求后,一定要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如果在计划中只说一些空话,对许多具体问题没能提出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计划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有制定完成计划任务的措施办法,要有一定的时间观念,要分一定的阶段进行。如果不分先后,也不辨轻重缓急,既缺乏时间的限定,也没有程序和安排,那么就根本无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定的时间去开展工作,这样的计划是毫无用处的。

制定研究计划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很多要点在学生初订计划时难以全部考虑到。所以研究计划制定以后还应该经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充分讨论,不断地交流和修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展开真正的“科学辩论”,还能为后续研究活动扫清障碍,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和质疑精神。

TOP
10#

课堂教学并不是完美的艺术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我和一些老师一样,追求地是全的课堂,顺的课堂,完美的课堂。在上课的意识中,我们追求成功,害怕失败,有时为了成功甚至回避错误。这样的追求使我们走进了课堂教学的误区,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长期以往,对我们的教学有弊无利。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是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共同演义的一台戏,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而非一潭死水,它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完全错误的答案,有时甚至有意外。总而言之,它并不是完美的艺术。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完美     艺术

偶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则童话: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所以滚动得很慢。正因为滚动得慢,它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风光,它和鲜花们交谈,和虫子们聊天,充分感受到了阳光的灿烂和自然的秀美。当它找到自己的碎片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圆,因为滚动得太快,所以错过了美好的景色,错过了与鲜花、虫子交流谈心的机会,它感到很遗憾。最终,它舍弃了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那枚碎片。

多年来,我们也像这个缺了一小片的圆,一直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教学环节如何开展,演示实验如何进行,板书如何设计,学生回答如何引导,在备课时都处心积虑、精心设计,自认为已经面面俱到,天衣无缝。课堂上,也愿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哪怕是出现了意外,也要硬把它引导到正规上来,教学过程最好如行云流水。还以为这样就能追求到课堂教学的“完美”,其实是走向了偏激。本文采撷了两个课堂教学片段,粗略地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教学片段一:

这是我在《小车的运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在学生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之后,我又抛出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车吗?”同学们纷纷说:“可以。”趁着这大好机会,我马上设计出了第二个陷阱:“根据桌上的材料,你能利用重力来拉动小车吗?”
            
“把夹子夹在三合板上,在小钩的顶端系一根线,把线的另一端穿过夹子,再穿过挡板,然后系在小车上,垫圈可以挂在钩子上,充当重力。”多么天衣无缝的回答啊,基本上与课本中描述的一样,我立即对他做出了肯定,并且按照他的“吩咐”,动手演示起来。小车安装好以后,就是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但在这个环节里,却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学生设计出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并做好交流完善之后,我开始了这个演示实验。我一个个地把垫圈挂进钩子里,每挂一个就进行三次实验。当我挂上第四个垫圈时,小车就慢慢地运动了,而且三次实验都是一样,但当我挂上第六个垫圈时,小车居然不能运动了,做了三次都是一样。看到这样的情景,好多同学开始在下面议论纷纷,心存疑惑。我一脸茫然,为了躲避这道难关,我慌忙解释说可能是由于三合板表面粗糙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对于我的解释,学生有些半信半疑,但还是被我搪塞过了。为了得到科学的结论,也为了证明我的解释是正确的,我一下子把四个垫圈加到了钩子上,小车终于恢复了运动,而且速度也明显比刚才只挂四个垫圈的时候要快了,我也如愿地让同学们看到了他们应该看到的现象。最后也就顺利地得出了这节课的结论。(这节课的结论为:足够的拉力能够使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教学片段二:

有幸听了一位资深老师《淀粉的踪迹》一节课,令我受益匪浅。

在用碘酒验证了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后,这位老师又插入了一个小魔术,来祝贺孩子们在这节课中有了很多新的发现。老师出示一小瓶带有少量淀粉糊的水,问:“这是一小瓶液体,如果往里面滴入碘酒,它变成了蓝色,说明什么?”“里面有淀粉。”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如果它不变蓝色呢?”“当然没有淀粉。”回答中带有一丝自信。老师立即往瓶中滴了几滴碘酒。“哇!变蓝了!变蓝了!”“那说明什么呢?”“有淀粉。”“看好咯,老师的魔术就从此刻开始。”孩子们的眼光“唰”的集中在了老师的手上。只见老师把小药瓶的瓶口靠近自己的嘴巴,然后用另一只手遮住自己的嘴和瓶子。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慢慢地摇晃着瓶子。奇迹终于发生了。“蓝色不见了!蓝色消失了!”孩子们异常的兴奋,脸上充满了惊奇。“是怎么回事呢?知道老师是怎样变这个魔术的吗?”“是老师把气吹进去了”“请你来试一试。”一名同学自信地走上前去,把一大口一大口的气体吹入瓶中,并且不停地摇晃,但是很遗憾,蓝色仍然没有消失。“是老师把滑石粉加进去了。”一位同学又作出了猜测。这时候离下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老师没有表现出一丝紧张,他笑着,把嘴巴张得大大的给同学们看,“老师根本就没有把滑石粉藏在自己嘴巴里。”“是老师把口水吐进去了,一定是口水!”“你再来试一试。”学生上台演示,并且获得了成功。“你们看,你们看,我猜对了。”“原来真的是口水啊!”“我还想来试试,我还想来试试。”……
                

面对这位老师的课堂,我深感惭愧。惭愧之余,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课堂,偏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机械的,是沉闷的,是程式化的,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更缺乏学生发现真理、探究知识的真实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气喘吁吁地跟在我后面跑,他们哪还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哪还有尽情享受知识“风景”的乐趣。如何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呢?

一、及时抓住错误,打造真实课堂。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是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堂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它可能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的尴尬,它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所作出的“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它可能有未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遗憾,这都是正常的。正如在《淀粉的踪迹》这节课中,对于小魔术的谜底,学生猜测错误,是正常的。又如在《小车的运动》这节课中,小车运动遇到了麻烦,也是正常的。

但是,大部分老师仍和我一样,害怕错误,回避错误,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翱翔的自由。其实,错误恰恰是课堂教学的资源与财富,是课堂真实的体现。面对错误,教师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应及时容纳并抓住错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让学生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就像那位老师面对学生的猜测错误,并没有操之过急,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其实是老师把唾液吐进了小药瓶里,而是让学生上讲台一一演示验证,正是利用了这一教育资源。通过亲自动手验证,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原来如此猜测是错误的,也会理解原来是唾液在起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尽显真实,令我信服,得到的教育价值也远远超过了用嘴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当然也是令人信服的。其实在《小车的运动》中,小车遇到了故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是怎么一回事。胡乱编个理由掩盖这个错误,其实是错过了这一教育资源,错过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大好机会。

自由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只有在自由真实的课堂中,才会出现这种教学资源与财富。因此,我们也要营造自由、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都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能在其中出现自然的错误,并及时抓住错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摆正主体地位,打造自主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师无疑应当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以保证课堂运作的有效进行。但我们这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怎样上这节课,怎样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往往更多地是去追求自认为的那一份完美。而很少有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进行换位思考,怎样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在教学时,教师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去引领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带入自己设计的陷阱,学生的话语权被剥夺,学生的自主权被剥夺,课堂上“万马齐喑”。《小车的运动》中的教学片段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学中的我根本就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剥夺了学生太多的权利。

课堂的生动,在于学生的生动;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是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围绕学生展开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因此,课堂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给足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让学生能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
                

比如在《小车的运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之后,教师就可以拿一根在一端已系上小钩的线,并在钩上放一个垫圈,问学生:“手一松开,会怎样?” 学生当然会说这些物体会往下掉。学生答后教师就演示把线的另一头穿过挡板,夹子,并系到小车上,然后问学生:“再把手放开,又会怎样呢?”当然,这时的线,钩子,垫圈是不会往下落了。“那如果给它挂上两个垫圈,会往下落吗?” “也不会往下落。”这时,就产生了值得去研究的问题:至少需要多少个垫圈才能往下落,才能拉动小车?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值得去研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代替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后面当小车的运动遇到麻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又如在《淀粉的踪迹》教学中,小小的一个魔术,老师却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揭开谜底,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三、发挥主导作用,打造平等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这种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永远就是这种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而并非主宰。《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在40分钟里,教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学要经受学生八面来风的考验。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平等交往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

在《小车的运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就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在学生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之后,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提出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中,发现小车运动遇到麻烦时,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比较,去探究,去体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就像《淀粉的踪迹》教学中的那个小魔术,教师就是引导学生亲自去验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真正起到了主导的作用,真正从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转化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做到与学生零距离地亲密接触,真正用彼此的信任打破师生间的壁垒,用朋友间的友谊化解师道尊严的坚冰。

同时,教师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实践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锻炼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调控的能力。课前应精心准备,课中应充分展示教育智慧,课后应回味课堂,咀嚼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行为,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使主导的作用得到恰到好处的发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就像倾斜的比萨塔,虽然不完美,但它们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而课堂中的不完美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撩起学生的灵感,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吧,无须刻意做作,无须乔装打扮,让它真实地、自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所谓“不完美”的课堂教学中尽情享受真正的人文情怀,获得真正的心灵关照,实现真正的生命满足。

 

 

[参考文献]:

《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    方国正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科学课》   姜允珍主编    湖北教育报刊社

 

 

 

 

 

TOP
11#

《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谈

 

  教《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从实验入手,既引导学生归纳推理,又注重课外延伸,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上课我就做了一个实验,给学生设下悬念,在烧瓶内装满水,用中间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然后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水就像喷泉一样从玻璃管中喷出。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个个睁大了眼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的思维从潜伏状态迅速激活为兴奋状态。

  《物体的热胀冷缩》是一课实验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和三个学生实验。如在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煤油、酒精是否也有和水一样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实验,已经学会了方法,因此做以上实验没有困难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另外,教师演示实验也很重要,一方面教给学生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如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设计铜球通过钢圈的实验,由于铜球加热所需要时间较长,因此在演示的同时,还让学生分组用其他固体材料做实验。这样,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从具体到抽象,就必须以实验为前提,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如在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煤油、酒精也具有这些性质,可以推想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接下来推导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就显得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应用和发挥。如在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要求学生解决满壶水的烧煮过程中,水会从壶中溢出来的问题。学完本课以后,布置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由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而引发的。这类课外活动,既使课堂知识得到补充和延伸,又诱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然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课余生活这一阵地,巩固知识,拓宽视野,发展能力。

TOP
12#

《奇妙的指纹》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作为科学教学的起始年级,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指纹,或通过电影、电视等了解过指纹,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受到传统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的影响,在另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中,学生为提出有关指纹的问题时,大多数班级会提出“为什么有指纹,指纹有什么用”等课堂上没有条件研究的问题。所以在《指纹》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将活动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提出问题,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究。

在本课教学的引入中,为了创设了开放性的探究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以游戏“猜猜我是谁”引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进课堂教学。为了唤起学生研究和探索指纹的兴趣,老师通过“神奇的刷子”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到公安人员常要用指纹破案,让学生初步了解指纹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深入研究指纹的兴趣。

 “玩指纹、取指纹”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橡皮泥、水彩笔、透明胶带、印泥、铅笔等许多工具,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将指纹取下来。取指纹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求新求异,寻找多种取指纹的方法,但取指纹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另外,取一枚清楚的指纹是学生后继学习和探究指纹一样吗、指纹的形状等的基础,所以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强调了取一枚清楚的指纹。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20多个问题,最后老师将他们归纳为16个问题,并分类板书在黑板上,从问题的数量上看,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会了提出问题,我的指纹是什么形状的?”“我的指纹是不是与别人一样?等问题的提出,都是能研究的、合适的问题。学生提问之多,质量之好,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再归类,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大致有五类:一是一样吗?包括横向的自己与自己比,与同学比,与老师比,与家长比,左右手对应的手指比等,也有纵向的与长大了和自己比等;二是指纹的形状类问题,包括像什么,有几种形状,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等;三是指纹有什么用;四是指纹有几圈;五是指纹是由什么组成的?仔细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指纹有什么用是一个不适合课堂上研究的问题,在其他平行班的教学中,我用提供资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这一问题,最后学生找到了指纹的许多作用,但他们最终的体会是他们这一组的研究很乏味,没有其他组有劲。在研究一样吗这个问题中,学生将问题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扩展,有自己与自己,与同学、与家长等,指向性十分明确,这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而指纹有几圈这一问题的提出,我想更多地是受到了数蜗牛壳圈数的影响,学生在学生中自觉运用了相关知识的迁移。

在提出16个问题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大部分组选择研究指纹像什么指纹一样吗,都选择了能研究的问题,如果学生选择了研究指纹有什么用或者自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指纹比这样的问题,老师就会加一个引导的环节,看哪些问题是适合在课堂上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适合在课堂上研究的,并在讨论后允许学生修改想研究的问题。由于学生都选择了能研究的问题,所以课堂上没有出现引导的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学生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突出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同时也保证了研究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此外,在小组四人意见不统一时,就要看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了,在本课中,大部分组在讨论后都能确定最想研究的问题,说明学生是具备合作研究的能力的。

以自主选择作动力,学生的研究都很积极,在最后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是成功的。学生学会了用写、画、印、比较等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特别是学生对指纹的描述,如指纹像迷宫,像大轮胎,像可怕的龙卷风,像风中带着小雨点,像山、像狂风、像年轮等的比喻,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自己丰富的发现,比喻十分形象,具有年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放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多样化的展示,是成功的展示,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肯定和鼓励。

纵观整堂课,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本课让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典型的“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自行探究”的科学研究过程。本课的重点基于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16个问题的提出,目标是达成的。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科学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研究,本课在教学中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让学生在有效的科学探究中尝试成功,体会快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蕴含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