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一小教研活动听课随想
义蓬一小 陈飞琴
9月21日上午,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组在党湾一小组织了一次科学教研活动,其中杨望祥老师、赵丽娜老师、张建友老师分别给我们及学生执教《电和磁》、《我们的小缆车》《电和磁》三节公开课。三位老师的课都非常成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从实验中体会科学、认识科学,再从科学中学习科学、喜欢科学。三位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中让科学实验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气氛均相当的活跃。张老师从本校的几次试教到最终展示我都全部参与,应该说感触很多。下面就我对来自义蓬一小的张建友老师讲授的《电和磁》谈一些心得体会,主要归纳为一下两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
1、课前仪器准备要充分。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所用到的科学仪器有电源、导线、开关、灯泡、指南针、小磁针、磁铁、铁钉、记录纸、塑料瓶、投影仪。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件材料。一是张老师在指南针的底下绑了四只塑料脚,使其可以像一张小凳子一样的立在课桌上。大家都知道指南针非常的灵敏,把它放在桌子上,只要稍微动一下课桌,那么它的指针就会不断的摇晃,这样就无法解释后面课堂中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很有可能它在偏转的时候是因为你不小心碰了一下课桌),同时如果要使指南针静止不动再进行实验可能会浪费课堂时间,使得课堂资源无法充分的利用,那么张老师这样绑脚方法很好的解决了以上的问题,给课堂活动带来了便利。二是饶线圈时张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并不是绕手掌,而是为学生准备了塑料瓶,让学生将导线饶在塑料瓶上(7-8次),方法独特,清新、明了。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操作以来也更加的方便。
2、课前教材理解要充分。每一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单元也都有单元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参透教材,不能忽视在教学设计中一节课与一个单元目标的关系,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张老师在这堂公开课之前,在义蓬一小自己的班级上进行了试讲,第一次一堂40分钟的课上到了60分钟,当时张老师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后来经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研读教材,改变教学设计过程,迎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张老师在这堂课上设计了4个学生实验,一是简单的连接电路,目的是复习旧知,引出问题;二是通电的导线中有流动的电流使得指南针发生了偏转;三是短路能使指南针偏转的明显;四是导线绕成线圈可以使得指南针偏转的更加明显。以及在第一个实验结束后,张老师还表演了一个魔术,从而引入磁的概念,说明小磁针偏转的原因只有2个(磁铁的相互作用和磁铁的吸铁的性质),为接下去的三个学生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巧妙的将电和磁联系在了一起。从这四个学生实验当中可以看出,张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非常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以及递进性,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的上升,课堂中充满着浓厚的探究氛围,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乐趣。
二、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一贯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也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今新课程改革,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科学课堂上,要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不仅培养学生知识的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在张老师的课上,始终贯穿着实验,并存在连贯性及递进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张老师在设计提问环节也非常的巧妙与有效。将4个学生实验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一问:导线能否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二问:是否有办法使指南针偏转明显?(短路)三问:还有没有使指南针偏转的更加的明显?(在短路的基础上增加线圈)层层引导,层层递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事情做,而不仅仅是听老师所讲,抄老师所写。在实验过程中,张老师还发了实验记录纸,也就是说各个小组在做实验时不仅要观察实验现象,还需要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做到了5到:眼到、耳到、手到、口道、心到。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整节课通过张老师的引导,学生操作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电流能产生磁性,磁性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
电流变大(磁铁数量增多,短路)与磁性叠加(绕成线圈)能使磁性增多,使偏转更加明显
通过本次公开课,对我自身来说又增添了一笔财富,又是一次经验的成长。使我明白了在课堂上,特别是科学课堂上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而是真正教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得真知。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也将积极向张老师学习,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中做到游刃有余,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今年九月才参加工作,时间不到一月,对科学课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认识都是新手。以上的想法可能粗浅,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4 15:19: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