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木里木(教学成长、学习记录) [复制链接]

1#

木里木(教学成长、学习记录)

开学初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星期了,原本的工作设想都没有动手去做,常常问自己:是不是光想不练啊?或许还真的是吧!一大堆的东西压在身上,没有一件已经做好的!自己教学成长事情先不说,学校里的事情也没做!少年科学院在温州实验小学陈耀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可是后续工作没跟上;航模工作室在著名航模教练施民鹤老师的帮助下也成立了,但是11月份的航模挑战賽准备工作还在讨论中,可是时间不多了,心里着急;还有申报全国科技体育传统试点校工作,很多材料以前没有存放好,也焦头烂额,重点是整理材料也就我们四个人啊!呼~!学校里的事情是很重要,可是自身工作也不能落下,从今天开始跟上个人的成长记录,加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14 14:49:3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嘻嘻,加油,整理一下,轻装上阵!
TOP
3#

恩,轻装上阵,大家共同学习!
TOP
4#

这个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第一次担任科学,希望各位多多提建议~!


在星期二的时候我上了六年级第一节科学课《使用工具》,先将第一节课的反思与大家交流交流~!


 


新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给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课堂上的各方面把握不够到位。首先表现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引入部分我采用农村孩子有参加农务劳动的现实,利用一根木材引起整堂课的学习。提问:这根木材是用什么工具加工得到的?因为学生对砍柴这件事情很熟悉,自己也有做过,所以学生都很感兴趣,提出了与刀有关的很多事情,同时学生很自然的延伸到了对其它工具的讨论及其工作的作用,但是我在这个环节当中没有把时间把握好,导致时间花的太多,令本课的主要教学活动‘选用什么工具好’时间不够,活动没有完全展开。并且在第一个活动中,我把自己准备的工具出示,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作用。第二个教学活动:探究合适的工具,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首先时间安排不足;第二,在讨论合适的工具过程中,我是这么安排的,首先让学生选择工具,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最后说出自己使用工具的感受,感受不同工具的不同有点。但是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由于材料准备不足,学生参与动手活动程度不够(农村小学都是这样,什么都缺的,有些工具我还是让学生从家里带的);其次在准备障碍物的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选用的螺丝钉很短,并且没有完全钉进木板,出现学生不用螺丝刀拧,而是直接用羊角锤拉,当时我闷了一下,这样就凸显不出不同工具的不同优点之处了,这节课也算失败了吧;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在第二个活动中,学生讨论选用工具也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只是很简单的讨论,并没有深层次的根据障碍物的特点来选择使用工具。


第一次在论坛上写出自己对一节课的反思,各位给点宝贵的意见哦~!嘿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14 16:01:35编辑过]

TOP
5#

有想法,有行动就有收获!加油!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

是啊~!看了其他前辈写的真的收获很大,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让大伙们提提意见,促进自己的成长。

TOP
7#

加油!鼓励一下!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8#

欢迎!!!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9#

少年科学院;航模工作室;全国科技体育传统试点校-------期待中
滴水穿石
TOP
10#

欢迎你开专贴!


事情很多,理一理,然后有计划地完成。


加油!

TOP
11#

终于有空了,连续4天没日没夜的加班,也已经三天没进过课堂了,四个人做完《全国科技体育传统试点校》,过去的四个夜晚躺下来都是凌晨12点之后,有三个晚上还是凌晨三四点之后~!白天除了整理资料,吃饭,上厕所之外其他什么事情都没做,一直处在迷糊的状态之中~!还好做完了,谢天谢地~!不过材料是整理好了,结果怎么样却要等待,听说整个浙江省就十个名额,像我们这样山区的学校有机会被评上吗?温州还有另外一所学校参评呢,在整个浙江30多所学校当中选取10个名额,心里却是有些底气不足,毕竟各方面的条件比不上人家~!没办法,个人认为农村学校弄到这个档次已经很厉害了~!


明天我们科学教研组还有一个活动,本学期科学组第一次集中活动——集体备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还没有准备呢,作为组员也要提一些建议,所以努力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19 16:43:01编辑过]

TOP
12#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讨论会


 


   今天下午参加了科学组的集体活动,这次的活动主题是针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个课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探讨,为下个星期四举行的教研活动做准备。


首先来说一说对导入部分的讨论:试教老师用小马背盐袋过河后发现袋子变轻了,提问为什么变轻了?然后再进入课本的第一个活动: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先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舍去前面这个小故事,直接一点。先让小朋友猜一猜盐放入水中会怎么变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少量的盐放入盛有水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轻轻的搅动,观察盐的变化,同时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如何安全的使用玻璃棒。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溶解的浅层次认识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掌握解溶解的科学概念。比如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泡糖水喝,肚子疼了看父母给自己泡盐水,把盐或味精倒入汤中等,这些事情说明了学生对溶解已经有了充分的潜在概念,而这节课正是要引导学生往溶解的科学概念前进,所以已有的对溶解的生活经验要充分的利用起来。


而这次活动的讨论重点是在对本科实验活动的处理上。我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第二、面粉的溶解及过滤实验;第三、过滤后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及对溶解的再次理解。


在第一个活动中,我们的教研组长提出这样的作法:首先让学生观察食盐、沙子的固体状态,问:现在的盐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食盐放入杯子不搅拌时是怎么的?→用玻璃棒搅动,这时有什么情况?而沙子的溶解实验用相同的方法做一遍。


对组长提出的:四年级学生还比较小,第一个盐的溶解实验要演示。首先我对这点有点疑问,这个溶解实验并不困难,学生在家里也都干过类似的事情,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要指导学生使用玻璃棒的安全问题。并且这个实验的步骤有没有必要做的这么繁琐呢?我认为这个实验要突出的就是食盐在水中用玻璃棒搅动以后会消失这样一种思想,让学生感受到盐不见了,但并没有消失而是溶解在了水中。再说一点,这个实验并不是这节课的主要活动,这样设计把后面过滤实验及学生的讨论交流时间缩短,有点得不偿失。


而在面粉的溶解以及溶解实验中,我们讨论的最是激烈。首先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对前面刚刚形成的溶解概念又来了一次质疑:面粉在水中,底部有沉淀,但上面的水又是白白的,好像面粉溶解在水中了一样,这时学生肯定会在思维上发生冲突,他们就会去想:这到底算什么?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才会去想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它是不是算溶解或者是不溶解呢?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出用过滤的办法来看一看三个杯子里的情况。


但是这个实验比较复杂,在组织学生完成这个实验的时候很有难度。所以我个人觉得滤纸在课前就给学生折好,重点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实验,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的实验要求。并且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操作能力并不十分强,所以在他们操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


同样重要的是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之后,发现的现象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的看法,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很多时候学生在说或者聆听的过程当中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原有对溶解的理解,将溶解的概念提升到科学概念的层次。


在一整节课中,我觉得最有讨论与探究的环节就在于:面粉在水中用玻璃棒搅动之后到底属于那种状态!这时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整堂课的最高点,也是学生成长的时机。


以上只是我对这次活动的一些看法,希望各位大神多提建议,本人正在学习阶段~!欢迎提出批评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0 22:37:49编辑过]

TOP
13#

 

今天完成了这个学期的第二节科学课《杠杆的科学》。说来也惭愧,都过去两个多星期了才上了两节科学课,看上去真的有点不负责任。本来昨天想把今天的教学内容好好的琢磨,体检回学校之后睡了一觉,发现自己的教学案例分析却没有完成,到今天还不报送就要过期了。于是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胡乱的打了下草稿,心里还没形成一个系统的方案,所以这次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的,没想过要获得什么奖励,第一次写案例分析要求不能太高啊!


来说说今天这节课我的感受吧!


在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认识杠杆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说一说撬开巨石的工具,引出杠杆及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然后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工具,说一说它们是不是杠杆?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是杠杆,指出它在工作时候的三个作用点。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我认为能增强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并正确判断简单机械是否是杠杆。


杠杆秘密的探究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收集数据,通过整理与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里与费力的规律。首先,我觉得这个活动的安排太过复杂,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对实验基本情况与要求的讲解要花较长时间,尤其为了凸显省、费力的特点,要求左右两边的钩码只能挂在同一个卡勾上。上课的时候我自认为对于这一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左边钩码挂在好几个卡勾上,而右边也一样。对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我犯错误了!是没有讲明白要求还是学生没听明白?又或者是学生对这个研究有自己的看法呢?于是在这里我迷糊了!


而在学生分析数据,讨论、发现与总结杠杆省、费力规律的时候,我是这么引导的:1、你认为那种情况比较省力?说出你的理由。并以此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开始,引导其他学生不停的说出自己的意见,集中学生讨论产生的是省力或费力情况的杠杆,这样在同类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发现省力杠杆与费力杠杆的规律;2、观察省力杠杆集中表,你能从这些省力杠杆中找出它们共有的特点吗?但是在引导学生发现省力的一般规律的时候,学生说的最多的是关于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直观的认为钩码少的就省力,而忽略了省力的真正原因。在课堂中,我尝试着学生想距离这一点靠近,但是学生就不知道怎么着认为钩码的数目更能说明问题,像这种看得到表象却没把握本质的总结让我郁闷。


现在我才有种恍然大悟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太注重学生对省力的看法,想引导学生发现省力与费力的规律,却一直在重复: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省力的?只说很明显看到的现象,而对本质的分析没有深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4 22:45:17编辑过]

TOP
14#

如果能坚持下去,就是收获!
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 杜志刚
TOP
15#

 

杠杠类工具的研究之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我一直以为星期三早上第三节才是六年级的科学课,所以在早自习的时候并没有准备教学用具,等上课的时候学生来找我的时候,我还挺纳闷的:怎么第一节是科学课呢?一看六年级的功课表,发现课节又被改了~!好歹改了也跟我说一下啊~!匆忙的准备了几样工具,就去了六年级的教室,一看时间过去了7分钟了,时间不够了,看来只能借用学生的上课时间啦!


     我在备课的时候,把今天的教学内容《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分成了两个课时:1、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研究;2、小杆秤的制作。第一个分课时的主要目标我把它定为:讨论、分析及认识生活中的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以及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并了解它们的用处。在教学内容上我又是这么设计的:1、出示啤酒瓶、油漆桶及放有钉子的小口径瓶子。问:你们能把它们的盖子打开或者是拿出瓶子里的东西吗?2、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你需要什么工具?3、学生动手试一试,并提问:3.1、使用它们能给你带来哪些好处?3.2、它们是什么工具?3.3、你能找出它们的三要点吗?4、分析杠杆三点之间的关系,讨论杠杆的类型。5、讨论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作用,按照工作需要分析对工具的要求,最后通过分析杠杆类工具三要点之间的关系得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上课的过程当中,第一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开瓶盖时,学生的反应不是很激烈,好像这样的活动并不能引起学生动手的兴趣。是不是学生对做这类事情已经很熟悉而不敢兴趣了呢?备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哪位大神能指导一下这节课的引入环节呢?


讨论杠杆类型的时候,先通过回忆学生操作时候的情境,分析工具的使用情况,讨论杠杆三要点的位置,发表是否省力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有一个学生在对镊子使用时杠杆三要点的分析出了一点意外,便显出对镊子也是杠杆而感到意外,尤其是对支点在两边连接点感到疑惑。而在分析生活中其他杠杆类工具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订书机的杠杆类型表示出不同的意见,经常把方便与省力搞为一体。而在讨论为什么要设计费力杠杆的时候学生都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好像认为没什么好说的一般。对这几个问题的处理前面两个都是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结合它们的工作情况分析杠杆的三个点,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但对最后一个问题我原本就是这么设计的:为什么有些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问题出来之后,全班学生没人回答。现在回头想一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涉及范围有点大,有点太笼统了呢?如果是针对某一件或者几件费力工具具体来分析是不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就有话可以说了?


整的来说,这节课课堂气氛不怎么活跃,学生的回答积极性不高,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在表演,对问题的设计把握不够精确,提出的问题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谨记这些缺点,尽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步步改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6 21:36:32编辑过]

TOP
16#

 

轮轴的秘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情分析:


轮子与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在生活中,对轮轴这个名词接触的比较少,不像杠杆、滑轮那么熟悉,甚至有些学生对轮轴基本上没什么概念,分不清哪类工具是轮轴。


但在生活过程中,学生又时时刻刻有接触或者使用轮轴工具,轮轴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水龙头、方向盘等都是轮轴的使用例子,学生对这之类的东西都很熟悉,能很轻松的说出它们的用途,甚至能说出为什么在那样的环境下使用这些工具。但学生对轮轴的工作原理以及作用和特点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从学生熟悉的轮轴类工具引入,探究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了解轮轴的科学概念,轮轴是省力工具,并且轮轴的轮盘越大越省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轮轴的轮与轴上挂重物发现轮轴省力的秘密及在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实验认识轮轴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给生活带来的好处,发展学生对简单机械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轮轴是省力工具,轮轴越大越省力。


教学难点:轮轴大小对作用影响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准备:展示轮轴装置、学生科学工具袋、水龙头、螺丝刀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的轮轴


1、出示水龙头,你是怎么用它的?


2、在拧水龙头的时候,它是怎么动的?(说出轮与轴一起转动)


3、出示轮轴的科学感念:轮子与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教轮轴。


4、说一说生活中的轮轴。(指出轮与轴)


二、探究轮轴的作用


1、设置障碍,引发学生对轮轴作用的思考:


1.1    出示一个没有转轮的水龙头,用手直接拧一拧,说一说你的感受。


1.2    加上转轮,再动手试一试,说一说感受。


1.3    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猜一猜,轮轴有什么作用?(省力)


2、动手实验,发现轮轴的作用。


2.1            出示一个轮轴装置,让学生看一看,讲解轮轴的搭建与使用。(轮与轴上挂钩码)


2.2            讨论作用在轮轴上的力:以轮轴实物为例子,了解人作用在轮轴上动力的位置,阻碍轮轴转动的阻力位置。


2.3            数据记录标准:什么时候记录数据?(轮轴没有转动,平衡的时候)


2.4            学生动手实验并记录数据。


2.5            讨论、分析实验数据,交流实验发现。


2.6            展示实验成果,形成科学的探究结果,总结轮轴的作用——省力。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的探究


1、认识轮轴要大的必要性。


出示大小不同的自来水开关,同样是开关为什么有的要做的大一些?(引导学生从轮轴的使用环境角度去思考)


2、猜测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轮的大小对轮轴有什么影响?(大轮可能更加省力)


3、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实验验证)如何设计验证实验?


3.1        确定研究的问题:轮子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3.2        对结果的猜想:轮子越大,轮轴转动越省力。


3.3        讨论需要的实验材料:较大的轮轴,与第一个教学活动相同的钩码若干。


3.4        实验步骤:①在轮与轴上挂钩码。


              ②平衡时记录数据。


              ③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进行多次验证。


3.5      分析实验数据,与活动一数据比较,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3.6        展示实验成果,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影响:轮子越大轮轴工作时越省力。


四、讨论生活中轮轴的应用


1、出示大轮轴应用图片,分析:为什么在这些环境中,轮轴要做的这么大?


2、讨论生活中隐形轮轴的使用:用扳手拧螺丝的时候你会怎么使用它呢?



板书


轮轴——→省力(作用)——→越省力(轮子大)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前天在家备的,今天回到学校,早上第一节上了三年级的数学课,第二节的时候我才开始准备教学材料,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也没找到合适的材料,第三节科学课上的气氛很沉闷,学生发言不多,很多总结性的知识都是我讲出来的。


在教学工程中,第一个教学环节——引入轮轴,从学生每天使用的学校水龙头出发(当然我也带了一个实物水龙头),发现转动水龙头是的运动特点与构造特点直接引出什么是轮轴。


但在第二个教学环节——轮轴作用探究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讨论轮轴作用的时候,原本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及思考轮轴使用的环境突出省力的特点,但是这样的引导学生并没有往省力的方向思考,更多的是关注轮轴工具的实际作用,感觉这样引导设计很别扭,在这里转来转去花了大概两分钟的时间也没有转到省力上去,最后实在没办法就自己说出轮轴省力的特点。所以我觉得教材把这个环节设计成轮轴作用的探究不是很合适,很容易引导学生往工具作用上思考,如:水龙头是控制水的开和关的。


第三个教学活动——探究轮子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根本就没有展开,很郁闷!我们学校总共才六个班级,总共人数还不到100人,实验室根本没有,只有一个实验器材箱。这个实验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配置的,按理来说它应该是完整的一套,可是里面没有大轮轴,连试管、酒精灯及试管也没有了!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这个原本被我当做这节课的主要活动的环节就这样黄了,于是我又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一个人在自言自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8 20:14:18编辑过]

TOP
17#

 

《定滑轮与动滑轮》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学情:滑轮是学生并不是很熟悉的一种简单机械,在农村生活当中并没有多少机会用到或者见到滑轮,而学生唯一有机会接触滑轮也就是升旗的时候,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在远远的看着。学生对通过定滑轮将国旗上升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对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有一个比较表象的了解,但并不见得能总结出这个作用。同时,对定滑轮是否省力的了解更加模糊,很多时候将省力、方便或者其他作用相混淆,从现象的理解到形成科学概念能力较差。而动滑轮相对于定滑轮对学生来说更加的陌生,可能有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动滑轮,它的秘密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神秘。所以在上这节课时,我个人觉得起点要放的低一点,由认识什么是滑轮开始。


教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旗杆顶部的定滑轮;二、会移动的滑轮。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认识定滑轮;2、探究定滑轮的作用,包括改变力的方向与省力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分为:1、认识动滑轮;2、探究动滑轮的作用;3、比较两种滑轮,讨论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滑轮。从教材内容编排上来看,两种滑轮的作用探究活动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方案,探究方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其中的每一个包含的问题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结合实际应用情境,掌握什么是定滑轮与动滑轮。


          2、了解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计一个探究滑轮作用的实验方案,动手探究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不同滑轮的不同作用以后,能根据滑轮的作用选择使用,发展学生对简单机械工具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


教学材料:铁架台,动滑轮、定滑轮各一个,学生材料袋,绳子,钩码10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滑轮,认识定滑轮


1、讨论如何将国旗上升到旗杆顶部。


问:国旗是如何升上去的?(引导:因为旗杆顶部有个滑轮。)


2、观察杆顶滑轮的工作情况,认识定滑轮。


2.1        出示升旗模型,模拟升旗,观察滑轮工作。


仔细观察滑轮,升旗时它是怎么运动?


2.2        交流滑轮状态,认识定滑轮


轮子在转动,但滑轮的位置不变。


科学定义:像这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二、定滑轮作用的探究


1、改变力的方向分析


1.1  思考:请大家回顾一下,在升旗的时候将绳子往下拉,国旗是怎么运动的?


1.2  为什么国旗就升上去了?(将绳子往下拉,这时我们给绳子的作用力往哪个方向?——国旗上升时,它的力又往哪个方向?)


要引导学生往力的方向思考,突出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定滑轮省力的研究


2.1  关于定滑轮的作用,你还想知道什么?(它是一个省力的工具吗?)


2.2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


    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想法要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


    需要确定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是省力工具。


    合理的猜测:定滑轮是省力工具。


    实验材料:铁架台,钩码,定滑轮,绳子。


    讨论实验记录标准:在左右两边挂上钩码至平衡后再记录数据。


    操作过程设计:1、完成定滑轮装置。


                  2、往绳子的左右两边挂钩码,至定滑轮平衡为止。


                  3、记录数据。


                  4、重复第二步与第三步,进行多次试验,每次都增加一个钩码。


   整理数据并分析,总结实验结果。(不省力)


   交流实验结果,纠正猜测。


三、探究动滑轮的秘密


1、认识动滑轮。


1.1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一种新的滑轮。(出示实验装置,老师演示)仔细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又有什么特点?(滑轮随重物一起运动)


   1.2 出示动滑轮的定义: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动滑轮作用探究


   2.1  猜一猜,动滑轮会有什么作用?


   这时学生有可能会说:它能将重物提起来。这时引导:提起重物的时候会不会省力呢?


   2.2  实验验证


   讨论:如何证明它是省力的?


   方法:首先用弹簧秤直接称钩码的重量,然后挂在动滑轮上继续用弹簧秤拉,观察两次测量时的数据并做好记录,并且重复实验几次不同重量的钩码。


   学生动手做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发表实验结论,揭示动滑轮的作用。


3、比较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选择应用滑轮。


3.1        刚才我们探究了两种不同的滑轮,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3.2        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你会使用何种滑轮?(以作用为依据)


 


板书设计


定滑轮与动滑轮


定滑轮             动滑轮


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


但不省力


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第一个:在观察定滑轮运动状态,讨论定滑轮作用的时候,想引导学生通过拉下绳子国旗上升的现象发现定滑轮能改变里的方向的作用。但是,学生说来说去都没有往力的层次上说,一直绕着绳子说。虽然绳子被拉动也是力的作用效果,但并没有达到科学概念的层次上。现在有这样的思考:1、你把绳子往下拉,这时你给绳子的作用力是往哪个方向的?2、国旗上升,它的作用力又是往哪个方向的?3、绳子两边的作用力的方向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我想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应该能得出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了吧。


第二个:在用实验来验证定滑轮是否省力的时候,实验方案的设计确实让我冒了一把冷汗。学生对系统的研究一个问题根本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去做,一问那是三不知,所以只好每个步骤都详细指导。1、确定研究问题;2、提出科学的猜测;3:准备实验器材;4:确定数据记录标准;5:实验动手操作过程设计;6:整理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7:改进实验猜测。这一个过程下来大约花了20多分钟,一节课都快要结束了。不过这也让我发现,我的学生在单独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关注。


第三个:在学生总结定滑轮能否省力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数据提出:定滑轮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简单机械工具。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思考问题还是太片面了,只关注它不省力的一面,根本没有思考它到底费不费力的情况。而在教师用书中只提到:定滑轮并不能省力。但是费力也包括在不省力情况里面,显然实验数据能很明显的看出:它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果我们只注重它不省力,很可能就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它是费力的吗?所以对任何数据得分析全面,不能有任何一点漏洞。


第四个:在讨论用何种方法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首先碰见的是方法的设计对学生有难度,因为动滑轮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随重物一起运动,并不能用探究定滑轮作用的方法来验证动滑轮的作用,学生在讨论用什么方法验证时并没有说出比较合理的方法,所以我紧接着就直接把书本上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其次,学生在使用测力计的时候又出现了操作上的错误,有学生没有考虑弹簧秤的最大限度,只管在下面挂钩码。对这几个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都没有怎么认真的考虑,现在还在思考:动滑轮作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是直接出示还是让学生讨论得出?有没有这个必要?学生有这个能力吗?我没有想过,经常听到:课堂教学要舍得放弃!但我真的觉得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是个好东西,如何安排好这样的教学活动还得好好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10 16:56:29编辑过]

TOP
18#

 

此帖收集至“个人(团队)成长贴、微博汇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071&page=1&star=1


 

继续努力,加油!
TOP
19#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第一节在六年级上了《斜面的作用》。我在谷歌地图上截取了学校边上从石公田村到马田村上山的公路图片,并以此作为课堂引入的部分。在出示图片的时候,学生都感觉这张图很熟悉,并且带点兴奋,学生的话也就多了!在引导学生说这条公路特点的时候,突出有坡度,并以此对斜面做描述性的解释,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修的这么弯弯曲曲?引导学生对斜面作用的猜测。但这时,学生对斜面作用的猜测并没有直接说出省力的情况,更多的是说:车子好开一点,人走的轻松一些。其实这些都是省力的表现,所以我就将他们的这些说法改成了:也就是说,你们觉得会省力一些?


学生在讲出这一点的时候,我紧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斜面真的能省力吗?引发学生对这个猜测的疑问,产生去验证这个猜测的需要。而接下来就是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对斜面作用的探究。这时,我并没有让学生讨论探究实验的方案,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写一写方案。当然,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所以单独设计对他们来说有困难,但经过我上几节课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引导,学生对这个探究实验方案的基本步骤还是能弄得清楚。问题就出现在操作过程的设计,学生还是对如何才能说明斜面能省力的操作方法想象不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也是我的问题所在,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也不清楚怎么引导学生比较合适。这个时候我是这样引导的:物体在斜面上拉,省不省力是相对于说明来说的?有个别学生能想得到:跟直接拉重物比较!我也就顺着学生说的话,将用比较的方法灌输给了学生。这是我这节课感觉很难解决的问题。


而第二个教学活动‘不同坡度对斜面作用的影响’,我也是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说一说研究方案的设计。因为在第一个活动中,我已经让学生详细的设计了活动方案,学生对类似的实验设计应该比较熟悉,所以我就没有让学生讨论,直接让学生说方案。可是在设计如何说明省力的时候,学生又停顿了,也让我再次感到了压力:每次引导学生设计方案的时候,操作部分的设计总是会困扰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17 20:53:57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