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做 边想 边改进
——记六年教学生涯中的点滴积累
萧山区劲松小学 徐韩红
记得自己还刚刚带着憧憬,踏上讲台,如今已有些光阴,回眸走过的一路,虽然有些苦涩,但我十分珍惜,并且享受这份“苦”。几年来,我面对着自己遭遇的问题,努力求索着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之道。
下面我先谈谈自己遭遇的一些问题:
◆ 学生误解科学课
刚开始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我,或者说想给学生留下一个特别有新意的科学老师形象,开课伊始就让权给学生,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课是怎样的,然后再十分民主地让学生自己设计以后的课,当时学生们听了很开心了。可是在后面的实际教学中我开始苦恼了:因为学生们心目中的科学课已经变形、变味,他们觉得科学课上就是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课堂上虽然时时小手如云,但大多学生都是答非所问或者给你来个180度脑筋急转弯——蹦出一个不相干的、无关紧要、莫名其妙的问题,为了不让学生失望或者小瞧了自己,一开始时我很热情、努力的帮学生解决问题,可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把自己给困住了,因为每次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学生们的问题炸弹就会蜂拥而上,把本课的学习内容抛到九霄云外。
◆ 课堂热闹如市场
学生们不把科学课堂当课堂了,随意讲话,任意动作:三年级有个学生上课时总要招惹别人,一旦批评他,就会直躺在地上不肯起来,还会故意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引一旁的学生发笑,趁你不注意还偷偷地去拉拉同桌的衣角,扯扯邻座的鞋带,踢踢前面同学的凳子,偶尔还说:“老师你不要管我,只要别人不惹我是不会去招惹他们的;还有个学生上课老是偷偷在桌底下爬来爬去,有时甚至会突然从其他同桌的中间冒出来,我当时真的太生气了,一把抓起他,让他一个人坐在最前面一桌,他先是摆出一副委屈状,接着用那眼泪汪汪的目光愤怒地对着我 “你不让我跟某某同学坐一起我就退学”;有的学生常常因为邻里间的小矛盾小纠纷,突然跑到我跟前来告状……整堂课上学生们热闹的场面,特别是在实验活动课时,教室里就好比是农贸市场一般,使我根本不能上课,更别说学生能学到多少了。
◆ 教学实效何处觅
一次研讨课——《听听声音》,那次来了很多老师,可是不争气的学生又一次让我失望了。我那堂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敲三个大小不同的钉子,从而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可是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出的噪音太大了,使得敲钉子发出的声音不能很好地被我们所聆听。这样一来,本课的重难点都不能突破,可见这样的教学没有实效性,可是到底要怎样才能提高我们新教师的教学效率呢?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很荣幸地加入了区合作课题组,并且担任了一项子课题的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在参加合作课题组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常规:如课上我设置了三颗星:纪律星、合作星、创意星。哪个小组纪律好,就加一颗纪律星;哪个小组成员间团结合作就加一颗合作星;哪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或设计方案等项目里表现独特有新意,就加上一颗创意星。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开始引进“竞争+奖励”的教学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一种导向
我们给每个小组都发了科学记录本,每一页上都设置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为小组做了什么”,每堂课结束后,负责人都要用简单的话语把成员今天的工作登记一下,每月检查一次,付出率高者得一张科学家名片卡。因为我们知道大多数学生不是天生都懒惰的,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记录本上有了这样的问题出来后,学生们就有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就会想,其他同学有事做了,而我呢?所以他肯定去争取,就去留意。下面是科学三(上)《校园的树木》学生观察校园树木活动的部分课堂实录:
师:(带学生来到大树下)下面大家就按小组开始观察大树吧!
生1(小组长):今天我们要好好表现,争取给我们小组加星哦!记录就归我完成,你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
生2:那我做什么?要不我先来拓印树皮吧!……
我一个人不能很好的把树皮拓印下来啊。
生3:我来帮你吧,我帮你把白纸按住,你用蜡笔涂擦。
生4:(该组里比较调皮的成员)我看见落叶上有小虫子,要不今天我负责收集,收集一些落叶、果实和旁边的小虫子好了。……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实验并不需要人人动手,其实动脑也是有事在干了。小组就像一架风车,学生就是风车上的那一片片风叶,一个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那么风车上的每一片风叶就都转了起来,整架风车也就启动了,它将带给我们无法估量的动力。
一只隐形的手
在教学中,每月任命一名学生做本组的组长,看看谁能把组内的成员管理好了,谁能让组内的成员静下来聆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那么课堂学生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或者要注意什么了,所以有了这样一名负责任的组长后,我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就能使全班学生马上都意识到,这些组长们无形之中成了我的“左右手”,一个能帮我把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学生的“小助手”。
一个标语
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旦合作学习时,就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比如肆意高谈阔论、随意走动、随便提问等“吵吵闹闹”、“乱乱哄哄”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可以充分思考的环境,即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实验的过程中,做到轻声地“说”, 以防干扰其他小组,为此“谁在泄密,谁是叛徒”就成了我们组内竞争地标语。
就是说如果小组讨论声音过大或者组内个别成员不参与讨论,反而跟其他组的成员讲话、玩耍的话,我们则可以认定他在泄露本组“机密”, 他是本组的“叛徒”。没有一个学生喜欢自己的组落后,也没有一个学生喜欢自己被别人说是叛徒,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不想、不要或不敢跟其他同学去讲闲话了。于是,此刻的学生便不再大声喧哗,而是开始“交头接耳”,甚至记录员连写点什么都怕被其他组看到,那个最好动,好讲的学生也便不再顾自己玩,不再跟组内或邻组的同学讲话了,而是跟邻组划分了界限,主动承担起了自己的职责,紧紧地加入到了自己组里的交流、讨论中去。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小组活动中去,课堂上就少了许多喧哗与“热闹”,多了些许探讨与专注。
一些习惯
在交流评价时,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说你想说的”、“听你该听的” 、“想你该想的”、“做你该做的”的习惯。
1、说你想说的,遏止“人云亦云”
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使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会看到:班中一些较内向、后进的学生往往会被那些较自信、学习成绩较优秀学生的观点所左右,不由自主的会忽视或否定自己的观点,使得小组合作的结果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结论。可见,这样的“人云亦云”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我们鼓励创新,不断鼓励那些欲言又止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只要你敢站起来,说错了不要紧;用设置奖项的方法,不停地引诱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加星,颁发科学家名片卡等;利用学生不认输、不示弱的心理,来“激励” 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即某些比较独特但没把握的见解。
2、听你该听的,杜绝“事不关己”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会倾听,不懂得倾听的重要性,每次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时,其他同学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顾自己做事。这样的汇报只是过过场子、走走形式一个汇报交流的形式,没有经过交流和质疑的结论其科学性是要打折扣的。
要求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间适当做个互评,小学生最喜欢把同学的缺点指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听话”、能干,同时又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交流汇报时学生们必须先挺好了,才能保障自己有话说,有茬找。
3、想你该想的,排除“杂思杂念”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别是在我们科学课堂上,一旦活动开始,他们就会怡然自得,忘记我们活动的缘由。这种现象对于那些比较直观的活动还不是很常见,可是每每让他们思考时,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走神了,等到跟组里其他成员交流时就不知所措了。就在三年级上册观察蚂蚁的活动中,我们要求小组思考:蚂蚁的身体这么小,还到处爬东,很难观察,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可是在观察时,很多学生把精力都放到了玩蚂蚁上去了,交流中很明显能感觉到方法十分的单一,后来在另一个平行班里,我们在让学生思考前,想学生指出待会汇报时我们将评一评:哪个成员/小组为想的方法最多最好用最独特。交流时,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学生特别聪明,因为他们的方法特多,而且特有意思,其实我们知道学生都是一样的,只是这个班的学生做到了:想自己该想的,思考期间因为想让自己和自己组得到嘉奖,有了目标,就可以排除了一切杂念,行动起来就有了方向。
4、做你该做的,禁止“胡作非为”
科学课的实验多时显而易见,可是有好多学生都趁实验的机会随意讲话,随意玩耍,那么实验只是个别学生的实际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只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如在三年级下册 “蚕宝宝”的教学中,每次课上学生们总把“蚕宝宝”当作玩具来玩,根本不来理会我,有的也只是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严重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后来我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观察自己小组的蚕宝宝,然后将各自的观察发现在组内汇报整合,再以“观察课记”的形式来展示各自的成果。下面是学生“观察课记”上的精典语句:
蚕宝宝挡不住桑叶的诱惑,情不自禁地啃了起来。哇,这只蚕真是个“创意家”竟肯出了朵“白云”!
蚕宝宝吃相非常奇怪,有的抬起头来,像在怒吼,又像在说:“我最强!”有的头一点一点得像在“小鸡啄米”,还有的居然60度旋转,真厉害!
蚕宝宝白白胖胖的,卷起来就像一颗小绒团一样,爬起来就像一条弯来弯去的的长面条。
碰碰它,它的身子会不停地躲闪,似乎在说:“好痒啊!”
它们有时打架,有时像牛郎织女,同在一座桥梁上,互相的嘴碰嘴,可爱极了……
蚕宝宝的嘴巴虽然小,但是吃起来就像秋风扫落叶那么神速。
这时一只胖嘟嘟的蚕正一伸一缩地用力爬着,为了吃到桑叶,它不顾一切,一个劲往一只弱小的蚕身上爬,把它都垫在了自己的肚子下,像在享受这软软的垫被,又像是在滚轮胎,把小蚕一直往前推。
今天的蚕又黄又瘦,好像没胃口吃桑叶似的,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一次活动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我在教学中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探究为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把课内课外当作一个完整的课来作通盘考虑,把“课外”的内容有力的融入科学课程中来。
如在三年级教学中,我设置了“落叶画展”、“收圣诞礼物”、“寻找左旋蜗牛”、“以物易物”、“养蚕记”等一些活动。四年级后,我就带着学生们进行了一些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如“江寺公园植物考察活动”、“资源再生”等。
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量把他烧制成砖瓦。课外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达成科学课程总目标的行之有效方法,我们教师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练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幸好有了很多专家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一点见解,不知所云,希望各位老师们多多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7 12:26:2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