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也要预习
预习是指在老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准备的过程。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
记得自己读书时,预习似乎只是语文课的专利。每逢学习新课之前,语文老师总是要我们预习课文,不外乎认识几个生字,把课文读熟,大概知道课文的基本意思,为第二天的新课学习作准备。而其它学科,在记忆中却没有预习的痕迹。
现在,自己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而且是专职的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骤然发现,科学课同样需要预习。
一、预习的作用有: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要自己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关键的一步。这一点,是所有学科预习时都具有的重要的一样。
2、有利于学生材料的准备
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可以知道每节课要进行的观察、实验;以及进行观察实验所需的材料。这样一来,对于家中有的材料,学生就会带到学校来。当然,这还需要教师用别的手段来支持。
3、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想出了许多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到学生探究时,大家又都是按照教师课前预设的方案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实现。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材料的准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材料大多是由老师准备的,而老师由于精力有限,一般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情况来准备材料,这样一来,学生也就很难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究了。假如让学生课前去预习,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材料,我想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对某一问题有新想法时,一定会把相应的材料带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为我们的科学课堂增添活力的同时,学生的主体也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4、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在的科学课堂,活动多,效果却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活动时间不充分。假如学生在课前就去预习,对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进行预演,他们在预习中就会有所发现。有利于课堂学习的效果。比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这一课,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知道所需的材料,在准备好材料后,学生会很自然的去做书中的食盐、沙子、面粉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的实验,通过实验他们会很自然的知道面粉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水中会沉淀下来,而这效果,在课堂上是很难显示出来的。这课前的实验,对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帮助。
二、预习的组织
1、开学初的预习
在开学初,学生刚领到新的科学教材时,对教材一定有一个新鲜感。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对全册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预习,让学生说说本学期要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单元学习前的预习
这时的预习,要求在新单元学习的前几天完成,主要是让学生梳理出本单元进行科学探究时要准备的基本材料。此时的预习,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表格(见下表)。
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填写,其主要内容包括每课学习中自己要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容,所需的材料、数量以及备注等。备注一栏主要填写每位学生所带材料的分工情况。这样的一份表格,每位学生留底一份,教师汇总一份。学生留底一份,是为了提醒学生在课前把材料及时的带到学校。教师汇总一份,是为了使教师了解那些材料是学生可以自带的,那些材料是需要教师准备的。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促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教师在准备材料方面的负担。通过这样的预习,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准备好材料,避免到上课时出现学生没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的尴尬局面。
3、新课学习前的预习
此时的预习,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了解本课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注意事项、甚至还可以对探究活动进行预探究。比如《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就会知道对比实验的要求,就会知道怎样去控制变量和不变量,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