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市210号欣竹作业专帖 [复制链接]

1#

宁波市210号欣竹作业专帖

宁波市210号欣竹作业专贴目录:

必修任务:
    

一、阅读5本有关著作,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
   

1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2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学习以思维为核心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怎样认识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怎样认识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3探与究的整合   思与动的结合

        ——读《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有感

4拨开浮云求完美

      ——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
      

5关于开展发明创造的一点感想

      ——《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所感

二、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二、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二、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1、《怎样加快溶解》课堂实录及反思

2、《了解空气》课堂实录及反思

3、《形形色色的动物》课堂实录及反思

4、《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课堂实录及反思

5、《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课堂实录及反思

三、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1、观摩2006年慈溪市小学科学优质课活动小结

2资源共享  智慧碰撞  合作探究

3、体会《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

4、体会《小车载重》

5、体会《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6、体会《玩小泥人后》

7、有感而发

8、《斜面》体会

9、《光和色彩》体会

10、2007年宁波市优质课

http://blog.kxsy.net/user1/wuxc/index.asp

四、认真参加在线主题研讨,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自评分:8分,主要是关于上次QQ群关于教材培训的讨论,和慈溪的4次网络沙龙
   

五、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
    

1、第一次活动(上虞):8
   

选修任务
    

1、  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自评分: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自评分: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自评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自评分: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8:27:3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快期末了,这两天有点空,在语数英老师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也不能浪费时间,于是仔细阅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教科学已经一年半了,从身边的老师哪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回过头来问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顿时无语。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其他老师,我相信很多老师跟我的反应是一样的,可能说出科学素养等词语,这本书当然也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但至少让我清晰一点,帮助我解决心中的某些疑问。

读了这本书,正如郁波老师在序中所说的:阅读此书,我们能够在教师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了解科学的性质,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还能够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区分哪些是与科学理性相违背的,哪些是不科学或反科学的。

科学性质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依靠证据;可重复性;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课标指出:科学有三维教学目标,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那么在这三个方面科学各是什么呢?看了本书,结合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是这样的:

一.科学探究是什么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必须知道什么是科学探究。课标指出:科学

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7个步骤。当然也有提出包括5个步骤,初中包括6个步骤,其实只是表达上的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就小学阶段而言,科学探究最主要的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上,即搜集资料环节上,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懂得什么是可靠的数据资料,怎样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特别是三年级,刚开始接触科学,他们心中全是好奇,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观察,因为在整个小学科学的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从观察一棵大树到观察蜗牛、蚂蚁等,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渗透观察的方法,他们看到的跟以前看到过的也没有什么两样,从而对他们的科学素养也没有任何的提高。

探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他们看来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以用来讨论等,至少不用端端正正的做着,所以不论让他们探究什么都很高兴,但我们要尽量去引导,让他们的探究有意义。探究的活动一般有这样几种:观测、实验、游戏、分类和问题解决等几种。

课内的探究比较容易组织,课外的相对就比较困难了,长期的课外探究如调查报告就是一项需要家长和孩子合作的任务,市里每年都有环保征文的评比,所以我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几个比较好的苗子加以辅导,然后进行长期的研究,一年多来,我发现能这样坚持中长期探究的学生很少,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的探究。

在以后的探究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中的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3、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5、要有水到渠成的小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个体现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如何处理。应该把两者融

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科学的人文主义。运用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运用情境,运用合作与讨论,运用优美的语言和充满爱心的态度等来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应该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细心严谨的作风。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不管是最基本的观察还是长期的课外探究,都需要学生做到“真”,展现事物最原始真实的一面,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所以要求学生的猜想等都需要有依据。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真”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比学得一点知识要重要的多。有了这种态度,对学习任何知识都是有益无害的。也体现出了科学与其它课的结合。

三.科学知识是什么

知识和能力孰轻孰重?知识的教学应伴随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生了

解知识是相对,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仪器等发现了变化,所以知识的正确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教学中应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概念要循序渐进,强调证据与解释的不同之处。对于科学概念,3——6年的希望学生形成的概念已经整理出来了,我想我们不应该浪费整理的老师的心血,要把这些资料好好的利用起来,把自己平时渗透的知识与之比较一下。

我们必须改变课堂上的热闹假象,最终学生该知道的知识还是应该掌握,不能迷迷糊糊的上完科学课,结果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里还有一个学生的前概念的问题,如果对学生的已有基础不了解,会给教学带来困难,还有可能闹出笑话。刚写了一篇案例就是关于学生的前概念,由于自己没有掌握学生的已有基础而导致的一堂失败的课。

 

这本书的精华远不止如此,只是这样看一遍并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我觉得好书应多琢磨,正如好茶越品越香。期待着自己下一遍看书后的感想。

                                                   

 吴旭聪

                                                     20071.30

TOP
3#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学习以思维为核心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怎样认识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我觉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而实验就是一个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它注重对结果的支撑。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看到现象,理解科学的本质,而自己本身也是化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所以对实验的兴趣更加浓厚,一般书上的实验我都尽力做到,只要有条件准备实验材料都让学生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经过将近两年的教学生涯,我发现实验在小学阶段是很重要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通观八册科学书,我发现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教学中用到的很多。为此,结合老师的这本书,结合其它的教育著作和上课实践,我写了一篇论文,现截取其中的一些来谈谈:

实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而实验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在小学科学中的范围很广,在教学中我发现,如下这些教学活动非常适合运用控制变量法:三下《沉和浮》单元中初步涉及控制变量,从四年级开始,有大量涉及此方面的内容,例如:四上《怎样加快溶解》、《听听声音》、《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四下《电路出故障了》;五上《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阳光下的影子》、《雨天中的布料》、《各种材料的“锅”》、《被“种下”的材料》;五下《我们的小车》、《小车载重》、《运动与摩擦力》、《控制小车的快慢》、《测量摆的快慢》;六上《在斜坡上》、《抵抗弯曲》、《增强抗弯曲能力》、《拱形的力量》、《哪杯水温度高》、《蜡烛能燃烧多久》、《电和磁》、《电磁铁的磁力》等。

在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上,我按照课标的方法,从扶到放,循序渐进,现截取一个例子来说明:

以下是我在上公开课《怎样加快溶解》的片段:

师:这些方法真的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吗?现在我们以搅拌为例,想想我们该怎么做?
                

生:把肥皂放在水中,然后观察看看。

师:这样就能看到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了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肥皂放在水中,然后搅拌就可以看到了。

师:就一个杯子,然后搅拌,就能看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吗?要比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该怎么比呢?

生:用两个杯子,放两块肥皂,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师:这样就可以看出搅拌的那块肥皂溶解得更快吗?

生:两块一样的肥皂。

师:什么样是一样的两块肥皂?

生:形状、大小都一样。

师:想比出搅拌使肥皂溶解的更快还要注意什么?

生:也应该准备两个一样的杯子。

生:还应该装入一样多的水。

生:还应该是温度一样的水。

师:还有吗?

师演示:把两块肥皂一先一后放在两个杯子里。

生(恍然大悟):应该把两块肥皂同时放入两个杯子里。

师:怎样才能同时放入?

生:一手拿一个,数123,同时松手。

生:或者把两块肥皂都放在杯子里,然后同时往里加水。

师:你能完整的说一下要让哪些条件相同吗?(投影记录单一)请各小组针对“我们研究的问题”、“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三个项目进行讨论,并及时的记录。

(发记录单一,学生制定计划,教师巡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四年级学生接触控制变量不久,类似这样的实验,目的是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印象,需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在这一课中,我先向学生提问:我们该怎么做?虽然简单的一个问题,但给学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关键之处,帮助学生把探究的问题集中到实验条件上,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然后在学生讲不完整的情况下进行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到底应该怎么做。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每个科学教师为之努力,为之想方法,解决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难题。

                                                               吴旭聪

                                                                20073.20

 

TOP
4#

探与究的整合   思与动的结合

——读《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有感

    这两天看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这本书,我认为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师指导用书,书中用一个个例子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才是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把一些我们教师感到困惑的疑点一一列了出来,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让我对探究式科学的教学了解的更多,使头脑中的概念清晰化。看着书中的介绍,我的心不由得回到了以前的课堂:

片段一:三上《奇妙的指纹》

    这节课原本是一节学生很有兴趣的一节课,但自己上着上着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拓印指纹上,拓印指纹就花了十分钟,而且关注着让学生得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十个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上面,而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研究指纹的积极性。

片段二:四下《导体和绝缘体》

    这一节中要求学生会检测25种常见的物体,讲清楚检测的方法后,学生就开始动手检测了,可是有些学生顾着自己检测,结果是活动下来,学生依然对某些物体搞不清楚,这次的探究活动就像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学生的确是忙得手忙脚乱,教师也回答的大汉淋漓。但学生初了忙碌之外又获得了什么呢?

片段三:三上《蜗牛》

    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原本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并不需要我们教师设置情景去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但在那节课上我没有很好的调空课堂,学生对蜗牛的形态、壳的观察、身体的观察等等探究活动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是沉浸于玩蜗牛中,一点都没有上出科学课的味道。

片段四:三下《温度和温度计》

    在这节课中,学生实验也做了,做之前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内容,什么是温度,什么是温度计?但这些过程都是我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实验只是为了证实教师所列出的知识点,我上的只是传统的实验课,并没有一点体现出新课程的探究式的教育过程。

    向上面所列举的课在过去的一年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很多。不是自己不想上好,但要上好确实很困难。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一是学生适宜探究的科学问题提出基于实证的验证过程;二是在一个具有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的环境中,由学习者主动进行的探究过程。这两个特征必须符合,否者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探究式科学,像自己在以前的课堂进行的教学谈不上是真正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究式以前的课堂进行的教学谈不上是真正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究式教育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任何一个步骤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作为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这些,在备课和实际的教学中渗透这些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广大的科学教师都在按照这一理念在积极的实践着。从这个表述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项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它与学生想到的玩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脱离理性思维这条主线,但我们同样也要趣,毕竟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与科学家是不一样的。热衷于探究是科学家基本性格的组成,也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不仅是为了增加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动力,而且也是在成就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要处理好“理”与“趣”的关系。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转变,但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效率。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提出:在成人适当的帮助下,儿童常常可以完成他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要经常根据儿童的水平,提供灵活的脚手架来帮助儿童。脚手架并不仅仅是为了产生直接效果,而是为了慢慢培养儿童未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给学生直接的指示,要用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调查研究中去。结合自己上过的一堂课《了解空气》来讲讲教师如何体现“脚手架”的作用:

    1、材料的准备上:我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两个杯子,一条毛巾,两张报纸,一个塑料袋,一个装有水的水槽。学生自己带了一个可乐瓶。材料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想出很多解释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性的探究提供可能,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能够占据空间。

    2、实验的设计上:虽然整堂课按照感觉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来活动,但是实验可以体现不同的层次:

层次一:用什么方法感觉空气的存在?

层次二:以学生常见的实验——纸的奇遇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层次三:相对有难度的实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这个实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一般学生很难成功。

    层次四:根据前面已经形成的知识,想办法把实验室里的空气带回家去,并能把原因解释给父母听。

    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提升。

    3、板书的设计上:把重要的板书如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它的性质有哪些等写在正中间,而如学生观察后得出的特点写在副板书,有利于学生的归纳,把原有的认识提升到科学的思维上来。

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有感触的地方有很多,对于自己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但让我挑一个重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一时又不知从何处落笔,上面写的都是拼拼凑凑的,一点系统性都没有,看样子写作的素材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不然真正到了要写的时候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了,每学期的论文和反思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积累素材。也许是看的还不够认真,这本书的精华之处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还需要去认真的读,理论知识必须有,当然还要结合实践,在自己平时的课堂上多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一点一点的进步,从上周的一次公开课的情况来看,自己存在的缺点数不胜数,像《形形色色的动物》这一节中出现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肯定存在的更多,也许多余的话并不用说,只要自己暗暗下定决心,坚持不解才是最重要的,有那么好的成长环境,如果还是不能成功的话那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近阶段的目标应该是提高自己上课的能力。    

                                                                 吴旭聪

                                                                2006.9.17

TOP
5#

拨开浮云求完美

                     ——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

这几天我仔细的读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本书没有华丽、修饰的语言,只是略加引用名人名言赋以浅显的道理,不仅对怎么做人,还对如何尽力做好工作做了详尽的阐述,从每一个字里行间把人引入到倍感心灵震撼和充满睿智的人生哲学里程里,用平常小事和心理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个对待工作态度的正确答案,那就是——“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这几个字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仔细品味之后却深刻体会到它的内涵;没有任何借口实质上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它是要求我们尽已所能去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态度,一种负责的敬业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务、诚实。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外在的一些条件,其实在你抱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了,而找借口的唯一好处就是安慰自己。但这种安慰是致命的,它对你的现存状态无动于衷,并且给你一种心理暗示:我克服不了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在这种心理的暗示引导下,你就不去思考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方法,其实哪怕是只要改变一下角度就可以轻易达到目的。

看完此书感受颇深,反思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有意识,无意识的为自己寻找借口,像上次初级教师考试,我只考了15名,知道这个成绩之后我确实懊恼了很久,反思自己为什么考得这么差,是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吗?是自己复习的重点不对吗?是别人确实厉害吗?是试卷出的太难了吗?也许是有点,可是简单我就一定能考好吗?世贸谈判代表龙永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奥运田径比赛过去向来被黑人运动员独霸,“但我们总不见得去跟国际奥委会交涉说,黑人爆发力太强了,能否把跨栏栏杆降低几厘米?这压根儿不现实……跨栏高度没降低,刘翔不也夺冠了吗?”
            
因此现实中我们绝不能寄希望于别人放低标准,而应丢掉各种抱怨和借口,将眼光放远,只有壮大自身实力,才能真正成为领跑者。我最终浮出脑海的想法是下次考好,可是就像师傅说的:你有多少个跟斗可以翻?确实如此。所以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把握这次,如何努力、全力以赴的把握,不要有机会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  

太多的借口就像浮云一样遮蔽我们的心灵,而我们就像生活在迷雾丛林中,走了很远,却仍在原点打转,抛开借口,拨开浮云,为你的心点燃一盏灯,照亮你前进的路,让你的人生如彗星般用闪烁的彗尾点亮夜空,如昙花般在凝脂空灵的花瓣上留下点点清露和缕缕清香。

 “超越平庸,追求完美。”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其实完美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追求,那么遥不可及。完美就躲藏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你用心去追求,那么每一件平凡无奇的事都可以变得完美。那么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要力求做到100%的完美,而不能只满足于99%
            
1%就是你的借口,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借口,它的代价确实是昂贵的,它使你成为不了一名优秀的名师,使你无法实现你预定的目标。

 具体要怎么做呢,书中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如:工作中无小事,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带着热情去工作;荣誉感——团队的灵魂;工作就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等等。

  我们要记住一条基本法则———互惠的交换:投入才会有回报,忠诚才会换信任,勤勉才会结硕果。远离借口,超越平庸,追求完美才能塑造自己人生的辉煌。在极其平凡的职业中,在极其低微的岗位上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会,让我们触及完美,而通向完美的阶梯就需要你的全力以赴来构建,全力以赴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允许自己只做到次好,抛开任何一个让惰性滋长的借口。所以今后的我应该在工作、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用“没有任何借口”来检验和评价自己,用这个标尺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也许,改变会让你自己吃惊!

 

TOP
6#

关于开展发明创造的一点感想

                  ——《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所感

我们学校历年来都很重视学生的发明创造,可是这个活动组织起来有点困难,因为学生都不能把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作品上或者没有什么新的发明思想。最近我看《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发现这些作品的真的很不错,深受启发,这些作品分成很多类,有些不适合我们小学组开展,我们最适合参加的是科学研究类和技术发明类。这些获奖的作品都是具有实际意义,对某一个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怎么才能更好的组织我校学生开展这项活动呢,这几天想了很多,这个活动的开展确实有点困难,它不像小制作,不是说学生不想参与,而是感觉有心无力,很多也长打来电话问我,发明什么好?我也是答不上。该怎样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我校以前做法的是这样的,每个学期都有科技节,一般4——5个活动,而创作发明肯定是其中之一,其余的几个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每学期的科技节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市里省里的比赛选拔优秀的作品和人才,减轻临时抱佛脚的压力。可是,我参加工作两年来,四次科技节中,学生交上来的发明作品不过十来件,有些还是不能称为发明创造,只是比较有含量的小制作。

我觉得以后:1、我们要加强对小发明的鼓励措施,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因为学生对班主任的话听的比较多,而对我们科学老师的话有些是很容易忘记,希望班主任能尽量挖掘本班的人才,包括家长方面的资源(其实是很重要的),然后时常能够督促他们。

2、请几个专家或者兄弟院校的老师来我校进行讲座,介绍有关的知识,指导他们如何来发明创造,当然也可以请家长来听,这样他们就会胸中多点墨,才能发挥才能的机会。我有次就去宁波听了这样的讲座,我觉得对自己的收益很大,可惜的是学生没有机会去听,不然他们肯定能受到启发,我记得专家讲了用一张报纸来发明很多有用东西的精力和蜜蜂的跳舞现象的分析。

3、评比规则的细化,让学生明确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每个班级发一份,几个优秀的学生也再一份,让他们心中有数。

……

方法肯定还有很多,多方面咨询,自己多思考,暂时先写这几条,想到了再补充上去。

                                                         吴旭聪

2007.5.6

TOP
7#

《怎样加快溶解》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明天我们学校就要开运动会了,其中有好几个跑步的项目,比如说50,那么要怎么样比才公平呢?

生: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生:同到口令后同时起跑。

生:到达同一个地方。

生:跑的距离也是要一样的。

师:在跑步比赛中为了比较谁快谁慢,除了跑的人不同之外,我们要同时同地起跑,同一个终点,比赛的距离也一样,这也是我们科学研究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1、引入

师:(出示一块肥皂)这是一快肥皂,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更快地溶解在水中?

生:用筷子去搅拌。                      板书:搅拌

生:把它放在热水中。                    板书:加热

生:把肥皂切成一块块小的。              板书:切碎

生:先把肥皂放进热水中,然后用筷子去搅拌。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肥皂放进热水中可以加快它的溶解,而搅拌也会加快溶解,所以两个一起可以更快的溶解。

生:那还可以三种方法一起用。

师:这么说我们首先应该证明这三钟方法是否真的可以加快溶解?(手指板书)

 (课件出示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2、制定计划

师:怎样让别人相信呢?

生:做实验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准备材料,制定实验计划。

师: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请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就由组长决定。

师:选择“搅拌”能加快溶解的小组请组长举手 (板书:第1681113 组)

          加热                            (板书:第 71234 组)

          切碎                             (板书:第2591014 组)

师:现在我们以搅拌为例,想想我们该怎么做?

生:准备一个杯子。

生:我觉得应该要两个杯子,这样才能做比较。

师:说的真好。

生:两块大小相同的肥皂。

生:同时放进去。

生:水的温度也相同。

师:那我们都用冷水好了。

生:两杯水的水量也要一样。
                

生:一杯搅拌,另外一杯不搅拌。

师:都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投影记录单一)请各小组针对“我们研究的问题”、“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三个项目进行讨论,并及时的记录。

(发记录单一,学生制定计划,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认真,肯定有了自己的想法,哪一些小组愿意到台上来交流?

(投影记录单)

师: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有不同的想法等下举手发言,同时发现自己小组制定的计划有问题的及时修改完善。

(三种方法各选一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达成共识)

3、
                    
实验

师:计划都制定好了,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

生:做实验。

师:按照制定的计划做实验

师:老师这里有几点建议给大家。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注意安全,两块肥皂同时轻轻地放入,防止水溅出。

                      2、只要能比较出肥皂溶解的快慢就可以,不用等肥皂全部溶解,

                      3、完成的小组把记录单一中的“溶解快慢”和“我们的发现”两项填好。

师:清楚了吗?请材料员从抽屉中拿出实验材料,请研究搅拌的来拿筷子,研究切碎的拿你们材料中的一块肥皂来换切碎的肥皂,研究加热的用其中的一杯冷水来换热水。请材料员排队来拿材料。

(教师发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几个小组来交流他们的成果。

(三种方法各选一小组,其余小组补充)

板书:能分别加快肥皂等物质的溶解。

师:请材料员把材料放回抽屉中。

5、吃糖比赛

师:看了大家的实验,听了大家的交流,看起来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这老师想到一个“吃糖比赛”的游戏,同学们有兴趣参加吗?

师:好,请看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1.四人小组合作,按照特定的方法吃糖。

分工

吃糖的方法

吃糖所用的时间(单位:秒)

组长

含在嘴里不动

 

实验员

用舌头翻动搅拌

 

材料员

把糖块咬碎

 

记录员

又咬碎,又搅拌

 

静静的思考好你是怎样吃的。

2.大屏幕上将会出现一个记时器,听到口令后开始

3.吃完的同学把时间记录在书本20页的比赛中,然后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加快溶解的例子,记录在记录单2上。)

师:明白了吗?拿到糖的同学请剥好糖准备,注意糖纸不要乱扔。

(教师分糖)

师:听口令,3——2——1开始(同时点课件中的记时器)

(学生吃糖)

师:请小组里最先吃好的同学起立,怎样吃是最快的啊?

师:为什么相同的一块糖,大家吃的时间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利用两种或三种方法可以溶解的更快)

6、交流生活中的例子        

师: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加快溶解的方法或者例子?

生:烧菜的时候,我们在放了味精之后还是要用勺子去搅拌一下。

生:太阳出来的时候雪融化的比较快。   (指明这不是溶解)

……

7、拓展

师: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确实,在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却包含着不少科学的方法,希望课后继续研究加快溶解还有什么方法,但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吴旭聪

                                                        20061018

怎样加快溶解》课后反思

对于这堂课,我想过好几种上课的方案,比较着利与弊,最终选择了这个,教案也写了好几遍,试教了一个班。从课前的谈话到结束语,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等我都认真的去思考过,可以说是今年准备的最认真的一堂课,多花精力,课肯定能上的好,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这节课上得不错,但至少相对自己来说有进步,以后应该多上几节认真准备的课。

听了老师、校长等几位老师的评课,结合自己的所想,来谈谈这堂课的缺点:

1、课前谈话:我安排以跑步为例的课前谈话的本意是向学生渗不对比的思想,而且适逢明天开校运会,让他们初步有控制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的能力,为下面的制定实验计划奠定一定的基础,设想是还不错,可是自己的语言组织的不够明白。

2、引入把握的不好,出示肥皂有点突然,没有把教材吃透,不能很好的把握逻辑顺序,也就是没有把前面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和下面一课《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联系起来,我想到过复习来导入,但考虑到前面一课没有上过,所以取消了这个想法,而联系后面的一课是没有想到。自己在考虑的时候没有把校长多次强调的网状结构考虑进去,只是单纯的想着如何把这一节课上好。以后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

3、注意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忽视了探究学习要以思维为核心,在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和广阔性上把握的不够。例如:当学生提出肥皂的大小形状要一样时,是否可以加问一句肥皂的质地。

4、实验时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研究,相当于只研究了三分之一,这时该如何处理才好呢?是不是可以向《摆》学习。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只已搅拌为例,那另外的两种该怎么办?对于这一点,我还是不清楚该如何处理。

5、结论应由学生提出,在这一点上,上到最后的环节,由于时间也有点紧了,当学生得不出结论的时候,自己没有多加引导,就把结论说了出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利。

6、时间把握的不准确:共上了43分钟。

7、对教材的处理上,为了考虑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考虑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只是制定计划。到第二课时再去动手实验。

 

    今后,我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内涵,如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对学生的知道问题等,并且要落实到教学中去,会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吴 旭 聪

                                                      20061018

 

TOP
8#

了解空气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2、在实验前,能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的透明的气体。

2、知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3、知道空气会占据空间。

4、知道空气会流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一个装水的杯子)同学们,这杯子里有什么?

(学生回答)    (水)

师:(把水倒掉,杯口朝上)现在杯子里还有没有东西啊?

(学生回答)     (小水滴;空气)

师:对,有小水滴和空气。(把杯口朝下)现在呢?

(学生回答)

师:对,杯子里有小水滴,上学期我们已经对进行过研究,发现了很多水的秘密;杯里

还有空气,空气同样有很多奥秘,大家想研究吗?

(学生回答)

师:好,那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空气,从而了解空气。

(板书:了解空气)

二、探究

1、感觉空气

师:我们要研究空气,首先必须要抓到空气,那怎么才能抓到空气呢?

(学生回答)

    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课本上只介绍了一种方法,还不如我们想的多。用塑料袋抓空气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教师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面对这样一袋空气,同学们想怎么观察呢?

(学生回答)

    师:好,观察的方法也想好了,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在观察的同时不要忘记?

(学生回答)

    师:好,请材料员从左边的抽屉里拿出塑料袋,开始研究吧。

    (学生抓空气后观察,教师巡视)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肯定有不少发现吧!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比一比谁发现的秘密多,同时也比一比谁听的最认真。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按要点写副板书)

师:面对这样一袋普通的空气,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为大家感到骄傲。现在谁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一下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先小组讨论一下,每个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

23个学生回答)

(板书: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能发出声音、透明的气体)

师:请材料员把塑料袋放回原来的地方,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

2、纸的奇遇

师:为了鼓励大家刚才的优异表现,我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表演魔术肯定需要道具:餐巾纸、装有水的水槽(在水中加入红墨水)、杯子、毛巾。(双手拿餐巾纸,准备把餐巾纸往水里放)如果我把这张餐巾纸往水里放,会湿吗?

(学生回答)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张餐巾纸按入水底,却不能把餐巾纸弄湿,当然可以使用这些材料。

师:(看到学生举手)今天我先请一名小助手先试试看。

(一名学生演示)

师:大家猜猜这张纸湿了吗?

(学生猜测)

师:那我们验证猜测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学生说)

师:好(叫刚才演示的同学拿出来)怎么样,湿了没有?

(如果湿了,则:师:同学们来说说为什么餐巾纸湿了呢?

(学生回答)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知道了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的地方(小黑板出示:温馨提示:1、把餐巾纸揉成团放到杯子的底部,使纸紧紧卡住掉不下来。

2、直立的按入水底和拿出。

3、拿出后杯口用毛巾擦干。)

(如果纸没湿,则:师:我们请这位同学介绍一下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的情况。(讲完后同学补充后同样出示小黑板)

师:大家都明白了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想试一下吗?

(学生回答)

师:好,老师有三个要求:1、每个同学试一次。2、每次只用一张餐巾纸。3、实验时注意对现象进行观察。清楚了吗?

(学生回答)

师:好,请材料员从中间的抽屉里拿出实验材料,开始吧!

(学生实验)

师:魔术成功的举手。(魔术不成功的举手)

师:魔术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同学想不想再做一遍啊,失败的同学想再给你一次机会吗?

(学生回答)

师:那这样吧,我们再来做一遍,不过,老师有一个新的要求,魔术失败的同学要动脑筋,想办法把魔术做成功,总结刚才失败的教训;魔术成功的同学想办法把魔术做失败,好,开始吧。

(学生再次实验)

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报纸为什么不湿?有的时候报纸为什么又会湿掉?

(学生回答)

师:解释的很不错,空气占据了杯子中的空间。我们科学上把空气占着的地方叫做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师:现在我们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3、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不错。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难题,想试试吗?

(学生回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那你能不能让一个杯子中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中去呢?

(学生讨论,然后边总结边演示)  引导学生得出1、一个杯子中必须装满水,不然的话杯子中原本就有空气,占据了杯子中的空间,那怎么才能让另一个杯子中空气跑过去吗?2、实验要在水下进行。3、两个杯子的位置,装水的杯子在上,装空气的杯子在下。然后装空气的杯子慢慢的倾斜。

师:想变这个魔术吗?

(学生回答)

师:那要把这个魔术变成功需要注意点什么?

(学生回答)

(以小黑板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1、把装水的杯子往上提一提,把装空气的杯子直的按入水中,然后把两个杯子靠近,装水的在上面,装空气的在下面,最后把杯子倾斜。)

师:听清楚了之后,请材料员从右边的抽屉里拿出材料,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

师:好,我们的活动先告一段落,请材料员把材料放回原来的地方,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在这个魔术中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师:那么第一个杯子中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

(学生回答)

师:平时我们看不到空气,但在这个实验中,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借助看不到的空气在能看到的水里的游动,就看到了空气。这是我们科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拓展

你有什么方法把教室里的空气通过矿泉水瓶带到家里去呢?

学生回答后,叫他们实验。

作业:回家后把这几个实验再试一次,并把原因解释给父母听。

 

 

反思:

本课是我在实习期的时候上的一次公开课,陈新校长、师傅和其他科学组教师一起听课,并给出了意见,总结如下:

1、感觉空气这个环节上的不错,只是最后可以叫同学们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空气的性质。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总结作用。

2、纸的奇遇这一环节中,可以直接叫学生尝试,因为很多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实验,不管他们成功与否,都可以叫他们说说他们的理由,然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进行实验,重复一次,要求成功的做失败,失败的做成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原理。

3、在最后一个实验中,学生的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在教师讲清楚之后,做实验时还是出现乱做的现象,或者做不成功,遇到了较大的难题。听课的老师也加入到了学生的实验中,这样才让学生各个会做的。

 

TOP
9#

《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设计思路】

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探究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管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分类,学生区分的不正确性,正好是开展讨论的最好素材。“一石激起千层浪”,故教师在出示一些动物图片的时候,应放几种较难分类的动物,整理归纳信息,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尤其是根据六类动物的特征,归纳共同点,并初步形成什么类动物的这一抽象概念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概念,而由学生通过讨论、学习、识别的方法,激发学生去识别。同时,对照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改进、完善自己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是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上应考虑周全,以防浪费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去参与到探索活动中,享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

3、经历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概括和交流的过程。

4、培养探索、热爱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难点: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归类并抽象成概念。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2分)

     1)你能估计一下哪一个数值是我们世界上动物的种类(几百万种;几十万种)

          出示课题:行行色色的动物

          出示上节课研究过的六种动物(猫、鸽、龟、青蛙、鱼、蜻蜓)

     2)这么多的动物我们怎样去更好的了解它们呢?

         (分类的思想)

2、找出相似的动物。(13分)

     1)出示11种动物的图片(狗、马、蟾蜍、兔子、鲫鱼、乌龟、蝗虫、蚂蚁、蝴蝶、蟒蛇、鸡)

2)四人小组讨论着把这11种动物与前面的6类动物联系起来,把他们归到这6种种(提示从生活方式、身体结构、繁殖方式上去找最相似的地方)。

3)交流汇报,看法不一致,由学生分别陈述理由。

解释分的时候出现的一些问题(蟒蛇与什么相似,鸡与什么相似)

4)课件出示以上11种的动物的正确的分法,使全班达成一致的意见。

3、归纳每一类动物的特点
        
12分)

1)刚才我们找到了相似的动物,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小组选好要总结的一种动物,完成的小组可以总结另外一种)

2)交流汇报

     一组汇报,研究相同组的补充

3)出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学生阅读)

4)对照资料看自己组找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否全面准确。

     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和补充?

4、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10分)

1)学生讨论:形形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2)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记录在黑板上。

3)整理总结动物的共同点并指导学生写在书本上。

5、拓展:这6类动物是不是包括了世界上的所有动物呢?有没有什么动物是不属于这6类的呢(蜗牛、水母等)(3分)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前,尽管认真准备了教案,而且在教研组内讨论过如何上,但从今天上下来的结果来看,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与之前自己的预设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自己课前的思想没有很好的在课上表达出来,学生的很多反映没有很的总结,没试教过是一个原因,但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缺少课堂调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是随着课堂经验的积累而丰富起来的,平时上的课虽然也在认真的备,但毕竟跟公开课是有很大的区别,上的好与坏也不会有人来评价你,有些话说的也比较随便,渐渐的会养成习惯,在上公开课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会冒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平时注意。不过,要做到这个是有点困难的,人都是要面子的,特别是有其它老师听课,当然是想上的尽量好了。从这节课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要改变这种思想,每节课上给自己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可以是处理某一个好的环节,处理突发的一个小问题等等),要变得勤快一点,有些教案什么可以主动的给师傅去看一下,或者多请师傅听几节课等,现在的我是师傅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点都是不主动的。

    对于这堂课,存在的缺点如下:

1、  课件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成为一大缺点:

A、找出相似的动物中,蝗虫出现了两次,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即使的处理,而用了没关系就对付过去了,其实改一下很容易,导致了后来有第二个同学提出同一个问题。后来还是在师傅的提醒下修改的,防止了第三个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也就说明了课前检查的不够仔细,这张幻灯片是中午的时候临时加进去的,所以也就没检查了。

    B、从网上找来的图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叫学生找相似的动物的时候,他们都是看着书本上的图片的,一个原因也是学生讨论之前的要求讲得不够明白。其实这个问题我在昨晚想的时候就想到了,但是还存着侥幸的心理,万一学生能听清楚要求呢?当然也是这样想的,我花时间找的图片,做的课件不用不是有点可惜吗?所以导致了上课的失败。

2、  导入的作用没有发挥:

“你能估计一下哪一个数值是我们世界上动物的种类(几百万种;几十万种)”只请了

一位同学来猜测,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多请几个,也许是小朋友一下子猜对了,自己就忘了再请另一位了,马上想接下去上下面的环节,主要是课前估计时间有可能不够,所以头脑中有节省时间的观念在。

3、多次引导没有作用时,心里有点慌:

提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更好的了解这么多的动物”之后,几个学生的回答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后,我尽量的引导,可是学生还是没有提到分类的方法,自己有点急了,想着时间的问题,不免有点慌了。脸也红红的。最后是一个小朋友在座位上轻轻的说了找差不多的动物,估计其余的小朋友都没有听到,这时我应该表扬一下这位学生,但是也没有,就像是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就顾自己爬上去了,而忘记了这跟稻草。

4、  找相似的动物这一环节:

虽然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但从巡视和汇报时的情况来看,效果十分不明显,一些学生只

分了67种动物,一些学生顾着相互间争论,一些学生只想着查文曲星,注意力明显不够集中。我汇报时已经找了相对好的同学来汇报了。而且在汇报时学生对个别动物的分发有不同的意见,特别是蛇,认为贴地爬行的就是与甲鱼相似,或者又有认为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就是两栖类等等,自己在这里解释的不清不楚,而且此问题在教研组讨论的时候就提了出来,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解释不清导致了学生的不理解,以致在归纳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时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5、  在汇报交流每一类动物的特点时,原来一组汇报之后应叫研究同一类的小组补充,而我

主要是由于时间的原因,一组汇报之后就到此结束了,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有能力的小组可以归纳1——2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6、  出示的科学家的分类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可以分成两张,刚开始的课件里是每一

类一张,后来想想太多了就放在一起了,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看清楚。而且这张幻灯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愿意是想让学生通过看科学家的分类,补充自己总结出来的主要特点,使概念更加完整化、系统化。更加不应该自己读了一遍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这么快的语速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7、  在找动物的共同点时,当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当给予总结,并且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8、  在整堂课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太少,没有很好的把信息反馈给学生,违反了新课标要及

时评价的要求,对学生有激励的语言同样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没有实现。

9、  在汇报时,不应打断学生的发言,我这样中间插一句或者重复的读一遍是不尊重汇报学

生的表现,在课堂上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我的本意是下面的学生没有很好的倾听,想借此来提醒他们。但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倾听的同时,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

10. 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找出相似的动物这一环节比预期多上了5分钟,导致下面的环

节都是很紧凑的在赶时间,更加由此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

   

    上这样的课让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师傅面前表现出不足是没有关系的,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也只有这样才会进步。在平时上课时,他们不认真听的时候我会停下来或用不同的音调去提醒他们,或者说表扬一位特别好的同学,这样就能让他们静下来,可是在这种课上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看似一堂简单的课,想要把她上好确实不容易,看录象课或听别人上课只知道他们好在哪里,可是从来想过为什么他们会上得这样好,他们又花多少功夫去,平时他们又是怎么样的在积累经验等。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去努力,但有时会忘记,也许我应该想一下给自己压力的方法,而且是持续有效的那种。

吴旭聪

                                                                     2006.9.14

TOP
10#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上                                    慈溪市实验小学  吴旭聪                                                                                                     

课题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课型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课

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科学探究的更高境界,则是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就是通过一个暗箱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过程。

在前面学生已经历了利用电池、电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的电路,并学会了制作电路检测器,还能够使用电路检测器,对有故障的电路进行检测。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电线是怎么样连接的。

本课共安排了4个活动,游戏引入——观察、检测第一个接线盒——探究第二个接线盒——推测6头接线盒。活动一是整个课堂的开始,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如何检测4接线头的盒子做铺垫。提醒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前,先要检查电路检测器灵不灵。活动二的设计是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而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活动,通过已知里面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用电路检测器来验证结果,同样是为活动三做铺垫。活动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抓住推测这一环节,让学生能找到推测的依据,先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观察、检测、记录,评价学生有顺序有规律的检测好在哪里,然后进入对外部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推断的活动阶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的思维将十分活跃,而且不断地向前发展。活动四,从4接线盒的推测到6接线盒的推测,对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了,所以安排学生说说6接线头的盒子需要检测几对接线头,让他们写出排列的顺序,而把测试放在了课后,作为延伸,最后出现电路游戏板。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头接线盒的过程,学习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猜测——检测——推测——验证的过程中,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思想观。

3.科学知识:用电路检测器的测试记录可以推测4接头和6接头接线盒里面电路的连接方法。

教具准备

四人小组:两个4头接线盒(其中:一个一组通路,一个三组通路。)、科学记录单

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师:    两个4头接线盒(其中:一个一组通路,一个三组通路。)、一个6头接线盒科学记录单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环 节

教师活动策略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游戏引 入

1.出示:一头一根线,中间连接处套着管,另一头三根线的一组电线(如图)

红色

红色

 

蓝色

黄色

猜猜右边的一根电线可能跟左边哪根电线连接在一起?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认真听老师的讲述。

 

 

学生各抒己见,想出各种方法来解决,并说出依据。

1.利用游戏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电路中来,学生自然的想到用电路检测器,由此过渡到第二个活动。

2.此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具体的。
                            

 

2.叫一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其余学生仔细观察这位学生,看方法是否有错,然后共同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思考,回忆起已有的知识。

 

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观察检测第一个接线 盒

出示一个4头接线盒(里面2号和3号线头相连接)。打开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

学生拿出材料观察。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3.学生经历猜测——检测——推测——验证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思想观。

 

汇报交流。

 

如果把它合上,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呢?

学生汇报

121314232434

(其中23是通路)

如果一个学生汇报不完整则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板书(如果学生说的顺序有点乱,则教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接线头组别)

 

对回答进行及时的评价,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是不是像我们认为的这样呢?让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来测一测。

学生分小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从顺向思维开始培养。

 

学生汇报:

1­-21­-42-4是通路,1­-32-33-4­是断路。

如有不同意见的小组进行补充,使全班达成共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倾听能力。

 

此活动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半抽象。

 

 

 

 

 

 

 

 

 

 

探究第二个接线 盒

 

 

 

 

 

 

出示一个封闭的4头接线盒,问:不打开盒子你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通路的?哪几个接线头是断路的吗?

板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倾听教师的发言并思考

 

 

十分自然的出示课题。

要检测多少对接线头?

 

小组合作:按照前一环节分析的有顺序的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并完成记录单

1.合作探究,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习惯。

 

教师介绍记录单

统计全班共推测的连接方法。

教师板书

交流汇报并讲述这样连接的理由,有不同连接方法的小组补充,同样说说是怎样推测的。

问:根据测试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方法吗?怎样才能确定接线盒里面的电线的连

接方法呢?

四人小组合作:打开4头接线盒进行验证观察,看是否

跟自己推测的结果一样。

 

指导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活动学生的思维是从半抽象到抽象。

经过刚才的活动,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从三维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来说。

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来调整教学。

体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

 

 

 

 

 

 

 

推测6头接线 盒

(出示盒子)来点高难度的怎么样?6接头的接线盒敢于挑战吗?需要检测几对接线头呢?小组讨论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下来。

 

学生小组合作在记录单上写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

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巩固和训练,展开科学有序的研究活动。

 

此活动学生的思维是从抽象再到具体。

 

教师板书

 

学生汇报交流。

121314151623242526343536454656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会推测盒子里面的电线是在怎样连接的吗?

 

学生敢于挑战的积极性很浓厚,跃跃欲试。

请各小组把6接头的接线盒带回去研究,下节课来交流。

 

巩固方法,加深理解

 

 

 

 

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根据外在现象推测内部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叫解暗箱。这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比如根据火山爆发时喷出炽热的岩浆来推测出地球内部是炽热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举例用这种在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拓展

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听教师讲述制作要求。

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理想走出课堂,不把铃声当作探究的终点。

 

 

 

 

 

 

 

 

 

 

板书设 计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21314232434

猜测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断路

 

 

 

                        
                                

                   
                                

1213141516232425

26343536454656

        解暗箱

 

 

 

作业设 计

    在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作业:

1.写出4头接线盒需要检测的对数和顺序。

参考答案:121314232434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注重细节。

2.根据检测的结果推测4头接线盒里面的连接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所学,整理学生的思维。

3.写出6头接线盒需要检测的对数和顺序。

参考答案:1213141516232425

26343536454656

设计意图:加大难度,挑战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制作电路游戏板。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课件设计思 路

本节课课件虽然较少,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但是最后我根据课文的需要选用动画来演示电路游戏板,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印象,起到开拓学生的思路,同时方便学生课外制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反思:这课我在省部分市的科学教研活动中听过,感觉思路十分清晰,所以我在自己班按照这种思路也上了一遍,感觉还可以,但上不出上次老师的味道,总有许多欠缺的地方,主要是自身方面的,尤其是评价这一方面,常常学生非常好的回答我没有抓住,我心里知道他的回答很好,可自己就是没有表示出来,在今后的课上,这方面要更加加强.

TOP
11#

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材料准备:

6人小组:肥肉、面包、记录单(2)、碘酒、滴管、白纸、塑料盘

师准备:一个营养快线的空瓶、酒精灯、牛肉糖、镊子、课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聊聊吃的怎么样啊?

师:你喜欢吃什么食物,为什么喜欢呢?

 

1、  引入

师:我知道大家都非常喜欢听故事的是吧,这里有一个故事,它的开头是这样的:1915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下吧,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了解到什么?

(学生看课件中的故事)

(学生回答,提到维生素时板书:维生素)

师:平时听说过“维生素”吗?能稍微介绍一下吗?

1——2个学生介绍)

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到了维生素对我们的身体是十分有益的,那大家还知道食物中还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维生素

  矿物质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如果学生说不完整则教师补充)

师:食物中含有这么多的营养成分,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板书: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2、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些营养成分的哪些知识呢?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呢?请把你所知道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同时记录下来,记录单一就放在桌上了。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向小组渗透汇报的时候应说我们小组认为……)

师:同学们已经进行了组内的交流,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成果和全班来分享呢?

(学生汇报补充,教师在学生讲到要点时板书:蛋白质组成身体的主要原料;糖类和脂肪提供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

(一学生上台汇报提醒:当一个学生汇报的时候,同学们该怎么样呢?——倾听,如果有不同的意见等下举手发言,一组汇报后评价: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你们6个人一起讨论合作的结果。)

师:我们对这些营养成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看看大家最熟悉的食物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课件出示:下列食物主要含有什么营养,请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鸡蛋、米饭、肥肉、青菜、鱼、

黄瓜、大豆、花生、食盐、面包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

 

师:从组长从抽屉中拿出这张记录单。

(学生给这些食物分类,教师渗透某些东西:例如花生属于脂肪——花生油等)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学生汇报,不同意见补充,形成矛盾,同时评价学生能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等)

3、  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师:刚才大家认为有些意见是相同的,有些意见是不同的,如花生……,无论相同还是不同,这些食物真的如大家所说的主要含有这种营养成分吗?大家能不能肯定呢?有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几个问题的提示,小组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1、你们小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出食物中含有的什么营养成分?

            2、预测有什么现象?

            3、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    ,如果汇报到标签——好,表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糖类的检验方法——能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

                          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则教师演示。)

师:大家刚才讲的方法都很好,就用其中的几种方法来测定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就来检验一下刚才研究过的肥肉和面包吧,看看和们刚才的猜测一样吗?在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建议: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滴碘酒时,只要滴一滴就够了。

2、注意分工合作,比如这位同学在找淀粉,其他同学可以找脂肪。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师:你们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吗?

(学生说)

师:请组长拿出实验材料开始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实验都做得很认真,相信有了不少结论,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汇报,其余小组是否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师:和刚才的猜测一样吗?

师:我们已经学会检测糖类和脂肪,那还有三种营养成分怎么办呢?——查找资料)

师:知道方法之后,请同学们课后把记录表二中的各种食物检测一下,制作一张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并根据这张营养成分表考虑一下,我们应该吃什么才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如有时间,则: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反思:本课是参加慈溪市青年教师大比武的课,提前两天通知课题,所以准备的时间比较少,适逢参加市教职工健康知识考试,所以只匆忙的试教了一次,让我第一次体验了准备课时间上的紧张,不过这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早上第一节上好之后,我回到学校,记录了以下这课的一点感想,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存在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没有举例含有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2、  主要营养成分和含有营养丰富的食物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TOP
12#

观摩2006年小学科学优质课活动小结

20061178日举行了慈溪市小学科学优质课的比赛,我有幸欣赏了11位选手的风采,本来早就应该总结的
            
,由于一些原因拖了下来,再不写都快忘光了,所以趁着今天初级教师考试考得不好的风头,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吧。只能是挑选几节课来写一下了,有些真的是忘记了。

 

课题:六上《热起来了》    执教:卢清华    庵东中心小学

优点:

1、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关注学生,从整堂课上可以看出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整堂课的设计思路不错。我认为总体来说后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比前半部分要好。

    2、问学生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热起来?学生回答喝热的和喝冷的都能让我们热起来,老师反问一句“也能热?”,知识很科学,喝冷的的确也能让我们热起来,教师的评价及时,让其余的同学也了解了,但又有学生提到喝酒也能让我们热起来,则问题变得复杂化了,不知该如何处理。

3、“打开课本,课本的图片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提示。”利用课本,这是现在很多老师容易视的,书本该用的时候还是应该要用。但在本节课中,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发展,思维的含金量比较少。

4、小组实验后把结论贴在黑板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的理念。衣服不能产生热的小组有8个,能产生热的小组有两个,于是卢老师叫这两个小组上台把实验数据展示给全班看,从而找到了原因:其中的一组是记错了,另一组:穿衣服的瓶子测出来是48C,不穿衣服的是41C,他们没有跟起始的温度67C做比较,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经过这样的一个环节后,很顺利的得出了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的结论。

不足:

    1、在课前谈话中,教师测了一杯水的温度67C,我觉得这个环节其实可以放在课内进行。

2、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小组讨论和前面一个“衣服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热呢?”的讨论有点重复,在思维上的发展教少。

3、课件上的失误,如果前面忘记用课件了,那么接下来课件出示的生活知识窗可以由老师口述,能达到一样的效果,就可以避免这个失误。

4、在学生回答“衣服本身不能发热,但为什么我们穿上衣服会觉得热呢?”时,学生只提到衣服能起到保温的作用,而没有讲到可以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来,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

 

课题:六上《热起来了》    执教:张仕美   第二实验小学

优点:

1、在整堂课中,该教师多次联系学习过的知识,如五上的《健康生活》单元,六上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的画统计图,由此可见,张老师平时的课上的很扎实,而且自己掌握的教好。

    2、让学生做出判断时用的是举红牌和绿牌,这样形式也许小学生比较喜欢,可以克服他们不感举手发言的尴尬,在课中的确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刚开始学生的举手不是很积极,用红牌和绿牌时至少可以让所有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

3、当学生做出衣服能不能生热的猜想后,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因为猜想必须是有根据的,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概念,以便教师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4、课件出示测量温度时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学生不会因为不会使用温度计而导致实验结论的错误。

5、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思维得到发展。
                

不足:

    1、统计实验数据时采用的是画折线图,虽然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但在这里,有简单的方法可以用,又何必用这么麻烦的呢,如果学生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怎么办?会不会是给自己找麻烦呢?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衣服的保温作用吗?这个不是这节课应该讨论的问题,不用花时间,是第四节所涉及到的,所以在本节课可以作为学生一个课外探究的问题,应把这些时间花在衣服能不能生热上来,这样可以使探究更充分,学生可以获得更多。

3、在学生回答“那为什么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呢?”时,学生只提到衣服能起到保温的作用,而没有讲到可以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来,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

4、“由于时间原因,此项实验就放到课外进行吧。”这是我们老师上课很容易找的一个借口,有时的确是这样做,但很多时候是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这个该如何解决呢?是一个值得自己去思考的问题,因为有时我也是这样敷衍学生。

 

课题:六上《热起来了》    执教:邱平    慈吉小学

优点:

1、整堂课上,教师操作电脑的技术比较不错,能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不管是在数据的统计上,还是课前的热身操中,其实这些操作也比较简单的,自己也可以,但用的很少,以后在该用的时候可以用。

    2、整堂课有条不紊的进行,思路比较严密。

    3、在实验时,第一次和第二次测毛巾的温度时相隔5分钟,老师安排了补充课外知识,这点很好,没有让学生没事可做;而且指出了一些学生在首次测量时的缺点,如鼻子贴到温度计等,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等到第二次测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准确的测量,确保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不给自己制造麻烦。

4、课前测了一个保温瓶内的水的温度,在课结束之前不忘测量,前呼后应,有好的开始同样有好的结尾。,验证了衣服能够保温的作用。

5、刚开始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而经过讨论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衣服不能给我们带来热,学生的转变实在太快了,当然这主要是教师的引导比较充分,从一定的生活经验中让他们意识到了,但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学生是很容易改变他们的想法的。

不足:

    1、课前谈话,观看短片,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但音乐有点激烈,作为后面实验或者讨论结束的信号不是很好,可以找一下另外合适的片子。

2、在讨论“这些方法是怎样让我们热起来的时候?”穿衣服这种没有解释,其余的都解释了。

3、汇报交流的时候,有个学生汇报的和记录表中写的不一致,而且教师也没有指出来,那记录表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只能是课堂上的垃圾。

4、当学生汇报了几种方法后,教师拿出自己的实验材料,要求按照老师的方法来做,其实老师加一句:“在这些方法中,有些方法比较可行,老师为大家推荐一种……”。这样的话课堂就会好的多了,体现了人文关怀,尊重了学生,也达到了老师的目的,比这样生硬的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做要好的多。

5、在测毛巾温度时候需要测三次,如果这个由学生说出来该多好,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生色不少,但老师有点急的告诉了学生答案,在课堂上老师要舍得花时间等待。

6、在汇报交流结果的时候,有2组数据出现了误差,这时老师不要过分纠缠数据中的失误,因为有些学生以前的知识学的不是很好,使用温度计和读数上面会有困难,或者把问题抛给学生,分析一下原因。

 

课题:六上《热起来了》    执教:孙杰波    横河中心小学

优点:

    1、实验记录单上有一条是“注意事项”,这点很好,可以让学生想到该注意的地方,而且经过交流,全班获得的更多,使实验的条件更加完美,体现了人文关怀,而事实上学生的确是想到了很多,比如不能放在阳光下,让结果更加可信。

2、汇报计划之后,不是马上叫学生做实验,而是让他们修改完善实验计划,这一步是比较重要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是否认真的倾听,完善计划也是为了下面更好的做实验,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3、倒热水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等,这种常规的也做的很到位。

4、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探究实验上,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探究,体现了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探究以思维为核心的理念。老师自己的思路比较清晰,心中有数。

    5、重点明确,放在证明衣服是否能生热上来。

不足:

1、少上了一个环节——为什么这些方法能让我们热起来?破坏了教材的逻

辑顺序。

2、让学生说说多穿衣服和盖被子能让我们热起来的理由时,老师的提问不

够清楚,以致学生没有听清楚,问了两遍。

    3、教师出示的实验材料是毛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到自己设计的方法中来,使学生不去想其它的方法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且实验器材中也没有指明温度计和杯子,在学生还没有准备好做实验,还没有完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他们还不会做的时候就开始做实验了。

4、在汇报交流时,学生讲出的方法几乎一致,没有什么新意,连最简单的直接测也没说到,只要是前面出示的材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5、在汇报注意事项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反问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更加清楚,这样会更好。

6、实验后汇报的时候还有两组没有完成,看到老师说停就停下来了,老师没有注意到。

 

课题:六上《哪杯水温度高》    执教:俞利平    西门小学

优点:

1、在这堂课中看到了一个完全投入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学知识、学技能。老师的情绪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点上,我好象做不到,在某些课上我也会试试看,发现自己在太乖和太吵的班级都做不到,在三年级比在五年级要做的好,通过尝试发现,上课出来的效果的确是不一样,而且自己的感受也不一样。以后,在这个方面要尽量的改进。

2、课前谈话紧密结合本课课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样的一班学生一改上午不积极发言的毛病,变得非常活跃。所以当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如果一个班没几个学生举手,不要怪学生不积极思考不发言,也许是老师提的问题不够恰当;也许是老师的激情不够,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在自己的班级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别几个学生在某节课特别的活跃,在某节课非常的安静。

3、思路非常清晰,探究的效率很高,学生的思维从做实验或者是交流中都可以看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么多的实验内容,如果不是教师试教多次,多次修改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而且教师的基本功很扎实,能够解决课堂上的突发问题。

4、选择了合适的材料——保温杯,质量挺不错,为实验二的顺利教学奠定了基础。

5、在实验二中,充分运用了实验一的数据,少测了许多次水的温度,也就避免了一些学生测量的误差,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6、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指导。例:“混合后水的温度是两杯水温度的平均数。”由于这是学生的猜测,所以不能用“是”,体现了教学的严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老师在课上多次体现了这一思想,例:汇报交流的时候,总是问一下“其它小组呢?”

8、结束时要求保存好记录单,而且提醒学生可以重复做此实验,没有让记录单成为课堂上的垃圾,而是为课后的探究服务。

9、实验二后回顾课前的智力游戏,做到前后呼应。

不足:

1、板书不能擦,例:热水多的混合温度高?当得出结论后,老师把“?”擦掉改为了“!”。其实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这样看起来更舒服。

2、在实验二中,记录单上,不能体积的水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不要10075125这样的排列,可以75100125,这样对学生来说更好,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

3、过分注重了活动和活动之间的联系,显得第一个实验是为了第二个而做的。

 

课题:六上《哪杯水温度高》    执教:陶曙芒     南门小学

优点:

1、课的设计思路不错,把握住了重点,重点在第二个实验,第三个实验作为学生课后的探究,在课上不做,只培养学生的思维。

2、注重细节——用毛巾擦温度计和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

3、多次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实验一的数据测了两次,而且汇报的时候有一个小组测出的平均温度比测量出来的温度要低,叫学生重复测了一次,注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没有武断的说这个学生错了,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长期的发展不利。但老师此时的语言不好“老师对你们表示怀疑了?”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呢?

4、实验后数据的汇总,注意面向全体。

不足:

    1、准备的保温杯的效果不够好,以致学生测量里有些数据相差太大,所以以后要注重对材料的准备。

2、由于学生原来的基础不怎么好,所以在数据的处理上了很大的麻烦,好几个小组把平均数算错了,导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其实老师在多次引导后还得不出结论里,就不要过分的纠缠实验数据,因为如果是学生计算上的错误就不是在一节课中能够解决的。

 

课题:六上《哪杯水温度高》    执教:胡黛     阳光实验学校

优点:

    1、从课前谈话中就可以看出胡老师的老练,不紧不慢,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把温度计的测量方法回忆完整,学生示范,然后教师和学生评价,使学生掌握测量方法,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所以总体看前一部分的教学要比后面的好。

    2、准备的材料中包括了纸巾,虽然没有说纸巾用来干什么,但从老师的使用上学生已经领会,无须多言。

    3、准备了量杯,不是直接给学生,而是告诉学生如有需要可向老师拿,这个过程意味着学生的思考,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帮助,不要扶得太多。

    4、实验后数据的汇总,注意面向全体。

    5、一组汇报之后的其余的小组汇报的结果采用在黑板上打√的形式,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体现到全体。

不足:

1、试验三,老师直接在讲台上展示,学生看的不够清楚,以致后来学生反应不太有,应该用课件来展示,这样可以更好更直观的把老师的意图表现出来。

2、板书:“混合水=平均值”,写的不够完整,应该是混合水的温度等于两杯水温度的平均值。但这样太长了,可以另想。

3、在汇报的时候,记录表上,温度的平均值有算错的,但老师没有注意到,直接分析了结果,虽然对于学生算错的数据不要过分纠缠,但一定的说明是必须的。

 

通过这次的观摩活动,看出了其他老师在准备优质课时所花的时间,要上好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发现了不同老师之间的教法,从中学习他们好的方面,学习俞师和胡老师的教态,学习对突发问题的处理,学习……

 

 

                                                        吴旭聪

                                                       2006.12.5

TOP
13#

资源共享  智慧碰撞  合作探究

——写于参加省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慈溪学员第二次沙龙当天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网络学习与专业成长。会上好几位老师都做了精彩的发言,有些是关于网络学习对平时的教学产生的影响,平时在和风论坛中看到的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疑惑,如螃蟹到底有几条腿,这个问题我们在饭桌还讨论了好久,且不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就看我们教师能够通过此次的沙龙把提到的问题能够放在脑中,时刻能想到去讨论,我想这样这次沙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印象最深的是谢老师的一节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上得真的很不错。感觉一个个环节安排的很有条理,每个环节的过渡十分的自然,让我觉得上下一个环节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在知道了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后,用一句“虽然我们知道了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我们并没有看清楚这个过程,想不想亲眼看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过程吗?”就很自然的过渡到高锰酸钾的实验。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听好的课是一种享受,能很好的促使自己努力。

    自己在听的过程中只发现了其中的两个失误之处,说明自己还没有很好的理解这节课,回忆自己以前的上法,真的是有太大的差别,相比较,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连最基本的重点也把握错了。我觉得在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许多自己的不足,而且听自己上过的课更加有感处。我觉得听课记录也是一门学问,自己记得听课记录是比较凌乱的,而且有些话和环节不知道怎么写。评课同样是门高深的学问,如果自己对教材没有研究过,没有支持观点的理论都是不可以的。

    师傅,关于听课记录时有没有什么方法的,或者说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附:会上摘录的资料。

一、对于网络学习和专业成长的讨论:

1、  上网时要负责:当发出求助的贴时,你当然是希望别人能够帮助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释或

答案,当然跟贴的人也是好意,把自己心中的所想与大家分享,但这时最好能够发出相对正确的答案,不要不负责任的发出错误的答案,这样会造成提问的人更加困惑。当然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以后要少发贴,只是在发之前稍微考虑一下是否对别人能有促进的作用。

2、  教学方法方面:要领悟教材设计的意图,正确的把握三维教学目标。不要把本节课的重

点把握错了,一些老师能够发现书本上的错误肯定是经过认真的钻研过教材的。

3、  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很多疑难问题,有些教师真的是无法解

答的,那我们也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查找资料,和学生一起学习。知识的学习真得是永无止境的。像岩石、植物、动物等,我们要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放松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必要的知识是肯定要掌握的,而且科学这门课的覆盖面是很广的,对老师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我们应该每天都学一点,日积月累,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与小学生学习接近的知识渐渐的掌握。

 

网络的学习的确不是万能的,但它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如果大家愿意把自己

的资源放上去的话;还可以实现智慧碰撞,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能够交流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点滴,大家相互讨论,在质疑中共同进步。

 

二、网络研修班作业:

虽然正式的省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只有5个,但网络学习的积极分子也加入

到此次的作业中,形成一种新型的做作业的方式。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我们平时在上课中常常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今天我们老师也来一次合作探究。共分东中西部三个组,各有组长。

三、关于《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这一课的点评:

亮点

1、  当学生观察发现食盐水有点白的时候,老师一句“那么再搅拌一下会怎么样呢?”,处

理的很恰当。

2、  板书课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之后,老师重点解释了一下溶字的写法,既

不是冰雪融化的融,也不是用火加热后比如像塑料熔化的熔,的确学生是很容易把字混淆的,经过这样的解释后我相信学生会记的很牢的。

3、食盐溶液过滤后叫学生尝味道这一环节处理得更加不错。用筷子沾少许来尝,既很顺利的强调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又尝出了有咸味,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4、对于筷子的使用,用了三只筷子来分别搅拌沙子、食盐、面粉,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混淆。

在做面粉是否能在水中溶解的实验时,准备了两个,用于对比,充分考虑了面粉时间长了会沉在杯子底部的性质。

5、在演示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实验时,在下面垫了一张白纸,能很好的做对比,效果更加明显。

缺点:

1、  在过滤面粉之后,老师拿起滤纸叫学生观察,不留意时说了一句“滤纸上面

粉的量非常少。”这是典型的结论在前,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句话显然是与其相违背的。教师成了专制者,主观武断,成了这节课最大的失败。

2、  当学生描述食盐在水里无影无踪等时,教师说了一句“科学探究要以眼睛看

到的为事实依据。”这句话不够严密,因为有些虽然眼睛看不到,但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3、  老师问学生“滤纸上有食盐吗?”,这句话是错误的,应改为“滤纸上有食盐

的颗粒吗?”

                                                               
            

            

                                                              2006524

TOP
14#

《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

《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食物单元中的最后一课,虽然孩子天天接触食物,但一般不怎么会去仔细的观察包装上的信息。只是观察信息的话,三年级时就已经观察过很多次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辨别食物的真伪等,做到用知识改善生活,提高饮食质量。

老师在课前的谈话中,请小朋友讲讲发生在身边的有意思的事情,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没有想发言的学生,这老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许学生是太紧张了。学生讲了几个故事后,老师提出自己也来讲一个,一是可以调节气氛,二是为了引出课题。老师介绍了一个人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形,先拆开来尝了以后再买,然后请同学们讲讲不对的理由,从而讲到了包装上的信息,揭示了课题。然后讲讲有什么方法来观察包装上的信息,通过看、问等方法,但我觉得这时必要一定要学生答出是这两个是属于观察的。然后来观察几种老师带来的材料。同时要求记录。这时出现了我觉得比较大的问题,老师规定了学生观察的时间——8分钟。也老师的本意只是叫学生抓紧观察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效率而已。但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不是很好,因为我们并不能很准确的确定学生观察所需的时间。这只是老师事先预定的学生观察时间,只是预设,课堂上随时会出现意外,观察时间的长短,因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就算真的只观察了8分钟,老师也不要把这句话说出口,对于“老师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最好不要说,因为我们还没有这种能力去说这种话,只能大致的估计时间,不要精确,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就可以了。而事实上学生的观察时间也不到8分钟。

观察结束后,老师先说了观察到15条及以上的举手,然后逐步提高,最多的一个小组说观察到了22个信息。于是老师叫这个小组来汇报,我觉得这个不是很好,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当这个小组汇报完的时候,叫其他小组的同学提意见,刚开始的几位同学提出的都是反对的意见,指出了汇报中的重复性,后来的几位同学进行了补充,我觉得这个环节中,上台汇报的那位同学一直在台上,而且回答的几个同学提出问题时的胆子不够大,老师很好的在帮助他她、引导她,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定位十分的正确。当学生汇报好了之后,老师又补充了几个学生漏掉的并且比较重要的信息:为什么包装袋上后齿痕(容易撕开);图标(提醒吃完后扔进垃圾筒,保持环境的整洁);条形码。

使学生对包装袋上的信息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很不错,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发现,新课标注重学生探究的能力,并不是意味着课上所有的内容都必须由学生发现,必须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老师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指导学生的活动,对老师的角色要有合理的定位。汇报总共花了12分钟。

    一句“我们发现了包装袋上这么多的信息,那么在购买的饿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老师要求学生在认为重要的信息后面打五角星。在汇报的时候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些信息比较重要,这个环节我觉得学生的争议会很大,而且纪律等也需要注意。学生讲到配料的时候老师没有适当的展开,也没有让学生猜测一下各种配料在食品中起的作用,当然很多的还需要学生课外去查找资料来做更深入的研究。张老师对配料这个环节不是很重视,他把重点放在发现和汇报包装袋上的信息。通过学生的交流后,老师总结发现从刚才的交流中每个小组都提到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很重要,于是进行了找找桌上食物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的活动,学生汇报,老师记录,从而发现了不同食物保质期有长短。并布置同学课外去想想为什么不同的食物保质期有长短?我觉得还可以在深入一点,同一中食物的保质期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长有短,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我们到底该选择保质期长还是保质期短的食物。

听了这节课我觉得以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把握时间的分配

有些课的内容比较多的,如果要讲的面面俱到,4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正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成为上好课的前提,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了。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目标,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活动来为目标服务。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应是从包装袋的信息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老师在这个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的确也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在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了解食品的配料中老师花的时间句比较少了,而且不够深入。

二、选择合适材料,为教学内容服务

我们要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内容上的确也是如此,食物这一章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这一节课从学生常吃的几种食物为载体来研究,学生很乐于研究,贴近生活的材料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利用合适的材料来开展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细节,培养学习习惯

    在学生汇报时,注重组织汇报时的语言表述。比如,要求学生用“我们小组发现………”来表述,体现了这是小组合作的结果。学生在汇报时,问一句“你在汇报时,希望同学们怎么做?”提出要同学注意倾听汇报,其他同学听了很有感触,马上集中精力,倾听同学的汇报,并不时的在汇报过程中,发现错误,并及时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我觉得任何一节课中都是要注意的,因为基本上每节课都会有汇报。

四、注重环节过渡,完善课堂效果

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语十分重要,过渡一定要自然,不要让人感觉没有条理,只是硬生生的把学生拉到了另一个环节的教学。要使过程自然,这就要看老师的自身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需好好加强。

 

 

                                                          吴旭聪

                                                          2006.4.1

TOP
15#

《小车载重》

《小车载重》是五年级运动与力的单元中的内容,本课也是典型的科学探究课,最重要的一个活动是做载重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而设计实验方案又是很重要的一环,需要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和对结果行进分析等过程。

    这堂课听下来的感觉就是学生很不活跃,本来我想学生看到小车是很兴奋的,积极性应该很高的,但在这节课中看不到这个现象。学生好象都很拘束。

    严老师是通过出示材料(小车、垫圈、带钩的长线),提问谁能用这些材料直接让小车动起来?直接引入课题的。但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在问了好几遍之后,严老师只好自己演示,本来我想通过这个演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结果并不乐观。然后提出了车的实际作用——用来装东西的,用钩码代替货物,请同学猜猜载重量变多之后,小车的速度会怎么样?当学生做出猜测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加了个问号,我觉得这点很不错,毕竟这只是学生的猜测,还不能当为结论的。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下一个环节——为验证猜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让小组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很好的发挥了每个同学的作用,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教师在各个小组间指导。

交流汇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节课在学生的汇报和争论中,实验中要注意的要点一个个浮出水面,发现问题,然后老师针对个别情况加以演示,使学生慢慢的理解了控制变量的含义,知道了在这个实验中控制哪些变量,本来控制变量的实验,学生已经经历了还几次,但自己设计实验毕竟是一个难点,需要老师的引导,这个班的学生反应不是很大,老师必须十分耐心,我觉得这点严老师很好,能够耐心的进行引导,但对一个小组汇报之后没有及时的给予评价。我在想自己如果上课的时候学生一直没什么反应,我是不是会直接讲出要控制的变量。讲清楚实验操作的要点后,出示记录单,并提问为什么要测量三次——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我觉得这时还可以用电脑再出示一次需要注意的地方加深学生的印象,防止实验时少出现错误。实验共花了7分半的时间,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几个学生就坐在那里,没有发挥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强调合作学习的作用,合作性学习,应该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而且实验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没有遵循从重到轻的顺序。汇报时出示记录单,第一个汇报的同学的记录单上没有单位,老师没有指出来,我觉得单位应该强调的,没有单位的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把三次测量的数字取平均数写到投影的记录纸上,让学生通过这些数据的观察得出载重量与小车速度快慢的关系。我觉得这样设计很不错,可以让每个同学的劳动成果挥发作用,但其中有一个小组的数据写反了,老师竟然没有发现,照样讲了结论,写反之后这个结果是很难得出的,而且下面的同学也没有疑问,对这点觉得十分奇怪。当知道结论后,让学生说说放一个钩码的时候,小车的速度与放两个钩码的时候的速度比较,严老把这个作为课外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学生应该直接能够回答的,不然也就意味着实验的结论学生根本没有掌握。那么这节课所进行的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完成。

    听了这节课后,我心中有个疑问:为什么学生的反应不积极?

原本这样的课,学生应该是很有兴趣的,那么随之而来在课堂上是应该和活跃的。从几个问题的回答中看出,学生的思维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学生反应不积极,是学生真的不会吗?是不是老师自己的课上的有问题呢,是不是老师的表述有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了他们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既然跟不上,那当然不会回答问题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许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问题,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设计不符合要求。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法等,特别对于自己来说,课堂的调控能力并不强,而且随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我记得一个老师在听了一节特级教师的课后,我问她什么感觉,她说在这个老师的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变的那么聪明,个个很有自信,回答出来的问题真的很好。听了她的话后,我就再想,有时候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感觉学生的效率比较低,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占了一大半呢?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该好好去想一下,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效率。

心中的疑问还有很多,而且不知怎么处理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慢慢积累经验,更快的成长。

 

                                                       吴旭聪

                                                       2006.4.1

TOP
16#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科学,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三上的《米饭的观察》、三下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四上的《磁铁的磁性》等等,从刚开始的老师设计逐步向学生先自己设计转变。

老师从薯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是食物又是奖品。通过学生从黑袋子中摸出生的马铃薯,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从而引出对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比较。老师让学生讲述观察的方法并且板书,又叫学生讲述观察的顺序,花了5分半的时间,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学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对这些方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我觉得只要让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再强调一下如果使用小刀则要注意安全。
                

我觉得实验的记录单设计的不错,最后加了一个自己给自己小组的评价,认为自己小组可以获得几颗五角星。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汇报的时候比较强调注意听,因为我认为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平时自己上课的时候也比较注意这一点,但很多同学还是不会认真听,每次都需要提醒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在这次汇报的同时,老师还叫学生思考平时我们为什么吃熟的马铃薯?通过交流明白熟的马铃薯比生的马铃薯有营养。我们一般要多吃熟食,因为生的食物常常带有细菌等,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的。

通过一句“发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开始有熟的食物?”过渡到了用火烤玉米的环节。老师直接提出了烤的办法,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回答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把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这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且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就想到的。然后可以选择烤的办法或者怎么样,教材上还提供了一种用水煮的方法,我在《科学课》的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玉米煮不熟怎么办》,一般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建议用鸡蛋来代替。

在用火烤玉米这一环节中,先叫一学生上台来烤玉米,在这个过程中讲述操作时的要点和注意点,如加热要均匀,小心烫手等,并问学生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玉米,这样才能比较生的玉米和熟的玉米之间的变化。学生边看边听应该记的很牢。我觉得也可以通过电脑展示需要注意的要点。在小组合作烤玉米的过程花了4分半(领材料的时间不算)的时间,我觉得是不是太久了,一般烤一下1——2分钟就够了吧。这个阶段的汇报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而且老师很注重,对每个汇报的同学的记录单上描述好的特点都用笔圈起来,这样非常清楚,共叫了四位同学汇报,描述出来的结果都是有点不同,每个小组都有其特点,并以玉米为奖励。

    看了这节课的录象后,我觉得以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亲历活动,获得亲身体验

    课标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烤玉米这个环节,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从生的玉米到熟的玉米的变化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很清楚的知道了生的和熟的玉米的不同之处。如果老师由于怕使用酒精等学生有可能有危险而不让学生实验,只是老师做一下,那效果肯定没有学生自己做来的好,只要讲清楚实验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注重纪律和安全的教育,肯定不会有事的。

二、调控实验材料的发放,开展高效的活动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看到实验器材,他们忍不住去碰一下是很正常的,怎样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去碰那些材料,是我们教师该思考的问题,实验中材料发放也是一个很好的控制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材料适时的发放来调节,不要过早的让孩子接触那些材料,实验完后材料的整理工作也非常重要,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放回老地方,我们要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上的效率,不然就算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又如何,也许他们只是在那里觉得好玩,其实什么也没学到。

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上用插图提示的用水煮玉米的方法,在课堂上其实是不可行的,因为花费的时间太长,而我们一节课也只有40分钟,这个用水煮的方法应该让他们到课外去做。我们平时的时候让学生动手的实验自己必须先做过,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合理的掌握时间的安排,调控讨论或者实验的时间。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实验方案的制定,要经历从扶到放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应该能够独立制定实验方案,并在交流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在这课中,可以让学生讨论食物从生的变为熟的食物的方法。并在不断的讨论中选择合适的上课切实可行的方法。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实验为同学们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平台,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科学的火花。

 

 

                                                        吴旭聪

                                                        2006.3.30

TOP
17#

《玩小泥人后》

《玩小泥人后》其实讲的是水和空气受热膨胀。刚看了这个题目后,我还不知道是哪一册的,看来应该是三年级的,这是一堂典型的探究课,经历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等过程,我觉得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不错,三维目标落实的很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在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一直处于思考当在中。

    在课的开始,一位学生演示小泥人喷水的现象,学生看到之后都非常的高兴,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引入课题,并请同学说说看到的现象,教师板书此现象,并打了一个问号,请同学猜猜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学生的思维有限,只认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受热有关,这时梅老师没有自己提出跟水的受热有关,而是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我觉得调节能力很好,是自己的话也许会把另一种猜测也告诉学生,而梅老师则是在最后再提出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设计实验方案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思考过程,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能够更上一个台阶。出示实验材料(烧杯、烧瓶、带有孔的橡皮塞、细管),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更高的要求是不出示实验材料,再提出了几个要求,让学生明确设计的目的。让同学根据自己的思维设计实验,也许学生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来,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似乎要求太高了,教师要把握放的程度,这点很重要。整个设计过程经历了8分半的时间,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当中。汇报的时候,先请一位学生来讲讲他们小组的设计,然后让所有的同学对这个方案提出建议,改正错误的,完善计划,学生的确提出了疑问,但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路还是有点窄,对于变量的控制还不是很懂,所以设计出的方案有一定的问题,这时老师的引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梅老师十分耐心,通过一步步的质疑,一步步的引导,最终所有的学生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工作。

方案到底行不行,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于是学生做实验顺理成章,从录象中看到学生实验成功时的那种开心的镜头,很让人欣慰,好几个学生都提出希望再做一次实验,从中看到了学生真正喜欢科学的表情。实验后证明了猜测的正确性,老师不忘把问号擦去,顺便又提出了水受热后会不会膨胀呢?由于有了空气受热膨胀的设计,这次的方案设计显得比较简单,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该如何去做,也从一方面看出了刚才的一个活动很成功,学生已经真正的学到了。最终也得出了水受热后也会膨胀。

时的梅老师又重新把泥人拿了出来,再请学生来解释一下刚上课时看到的现象,我觉得这点十分不错,为这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时的学生的思维比刚上课时已经向前跨近了一大步,解释起来头头是道。最后又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并把课题结合起来说。

    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很不错,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启发:

一、要悉心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学生很喜欢上实验课,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忙着去动实验材料,不好好听老师讲述的要求,不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但其实他们的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思考。但在这节课上没有出现这个问题,学生的确是学到了东西,从最后的检验中很明显的得到了验证。

要上学生从不太会到会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悉心的进行引导,学生毕竟还小,很多问题都考虑不到,思维的层次不能相差太多,老师的任务就是在这些层次之间铺一些台阶,帮助学生。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教师要能够处理这些情况,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二、利用常见的材料抓住学生的心理

我们提倡材料要为学生服务,身边的材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引入时尽可能选择学生常见的东西,最好是学生都玩过的,老师正是把握了这一点,小泥人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在玩,比较容易引起注意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就算是平常在玩的小东西同样有很多奥秘,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科学。了解了之后,学生在以后玩的时候也会问一句这个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奥秘呢?能够到达这种程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希望。

如何上好这种探究的课还需要好好的磨练自己。

 

                                                       吴旭聪

                                                       2006.4.2

TOP
18#

有感而发

                              ——写于第九届教坛新秀展示课的第二天

323日去西门小学听了第九届教坛新秀的展示课,让我有幸一睹他们的风采。上午听了《昼夜交替的解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简单评了课;下午听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和评课。前一天还特地看了《昼夜交替的解释》和《各种各样的岩石》的录象课,因为这三节内容自己都没有上过。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三堂经典的课和马老师以及几位老师的评课让我收获不小。先分别对每堂课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听了《昼夜交替的解释》的感想:

    《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五下的内容,这一课我看了录象之后的感觉是比较难把握,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很高,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在时间上也比较难

把握,甚至有这样一中感觉:学生清清楚楚的进课堂,模模糊糊的出教室。老师重新组合了教材,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猜想昼夜交替的原因并制订计划,把验证过程放到了下一节课。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很好的发展过程,在不断的探究中得到提升。

课前的小游戏(交替说说白天和黑夜的特点,并答对一个奖励一个金币)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当问了“你们认为为什么会产生的昼夜交替呢”后,有很多同学举手,这老师不慌不忙的说:“请每位同学在自己的小组内讲讲你的猜想,然后在小组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的处理方法,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有一个思维的逐步深入过程,这一个过程用了5分钟的时间。当交流汇报的时候,学生猜测到了四种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地球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转)。汇报时谢老师请同学边演示边讲,并且在严实地球让太阳转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学生不能正确的表示这一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这一环节出了意外,但让我看到了老师的良好处理能力,老师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但我觉得有时出现问题时,也不能一味的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老师请了好几个同学演示,不仅自己小组的帮忙,而且也请了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但都出现问题,我觉得这时可以老师自己来演示一下。

    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中,在一个小组汇报原因后,相应的出示课件,非常的直观形象,可以让其他组的学生也看的明白,我觉得这一点很好。但是,当一位同学汇报之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题,本来是很好的,但由于不同的小组坚持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加上老师的鼓励,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而且越说越远,从而也导致了越解释越说不清楚。学生也越来越糊涂,而且谁也没有能力说服对方。

这堂课的起点是比较高的,设计的很不错,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而且教师的自身修养也很不错,学生的素质同样很不错。是一堂很精彩的课,但也有一些遗憾:1、拖了7分钟(虽然拖了这么久,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是很高,说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方面和成功),这主要是在处理地球让太阳自转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引起的,还有就是研究不同解释原因的小组不用补充,只要请研究同一个原因的小组补充一下就可以了。2、用电灯代替太阳应该向学生说明一下,因为汇报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说电灯绕地球转或者说地球让电灯转这样的话。老师到是一次也没有说错。

二.听了《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感想:

    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与老方法不同的教法,教材上的是验证性的实验,把水槽中的盐水分给学生,通过加热的方法证明这的确是盐水,但加热后能出现白色颗粒的一定是盐吗?我想老师心中都曾想过这个问题。而钟老师的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教法,而且非常的成功,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解了本节课的本质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来。

一开始出示马铃薯,当学生猜测其中一个水槽中的水是盐水,而是替学生准备了盐,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马铃薯在盐水中是沉还是浮,从学生证明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开始,老师很注重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强调轻拿轻放,不要让水溅出来,每次实验后都用毛巾擦马铃薯,多次实验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而且学生也确实完成的很不错,在实验中没有大声讨论的声音。这一点值得我很好的学习。当学生证明了在水中是沉后很自然的过渡到马铃薯在盐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强调盐应该一包一包的放,每次放完后用筷子搅拌。我觉得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汇报的时候很好,前两个同学汇报过程和结论,而一句“我看同学们的过程都是差不多的”就让下面几个小组只汇报结果,有效的节省了时间,的确过程都差不多,又何必每个小组都汇报呢。最终学生得出了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的,在淡盐水中是沉的结论。

此时再请学生说说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次整理思维的机会,但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点难,特别是让他们想到比较盐水和清水的重量是有困难的,实在不行只能有老师老提出了。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重量这一过程中,每次都让同一个学生看体积很好,能够增强实验的可信度。而且也让学生说了烧杯的大小要一样,天平刚开始也要是平的。但称完之后的一句话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她说天平两端的烧杯不能互换,还请学生下课后思考这是为什么。在天平调零平衡的情况下,烧杯肯定是可以交换的啊!

    后又出示了糖水,比较了糖水和盐水的重量,演示了马铃薯在糖水中是浮的,最后又出示了酒精,并演示了马铃薯在酒精中的沉浮,我觉得也应该比较一下酒精和清水的重量,这样可以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的出结论来。然后总结,得出了马铃薯能在水中或比水更轻的液体中浮起来,能在盐水或比盐水重的液体中沉下去。

这堂课很精彩的是它的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老师最后又拿出了开始实验用的两个水槽,再让学生来说说两个水槽中各是什么液体,为什么为出现上课时演示的这种现象,把学生心中的疑团解释清楚,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是否真正的掌握了,也为一堂完整的课划上圆满的句号。经过这个环节让在做的老师看到了学生学习后的效果,确实学生真的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学生能够回答出第一个水槽中的液体是水或水更轻的液体,另一个水槽中是盐水或比盐水更重的液体。

应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人无完人,这堂课中也有几个问题:1、在课刚开始演示两个马铃薯在水槽中的不同情况时,老师首先演示的是大的马铃薯浮,小的马铃薯沉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按照学生的思维来,不要刻意制造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易到难,先演示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的这种情况,然后再其它的几种情况。这样易于学生在思维的转变过程,形成认知上的矛盾,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新的认知水平。2、关于烧杯不能相互交换的问题,原来是老师没有找到两个一样重的烧杯,才导致了这个问题的产生。这提醒我们老师在准备材料时很重要,有时会成为能否成功的上好课的关键。3、拖了5分钟。原因我觉得是某几个环节没有必要让学生小组讨论,比如对于盐该一包包放还是一起放的问题,我相信学生能直接说出该如何做,并不需要花时间再小组讨论一下。4、书中还有砝码在水银中浮起来的实验,我觉得这个可以做一个课件展示给学生看一下,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就像老师说的酒精的出示有没有必要,是不是也可以改为课件,毕竟研究的是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水只要适当展开就可以了。

三.听了《各种各样的岩石》的感想:

    这堂课总共有两个主要的活动,一是认识岩石,二是给岩石分类。重点应放在对岩石的分类上,朱老师在前个活动花了16分钟,在后一个环节花了30分钟,在重点的把握上是非常正确的,让学生小组合作给岩石分类花了20分钟。

    我觉得朱老师的课件做的很好,播放各种各样的岩石时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岩石介绍后同老师发的岩石放在一起,发挥了自带岩石的用途,这点处理很好。而且用游戏的形式汇报给人新颖的感觉,小组互换岩石和记录单,然后根据描述找出那块岩石,每个小组都获得了成功,在同学说是如何找到这块岩石的方法中其实已经谈到了分类的思想,本来可以趁机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但朱老师没有,在这里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交换的记录单和岩石没有换回来。总体来说从开始到第一环节的结束,课上的非常不错。但下一个环节,实验前没有讲清楚要求,学生在老师没有讲完的时候出现了乱动岩石的现象。但朱老师及时的进行了补救。发笔让学生在岩石上标上数字,本来这个目的是帮助学生防止分类的时候出现漏的情况,但一但在岩石用笔标上记号,那么很难擦掉,这对岩石是一种破坏,而且下一个班级要怎么办呢,我们科学老师肯定有很多个班级的。也许可以用纸来做标签。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我觉得在要求学生给岩石分类时可以做如下要求:一个小组选一种分类的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快的小组可以选择两到三种的分类方法。这样可以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对分类的汇报时,朱老师由于时间关系,只叫了两个小组汇报,这样违背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而且学生选择的标准是味道、颗粒的大小等时可以适当的展开,为下面几节的内容埋下伏笔。但记录单设计的很不错,最后加了一个“你从这个分类中发现了什么?”

    以上是听了三节课后的感受,只是对内容方面做了分析,总体来说,听过之后,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一.不能跟着感觉走。

    有时看录象或者听其它老师上课,只感觉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好,课堂氛围很和谐,但就不知道好在哪里?不会将此环节和《科学课程标准》结合起来思考,导致自己设计教案随意性大,凭着感觉走,不能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导致评课时或者叫你发表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时,无话可说,最多挤出没有见地的几句话,我觉得自己这方面需要很好的加强。学到的理论不能只当作口号喊喊,要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让每一堂课都上的明明白白,如果只凭感觉走是走不远的。

二.吃透教材,用教材教。

课程标准指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三位老师的教学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自己在以后的目标设计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和科学知识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我们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不要忽视插图的价值。

    我们科学书上有很多的插图,有时会被自己忽视,其实每一幅图都有编者的用意,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教师要利用好插图,引导学生去观察、想象、归纳、描述。就像《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一课中,插图很好的提示了分类的几种方法。怎样去用好这些插图值得自己好好去思考。

四.向40分钟要效率。

    章鼎儿老师曾说过向40分钟要效率,的确是如此,如何能在40分钟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涉及很多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这三节都没能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要随时关注时间,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师要能适应不同步伐的学生。

五.重视记录单的价值。

    我们老师现在都很注重边探究边记录,但记录汇报之后,我们的这些记录单该怎么处理呢?不要让记录单成为课堂上的垃圾。我觉得这方面谢老师处理的很不错,她向学生强调了要好好保存记录单,下节课时还要用,很好的发挥了记录单的作用。我叫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本记录本,并说明期末时要检查的,每次实验如果我没有特别的说明都记录在记录本上。

六.把握学生合作的尺度。

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学生的合作,一些简单的,学生能立即回答的问题就不需要学生小组讨论了,这种无效的讨论只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聊天,降低课堂的效率;对于难的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扶和放要适得其所,也就是说需要老师合理估计,把握学生合作的尺度。

七.实验器材的整理。

我们在课上常常有学生的实验,那这些材料该何时发给学生,做完之后该如何处理,什么时候该整理材料,是在40分钟内,还是下课之后呢?学生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器材需要老师自己整理的话是一项巨大的工作,但对于那么多的学生来说没几分钟就可以整理好了,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实验的良好习惯。

以上只是自己听完三位老师上课后有感而发的几点想法,乘热打铁写下来,或许语句和想法并不成熟,但我想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不时的记录一点,有朝一日定能汇聚成一条大河。

                                                    

                                                         吴旭聪

2006.3.24

TOP
19#

《斜面》

这是一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结论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发现的,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整堂课井然有序,一共经历了三次的小组合作实验。其实这几次的实验讲好方法后应该比较容易操作,但每个小组都做的很认真,我觉得如果是自己在上课,学生肯定很快做完,不会仔细的再思考思考或者重复几次,而且做完了之后一点都没有乱,课堂的纪律调空的很好。

 从看录象——工人搬油桶引入,通过学生的想法说说既省力又简单的方法引出了课题斜面。接着开始了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说说为什么用斜面省力,能省多少力?学生的猜测都是一半,对于这一点觉得挺奇怪的,也是是前面几位学生回答的缘故吧,大家也可能是比较紧张,不感说出心里的想法。验证猜测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做实验了,做实验必须有实验材料以及这些实验材料如何来用。教师出示并介绍其中的实验材料,如木块的用处,测力计的用法等等,由于自己前面的内容不了解,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使用测力计来称物体的重力,但从录象中看学生掌握的还挺不不错的。用测力计来勾住油桶有一定的困难,于是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本来应该是想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的,但学生还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这时老师的引导作用就体现出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一切准备工作都好了,在实验的同时当然不能忘记记录。老师要求把准确的数据填在准备栏里,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比较困难,学生小组合作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何让他们自己来判断到底哪一个比较准确呢?不过测量两次提高准确度,这一点做的很不错,因为小孩子的实验中常常会出现错误,+多次测量可以提高准确性,这在做定量或者定性的实验时都是需要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试几次,如果两次的实验数据出现较的差别,应该再做一次的。这点可以在实验讲清楚的,这样学生会做的更好的。

探究斜面省力的实验花了6分半的时间,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学生一遍一遍的实验,记录下数据,整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配合的十分不错,看出了小组合作的味道,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实验完汇报的时候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汇报,教师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每个小组都汇报体现了课程要面向全体的学生的理念,板书在黑板上请同学回答从这些数据中能发现什么,使课过渡的很自然。而且从这些数据中学生很容易的看出借助斜面要省力得多,而且发现用斜面时用的力也不一样,从而过渡到下一环节,斜面的倾斜角度与力的关系,教师选择了直接拉都是3.9牛的3个数据,然后对这三个小组用斜面测出的力进行了比较,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再让学生实验自己来解决这一个问题,此时老师规定了研究的角度,对于这个不是特别合适,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却能够很好的调空课堂,防止出现出现一些没必要的错误,学生选择的角度也许五花八门,而且学生选的角度也许不怎么容易做到。为了方面学生很容易的量出15度、30度、45度、60度,教师又提供了材料——刻度尺,讲述了如何用三角板来控制斜面的角度,研究哪个角度就把哪个三角板的角放在下面。可是没有学生提出疑问,15度的角该怎么办,三角板上更本就没有啊,奇怪,而且凭小学生的水平应该也不可能准确的知道15度。接下来的环节很成功,学生很顺利的得出了结论: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本来到这里整节课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孙老师为了使结论的全面性,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换成小的油桶还是这样的结论吗,学生亲自证实了同一结论,使脑中的知识更加全面化,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有利于记忆的长久性。最后请学生举例生活用到斜面的地方,使科学接近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注意学习中的科学,使这节课的效果延续到今后,而不是随着下课铃声响就结束了。

真的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记得比较牢,而且学的也比较扎实和开心。对于这一点,我觉得真的是这样的,像上次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我本来是在犹豫的,要不要让学生亲自来烤玉米,因为我怕课堂上比较难控制,而且酒精灯第一次让他们用可能也会有危险的,调羹烧了之后一不小心也会烧伤的,有这么多的不稳定因素在,我怕自己处理不好,特别是几个纪律稍微差一点的班级,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啊?问过师傅后,决定还是不能让他们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不让他们自己动手烤,而改成老师的演示,学生就不能很好的观察到从生的玉米变成爆玉米花的中间的一系列变化,而且老师在演示的时候后面的学生由于看不到变化会挣着涌到前面来,这时是很难控制的,因为学生的好奇心是天生的,他们不可能这么好的控制自己。事实证明,那节课,学生的纪律还挺不错的,而且烤成玉米花之后学生脸上那种满足的表情看了就很舒服,他们能够很好的用文字和图画描述玉米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当然他们在乎的并不是这个,是为了自己能烤出爆玉米花而高兴,为了能在课堂上做实验而高兴,但既能够达到学习的预定目标又能够让学生很开心的学到,不是最好的结果吗?我想应该是的。以后的课上应该坚持这样做,不要怕买或者准备材料麻烦,因为  麻烦而剥夺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应该的,而且要慢慢掌握材料的合理性和利用材料的效率。

                                           

                                                        吴旭聪

                                                        2006.5.4

TOP
20#

《光和色彩》

我觉得这堂课要让学生真正的学懂比较困难,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比较高,总的看先来,起先自己也是迷迷糊糊的,对光和色彩的知识也很模糊,但看完之后还可以了,但我觉得对学生来说,这样上下来应该还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在汇报解释瓷娃娃的颜色变化时,我觉得老师处理的有点复杂化了,在让学生观察透过玻璃纸的颜色时,老师是这样让学生做的:让光线从玻璃纸的这面穿越,照射在物体上,又从纸的另一面反射回眼睛。不仅过于复杂,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实际上光线并没有这样行进。将玻璃纸蒙在眼睛前,这时,物体各个部分反射的不同光线经过玻璃纸的过滤,只有红色才能进入眼睛,因此看到的物体就成了红色或其他颜色了。当用老师的方法时其实我们看到的物体颜色其实是单一的色光作用的结果,因为让光线通过玻璃纸照射在物体上,此时物体收到的光只有红光或蓝光,物体也就只能反射出红光或蓝光。
                

看完录象后我觉得学生应该是明白了太阳光有七种颜色,不透明的物体是反射光线后才被我们看到,各种颜色的物体是因为反射了个种颜色的光线等知识的基础上的。课是通过孩子玩透明的玻璃纸来展开的,玩对学生来说是好奇的,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讨论交流。

    一开始通过出示几张不同颜色的纸,请学生来说说是什么原应造成的等来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并为这节课的顺利展开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一步步的加深难度,

先出示透明的玻璃纸,让学生说说原因,然后出示红色的玻璃纸,透过这张纸物体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先进行实验然后再来回答,这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还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些知识,更何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内容呢。在学生实验了之后,叫学生自愿上台汇报,而且叫下面的同学提问。从儿发现了问题,红色的物体透过红的玻璃纸是到底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了方面同学们的观察,老师投影展示了学生实验时的现象。这一环节的引导花费了很久的时间,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还是十分的模糊啊,最终在孩子们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启发下,根据事实教师归纳得出:只有红光可以透过红色的玻璃纸。瓷娃娃的红衣服和白脸在透过红的玻璃纸下同样是红色的,只是相互干扰,所以难以区分,而且深浅也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老师自己的思路不清楚,很容易被学生混淆的,这就需要一个教师自身的素养了。

    解释完了红色的玻璃纸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提出如果把红色的玻璃纸改为蓝色的玻璃纸会怎么样?这次让学生先回答再实验的方式进行,从回答中看出学生真的不是很懂的,而此时下课的铃声也想了,老师好象很着急的,说下课时间到了,虽然拖课不好,但老师这样的一句话无非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明智的。最后老师小结:红色的纸只能透过红色的光,蓝色的纸只能透过蓝色的光。七种颜色的光只能透过跟它颜色一样的光,不一样的光透不过去就是黑色的了。其实说完结论后再回过头来解释前面看到的现象就比较简单了。

    课不随着铃声的结束而结束,老师布置了课外拓展的题目:回家看电视机,看看有几中颜色,又怎么样才能变成其它的颜色呢?

    要上一堂好的课,主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关系到能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否用最恰当的语言把学生的疑问解释清楚等等,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感觉真的是不一样的,能够把你深深的吸引住,觉得听课也是一种享受。

                                                      

吴旭聪

2006.5.6

TOP
21#

07年宁波市优质课

地点:镇海炼化小学     时间:2007434

 

第一节:《关于时间》   鄞州区章水镇中心小学   陈锡江

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播放1995——1999年春节拜年的片段。

 

师:估计一下,现在几点?

生:800

师:请估计准确的同学说说你估计的依据?

生:上课铃声响是750,刚才看录象大概花了十分钟的时间,所以

我估计现在大概是8点。

    生:……

师:刚才同学们估计的理由基本上是按照学生的作息时间,我们总能在广播和收音机里听到整点报时,谁能够大声的来模仿一下报时?

生:现在是800

生: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

师:早上是这样,那么晚上呢?

生:现在是北京时间2000整。

师:从刚才的报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词?

生:北京时间。

347 师:那你理解北京时间吗?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417  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的这个区域的时间。

生:我们组认为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地方的时间。

师:“我们组认为”这几个词体现了小组的合作精神,汇报的很好。

生:我们组认为……

师:我们把以北京所在的地方的时间称为标准时间,作为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的统一标准。

7
        
师:除了北京时间,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呢?

    生:纽约时间;

生:日本东京时间;

生:英国伦敦时间;

生:……

板书:

伦敦时间

北京时间

东京时间

纽约时间

中午

早上800 

早上

晚上

 

 

 

 

000

 

900

晚上700

 

师:当北京是早上800的时候,其它三个地方呢?

(学生猜测,教师适当在上面的表格上板书)

10师:上面的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而科学只有猜测是不行的,需要实证意识,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各个地区的时间呢?

生:打电话,我有个亲戚在纽约。

(教师模仿打电话并评价:是个好方法,但是比较费钱。)

生:看宾馆里的钟。

生:通过电脑;

生:银行里可能也有;

生:〈环游八十天〉里有介绍过;

师:老师也来补充一个,可以通过视频聊天,通过看到背景等现象来估计。

1250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这样的录象。

(课件播放 9.11事件现场直播)

师:看看跟我们这节课在学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看录象时教师重点重复几个地区和时间)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时间的不同了吗?

生:感受到了。

播放97年春节0点仪式中全球各地的人向祖国拜年的实况录象。

(提醒各地拜年时的时间是不是一样,从天气,树木有没有影子等方面)

16
        
师:从刚才的两段录象中可以得出各地的时间是?

     生:是不一样的。

 师:那具体是怎么样的不一样呢?

 生从画面中的图象情况来阐述

1730 师:(课件出示酒店里的钟面)如果看不清楚的话看书本的63页,仔细观察,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学生观察,教师指导)

1840  汇报交流

生:当北京时间是1020,纽约时间是920,相差11个小时。

师:是白天的920,还是晚上的920

生:应该是2120

生:北京和东京相差1个小时。

生:相差的距离越小,时间相差的越少。

生……

2120 出示世界时区图。

师:本来世界时区图是给初中生看的,老师带来是相信我们五(1)班的学生特聪明,刚才就发现了这么多有用的科学,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能发现发现哪些科学信息?

(学生观察,教师指导)

2420 汇报交流

    师提醒学生仔细听,汇报的学生要讲得大声。

生:全世界分为24个时区,相差的越近,时间就差得越小

……

师:有点难,老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由西向东,越过一个时区加1个小时。

师:找一下北京在哪个时区?

生:东八区。

师:那么其它几个呢?

生:纽约——西五区;

生:东京——东九区;

生:伦敦——零时区。

师板书在前面的表格中。

出示摄像头,展示东京和纽约两个地区的图片,验证一下前面所知道的。

31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对时间有了大概的了解,其实时差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在旅游的时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旅游一次。

出示表格:            北京飞往伦敦的航班时刻表

                       (空中飞行时间:13个小时)

始发站

到达站

离站时间(北京时间)

到达时间

北京时间

伦敦时间

中国北京

英国伦敦

1030

2330

1530

030

1330

530

师:如果你去伦敦旅游,你会选择哪个航班?

    学生思考后汇报:主要包括从经济和人体劳累这两个方面来汇报。

39小结

师:今天学得时差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影响,运动员常说打时间差,需要同学们能够对时间有更多的了解。

TOP
2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