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上五上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1#

四上五上课后反思

这学期开始试着将自己的教学反思以帖子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也以这样的形式来督促自己,虽然有点羞涩,但还是鼓足勇气,还望各位同仁不吝指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0 8:35:1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2#

《蚯蚓的选择》课后反思


上这一课前一天让孩子们以科学小组为单位分头回家去准备蚯蚓、牙膏盒、干土、湿土等实验材料,五年级三个班级的孩子大多显得很兴奋,尤其是男生。到上课的那天,一早就去班级了解器材的准备情况,一进到里面,孩子们就把带来东西一一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呢,打开相机,把他们的用心都以相片的方式记录下来。


现在这个时节,蚯蚓并不是非常好找,尤其很多学生都生活在城市里,但是,每个组还是都想办法凑足了。有的组是直接让一同学去花鸟市场买的,一块钱有一大包,不过,蚯蚓都非常小,活动力也不大强的样子。有的组呢是你在石板下挖一条,我在小区挖两条凑起来的。有的组内有家住农村的孩子,蚯蚓,泥土都准备得非常充分,蚯蚓呢有点夸张地说是活蹦乱跳的,土壤也是干湿分明,细腻仿佛有弹性的。


第一个班级上的时候,两个实验是分开进行的,讨论好第一个实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后每个组进行此项实验,做下来,有几个数据收集得符合预期,不过有些组蚯蚓放得多了,都缠在一块,等待5分钟后还是没什么变化。这个实验进行两次,时间过去了一大半,第二个实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就没有什么时间,所以非常的仓促。回到办公室,与平行班的老师聊起,她告诉我先将两个实验都讲掉,同时进行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在盒子的底部要适当铺上一层潮湿的餐巾纸,让蚯蚓得以爬行。


于是第二个班级是在讨论完两个实验步骤后让学生动手实验的,而且注意提醒了放置蚯蚓的数量在3-5条之间,盒子的开口也从只从中间瓦挖开个小开口改为上部全部剪开,便于放干土和湿土。实践下来,效果好了许多,时间也差不多。实际上,以后再上此课时应该让孩子们带可以打开盖子的盒子,蚯蚓数量5条。


这样的课,要让实验进行得顺利,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老师也要做好一些辅助的准备工作,比如一包干土和一包湿土,一些健康的蚯蚓,这样才能保证每个组的孩子都能很好的完成实验。因为有些孩子对湿土的概念就是水很多,搞得都像泥浆一样,对干土的概念呢则是一块一块的干泥巴,这样的材料显然会影响实验的进程。还有一些组带的蚯蚓都很小,也不大愿意爬动,也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这时候,老师带的材料就可以助其一臂之力。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用实验验证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作为自己栖息的好场所,虽然课桌上弄得有点乱,手也弄脏了,但大多数孩子沉浸在这样一个探究的过程中不亦乐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0 8:35:04编辑过]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课后反思


这样的课我真觉得很难上,为什么呢?因为观察与课堂是脱节的,课堂上只讨论一个“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的研究计划,之后让孩子们回家去实施,一个星期后再回过头来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茎、叶颜色的不同,茎粗细的不同。如何让孩子既动手做,又能在课堂上让他们认识到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绿豆芽的生长呢?


我是这样做的,自己在一星期前就将这个对比实验做好,到课上的时候直接拿出来给孩子们观察,让孩子们回家自己再去做一做,验证一下。同组的钱老师提出老师做的一组放在讲台上,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看清楚,投影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课堂上索性就用课件来让学生进行图片观察。科学教学论坛中陈建秋的课件非常不错,就借来一用。


五(1)班的孩子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浓厚,一进教室,好多还就把自己种植的绿豆芽拿上来,虽然还不是完整的对比实验,但是已经能看出一些端倪,陆森森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并且放在有光照到的地方,所以他的豆芽长势平均而显得健康,李雅婧和陆洲同学的绿豆芽是放在抽屉里的,高度和森森的差不多,但是颜色和叶子的大小就差别比较大。因为是孩子自己带来的,花了时间和工夫在上面的,所以大家观察的时候就多了一份兴致与思考。对于大家都要回去做的这个“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有了一定的参考性。如果在课上就针对森森这盆绿豆芽,提出“移栽一半的豆芽到另一个与之一样的盆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一盆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到抽屉里,过一段时间观察。”的话可能更好些。孩子们的实验给了我启发,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提早几天在比较大的花盆中种植好绿豆芽,这样,孩子们就能看得清楚,得到的信息也就更直观。


陈老师的课件的确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让我少了很多话,因为很多关键性提问都在课件里呈现了,通过看五颗绿豆芽的生长照片来了解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从图片中清晰地看到所有绿豆芽的根都是朝向有水的一方生长的。从而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后的课堂中能够用课件的还是做一做,以提高课堂效率。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4#

<种子发芽实验>课后反思


今年的五年级是拆分重组而成的新的班级,因为四年级的时候,都有教过他们科学,相对还是比较熟悉。始业课就与孩子们说了本学期科学课与以往不一样的一些要求。因为处于学校原地改建进行时,所以教室紧张,没有科学实验室,以后课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实验都只在班级进行。接着安排好四人实验小组,选出小组长,每大组选一个大组长,继而推选课代表,交待好各负责人员的负责事项。


之后,便进入了本学期新课程的学习,第一课是《种子发芽实验》,从三年级种植凤仙花的经验中引出种子发芽需要满足的几个条件,由于有经历,孩子们说出了适宜的温度,空气,水分,阳光和土壤。继而认识到前三者是是必需要具备的条件。怎样来证明呢?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学生先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后老师进行一定提示;做对比实验,必须列个实验计划,计划包括:问题,推测,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以及实验方法。四人小组先进行讨论,之后全班交流,师将其中的一个实验计划完整板书。


讨论中,有的组提出要做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吗?的实验,大多数组说要做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分吗?的实验,也有个别组说要做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土壤吗?的实验。经过讨论辨析,知道了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进行;大家从各用一颗种子认识到为了保证实验的客观性,我们要选取每组各三颗或三颗以上的种子进行实验;为了保持水分,可以用餐巾纸垫在实验盒中。


下发实验材料之后,孩子们便开始了实验的准备工作。虽然实验是很简单的,但是需要我们坚持着去浇水观察。上完之后,回顾一下,发现在做实验之前没有让他们先观察绿豆种子,也没有让孩子画下来,用适当的词汇去描述它们,这是欠缺的观察指导。


其实在上课之前,我自己进行了绿豆发芽必须要有水吗?的实验,以后还应该将全部可能的实验都做一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个班级上《种子发芽实验(二)》中交流还不是充分,这在后来上的班级就得到了纠正,让每个组都说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子总数量,已发芽量和未发芽量,这样得到的数据更客观。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5#

《风向和风速》课后反思


给四三班上这一课的时候,我的嗓子已经处于疲惫状态,星期五我得连着上四节,这是这天的最后一节。虽然很累,但是走进去,看到孩子们饱满的笑容,又情不自禁地热情起来。这节课的问好我就说明了自己的状况:“同学们,这是我今天上的第四节课,真的有点累,但是见到你们乖巧的样子又十分的愉快。”孩子们楞了一下,既而笑着说:“老师,您辛苦了。”我笑着说:“谢谢你们,如果你们说老师,我们会安静地听讲的话我就更乐意了,请坐吧。”孩子们会意地坐下,果然在这节课中连平时话最多的孩子也没有让我摆出制止说话的手势。呵呵,当和孩子们做真诚的情感交流的时候,我总会得到她们对我的理解和关心,这能激发我的课堂情绪。


虽然他们班级的电脑有点卡,以致课件不能流畅地显示,但是这一课却上得异常的顺利。风向这一概念让孩子先说一说什么是风向,孩子们大多觉得风的方向就是风向,在这个基础上,课件出示正确的概念“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显示“东风”,请一位孩子说是由哪吹向哪的风?一开始孩子有点模糊,说是由西吹向东的风,底下现出不同意的声音,他也马上意识到应该要倒过来。再例举其他风向的时候,就没有再出现问题。


风向标是我课前做好的,拿出来的时候,孩子们都觉得好玩,在知道了风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和认清四个方向后,我对着风向标吹气,让它自由转动,当停止后,问学生,是什么风向?孩子们兴趣浓厚地参与着,当吹得箭头正对着我的时候,孩子们大笑起来,呵呵,有时课堂生成的巧合会有别样的喜悦。如果再请位孩子上来演示吹风的话,他们对这个容易产生错误的题目一定会掌握得更牢固些。见孩子们喜欢,就将风向标送给了发言最多的那位孩子。下课后,大家都围着他转呢,看他们的研究劲,我想,一定会有一些孩子回家后自己动手做一个的。今年的材料袋中没有配这个内容的材料,估计是因为这样的材料我们身边比较好找的缘故吧。


由于在课堂上对概念掌握得不错,所以课堂作业也做得很棒,为了避免遗忘,课后又给家长发了本课的知识点,以期在家长的鼓励引导下,关于风向的知识在生活中孩子能灵活地辨别。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6#

 

《食物链和食物网》课后反思


课堂伊始课件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学生们马上想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让他们说说谁吃谁?谁被谁吃?目的是用简单的引入让孩子们理解吃与被吃的关系。将蝉,螳螂,黄雀依次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上来用箭头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叫了两位男同学,画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箭头,课代表徐辰是这样作的“蝉←螳螂←黄雀”,课外知识丰富的张博士(亦文)是这样作的“蝉→螳螂→黄雀”,问问下面同学的意见,一半支持徐的,一半支持张的,看来这倒是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当时,我有点操之过急,马上将自己的意见与孩子们说了,其实,现在想想,应该让孩子们来辩一辩,究竟箭头指向谁,这样的话,他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在出示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后再让孩子们回过头来看黑板上的“蝉→螳螂→黄雀”,孩子们马上意识到这不能算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在这里缺少了生产者,由于有平时的积累,两个班级都有几个孩子说出来蝉的食物是树汁,于是补上“树汁→蝉→螳螂→黄雀”,又有孩子提出来,黄雀并不是凶猛的肉食动物,还应该加上“人”或者“老鹰”,呵呵,看来孩子们对概念消化得不错哦。指着黑板上这条被补充完整的食物链,让他们说说谁是生产者,谁是直接消费者,谁是间接消费者,孩子们仿佛都没有搞错,不知道在作业中是否也这样清楚呢?拭目以待了。


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说了书本上的水稻田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如果再引一下水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的思维肯定会因被激发而了解得更全面,第三个班级上的时候,可以将后面食物链中缺少其中的一种生物产生的后果减缩一些,让他们说说水中的食物关系。其实书本上的图中与一定的显示,只是那鱼和水草画在一张图中,就因为没有起始植物而没有连成食物链。现在想想,书中既然有鱼,白鹭生活在水稻田中,那么除了水草,鱼一定还有其他可供食用的东西,稻螟虫或许也可以吧,这样的话就可以产生这样一条食物链“水稻→稻螟虫→鱼→白鹭”,不然的话,就把水草单独画开,形成“水→草鱼→白鹭”食物链。科学中还是有很多思考的空间,有些食物关系还是挺复杂的,你说老鹰一定不吃黄鼠狼吧,也不一定,存在即合理,只要没有什么常识性的错误,其余让孩子们去说吧。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7#

 

《改变生态瓶》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实验内容如果在课堂上做似乎很难控制,因为生态瓶是每个组做一个的,所用的瓶也不一样,有的是用玻璃鱼缸来做的,有的用花鸟市场买的塑料鱼盒来做的,有的是用可乐瓶来做的。还有每个组所放养的动物也不一样,有的是去河里钓的鲫鱼,捞的不知名小鱼,有的是菜市场买的鲶鱼、泥鳅、螺丝,有的是家里养了好几年的乌龟,还有的是直接去花鸟市场买的金鱼、热带鱼等。水草种植也不大一样,有的组就放了浮萍,有的组种了金鱼藻,有的组种了买来的水生植物,有的组则将一朵水葫芦种进了生态瓶。要找两个差不多的生态瓶,改变水量的多少或者改变动物的数量去观察鱼一分钟内浮到水面的次数的变化,其中还要排除如声音,人等各种其他的干扰因素,想来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与同组的钱老师商量之后,决定这个内容打算让孩子们根据以往的经验猜测一下,回家后可以去做一做,记录下来,这节课着重就在指导做一个相对和谐的生态瓶。


走进教室,每个组的组长都将自己组的生态瓶拿了出来,大部分是半成品,因为是合作的,所以东西是分派到各个组员拿的,2班有一个组是由李方滢一个人完成的,所以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就是一个十分赏心的生态艺术瓶——沙是干净的黑沙,几条小鱼在水草间优游,水亦十分干净,一问说是妈妈帮忙一起做的,家长的参与使孩子的生态瓶备受青睐,也给了其他同学很多启示。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组生态瓶依次到讲台前来介绍里面放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也让下面的孩子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更明确了生态瓶的组成与怎样让生态瓶的生物更好的生活。有的是水太浑,由于沙子没有淘洗干净,有的是水草放得太多,导致鱼没有活动的空间,有的是水草没有放,有的是鱼太大,瓶子的空间太小。在交流之后,给孩子们时间调整自己组的生态瓶,通过组与组之间调剂,让每个组拥有一个较好的生态瓶。当再次让孩子介绍的时候,他们就会因生态瓶的有效改进而欣喜万分。因为用心做了,每个人都付出了劳动,所以就更珍惜,在生态瓶上写上以组长命名的“某某组生态瓶”放在班级的生态角中,做后续的观察,孩子们兴致十足,希望在这样一个连续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能体会更多关于生物的生存对环境的需求的知识。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8#

 

《降水量的测量》课后反思


今年的教材对降水量等级表进行了一定的改动,原来的书本上如下: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时降水量


10毫米以下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100毫米


100-250毫米


250毫米以上


这样划分记起来倒是比较容易,所出现的弊端就是如25毫米、50毫米、100毫米这样的归属产生一定的歧意,25究竟属于中雨还是属于大雨呢?今年的书本就对此做了改进 :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时降水量


0.1-9.9毫米


10.0-24.9毫米


25.0-49.9毫米


50.0-99.9毫米


100.0-249.9毫米


大于等于250毫米


这样就明确了25毫米属于大雨,但是带小数点的数字记起来就不大方便,于是让孩子们在书本上写上原来书本中的毫米数,注明不包括后面那个数字,比如中雨10-25毫米,不包括25毫米,这样去记,就方便一些。


上网查了一下,网上是这样表述的:


小雨: 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 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 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 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 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 :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 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 雨: 24小时内降水量 5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 24小时内 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课上的时候,让孩子们讨论了雨量器的制作,让孩子回家用直筒杯去做简易的雨量器,亲自去体验一下,肯定能掌握得更好一些。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9#

 

《做个生态瓶》课后反思


上课的时候,以一个池塘为例介绍了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让学生说说在池塘中生物有哪些?(鱼、虾、螺丝、螃蟹、蝌蚪、水草、浮萍、说葫芦……)非生物有哪些?(水、泥沙、粪便、空气……),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水泥沙等为水里的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水草为鱼等提供了食物;空气让动物得以呼吸;植物提供了氧气;动物的粪便又为植物提供了营养……),用8个字概括就是“互相作用,互相依赖”。


要观察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是如何互相作用与依存的就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来进行观察研究,让孩子们自己看书后四人小组讨论制作生态瓶要注意的点,集体交流明确在生态瓶中要放入沙子和自然水域的水,种上一定数量的水草,浮萍,再放入泥鳅,热带鱼,螺丝等容易养活且互相不伤害的动物。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只是有点担心安全问题,因为要自然水域的水和水草的话,孩子在捞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安全因素,所以特别提醒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记得前年上这个内容的时候,附近的河流还没有清理,所以我自己去提了水,捞了水草,这样就少了一份担心。


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见孩子们已经将各种生物和非生物都准备完毕,提醒一下生态瓶的制作步骤后,就给了20分钟的时间让小组合作将生态瓶做好。课堂上做生态瓶的好处是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互通有无,从而让每个组都能拥有一个相对不错的生态瓶。一男生早上去菜场买了花一块钱买了好几条泥鳅,一女生的爸爸去东湖捞了好多螺丝,穆肖将家里养了12年的乌龟也带了过来,敏迩去花鸟市场买了一盆水生植物,邹默则在爷爷的带领下捞了一些小鱼。因为东西准备得充分,20分钟后每个组都基本完成了。于是让组长上来介绍自己组的生态瓶中都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在这样的交流中,明确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的,对等会要做的课堂作业也是有帮助的。交流得差不多后,嘱咐每个组的组长要对生态瓶进行跟踪观察,在书本上做好记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10#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11#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TOP
12#

用心的老师,一个建议,水葫芦不太适合放在生态瓶,最好用一些金鱼藻之类的水草。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