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欣然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上虞市欣然作业专贴

上虞市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43号陈琳作业专贴

一、读书笔记:

1、一分阅读,一分收获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2、因为吸引,所以长进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3、魅力何来?------“感受”魏书生

从《教学工作漫谈》中收获

4、只管攀登不问高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二、教学反思:

1、思维花开别样美------《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的反思

2、素养和责任------《进一步观察岩石》的课后反思

3、无奈的结局------《我们选择了什么》的反思

4愿破坏力和创造力同在---对《电路出故障了》实验的反思

5规范连接中的意外结果---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的反思

三、原创性文章:  

1科学教学中的大局观念和细节意识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3构建农村的“大科学课堂”,谈何容易!

4、感叹学生的动手能力

5、殊途同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2 15:47:38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1、读书笔记:        一分阅读,一分收获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坚持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看书无疑是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的老师,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一分阅读同样也有一分收获。我在比较仔细地阅读了《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后,感觉略有收获,情况大致如下:

一、自我认识:对先前的无知深感惭愧。

因工作调动,我于06年秋开始转行任科学专职教师。在这之前,从未没有接触过科学课,在印象中只感觉科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他便不清楚了。在得到任科学专职教师的消息后,心中感觉还挺美的,想想应付这一学科应该没啥问题,以后日子应该比较轻松了。但拿到教材粗略翻了一些之后,一种沉重之感顿涌心头。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只有一点点而已,却要上一节课,简直是不可思议。想想这科学课的内容也太不科学了,真不知教材编写者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编的。现在回过头去想想,真为当时的无知而感到惭愧,更确切地说令人汗颜。

二、一点感悟:阅读后对我的震撼很强。

069月参加了市网络研修班后,开始接触到广大科学教师,在与他们地交流中,逐渐感受到了科学课的分量,也切实感觉到了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距。在阅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后,顿感此书的实用:指导性强、理论联系实际且发人深思。先说此书的指导性。此书以主题内涵的形式简单阐述课程标准或理论界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让读者明确在这个主题教学理念下理想的教学实践形态,以及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具体问题。这是从理论层面对读者进行指导。当然,要体现出指导后的效果,不能空洞地说教,还应以事实为根据(这里是案例)来进行配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此书所选的20个专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个专题里面都有典型的案例,且都来源于一线教师。这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案例,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了。书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存在明显问题的案例,无论成功与否,每个案例安排了相应的点评和分析,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案例成功在何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及怎样改进等。总之,针对当前科学课教师的困惑,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为重点,通过对问题进行剖析,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具体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使科学教育理论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手段,能使教师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解开心中疑惑,打开教学思路,这样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每个案例的后面,还有问题讨论这一设计。这个环节中只有问题不设答案,使读者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人思考、发人深思。这些问题把读者的思维从案例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三、联系实际:对现实工作的一些感慨。

读了《案例》一书后,深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实验是进行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从探究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能使学生铭记于心,比起直接教授他们知识不知要好多少倍。然而,我所在的学校,虽为镇小,却无一间实验室,实验器材也是少得可怜,且大多是些陈年旧货,因而教材中要求的大部分实验都无法正常进行,实为憾事。此困难目前还无法克服。当然,《案例》中也提到了大科学课堂,可弥补教学设的施简陋和不足,但实际操作起来何其难。原因有二:首先,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还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其次,学生课业负担实在太大,他们整天围绕语文、数学转,不是他们喜欢转,都知道语、数等老师给他们的巨大压力使他们丝毫不敢松懈。其实学生是很有兴起去搞搞实验或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可惜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是遗憾。

    作一名科学老师难,让新手来作更难,作一名好的科学老师尤其难。要想作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我任重而道远。

TOP
3#

2、读书笔记:  因为吸引,所以长进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张红霞教授所著《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已初读一遍,说实在话,对其中许多内容都没能很好地领会,真是惭愧,但读了之后还是有所感想的。

本书共有十一章,每一章都单独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得比较详细、系统,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案例片段,使所介绍的之理论更易被读者所接受。就我个人而言,对前面这十一章所讨论的问题感悟不是很大,主要是没能很好地领会,因而收获较少。最吸引我的是附录1中的11个案例和附录2中的西方科学教育成功简介。

课例总汇中的11个案例为何会如此吸引我?我想,我是被案例中老师和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所深深打动,让我见识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都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开放,很能表现自己,师生关系融洽得令人称奇,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未经历他们的课堂,可从实录中依然能感觉到其中的良好氛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表现为何会如此出色?回答得为何会那么精彩?我想首先得益于他们国家的教育理念的先进,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良好地贯彻,才能造就这样出色的小天使们;而贯彻教育理念最直接的行动者,就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我们国家的孩子肯定不会比他们逊色,为何我们的孩子在长达成人后就落后于他们呢?我想,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一大因素,而广大教师个人亦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的教师在上课方式、教育观念上都与他们相差甚远,他们早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而我们才刚刚将这理念引进,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之上,就算要真正做起来,还任重道远。我看过实录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尽可能地学习西方国家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只有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科学素养地提升。而教师科学素养在课堂上最能体现出来,为此,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第二个吸引我的是西方科学教育研究成果简介这块内容。这块内容又分成两个部分,而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部分——孩子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表面上好象是在说给孩子们提供常识性知识,其实,里面许多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学习。这其中的许多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原本我也是模糊不清的,作者所提到的错误也是经常发生的。在仔细阅读了这块内容之后,我对原本许多错误的理解、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我想,经历阅读学习这一过程后,自身的科学素养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学习是无止境的,才粗略读了一遍,已感触较深,感觉自己在思想上、视野上都长进不少,若多读几遍,是不是更有收获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打算有闲时再阅读几遍,期待着领会书中更深刻的含义。

TOP
4#

3、读书笔记:     魅力何来?------“感受”魏书生

从《教学工作漫谈》中收获

魏书生,文革结束后教育领域的一个奇迹。为何说他是一个奇迹?相信在教育领域,魏书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他目前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论是教书育人方面还是修身管理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界的一座丰碑。他教学的风格、育人的策略、修身的方式、管理的模式无不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为何会有如此魅力,取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成就?看了他的著作后,我才解开心中的疑惑,一切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切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追求。

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追求,在他还未成为教师之前就强烈的表现出来了。老师出生在1950年,1966年初中毕业时全国正在搞文革,他因此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成为一名知青下放劳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始终在自学。尽管那时不允许私自藏书,可老师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藏书自学,还因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被划为右派,成为批斗的对象。后来因有文学底子,又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而被确立为所在工厂----盘锦电机厂的厂级领导接班人。可就在这样前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老师却“不识好歹”,打报告主动要求去教书。要知道那时能做一名工人是多么的光荣,何况还是未来的领导呢!反观那时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臭老九”就是那时教师的代名词吧!当时魏老师的申请报告把许多人都打懵了,问原因者有之,找其谈话者有之,甚至还有人怀疑他脑子有问题。可老师不管这些,他照打不误,组织上就是不批准,于是魏老师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向往,报告执着的连续打了6年,终于感动了上级领导,于1978210实现了他教书的夙愿。在未当老师之前,老师为了心中理想所表现出来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为其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试想,当时有几人能有魏老师这样执着地要求去做老师的(这在当时的那种政治氛围下尤其显得可贵),没有几人,所以今天能与魏老师比肩的也没有几人。

阅读了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后,我在四个方面感受到了老师的成功之处,也就是他个人魅力所在:

一、        大胆改革,推陈出新------魏书生教学风格。

老师从教书的第一年起,就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既然是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在改革之初,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家长也很不满意,还跑到学校来反映。幸好当时的学校领导支持魏老师的教学改革,再加上老师对每一位前来反映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耐心地解释、交流,渐渐地,学生理解了,家长也理解了。过了这一关后,老师如鱼得水,大展才华,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等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比如:一册教材到了老师手里,不出32节课便讲完了,也就是说不到半学期,而剩下的大半学期则“不务正业”地讲各种课外书、杂志等。也许有许多人会担心,那学生考试成绩不会受影响吗?会,当然会,只是往好的方面影响,只是良性循坏,因为在老师的独特教学之下,学生都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无论是竞赛还是考试成绩,老师的班最终总是全县第一名,有时甚至遥遥领先。这样的效果怎能不惊人呢?要知道他们学校那时只是普通中学,学生都是人家重点中学挑选后剩下的。老师的教学成绩很快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教师前来观摩、学习、交流,“魏书生”的名字也因此开始冲出辽宁走向全国。魏老师是这样闯出来,可回想到自己,好像连尝试改革一下的意识都没有,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有什么好改革呢?那是名师、教育家的事,于我们何干。正因为长期保持了这种想法,才使自己更缺少这种意识。现在改革意识好像有点了,可又没有足够的胆量和气魄,真是可悲,这也许就是差距吧!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魏书生育人策略。

在学习魏老师的著作时,我发现老师对学生的德育特别重视,在他当班主任时如此,当了校长后仍然如此,始终将德育放在第一位。为了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老师的做法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始终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就算是做了校长之后也依然如此。现在看来好像很平常,可要知道那是在80年代初期,师道尊严观念还很深的年代。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往往自己首先做到,偶尔有时没有做到,也和班中学生一样自觉地接受处罚。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在班中和学生通过商量、讨论,通过了一部班级法律----班规。任何人不得违反,包括班主任。其中有一条是班主任一个月内向学生发火不能超过三次,如冤枉批评了学生,就得罚做值日。有一次老师就冤枉批评了一个学生,得知真相后即自觉地接受班规处罚----做值日,放学后魏老师一个人在教室里做值日。大家看到过这样的老师吗?一个班主任,其实也是一个校长,独自一人在教室里做值日。我以前没有看到过,相信大家也一样。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的确如此,也正因为如此,老师给学生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是远胜于任何形式的说教的。有这样奇特的老师(用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才有同样出色的学生,名师出高徒是对老师最好的解释。回顾自己,对照自己,能做到吗?我以前是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冤枉了学生的事肯定有的,顶多向学生解释一下,或表示一下歉意,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学生的惩罚。当时自认为能向学生道歉就已经很不错了,可看了魏老师的育人方式后,为自己曾经的行为和方法感到汗颜。虽现在也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不能保证能做到什么程度,但至少可以一步步尝试着做起来,每做到一步,就意味着自己的修养提高一分,离魏老师就更近一步。

三、        坚持自学,名扬华夏------魏书生修身方式。

老师出生在1950年,文革10年本因是他学习的黄金时节,却因动乱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确实遗憾,可老师没有多少抱怨,而是从现实出发,想方设法,坚持不懈地自学。尽管那时书籍相当匮乏,私自藏书风险也很大。正因为老师坚持自学,特别是读了一些那时封锁地极为严密的介绍国外科技、政治动态的书籍后,使他的视野和世界观得到了升华,为将来取得成就提供了条件,并最终名扬华夏。相信魏老师当年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吧。真可谓是“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啊!反观自己,现在各类书籍到处都是,还有那时无法想象的网上阅读,可面对这么优越的条件,自己看了多少书呢?回顾起来,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没有像样的读过一本书,更不用说看什么教育类的书籍了,顶多翻翻杂志,全当消遣之用。面对这样的现实,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还是老老实实的,多看几本书吧?

四、        民主科学,公平公开------魏书生管理原则。

老师的管理其实分为两个方面: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因为他在做校长时仍然兼着两个班的班主任,无论哪种管理,老师都坚持了民主科学、公平公开的原则。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班中事务都是和全班同学商量着办的,充分发扬了民主,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经过一起商量和讨论,最终用表决的方式来执行。这种做事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这就是科学的管理。有了制度作保证,老师就可以放心地外出开会去了,尽管每学期都有两个月在外,可因为班级中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所以运转正常,井然有序,真正达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境界。尤为可贵的是,在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两个班在班干部带领下参加学校运动会比赛,分别拿到了总分第一、第二的佳绩。不得不令人佩服,这种效果可以说是神奇。

管理班级如此神奇,管理学校也毫不逊色。在老师还没做校长之前,他所在的学校名为盘山县第三中学,乃一普通中学,校舍破旧,操场像个干涸的池塘。许多当时前来听课的老师见后感叹不已:这样破旧的学校里竟然有如此出色的老师!老师作了校长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环境大为改观,一幢幢新的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在学校硬件飞跃的同时,软件也没落下。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交流业务,不断提升教室的业务素质,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也因为如此,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从此由普通中学升格为省重点中学。

作为校长,每当评职称时总会很头痛,因为总有一部分老师来说情、走后门什么的。老师处理这一问题的原则是:全校老师的工作全部实行量化管理。由全校教职工讨论并通过考核的标准和内容,每月将考核成绩公布,如有问题可及时反映,这样完全做到公平公开,期末时只要对照一下,谁优谁劣一目了然。最后根据分数择优上报,绝不徇私舞弊,全体教职工对此心服口服,用当年市教委督导室主任的话来说:只有你们实验中学没有老师上来反映!又一奇迹!

校长如何管理学校我没有资格来谈,毕竟自己乃一普通教师而已,可班主任我还是当了好几年的,可以回顾一下。回想当班主任的时候,在班级里向来是说一不二的,哪有民主,谁敢多说一句,可到头来学生培养的怎么样呢?凡事都来找老师解决,就算是小事,也离不开班主任。当时还以为这就是成功,还以为自己是多么重要,学生一刻也离不了,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失败的表现,当时却还沾沾自喜,可笑!可笑!往事如烟,烟飘云散,还是从头开始,发扬民主,崇尚科学,争取做个真正受学生尊敬的老师、独具魅力的老师吧!

魏书生,中学教育的一座丰碑。正是因为他的执着追求,所以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在羡慕他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被他执着的追求精神深深的折服,如果能学到他的百分之一,我也将受用无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19:31:28编辑过]

TOP
5#

4、教学反思:         思维花开别样美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的反思

设计思路:

这是一次我们师徒之间在搞小型教研活动时上的课。

为了这次教研活动,我早早地将教案准备好了。可一直感觉太普通,没什么特色(或称亮点)。在几天前的一个晚上,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也没刻意去想教案,突然一个自认为很好的想法冒了出来(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灵感吧!),当时在想: 在检测4个接线头的接线盒各组间通路断路的情况后,让学生根据检测结果对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进行推测,学生应该能够把四种连接方式都推测出来.可推测出来后就这样过去了吗?是不是太平淡了?想到有四种连接方式,这四种又可以分为两类----用两根电线连接和用三根电线连接。而接线盒里都用到了同一种连接方式----用两根电线连接.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都用两根电线连接呢?思考良久,豁然开朗,原来只用两根电线连接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精力,还节省了材料(说大一点就是节约了资源),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没错,肯定是这样,就把这个问题带给学生思考一下,正好可以借机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就这么定了,到时候在课堂上,就用这个问题来实现我的预期目标吧!

场景再现:

课堂中已经通过交流推测出里面的4种连接方式:(第一种:用三根电线;后三种:都只用两根电线。因图显示不出,只好这样子了)

        1                2                 3                 4

 

师:刚才我们推测出里面共有4种连接方法。我们知道这接线盒在出厂时里面已经连接好了,假如你是仪器厂里的工人,你会选择哪种连接方式,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会选择第2种,因为这种方法用的时间少。

师:你的意思是这种连接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生:我选择第4种,因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少花些力气。

师:就是节省精力。

(稍等片刻,无人举手,师便补充)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发现,后面的3种连法少用了一根电线,因此还节省了材料。

(忽然一生举手,遂请其回答)

生:我会选第一种,因为用这种连接方式,就算其中一根电线断了,也不会影响它的效果。

师:你的意思是保险。

生:是的。

师:你的方法与众不同,很有道理,好样的!

 

课后反思:

学生的这个回答令我很吃惊,我吃惊于自己的可笑,竟然自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最有道理的;我也吃惊于学生的思维,竟然那么与众不同又道理十足.因为那个学生讲得太有道理了。我当时也很兴奋,于是当场毫不留情地狠狠地表扬了他.这也许就是儿童和成年人思维的不同之处吧!我们成年人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毛病----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想法就是比他们想得全面、周到、细致,总认为他们的想法是幼稚的,其实不然。他们还是有许多想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值得我们思考,相信这样也能促进我们的提高。我亲身感受到了----学生思维花开别样美。

尊重他们的思维,提高自身的修为!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做到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9:56:07编辑过]

TOP
6#

 

5、教学反思:    《进一步观察岩石》教学设计(1)(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了解沉积岩的形成.

2,技能目标: 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地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推测.

3,情感目标: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培养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能不断激发积极思维
                .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三种岩石的构造,推测沉积岩的形成.

教具准备: 学生:每个四人小组两块岩石,一个放大镜,一把刻刀.

教师:半杯土壤,两小杯沙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直接导入.

同学们看见过岩石吗?

那你观察过岩石吗?说说你曾经观察到的情况. 

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观察岩石.

二、        沉积岩的观察研究.

1, 拟订观察方案 .(引导用多种方法观察)

假如我们要进一步观察岩石,你会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观察什么?

(眼看颜色,层理,颗粒,  手摸粗糙还是光滑,  刀刻软硬等)    

2,进行观察研究 .师强调要求: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观察岩石.

(2),明确四人分工,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

(3),材料员有序地领取材料.

3, 反馈交流观察结果.
                        

(1),交流记录结果. 明确三种岩石的名称.

(2),看录像片段(介绍几种岩石的特点),加深对岩石结构的理解.

三、        推测岩石的来历.

1,小组讨论,推测岩石的来历.

2,反馈交流.指名尝试着说说.

3,演示岩石沉积的模拟实验.(演示土壤沉积过程)

4,师归纳小结,讲解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出示相关知识)

四、        课外延伸.

1, 对于岩石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吗?

2, 课外去研究至少一块岩石.

 

附:板书

课题:进一步观察岩石

砂岩

化石
                
     页岩   沉积岩

砾岩     

附:实验记录单

课题:进一步观察岩石

                                         记录时间:

编号

  

  

  

  

1

 

 

 

 

 

2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岩石的这些特征,试着推测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

是什么力量使沙石变坚硬的?

一层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蜗牛、贝壳和鱼的痕迹为什么会出现在岩石上?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有关吗?

 

         

 

教学设计思路及说明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对三种岩石的观察,使学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并尝试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合理到的猜想和推测,当然,让学生推测岩石的形成很有难度,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还非常少,所以只能是尝试着推测,结果还是有老师来讲解.这里主要是通过观察研究岩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发展.

在课的一开始,教师以生活经验为基点,唤起学生对岩石的回忆,并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讲讲对岩石的认识,由此引到本课的内容中来-----进一步观察岩石.在研究之前,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观察方案,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激发思维积极发展;二是使下面的观察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通过观察岩石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了这一铺垫,学生观察起岩石来显得比较有序,再加上有记录单地引导,这个观察活动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也就是说做到了重点突出.反馈观察结果是对学生刚才的观察活动的资源共享.同样的岩石,看看其他同学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看看谁的观察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对学生是否细心观察的一种检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观察时是否够细心.能够细心地观察事物,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科学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一环节是落实<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反馈中,根据一种岩石的特点明确这种岩石的名称,这是仍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去判断生活中的岩石,即科学知识应学以致用!而接下去的录像片段的作用是强化学生对三种岩石构造的理解.

推测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是本课的难点,因学生的年龄限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要突破难点其实是不太可能的.而这里之所以还让学生尝试着去推测,其推测结果怎样都是不重要的(若能推测正确当然最好),主要目的还是对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能进行科学的猜想,合理地推测,这种科学精神地培养.最终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是由老师告诉他们.教师通过两杯沙子演示岩石沉积的模拟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形成原因的理解,有了这个理解,再提出沉积岩这个概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应该说到了这一步学生对岩石构造的认识是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标,相信他们心中还有许多问题,师便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提问,既培养了对研究岩石的兴趣,有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布置学生课外去研究岩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只有学以致用,而且能够用,那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这是我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为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9:28:20编辑过]

TOP
7#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见过岩石吗?

生:见过。

师:那你观察过岩石吗?说说你曾观察到的情况。

生:我观察到的那块岩石是灰色的,很毛糙。

生:我记得那块岩石很锋利。

生:我家里有鹅卵石,很光滑,颜色很深。

……

师:看来同学们课外对岩石已经有所观察,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岩石。

  (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沉积岩的观察研究:

师:假如我们要进一步观察岩石,你会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观察岩石的什么?

生:我会用眼睛看,看看这块岩石是什么颜色的,大小怎么样?

生:我会用手去摸,看看这块岩石是光滑还是粗糙。

生:我们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这样可以看得更加仔细。

生:我们可以用鼻子闻,看看它有没有气味。

生:我用脚踩,看它会不会碎。(全班学生大笑。见学生还没有提到硬度,而只是说用脚踩,师及时出示一把刻刀。)

师:同学们说,这把刻刀可以用来干什么呀?

生:用它可以在岩石上刻自己的名字。

师:哦,你想让你的名字名垂千古!(生笑)可是科学家会这样做吗?

生:不会。

生:用它来刻岩石,看看它的软硬怎么样。

师:是的,我们有多种方法来进一步观察岩石。我们用眼睛观察岩石的(略停顿,学生接下去说道颜色、大小。)颜色、颗粒的大小;用手去观察岩石(同上)是粗糙还是光滑;用刻刀去判断岩石的软硬怎么样。

师:好,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确定的几种观察方法,一起来观察岩石。小组里哪位同学是材料员?

生:不知道。

生:没有。(我当时很意外,怎么会没有分好工呢?)

师:那也没关系,下面老师给每位同学分一下工。假如这位同学(让身边的一位学生起立)是这个小组的1号,请其他小组的1号同学起立。(各组1号纷纷起立)这是2号,同样请2号同学起立。(起立)这是3号……这是4号。

师:下面的观察实验需要我们合作完成,待会儿请1号同学上来领材料,有2块岩石、1个放大镜、1把刻刀还有1张实验记录单。2号同学负责记录,3号、4号分别观察其中的1块岩石,并将结果报给记录员记下,听清楚要求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好,那请各小组1号同学按顺序上来领材料。

领完材料,学生开始实验,师巡视,并与个别小组做交流!约7-8分钟后

师:记录单填好的小组请举手!(一半左右)再给同学们2分钟,抓紧时间。

    2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们小组的观察记录结果。

生:我们发现1号岩石是淡黄色的,里面有亮晶晶的东西。2号岩石整块都是黑的,看上去一层层的。

生:1号岩石我们用放大镜看,看见里面有许多沙子一样的东西,2号岩石里没有看到。

师:这是岩石的颗粒,有大有小。还有其他结果吗?

生:1号岩石手摸起来很粗糙,2号还好一些。

师:也就是说1号粗糙,2号光滑,其他小组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1号岩石用刀刻不出线(痕迹)来,2号刻出来了。

师:你们小组发现1号岩石比2号岩石要硬,是吧?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有不同意见。我在刻1号岩石时刻出线来了,2号岩石却没刻出来。

(我很纳闷儿,照理说应该是1号岩石更硬,而他却说2号刻出来了,真是意外,马上调查全班情况。)

师:哦!两组有不同结果,那发现是1号岩石硬的请举手。(一半多),发现2号岩石硬的举手。(有几组)

师:多数同学发现1号岩石更硬,其实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同结果也是正常的。欢迎有疑问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师手拿1号岩石)我们再一起观察一下1号岩石,它的颜色是(略停,生说黄的)而且比较均匀,像是一颗颗沙粒组成的,人们把这样的岩石叫砂岩(板书)。看2号岩石,看起来是一层层的,人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岩石叫作页岩(板书)。除了这些岩石,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我们把书翻到56页,看看其他岩石的特点。看右下角那张图,看了之后有什么发现?

生:里面有块鹅卵石。

生:有好几块鹅卵石。

生:有许多碎石头。

生:好像还有沙子,泥土这些东西。

师:像这块岩石,好像有卵石、沙子、泥土等粘在一起,人们把它叫做砾石。(板书)看后面一页,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化石,上面有动物。

生:上面有植物的叶子。

师:大家看看什么是化石。(书上有,自己能看懂)

师:让我们通过录像看看这些岩石在自然界中的情况。

(放录像片断,录像中逐个出线以上几种岩石,并介绍它们的特色。每介绍一种)师问:这是―――

生:砂岩。

生:砾岩

生:页岩。

生:化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几种这几种岩石,那你能推测一下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吗?对照记录单后面部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师巡视,听听个别小组是怎么在说的。)几分钟后

师:下面哪个小组来试着说说,错了也没关系,的确是比较难的。

生:可能是一些沙子堆积在一起,慢慢变成了岩石。

师:你是指形成了砂岩,是吧?其他同学呢?

生:化石我知道,是一些动物、植物死后埋在地底下形成的。

生:那我们人死后埋在地底下,不是烂掉了吗?怎么不会变成化石?(生大笑)

师:看来确实很难,下面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看过之后也许你能受到一些启发。(师演示土壤沉积实验,并将烧杯端给前排的学生观察。)

师:前面的同学观察后,发现了什么情况?

生:土壤在水中看起来是一层层的。

师:其他同学也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

生:真的是这样的。

师:一层层中的颗粒是怎样分布的?

生:上面的是一层细土,下面的是一些小石头。

师:瞧,这位同学观察地多么仔细啊!若将它们分离出来,便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师出示两小杯沙子,一杯全是细沙,另一杯由大的颗粒和小石块组成。)这一杯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形成――砂岩,那这一杯呢?――砾岩。

师:那这些岩石的形成跟地壳运动有关吗?

生:有关。

师:确实,岩石的形成和地壳运动有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课件展示)

师:我们把这些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因沉积而形成的岩石统称为沉积岩。(板书)

师: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对岩石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吗?(沉默约半分钟)

生:岩石对我们有什么用?

生:哪些岩石很硬,哪种岩石最硬?

生:我们操场上的小石块属于哪种岩石?

……

师: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真是好样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课外去研究至少一块岩石。好,下课!

 

 

课后反思: 

             素养和责任

  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顺利,基本上达到了心中预期的效果。但细细想来,几个问题(其实是科学素养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第一,课堂节奏欠紧凑。虽然一直在努力把握,可最后还是拖堂5分钟。第二,教学语言欠精炼。这一直是我个人的一个大问题,虽已意识到了,但真改起来还挺不容易,我总觉得在科学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少一些,不要讲那么多。可到了课堂上,我总是讲那么多,显得那么罗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果,有待花大力气改进。第三,课件作得较简单(课后一位听课的老师告诉我的)。他说课件里应该多一些图片,少一些文字,毕竟文字比较抽象,而图片比较直观,容易理解。第四,教育机智欠高明。当课堂中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时(如有几组学生认为1号岩石更软),作为教师,引导、处理还欠合理。在课堂上只是生硬地将此问题转移到了课外,实际上到了课外根本不会去解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问题的行为,现在想起来就觉得惭愧,这样岂不是没尽到教师的责任?课堂中已知的不足之处,将努力在平时课堂中加以改进,努力提高科学素养,争取使下次上课上得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9:41:30编辑过]

TOP
8#

6、教学反思:规范连接中的意外结果
-----
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的反思

 

实验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串联、并联两种连法的电路图。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按照黑板上的连法,自己通过实验试试,结果会不会亮。

(四人小组纷纷按照黑板上的连法开始动手试验。不一会儿就有些小组喊了起来。)

生:老师,我们的小灯泡一个也不会亮,你给我们来看看。

师:你们检查一下连法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我们按照黑板上连的。

师:那你们试试小灯泡有没有坏。

生:我们试过了,接一个会亮的,接两个就不会亮了。

(师走过去看了看,发现连接完全正确,于是自己动手试了试,确实不会亮。)

生:那,是不会亮呐!老师你的连接方法对不对呀?

师:你们的电池可能旧了,电量不足了。

(我这样解释着,旁边马上有学生说话了)

生:我的电池是今天买的,我们的也不会亮!

由于学校没有电池,所以我让每个小组自备电池。)

(当时好为难,好尴尬,只想着先应付过去再说)

师:同学们能发现问题真不错,待老师课后再去好好研究研究,到时候我们再来

做一做实验,好吗?

 

课后反思:
   
课后,独自一人又分别作了实验。买来崭新的电池(7号电池),用一节电池串联上两个小灯泡,结果发现两个小灯泡亮了,但其中一个相当微弱,且手稍微动动,灯泡就不亮了。我又用半新的电池试了试,结果发现两个小灯泡就无法同时发光了,只接一只,能发亮;接两只,要么其中一只发亮,要么一只也不亮。原来问题真是出在电池上了。原来按教材中所示来进行实验,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电池必须是全新的,这样才可能成功;电池越旧越不成功。
            

做过这个实验后,我从三方面作了反思。

反思一:不应该要求学生按照黑板上画的串联、并联两种方式来进行试验。这样完全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如果让他们自由连接应该会更好些,就算最后小灯泡不会亮,他们也只会怪自己连接不对,教师就不会那么尴尬了。

反思二:教师在实验前应该先下水。如果课前先做过实验,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因为早有准备了。

反思三:教材设计是否合理。教材中为什么不用两节电池呢?也许他们考虑到这样会使学生更加难以开展实验,连接方式太多了。可从学生们的实际操作中发现,他们全都知道两节(甚至更多)电池怎样连接会使电力更强。因为我发现他们都是将电池串联起来的,根本没有发现其他不规范的方式。我由此想到,若用两节或多节电池做电源,这个实验效果一定会非常明显的(而不用担心他们回将电池接错)。可能是教材的编写者们低估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了。我决定以后鼓励学生们用多节电池做电源,只要不出错。我想,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验。
                

最后想说,学生们对电路连接水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在实验之前,许多学生作业本上画的(用线表示电线)都是断路或短路,可实验之后,这种情况句大大改变了。实验真重要,若有条件,应多开展实验。
TOP
9#

7、教学反思:    愿破坏力和创造力同在

                             ------对《电路出故障了》实验的反思

在四(2)班上完课后,走进四办向(2)班班主任开玩笑地说,你们班学生的破坏力真强,一下子弄坏了3个带连线的小灯泡和2个电路检测器,这种情况在其他班还未发生过。这位班主任也开着玩笑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班很有创造力。我笑答:有道理!有道理!呵呵!

为什么学生做完实验后器材损坏会这么多呢?我想了想,大概有以下两种原因吧!其一,学生们拿到器材后很兴奋,又很心急,以至于你挣我抢。在挣抢中,像带电线的小灯泡这类器材肯定经受不住“考验”,结果只能是“牺牲”。对于这种情况,我想学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行为是可以纠正的。其二,学生在连接时存在问题。在实验中我亲眼看到,有学生将带连线的小灯泡的两根电线使劲拉开,而发给他们的备用电线则弃置不用。他们玩得是那么的起劲,全然不顾小灯泡的惨状。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是学生的意识有问题。也许他们认为,那两根电线拉一拉也够用了,就不用备用电线了;也许他们认为这东西不是我的,破了也没关系(但愿只是我多想了),但不管怎么说,我自认为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说我自己,在实验前没怎么强调要爱护实验器材,更没说破了要赔之类的话,这也许是一种自身科学素养欠高的表现吧!

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破坏力显然是很强的,但是不是意味着具有同等的创造力呢?我看不一定。这得从两方面来看问题。如果学生的破坏力是因为无知所致,那这种破坏只能是纯粹的破坏,没有任何价值;如果学生的破坏是因为求知所致,那这种破坏行为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将实验器材拆了重装或为了看个究竟而破坏了器材,这种破坏显然是有价值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学生的破坏显然是第一种情况所致。这是遗憾的,说明大多数学生没有去动脑,同时也是正常的,也许只有经过这个阶段后才会出现第二种情况,前提是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

愿学生的破坏力和创造力同在,使那些“牺牲”的实验器材能够“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TOP
10#

8、教学反思:             无奈的结局

                          ------- 对《我们选择了什么》的反思

420上午第三节,是四(1)班的科学课,早上教务主任打电话通知我,有三个见习生要来听课,让我有所准备.我翻书一看, (1)班的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选择了什么》,其他班级已经上过,里面有两个实验,其他班效果还行,因此再到四(1)班上应该没问题。

上午第三节准时开课,我满怀信心地开始上课.首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电路的两种连法:串联和并联.然后通过图画让学生来连一连: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以及一节电池\两个小灯泡的两种连法.要求一提出,马上有好几个学生举受手,我感到心里还挺高兴的,随即指名一学生上来连接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这种情况,他顺利完成切准确无误;又指名另一学生上来连接后一种情况,同样很好,当时心里挺美的.于是着手给学生安排实验,实验之前还强调了要求:,对每种情况分别用两种连法连接,比较哪种连法小灯泡更亮;,在连接方法正确的前提下,试试能否减少电线的数量;,完成实验的小组收起实验材料,并填写实验记录单.要求讲完即开始实验。

实验在四人小组中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有些小组动手能力强,完成地较快,结果也不错.而慢的小组情况则大不一样了,他们虽然很积极地在进行,可连一种都没有作好.实验进行了10多分钟,多数小组已经完成,慢的我看完成无望,因时间关系只好叫他们暂停,距已完成的情况汇报结果.首先第一种情况: 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说说将两节电池串联的亮还是并联的亮.原本我想应该没有问题的,因为从其他班级的情况看是这样的,可结果有近一半的学生说是将电池并联的亮.当时真够郁闷的,连问两次都是如此.真不知是何原因,是他们没注意看当时是怎么连接的,还是没有看清楚亮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当然我不会强求他们接受串联时亮的结果,只好施以缓兵之计,提醒到:我们平时见到的手电筒里电池是怎么装的?学生有这个经验,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串联的。我随即接口道:“是呀,因为两节电池串联起来能使小灯泡更亮,不过认为并联起来亮的同学也别着急,我们下节课可以继续实验,让我们看看两节电池到底是串联起来亮呢还是并联起来亮,因为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反复实验论证的。”

这堂课在下课铃声中匆匆结束,课后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会事?其他班级都得出了串联是亮的结论,为何今天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看来我有必要去向学生了解一下,以明原因。

TOP
11#

9、原创性文章:科学教学中的大局观念和细节意识

——浅谈对上好科学课的一些思考

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论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还是对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都有重大的意义。而身为科学教师的我们,是落实科学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来落实科学课程,因此上好科学课至关重要。那如何上好科学课呢?我想除了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对待之外,更需要我们自己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而一个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具有大局观念和细节意识是对其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局指引方向,它将指引我们不断接近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细节决定成败,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利用好细节,将使我们的科学课堂远离失败,不断成功,并趋向完美。以下我将从大局和细节这两方面来谈谈对上好科学课的一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

科学素养、大局观念、细节意识、科学探究。

一、大局观念。

大局指引方向。也就是说,心中要有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我认为可分三方面来实现。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在活动中是学生在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学习,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

新教材给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努力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如在教学三年级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把学生分成两个组,给每个组分别准备了一个水槽、一枚校徽,向水槽里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分成两组做实验,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实验,其他同学围在旁边观察。一组校徽的放进水槽后沉在了水底,同学们大声嚷道:“校徽是沉的物体”;另一组的校徽放进水槽后却浮在了水面,同学们同样齐声嚷道:“校徽是浮的物体”。两组同学一时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说的对。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谁对谁错,而是把旁边观察的两组同学相互调换,让做实验的同学再重新演示一下,并说出实验方法。一组边做边说:“我的校徽正面朝上,而且放在水面。”二组的边做边说:“我的校徽也是正面朝上,只是放在水底。”这时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知道了,实验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有个脑子聪明的同学说:“我知道了,校徽是个沉浮物体。在以上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多观察,课堂多思考,课后多总结,善于观察,积极发言,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起到了开阔思维,提高了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作用,这一过程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二)、确立将科学探究活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并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使他们体验探究乐趣,获取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体验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用到的。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说它是科学课学习的核心,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的任何时候都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科学探究不是学习科学课的唯一方法。阅读资料、种植、饲养等活动不是探究活动但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都可以作为我们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提倡运用科学探究方式的同时,也不排除运用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探究的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每次探究的过程不一定都要求完整,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探究的内容也不要面面俱到,探究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讲求灵活多样。这就是大局观念在科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动手能力太差,当然这不能全怪他们,毕竟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也是身不由己。所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但当学生经历了科学过程的探讨后,除了在他们头脑中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论,双手也有了一定的技术,也就是说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当双手有了一定的技术后,他们就有开展各项活动的需要,希望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创新才能。这时,教师应让学生把努力的学习成果尽情地表达与展示,让他们感受成功,感受创新的喜悦。这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二、细节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科学老师要时时关注细节、善于发现细节、及时利用细节,这个细节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

(一)、以身作则,准备器具。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花精力去搜集有关的资料,准备好相关的器材和用具。特别是使用了新教材,里面的实验特别多,有许多是需要自己准备好实验器材的。在这许多要准备的器材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准备相应的器具,但有个前提,就是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也和学生一起去准备,而且越难准备的越要准备好,这样对学生才具有最好的说服力。否则我们有什么资格向学生提出应该怎么做,一定要怎么做等这些要求呢?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现在的《科学》课的知识包罗万象,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中有人和。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不够,课肯定上不好。教师除了必须认真地研究怎样来组织教材,还应选择相关的材料,并精心设计安排好材料的层次,这些材料必须能揭示有关的现象和规律。如教学《声音》这一章节时,教师备课时将声音传播有关的材料准备好,并注意体现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受声音的传播知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讲的事半是指课堂中的情况,而实际情况是“功夫在诗外”。

(二)善于鼓励,激发兴趣。

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资料说,法国刚当选的总统萨科齐在高中时期就考出了律师证,梦想将来做一名律师,可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的母亲时,他母亲却鼓励他说:“亲爱的孩子,以你的聪明才智,你应该成为共和国的总统!”就这样的一句鼓励的话,使萨科齐定下了他人生的努力目标,并为此坚持不懈,最终真的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可见鼓励的力量。假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善于鼓励,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我们虽不期望能向萨科齐他母亲那样鼓励出个总统来,但若能因此鼓励出几个科学家甚至诺贝尔奖得主,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曾说)。学生的兴趣浓,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要让学生喜欢上实验课,我们必须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我们要努力引领孩子们在自己的周围发现探究的内容,让他们有一种所意想不到的感觉,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求的兴趣。我曾看到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值得借鉴:一位老师在教三年级《科学》空气单元的时候,他先做了一个水下点蜡的游戏,学生的注意力被他一下吸引过来了。接着出了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都能回答,他们已经知道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了,特殊的引入方式激起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让他们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学生就不会感到那么陌生和遥远了,他们会更加投入了。
    
   
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我只是在入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参考文献:

《教学工作漫谈》                                魏书生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区家其 

《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几点体会》                    温志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21:19:15编辑过]

TOP
12#

10、原创性文章:
        
开展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谈到科学素养这一问题,让人心感沉重。且看以下事实:我国于2003年按照国际通用方法,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519终于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之后,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点:

1公众迷信程度仍然严重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1.8%提高了近0.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不仅如此,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碟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

2年龄越大,科学素养水平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从被调查者的年龄上看,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小。如: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5%60-69岁为0.5%。由此可见,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尽快“充电”已提到每一个中老年人的议事日程。

3一年中绝大多数人没去过科技馆

“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们的现状看,要把科学变成像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通俗的东西,科普工作者还真得多费点脑筋。因为,这次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仅为7.2%;而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引用自1)

看了以上情况,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心情沉重,作为一个科学老师,我更感到了一种使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要从青少年抓起。而要使青少年乐于学习和接受,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展科技活动,那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

一、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

(一)、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是大面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丰富多采的科技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发明、创造、论文、制作、饲养、科学试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信息传播等方面。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新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兴趣。课内知识对课外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是学校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
(
)、开展科技活动的主渠道
  是科技活动区分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科技活动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1、要灵活运用教材
  科技活动内容广泛、多种多样,具体包括:制作操作、实验、创造思维训练、知识性游戏、观察调查、智力美术、科学文艺、小星火计划活动。科技活动要以这八个方面为基本内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此。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活动教学必须结合最新科技动态组织活动,及时反映科技新成果、新思想,介绍未解之谜和科学学说假设。提倡学生多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
  2、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以室内为教学场所,科技活动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势必将极大束缚学生的手脚,违背科技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是多样化的,要根据活动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采取切合实际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1)、从人数上分。
            
可进行全班活动,如拟定野营计划小组活动,如科技制作组、小发明小创作组等;个人活动,如气象观测、动植物标本制作等。 
  (2)、从场所上分。
            
要做到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如利用太阳、树干年轮、北极星等辨别方向,就应在室外进行;而一些比较精细的科学制作、演讲等活动,在室内则比较适宜。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如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写成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

(三)、开展科技活动的方法
1
、制作法:

学生利用一定的工具材料,通过动手操作,独立地完成某种实物作品。它主要应用于创造发明和小制作等活动中,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指导六年级学生制作蒸汽船,利用青霉素药瓶、试管、橡皮管等常用材料,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此外,制作小小发射机磁性开关液压传感器电风扇等都需要学生剪贴、折粘、组合、拼接作品。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2、交流法
  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像寻找自然空调拟定野营计划等活动。通过科技信息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3、观察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真实、原始的自然信息。通过全面搜集材料、开拓思维、检验研究成果,使学生直接感受、获取知识。观察要坚持全面性、客观性、典型性,如简易气象站我身边的污染源家乡的交通状况等活动,结合实际进行演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为他们创设条件。家庭、社会也应给予充分支持,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4、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简易的仪器或设备,控制、干预、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一事物在观察的条件下发生和重演,从而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探索自然规律。如听心跳,通过听诊器、气球等材料模拟心脏跳动情况;月食和日食中利用篮球、幻灯等模拟自然现象;烟草焦油小田鼠对比实验,通过烟草让学生认识到烟草对生命健康的危害。这样不光是单纯灌输科技理论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通过亲自参与,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开展科技活动不仅要注意数量,而且要注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应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受教育的机会。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科学素质方面。加强小学科技教育是面向新世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小学科技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着力营造科技氛围,增强学生科技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变物质,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意识从来就是一定物质存在与环境的反映。科技教育实验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怡人作用。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技能力

科学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更主要的是培养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生才能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修养。我们确定了以普及科技基础知识、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树立科学态度、养成科学品质为目标的科技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三)、全员参与科技实践,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有利于逐步形成一个人的科学能力。但是,任何科学问题的认识与掌握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科技教育过程是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动态综合系统工程,小学生只有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彻底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力求做到:
                

1.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开展科技活动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遴选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搞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了解一些浅显易懂的科技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学生可安排小制作、小发明等制作内容,可要求多读科普书籍,多做科学小实验,认识一些科学家,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恰选相应的科技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2.全员参与科技艺术节,提高科技创造水平

学生的科技实际操作能力只能在将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付诸实施或在具体生动的实践过程中淋漓尽致得以显示。科技活动的开展,只注重少数人的表演不行,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将活动幅射面波及社区,从而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协同作战的良好科教局面。

当然,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身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应不断地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并结合学校实情不断地进行尝试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意识和对自然万物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才能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让我们广大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共同行动起来,为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而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使祖国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中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0305发布

2张家贵《农村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几点思考        200406

3李富潮《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                    2005-03出版

4、潘月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0506

5、涂培坤《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2005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21:17:50编辑过]

TOP
13#

11、原创性文章:
                
构建农村的“大科学课堂”,谈何容易!

——从《案例研究》专题5中联想到

利用寒假里充足的时间,仔细阅读了《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读了之后使我对科学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也有了一些思索。

阅读之后,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学习中起到的核心作用。换句话说,实验是科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它注重证据对结果的支撑。而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才是有力的证据。然而,我所在的学校虽为镇小,却没有一间实验室,学校中为数不多的的各种实验器材也是些陈年旧货,且残缺不全。因此,科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绝大多数无法开展,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认为缺少核心环节的课是不合格的,但目前只能遗憾着。当然,书中为解决这一客观困难提出了对策,那就是因地制宜,构建农村的“大科学课堂”。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真正开展起来似乎又不太容易,为何?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二是学生是否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一、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

虽然农村中有许多有利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这些有利条件为科学教育,特别是动植物方面内容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教学材料;为科学教育提供了观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然而,条件仅仅只是条件,关键是看科学教师能否因地制宜地构建起“大科学课堂”,这就关系到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问题。科学教师本身就是科学课堂资源,但若科学素养不够,别说能否构建起“大科学课堂”,就连自身的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显然是极大的浪费。我自知,我目前的科学素养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构建起农村“大科学课堂”的能力,所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是我的当务之急。

二、学生是否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了好多年,但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等,依然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语、数等老师抓得很紧,不敢怠慢,学生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语文、数学等作业,哪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观察大自然、饲养昆虫、栽培植物等实践活动。即使有,也会被家长视之为“不务正业”,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啊!

现实是残酷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前面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我相信,通过自己及广大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形势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科学的春天终将到来。

TOP
14#

12、原创性文章:
                    

感叹学生的动手能力

今天上午,我要求报名参加航模比赛的学生下午13:00到校来制作航模,学生们听了一个个高兴得活蹦乱跳.

下午(其实不是下午,因为他们11:30分到学校了),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来到劳技室,又让两个学生将航模拿过来,发给没一个人.他们一拿到航模便迫不及待地拆开了.我及时\郑重地强调了要求:1,先不要急着做,先看图纸并找到相应的零部件;2,按图纸制作,遇到不懂之处及时请教有经验的同学(4个学生参加过上次比赛),也可以问老师;3,在制作粘贴时,胶水不要放得太多.在我强调完要求之后便正式开始制作,我则很放心地回到旁边的办公室做事去了.半个小时之后,想知道他们做得怎么样了,便走过去看了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别说第一次做的进度相当慢,就是上次参加过比赛的那几个也慢得不得了.问那几个曾参加过的学生怎么这么慢,他们竟然说忘记了,我的天呐!这还不到半年时间呐,再说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事,怎么会是这样,真是难以想象.无奈我就在现场指导他们,自己的事只能暂时放在一边了.

我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制作方式,发现他们除了充满热情之外几乎不讲究任何方法,也不去考虑怎样做效率会更高一些.只想着尽快将船做好,好下水试航,全然不顾做得质量如何,毛毛糟糟,歪瓜裂枣都不闻不问,胶水胶得到处都是,手上更是胶了厚厚的一层.看到这种情景,我只能对他们进行逐个指导,他们实在做不好的,我还得帮他们一下,不帮倒还好,一帮却不可收拾,帮到后来是他们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其实许多是缺乏耐心所致.我意识到,我这样帮下去不是个办法,这样下去会变成我在做了.于是,我在帮他们中其中一个的时候,让其他学生在旁边看着,看懂了自己去做.就算是这样,他们做得还是很不象样,不是这里高低不平就是那里没有胶好.原本我计划两个小时完成的制作竟然用了三四个小时,真是难以想象.

现在的学生不知是怎么了?动手能力怎么会这么差?今天我叫来的这几个还是经过选择的,至少属于比较聪明的那一类,结果却如此不尽如人意.可能是他们平时太缺少这方面的锻炼了吧!平时他们的时间都被各种作业占领了,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玩.就算是玩也是玩一些简单的游戏,绝不会想到要动手做些什么的.真为他们的能力担忧.虽然他们做的很不象样,但我想也有好处,通过亲身制作并经历整个过程,使他们动手能力得到了一次很好地锻炼,也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了这船是来之不易的,也许会因此而更珍惜自己的船,珍惜这次比赛,希望他们不要使自己的汗水白流,在比赛中取得佳绩.

TOP
15#

13、读书笔记:

            只管攀登不问高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李镇西的大名,在教育界可谓是大名鼎鼎,但一直以来,我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前段时间,我师傅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使我有幸第一次“走近”了李镇西老师,从而聆听到了他的“心声”,也感受到了老师成功的秘诀------一门心思做学问,只管攀登不问高。

世上难有免俗之人,几乎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心境浮躁,能静下心来做点学问,搞些探索,作些研究的人极少,在教育界也是如此。我以前这个问题一度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不注意自身问题,一味地批评、责备学生不够勤奋,不够努力,考出那么不尽如人意的成绩。为此,加大作业量,指望以数量促质量,结果学生作业过于繁重,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以致于形成了恶性循环。到头来学生成绩仍旧老样子,自己心境更加急躁,完全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读了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后,老师的教育思想如一缕清风吹进我那颗曾经急躁的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在老师的描述中得知,他曾经也有过这种经历,只是老师很快就走出了这一误区,找准了正确的方向,走上了正轨的道路,从而一发不可收拾。那他当年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花在这方面的精力极大,探索出来的方法也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中,他始终很努力提高自我,即修身。自从走出不反省自己,只怪学生的误区后,每当有问题出现,老师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在找不到的,就去请教学生,用老师自己的话讲就是向学生学习。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老师在思想上不断反省自己,在业务上也不断提高自己。老师为了不断提高自己,一门心思做学问。他每天坚持完成自己的“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并且一直坚持着,就算是成名后,无论社会活动多么频繁,学校工作多么忙碌,都不曾有丝毫放松!付出总有回报,虽然老师一直是只管攀登不问高,可蓦然回首,已身处中国教育界的高峰,早已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是想都不曾想过的,面对成就,老师如是说。

只管攀登不问高,我们现在还剩几人有这种心境。我显然差得远了,但我愿意学习,虽不可能成为李老师那样的人,但我们都可以争取做这样的人,做最好的自己。这里最好的自己是指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是不是进步了。如果每天都能进步,哪怕就那么一点点,日积月累,只管攀登不问高,不知不觉中,也许也能成为最好的老师。这个最好可以是自己心中最好,可以是学生心中最好,可以是同事心中最好,可以是家长眼中最好------

两耳常闻窗外事,一门心思做学问,只管攀登不问高,蓦然回首成功到。

TOP
16#

陈老师的帖子分类清晰,帖子内容更好!

学习!

水清则好,水浅则灵!
TOP
17#

14、原创性文章:

         殊 途 同 归

         魏书生、李镇西教育思想一览

        魏书生、李镇西两位教育家是当今中学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当今最为著名的教育家之一。近期在分别读了他们两位的著作后,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这两位老师无论在教育思想还是具体教法、班级管理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老师是辽宁人,可以说是北方的代表。老师是四川人,可以说是南方的代表。尽管他们分属不同之地,相隔十万八千里,所教学生、环境也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却如此相似,甚至一致,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下是从两位教育家著作中比较得出的相似之处,因分别只读了一本他们的著作,肯定不够完整,还有待补充。

一、        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即教学生做人。

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悲的,同理,没有思想的老师也是一样。有些老师教书一辈子也没什么变化,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成就;而有些老师从教书的第一年起就不断有亮点闪烁,几年后便像太阳,万丈光芒照耀四方,最终成为了教育家。魏、李两位老师便是如此。先说老师,他从教书开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老师是这么想的,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希望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看到同学们参加工作后,马上在一些方面超过了我,我真替他们高兴!老师何尝不是这样。老师很推崇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先生之最大的成功,就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老师也经常发现学生有许多方面比自己强,对这些很“崇拜”,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他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反而更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        教学方式-----教会学生自学,即培养学习能力。

两位教育家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不管平时多忙,也不论出差多少天,都坚持不请人代课,回来后也不刻意补课,只是老老实实地上属于自己的语文课。两人一学期都有一半时间出差在外,可学生的成绩从未因此而受影响,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们所教的学生基本上学会了自学,离开了老师一样能学课文,就算是一些后进生,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也不成问题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清晰地领略到,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他们两位在20多年前就那样做了。可叹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层面上。

三、        管理模式-----建立法制班级,即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两位老师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曾同时教两个班的语文,还做两个班级(两班人数130以上)的班主任。有许多老师提到要当班主任,嫌麻烦躲避都来不及,何况是同时做两个班的班主任呢?但他们两位却迎难而上,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如果两个班的事物都由班主任自己来处理的话,那工作量可想而知,而且效果也不见得会有多少好。两位老师显然早有准备,对此胸有成竹。他们都采取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用法治代替人治,学生自治。法治的法从何来?都是通过开班会商量,最后经表决通过各种制度,这种种制度的总和就是班级的法律-----班规。一旦定下来,任何人不得违反,包括班主任,若有违反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由于班规是全班通过民主表决的方式通过、定下的,所以学生们从内心上来说更容易接受,谁违反了就自觉地接受处罚,并努力使自己以后不在重犯。特别是当看到老师也自愿接受惩罚时,班规在学生心目中就更有权威了。为了使学生们更上进,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班级进一步规范,也更有特色,两位老师都曾对自己的班级进行了试验,即办“未来班”,设计班徽、班旗,明确班级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创办了《班级日报》,全班学生按学号轮流出,直至毕业。这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们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的同龄人,也为他们将来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以及毕业后参加工作都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教育艺术无止境,教育学生成才的道路更是有千万条,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一定会殊途同归,这是从魏、李两位老师著作中得到的启示,这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TOP
18#

谁在搞推销?

真是垃圾!

举报!

TOP
19#

           对科学课认识、态度的转变

                    在“主题式科学沙龙——网络研修的酸甜苦辣”的发言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说起我的网名,默默无闻,叫欣然;说起我的本名,大名鼎鼎,据查整个浙江省有700多个这样的名字,有一位歌星和我同名---陈琳,一个挺女性化的名字!关于我来的地方,我想隆重介绍一下,我来自中国伞城----上虞崧厦。

我今天想讲讲我对科学课的认识或者说态度的变化过程。我于去年8月份调入崧厦镇小,开学后得知,我将任科学专职教师。听到这个结果,我当时的心听酸的!因为据我所知,原先的那位科学老师强烈要求不要再上科学课,已经连续要求了好长时间,终于获得了领导批准,做数学老师去了。其实那位老师是位非常优秀的常识老师,而且还是学区的教研组长,可他就是强烈要求转任其他学科,真有些不可思议!我当时想,科学这门课是不是很没前途呀?顿时心灰意冷。在这样的状态中,教学工作也是马马虎虎,反正领导也没人来管。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整整一个学期,当然也谈不上有多少进步了。

我对科学课态度真正的转变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的。当时我从师傅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是一个关于举办2007年全省航海、建筑、车辆(普及)模型辅导员培训的通知。当时我将这个通知打印出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这份通知放到校长办公桌上,放了之后也没往心里去,我自认为可能性不大;但我也知道,若不试试则一点可能性也不会有了。结果半天之后,校长打电话来说你去好了,当时兴奋得难以言表!看来科学老师的地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嘛!从此,下定决心,以后在科学这片热土上勤奋耕耘!因为我自己对科学的态度端正了,所以做起事来也特别认真,以致于还引起了一些小的争议。当临近期末时,其他课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早早的将成绩交给了班主任老师,而我一直拖着。当各班班主任向我催要成绩的时候,我说我连课也没有上好,哪来成绩?他们竟说,这有什么关系,你随便打打好了,反正又不用考试;甚至还有说你拿个点名册去教室里,按照印象报一个打一个,不是马上可以搞定了。我当时听了很不是滋味儿,后来在论坛上发了张请教贴:学生科学期末成绩怎样评定?贴发出后,马上得到了管理员兔子的指点,他给了我三条建议:1、想省力,一张试卷定天下;2、想实在,平时表现占少许;3、想合理,书面实践都应有。我想了想,结合实际,最后选择了第二种,给学生打出了一个自认为在良心上过的去的成绩,虽然也不能保证这样的成绩一定会公平。

关于我在论坛的情况,说来惭愧!大多数学员都在论坛成立之初就注册登记了,而我是27才注册的,而注册后不久就把密码给忘了,因此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没去关注过。直到有一天我师傅提醒我应到论坛多去去,还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统计我们师徒几人的发帖量。每次统计出来,都发现自己是垫底的,觉得挺难为情地,于是决心好好发贴。在管理员的帮助下,我重新获得了密码,又可以进论坛了,于是我发了我的第一帖,题目是感谢师傅。结果发上之后,我师傅告诉我,这样的帖是会被删的,并帮我改过了,让我从跟帖做起。我的第一帖就被告知要被删的,当时感觉这个论坛太神圣了,可能不适合我,吓得我整整半个月不敢上论坛。后来想了想,豁出去了,删了就删了,大不了我再发,于是我重新进入论坛,先仔细地浏览了其他学员的发帖情况,发现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于是又开始发帖。当回头看自己的第一帖时,惊喜地发现师傅改过的帖子中少了两个字,意思表达不完整,于是自己立即作了修改,这一帖也得到了兔子、水清浅等管理员、版主的鼓励,以后发帖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时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办公室的电脑被一个痴迷于梦幻西游的老师占着,我想用一下都很困难,于是一狠心,在5月份劳动节放假期间买了个笔记本。这下好了,又了自己的电脑,我的电脑我做主,我想怎么上就怎么上了。有了自己的电脑之后,发帖就更勤奋了,现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挂上QQ、登上论坛。我曾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发论坛当天第一帖,后来想想这样也不太合适,也应该将机会留一些给别人!在这样勤奋的发帖中,不知不觉发帖量进入了前十位。在发帖过程中,也得到了管理员兔子的鼓励,他说推荐我为6月份的优秀会员,当时我听高兴的!后来又受到了二剪梅发来的信息,说在省网络研修班班委会上,班主任喻老师点名表扬了我,当时那个兴奋呀!想不到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得到了省教研员的表扬,真是惊喜!

我自知我不是最有天分的老师,但我愿做一名最勤奋的老师,我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

 

TOP
20#

量的积累,质的飞跃!

------浙江省“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结业活动学习体会

2007778两日,我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结业活动。7日晚上举行了主题式科学沙龙--网络研修的酸甜苦辣。8日上午聆听了特级教师对几位学员的点评,领略了他们的风采,下午听了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通过这次丰富而又有实效的活动,我深深认识到了只有量的不断积累,才能造就质的飞跃!

8日上午,三位特级教师分别对几位学员发表的见解和观点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这点评既有由衷地赞赏,又有中肯的建议,使我工作以来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到了许多位特级教师。在领略他们风采的同时,又得到了不少启发,真是受益匪浅。下午,湖北特级教师刘晋斌老师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听了刘老师的介绍,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名师,尤其是特级教师,是何等的艰辛!在刘老师的成长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难以想象的,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老师一样,遇到过委屈,遭受过不公平待遇,甚至……老师挺过来了,真正做到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且受压力越大产生的动力也越强!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走向了成功。

老师在讲述经历后一再告诫我们这些年轻人,对待工作一定要无怨无悔地去努力、去付出,若想要有发展的话,就要有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得自己来营造!事业上想有所成就,要懂得分享,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一些给别人;要耐得住寂寞,不期待成功,成功反而会悄然而至!老师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终于由量变转为质变,形成了质的飞跃!

于刘老师的这一番肺腑之言,我是深有感触的。因为我在前段时间由于在论坛上学习积极,不断得到鼓励和表扬,最后竟得到了老师的厚爱,破例让我这个并非省网络研修班的学员结业了。这是我在当初上论坛时想都没想过,想也不敢想的事,现在突然有了收获,变成了现实,真令我惊喜万分!从这件事上,我尝到了甜头;也因为经历了这件事,使我对老师的观点深有体会,真可谓是感同身受。  

这次杭州之行真是开心,不仅见到了许多网友,还领略了诸位特级教师的风采,又破例收到了结业证书(唯一一位非研修班成员),真乃一举多得!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学习的脚步不会停下,我将一如既往地参加网络学习,不断积累,因为我知道,量的积累必会造就质的飞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9 15:57:42编辑过]

TOP
21#

祝贺你。

请继续行动跟进。

TOP
22#

师兄,这次不听你讲自己的网修经历,还真不知道原来这里面的曲折原委。向你学习!!
师傅,能不能跳着前进?。。。。 欢迎光临童话世界http://susandew.bokee.com
TOP
23#

      《土壤中有什么》教后反思

今天这堂课上完之后,总体感觉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学生表现积极,整堂课的气氛比较融洽。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经听现场录音后发现,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

一、本课的重点突出,但难点并未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两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这在课堂中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而难点是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几种土壤成分来推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尽老师在前面通过引导学生推测小石子是怎样形成的,做了一定的铺垫,但在学生回答关于土壤是怎样形成时,老师没有及时抓住最有利的时机引导过来,以至于教师还得再引导,但最终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出来,只能是自己说出。因为这里没有及时的引导过来,所以浪费了不少时间,难点也因此没有很好地突破。

二、整节课显得不够紧凑些。主要的问题出在引导学生观察干燥的土壤这一环节。虽然这个环节是本课重点中的主要内容,但还是费时太多了,达到13分钟之多。其中引导学生选择干燥并弄碎的土壤来给里面的颗粒分类更合适这一过程,没有引导好,绕来绕去,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而在分类实验前,应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这一分类标准强调得不够,以至于后来有个别学生竟然在按形状分,真是不应该。也正是课堂不够紧凑的原因,使得最后拖堂了近4分钟。

另外,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不够规范;语调太平淡,没什么大的变化;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调节能力等都有待改进和提高。

总之,为了更好的适应科学教师这一身份,尚需不懈努力!

                  

                                                     写于10月16日

TOP
24#

 

在网络研修中成长

                    ——在上虞市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结业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能在这里,作为一个学员代表向大家汇报我的网络研修经历,这是我的荣幸。能有这个荣幸,我觉得我应该特别感谢以下几位老师,按时间顺序来感谢,分别是:

一、    走进科学——感谢校长!

说起我教科学的原因,还真是一种机缘巧合!我以前从没有教过科学这门课,去年下半年我调入崧厦镇小,正好校长决定要在这一年设一名科学专职教师。要设就设吧,我也没想过会是我,因为原来这门学科总有个负责人。巧的是原先的那个科学老师他不知什么原因,强烈要求不要再教科学,据说已经要求过好几次了,而其他老师也不喜欢教。可能我是刚调进来的缘故,我们校长就让我成了一名科学专职教师,我也很荣幸地成为我校百年校史上的第一位科学专职教师,真可谓是“百年一遇”。刚转为科学专职教师时,我心里还酸酸的,想到原先好好的一个科学老师强烈要求不要再教了,就觉得这门学科可能有问题,觉得自己肯定是亏大了,越到后来才越发现,原来自己是捡了个大便宜。所以我要感谢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崧厦镇小的校长。

二、    网络研修——感谢傅老师!

由于我是去年下半年才成为科学老师的,所以科学教龄才一年零两个月零九天,比起在座的各位,简直是小儿科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加倍地努力学习,才能促使自己尽快地成长和提高。学习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而网络研修无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

转为科学老师后没几天,我有幸赶上了上虞市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通过申请,光荣的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研修班中,我逐渐认识了上虞小学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骨干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网络研修班是一个非常注重实效的组织,每个月都定期举行网络研修活动。每次在研修活动中,大家讨论得总是那么热火朝天、那么有深度,使大家都收获不小,所以每次举行得都那么成功。我在参与过程中,收获也是非常大的,不仅使自己有了和优秀的科学老师探讨的机会,更欣赏到了许多优秀的科学老师在研讨中,智慧碰撞所产生的美丽火花,这种氛围是令人陶醉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都应该感谢为我们搭建这个学习平台的核心人物——老师。

三、论坛学习——感谢师傅!

去年九月我有幸赶上了上虞市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随后我又幸运地赶上了上虞市第四届师徒结对活动,并在今年一月份顺利地拜上了学科师傅——朱钻飚老师。说起我的师傅,真是个挺恐怖的人。他参加工作都有十多年了,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活力,还特别地勤奋,真有些不可思议,简直是个工作狂。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在师傅的影响下,我觉得自己的变化挺大的,这变化可从三方面来说:一、从变化的方向上来说,以前是比较消极的,现在却是非常地积极。师傅给我们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当然他自己以身作则,也一样有自己的任务,使我们都有了努力的目标。在师傅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的工作态度焕然一新。二、从变化的速度上来说,以前好比是在乡村道路上开拖拉机,现在却是在高速公路上开奔驰。在过去的几年,我都没象样地读过什么教育类的书,而在过去的几个月我却完整地读了六本专著,四本科学的,两本语文的。不仅读了,还每读一本都认真地写了读书笔记。三、从变化的质量上来说,以前没什么质量可言,现在却是高质量的。比如现在能够参加的各种培训和活动,数量多、规格高,使我获益不少。在我自身业务的发展上,师傅的作用尤为明显。师傅引导我们进行网络研修,特别是我,完全是在师傅的引导下进行的。

我原来只在上虞市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参与学习和研修,范围很小,是在师傅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我才登陆浙江小学科学论坛参与学习。起初我还不敢发帖,所以就大量的浏览、学习了论坛上的各类帖子,通过比较系统的学习,使自己对论坛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解了之后,就开始在上面发帖,开始发的是请教帖。当时在自己的课堂上遇到了一个问题,自己一时半刻也解决不了,所以想到了上网请教,结果帖子一发上,马上就有老师给予了指点,切实又有效,方便又高效,这样的结果,真令人兴奋不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尝到了甜头,就有了后面更积极的学习劲头。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既发一些请教帖,也发一些讨论帖,使自己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网络研修中去。在这个研修过程中,我先后得到了兔子、酸牛奶、水清浅等管理员和版主的鼓励,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学习积极性,我天天上论坛发帖,最疯狂的时候是连续一星期,每天都发论坛当天第一帖,发了之后还蛮有成就感的。后来想想不能这么自私,老是占据第一,也应该留一些机会给别人,毕竟论坛是大家的论坛,不是谁家的一亩三分地。

四、破格结业——感谢喻老师!

我这样积极的学习了一段时间,惊喜接踵而来,先是管理员兔子的鼓励,他说推荐我为6月份的优秀会员,后来又收到了版主二剪梅发来的信息,说在省网络研修班班委会上,班主任喻老师点名表扬了我。当然,最大的惊喜莫过于7月份在杭州的省网络研修班结业仪式上,老师宣布我破格从班中结业,这是我最感幸福的事!
                

在这里,我想用发自肺腑的话来说,师傅!真的非常感谢你!正是由于你的鼓励和引导,才有了我不断向前进的动力,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同样,我要特别感谢喻老师,想想我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连省网络研修班的成员也不是,他们研修了三年,而我才几个月而已!就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老师还是批准我结业了,老师这种开明的政策、博大的情怀,令人由衷地敬佩!有这样可亲可敬的教研员,真是我们浙江小学科学老师们的福气!

五、分享快乐——感谢大家!

网络研修是辛苦的,是快乐的,更是幸福的!感谢大家能分享我的快乐,愿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向大家学习!谢谢大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