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学反思: 《进一步观察岩石》教学设计(1)(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了解沉积岩的形成.
2,技能目标: 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地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推测.
3,情感目标: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培养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能不断激发积极思维
.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三种岩石的构造,推测沉积岩的形成.
教具准备: 学生:每个四人小组两块岩石,一个放大镜,一把刻刀.
教师:半杯土壤,两小杯沙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直接导入.
同学们看见过岩石吗?
那你观察过岩石吗?说说你曾经观察到的情况.
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观察岩石.
二、 沉积岩的观察研究.
1, 拟订观察方案 .(引导用多种方法观察)
假如我们要进一步观察岩石,你会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观察什么?
(眼看颜色,层理,颗粒, 手摸粗糙还是光滑, 刀刻软硬等)
2,进行观察研究 .师强调要求: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观察岩石.
(2),明确四人分工,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
(3),材料员有序地领取材料.
3, 反馈交流观察结果.
(1),交流记录结果. 明确三种岩石的名称.
(2),看录像片段(介绍几种岩石的特点),加深对岩石结构的理解.
三、 推测岩石的来历.
1,小组讨论,推测岩石的来历.
2,反馈交流.指名尝试着说说.
3,演示岩石沉积的模拟实验.(演示土壤沉积过程)
4,师归纳小结,讲解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出示相关知识)
四、 课外延伸.
1, 对于岩石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吗?
2, 课外去研究至少一块岩石.
附:板书
课题:进一步观察岩石
砂岩
化石
页岩 沉积岩
砾岩
附:实验记录单
课题:进一步观察岩石
记录时间:
编号 | 眼 看 | 手 摸 | 刀 刻 | 其 他 |
1 |
|
|
|
|
2 |
|
|
|
|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岩石的这些特征,试着推测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 | 是什么力量使沙石变坚硬的? |
一层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
蜗牛、贝壳和鱼的痕迹为什么会出现在岩石上? |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有关吗? |
教学设计思路及说明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对三种岩石的观察,使学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并尝试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合理到的猜想和推测,当然,让学生推测岩石的形成很有难度,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还非常少,所以只能是尝试着推测,结果还是有老师来讲解.这里主要是通过观察研究岩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发展.
在课的一开始,教师以生活经验为基点,唤起学生对岩石的回忆,并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讲讲对岩石的认识,由此引到本课的内容中来-----进一步观察岩石.在研究之前,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观察方案,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激发思维积极发展;二是使下面的观察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通过观察岩石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了这一铺垫,学生观察起岩石来显得比较有序,再加上有记录单地引导,这个观察活动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也就是说做到了重点突出.反馈观察结果是对学生刚才的观察活动的资源共享.同样的岩石,看看其他同学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看看谁的观察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对学生是否细心观察的一种检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观察时是否够细心.能够细心地观察事物,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而<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科学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一环节是落实<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反馈中,根据一种岩石的特点明确这种岩石的名称,这是仍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去判断生活中的岩石,即科学知识应学以致用!而接下去的录像片段的作用是强化学生对三种岩石构造的理解.
推测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是本课的难点,因学生的年龄限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要突破难点其实是不太可能的.而这里之所以还让学生尝试着去推测,其推测结果怎样都是不重要的(若能推测正确当然最好),主要目的还是对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能进行科学的猜想,合理地推测,这种科学精神地培养.最终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是由老师告诉他们.教师通过两杯沙子演示岩石沉积的模拟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形成原因的理解,有了这个理解,再提出沉积岩这个概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应该说到了这一步学生对岩石构造的认识是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标,相信他们心中还有许多问题,师便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提问,既培养了对研究岩石的兴趣,有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布置学生课外去研究岩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只有学以致用,而且能够用,那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这是我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为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9:28:2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