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高的成长记录贴 [复制链接]

61#

    今天自己试教了一下,很糟糕很糟糕。一堂课,由于中间临时有事被打断,几乎“毁了”。但是好歹,第一块内容。知识树的整理,算是比较完整的讲下来了。想象之中,意料之外是常有的事,所谓的理论与现实果然是有差距的。


    自己预设好的知识树,像模像样的。但是在黑板上画出来的,却是怪怪的了。在整理向日葵一生时。让学生说说向日葵各个阶段的名称,答案开始五花八门了。但是也不能说学生的说法是错误的。


    哎,继续寻求帮助吧。

TOP
62#

    梳理课,着实让我头疼了。试教了,仍然处于混乱状态,课还是没有定型。


    运用知识树来梳理内容,应该是个不错的方法,但是说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我准备的记录单,不够清楚,大白纸一张,即使我解释了,学生还是无从下手,不清楚要干什么。


    今天大致流程我总算是记下来了,但还是不够熟悉。天天喊忙忙忙,可是却没有忙出点成果来。杨老师总是那么好,给我们这些新老师细致的指导。掐指一算,我也算是新老师中的“老老师”了。


    杨老师分析了我课堂混乱的原因,实验材料太多,给三年级的学生2个研究任务,难度较大。实验记录单要细化,不然学生看不明白。要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台阶,引导学生学习一种学习方式,要会观察、记录、描述、质疑。这才是三年级孩子需要开始学会的技能。


    哎,继续梳理吧。


   罗海军老师也是非常关心梳理课,即使很忙也会问问我情况怎么样了。明天他的杭州市教坛新秀最后一关,加油了。


 

TOP
63#

加油!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4#

梳理课总算是上好了,这几天实在是事情多,没来得及写反思。想想准备这节课也有一个多月了,我也该梳理梳理我每次试教的心得体会了。努力抽点时间,整理整理了。虽然有些累,但是学到了很多,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加油。
TOP
65#

以下是引用我是高高在2013-10-15 22:42:00的发言:
梳理课总算是上好了,这几天实在是事情多,没来得及写反思。想想准备这节课也有一个多月了,我也该梳理梳理我每次试教的心得体会了。努力抽点时间,整理整理了。虽然有些累,但是学到了很多,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加油。

呵呵 ,不知不觉中又成长了不少。

TOP
66#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研究梳理课,把上课的一些想法好好梳理梳理。


首先整个教学流程是比较完整清晰的,运用知识树来梳理课的内容符合三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然后严格把握植物单元的教学目标,3个大概念:1.知道植物按生存环境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了解植物的一生有生命周期,而且每种植物的寿命不同。3.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整节课下来,总体目标是达成的。


其次,谈谈教学过程。由于是单元梳理课,需要向孩子们说清楚课的内容。本次教学设计呢我是采用直奔主题式的讲解,明确学习内容。但是这样的导入是比较枯燥的,而且没有什么趣味可言。尤其是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是老师硬生生的把任务交给孩子,那么在课堂中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老师占了主体地位,老师在掌控课堂。所以,在明确课的内容以后,利用知识树来吸引孩子。孩子们一听说要在黑板上种树,都很好奇,所以注意力都集中了,兴趣也来了。顺势进一步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了。


第二个环节,探究两种植物的异同。


1.在选择材料上有些争议。听课老师认为,这两种植物学生之前接触过的,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因为重复活动,孩子们会失去兴趣的,是否换其他2种植物研究更好些?


我的解释,之前试教课,选择了5种材料:5种树叶,樟树枝,狗尾草、水葫芦、向日葵一生的卡片。试教后发现,材料太多,对孩子们来说,难度太大,导致课堂比较混乱。后来,在教研员杨老师的指导下,我选择狗尾草和水葫芦这两种植物。理由是,对于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孩子,复习第一单元时,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掌握那么的知识。科学第一节课,第一单元,带给孩子的信息应该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课需要我们去观察,因此我们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会了观察,那就需要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科学研究。除了带给孩子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以外,还要告诉孩子,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成果展现出来,和大家分享,在今后的科学课中要学会描述与汇报。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种,遇到问题,我们要学会提出问题。


既然是梳理课,肯定是要运用基础,在基础上有所提升。选择狗尾草和水葫芦这两种植物作为载体。孩子已经知道狗尾草和水葫芦各自的特点,但是不曾想过拿它们来比较。引出拿出来进行比较,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和吸引的。由两类植物的异同,来整理整个单元的知识。


2.实验之前,详细讲解实验记录单的填写。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字本身是一个难点,句子的描述更加难了,所以特别建议学生用简短的词句,关键字词来记录,并且提醒孩子们,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做也可以降低难度,让孩子们不会那么紧张字不会写了。


3.关于观察的方法。本节课中,我没有让孩子们先来说一说,而是直接进行观察研究了,让孩子们直接把方法运用到活动中。比如说,有孩子说到水葫芦的叶子是光滑的,我就问孩子,你怎么知道叶子是光滑的呢?孩子说,我用手摸感觉到的。再如,狗尾草的叶子是细细长长的,孩子说我是通过看发现的。这就是把方法运用到活动中,因为,虽然没有提前说,但是孩子能够运用到活动中就足够了。


环节三,是学生展示汇报。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描述、学会分享。通过展示,引导学生理清两种植物的异同点,从而联系到整个单元的相关知识。但是,出现了问题,学生不会汇报。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把信息写在了记录单上。但是汇报时,有些信息并没有汇报。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没有引导好,那么该怎么引导?我觉得加一个举例汇报模式,应该会有效果。比如说,水葫芦的叶子是圆圆的,狗尾草的叶子是细细长长的。相对的横线同时写,这样汇报时就比较清楚了。


除了汇报,也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原本打算孩子们在活动时,收集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让生生之间试着相互解决问题,老师从旁协助。但是,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探究时间,却没有什么问题想提。这又该怎么办?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孩子立刻马上解决,可以延伸到课后,选择多种方式去解决。


最后一个环节,简单小结。不拖泥带水,告诉孩子我们一起种的树叫做知识树,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随着树的长大,研究也会变得强大。

TOP
67#

 


 博士的引领:梳理课应该用概念图的形式来梳理,课的重点不在探究,而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一点点回忆出来,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TOP
68#

我得继续思考我的梳理课了,重新定义,重新梳理。
TOP
69#

思考中成长
TOP
70#

再一次上植物单元梳理课。今天把学生汇报的信息全部呈现在黑板上,写字花了很多时间,学生兴趣不高,毕竟是三年级。现在想想,这样的方式梳理知识,或许5、6年级更合适一些。不过,把这些知识画在一棵树上,应该还是可以的,学生兴趣还算高,也比较认真的在画。但是因为前面整理信息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导致了后面画知识树时间不够了。
TOP
71#

还有关于材料选择,大家建议换2种,因为狗尾草和水葫芦,学生都接触过了,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兴趣就减弱了。
TOP
72#

    为什么选择三上第一单元。其实最先的考虑是因为这个单元的知识量比较少,相对可能会稍微容易些。但是,上课并不顺利。再想想,选择这个单元,让学生从一开始可以慢慢接触知识的梳理方式。像画知识树这样的方式,后面的单元都是可以运用的。


    梳理课,我还在尝试中。。。

TOP
73#

 

1.这节课梳理课中,教师重复的学生话语多了。


2.在学生讨论两种植物的不同点这里,花的时间长了些,可以缩短。我觉得,可以删除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是学生直接找不同,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好几分钟。


  我觉得把这些知识呈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梳理,应该是好的,但是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又有点不大合适,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梳理方式,兴趣不大。


3.画知识树,这个方式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的。学生也喜欢画画,但是,我的引导没有到位,说的不够清楚。关于分工合作,不够明确。而且,让学生画一个枝条,只有一张白纸,难度太大了。可以修改成,每个学生都有树干,树枝,然后在树枝上添加树叶,这样会好很多。

TOP
74#

 

把博士引导:梳理课是把零碎的知识串起来,分到汇总。总的出来,慢慢分开来。开始回忆,总的,植物总分类。把总树干说出来。把事先准备的植物树干写出来。接下来,让学生小组讨论,把信息填上。能够把这些树干填写出来。然后10-20分钟,填。再汇总学生的枝叶、再出示一个总的梳理出来。通过汇总,总结,把知识梳理出来。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TOP
75#

 

大家的建议1.知识梳理2.查漏补缺3.适当的拓展提升4.加情境5.探究类的课可能稍微容易上些。。。

TOP
76#

新学期开始了,加油!
TOP
77#

     2014年2月28日,我参加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活动分两个板块,上午三堂精彩的展示课。分别是童林刚老师执教的《温度与温度计》,陈荣林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胡立平老师执教的《点亮小灯泡》。《温度与温度计》一课,童老师细心提示孩子们温度计要轻拿轻放,强调了测量温度时一定要问玻璃泡充分接触物体。《昼夜交替现象》一课,陈老师用摘掉灯罩的手电筒,更像太阳的模拟。《点亮小灯泡》一课,胡老师简洁明了的导入,小小的奖励,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下午,章老师的讲座《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过程》更是收获满满。章老师细细讲解了科学探究和观察实验活动的区别。指明了科学课堂中重点教学,在科学探究和交流研讨。还举例讲了很多课堂中我们通常会忽视的问题,如实验数据的处理,通常,老师们指为获得一个结果,而忽视数据的分析。如,实验活动中,老师过细的指导,反而成了机械操作。最后是教研员杨老师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和本学期的工作思路。新学期,要继续努力。
TOP
78#

      3月25日,我参加了本学期第二次科学成长共同体的研训活动。第一节课,是万向小学郑益平老师执教的《月相》,第二节课是党湾一小的赵丽娜老师执教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三节课是所前二小钟琦钢老师执教的《水珠从哪里来》。第二节课赵老师简单的导入,演示3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特别让学生来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什么沉和浮。如果这时候再出示3张沉浮的图片,就更明显了。整堂课,流程清楚,学生探究的趣味也比较浓。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赵老师是把材料大小成倍的切好,个人认为,材料的轻重,体积大小,可以让学生来决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 第三节课,钟老师谈话,一开始我听的有点糊涂,一下子把大家都吸引过来。原来,挡风玻璃的洞,和证据有关。钟老师在培养孩子们的证据意识。而后一节充满探究趣味的科学实验课开始了。孩子们对于水珠从哪里来的想法很多,积极、主动,进行实验探究。特别是,有2组学生实验结果出现了意外。钟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给这2组孩子一次机会,重新实验,最后,美丽的排除了这个意外。 一天的活动,满满的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7 18:39:04编辑过]

TOP
79#

每次活动都有反思 不错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80#

 


很久没有上来了,总是感觉好忙好忙。



 


     5月9日,我有幸参加“朝晖小学教育集团科学学科'质量提升'研讨活动”。这次活动,对我来说,小范围,高效率,值得学习。


     首先是杨素春老师上的《空气的热胀冷缩》。杨老师的导入,非常吸引孩子们,也吸引了我。杨老师告诉孩子们,她不仅是科学老师,也是美术老师,在黑板上用2笔画了个瓶子。随后,又告诉孩子们,她是个魔术老师,一下子,孩子们的目光,都聚焦到杨老师的身上。通过利用鹌鹑蛋和长颈瓶演绎的热胀冷缩的魔术,引导孩子们自主设计热胀冷缩实验。杨老师教会孩子们,设计的专利要学会分享。孩子们的探究欲强,探究兴趣浓厚。那气氛,我也进入了课堂了。最后,杨老师,用微粒游戏,结束了这堂有趣的科学课。


     第二节是杨米君老师的《食物中的营养》,杨老师的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资料卡,教材图片的呈现,让我想到要上好一堂科学课,确实不容易。杨老师引导孩子们给食物分类,并且现场让孩子们进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课后,杨素春老师做了讲座《如何高效提升质量》,主要有3步。1、充实教材2、扎实工作3、有效复习。杨老师的讲座,例举了很多实例,浅显易懂,但是我们真正要做到,那需要下很多功夫。


     最后,教研员杨老师总结,其实功在平时,要我们做到4个字:听、做、思、说。


     希望今后能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2 22:56:01编辑过]

TOP
81#


    
最后,教研员杨老师总结,其实功在平时,要我们做到4个字:听、做、思、说。
    

的确,平时的积累相当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4 20:26:06编辑过]

TOP
82#

呵呵 一步一个脚印最重要
TOP
83#

这次活动在渔浦小学举行,是离家最近的一次活动。方春波老师执教的是《电和磁》。我认为,方老师用点亮小灯泡和指南针,帮助五年级的孩子,做一个知识复习,是个很好的铺垫。本节课主要活动就是经历奥斯特经典重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实验探究汇报时,方老师循循善诱,抓住追问时机,引导学生明白,是通电的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从而了解电和磁的关系。有个小小的建议,课堂中,教师语言要简洁明了,尽量避免重复。方老师在提问时,多次出现重复话语。如:同意吗?同不同意?等。第二节课是陈春风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一篇科学《三字经》,把大家带入了科学探究。非常有意思,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把这些课堂常规,真正落实下去。陈老师的教具也非常好,方便学生操作。如果,磁铁的5个点能够固定一下,实验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观点报告,杨老师的点评,都是受益匪浅的。虽然只有半天活动,但是收获满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