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研究梳理课,把上课的一些想法好好梳理梳理。
首先整个教学流程是比较完整清晰的,运用知识树来梳理课的内容符合三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然后严格把握植物单元的教学目标,3个大概念:1.知道植物按生存环境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了解植物的一生有生命周期,而且每种植物的寿命不同。3.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整节课下来,总体目标是达成的。
其次,谈谈教学过程。由于是单元梳理课,需要向孩子们说清楚课的内容。本次教学设计呢我是采用直奔主题式的讲解,明确学习内容。但是这样的导入是比较枯燥的,而且没有什么趣味可言。尤其是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是老师硬生生的把任务交给孩子,那么在课堂中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老师占了主体地位,老师在掌控课堂。所以,在明确课的内容以后,利用知识树来吸引孩子。孩子们一听说要在黑板上种树,都很好奇,所以注意力都集中了,兴趣也来了。顺势进一步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了。
第二个环节,探究两种植物的异同。
1.在选择材料上有些争议。听课老师认为,这两种植物学生之前接触过的,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因为重复活动,孩子们会失去兴趣的,是否换其他2种植物研究更好些?
我的解释,之前试教课,选择了5种材料:5种树叶,樟树枝,狗尾草、水葫芦、向日葵一生的卡片。试教后发现,材料太多,对孩子们来说,难度太大,导致课堂比较混乱。后来,在教研员杨老师的指导下,我选择狗尾草和水葫芦这两种植物。理由是,对于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孩子,复习第一单元时,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掌握那么的知识。科学第一节课,第一单元,带给孩子的信息应该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课需要我们去观察,因此我们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会了观察,那就需要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科学研究。除了带给孩子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以外,还要告诉孩子,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成果展现出来,和大家分享,在今后的科学课中要学会描述与汇报。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种,遇到问题,我们要学会提出问题。
既然是梳理课,肯定是要运用基础,在基础上有所提升。选择狗尾草和水葫芦这两种植物作为载体。孩子已经知道狗尾草和水葫芦各自的特点,但是不曾想过拿它们来比较。引出拿出来进行比较,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和吸引的。由两类植物的异同,来整理整个单元的知识。
2.实验之前,详细讲解实验记录单的填写。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字本身是一个难点,句子的描述更加难了,所以特别建议学生用简短的词句,关键字词来记录,并且提醒孩子们,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做也可以降低难度,让孩子们不会那么紧张字不会写了。
3.关于观察的方法。本节课中,我没有让孩子们先来说一说,而是直接进行观察研究了,让孩子们直接把方法运用到活动中。比如说,有孩子说到水葫芦的叶子是光滑的,我就问孩子,你怎么知道叶子是光滑的呢?孩子说,我用手摸感觉到的。再如,狗尾草的叶子是细细长长的,孩子说我是通过看发现的。这就是把方法运用到活动中,因为,虽然没有提前说,但是孩子能够运用到活动中就足够了。
环节三,是学生展示汇报。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描述、学会分享。通过展示,引导学生理清两种植物的异同点,从而联系到整个单元的相关知识。但是,出现了问题,学生不会汇报。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把信息写在了记录单上。但是汇报时,有些信息并没有汇报。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没有引导好,那么该怎么引导?我觉得加一个举例汇报模式,应该会有效果。比如说,水葫芦的叶子是圆圆的,狗尾草的叶子是细细长长的。相对的横线同时写,这样汇报时就比较清楚了。
除了汇报,也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原本打算孩子们在活动时,收集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让生生之间试着相互解决问题,老师从旁协助。但是,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探究时间,却没有什么问题想提。这又该怎么办?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孩子立刻马上解决,可以延伸到课后,选择多种方式去解决。
最后一个环节,简单小结。不拖泥带水,告诉孩子我们一起种的树叫做知识树,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随着树的长大,研究也会变得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