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谣言 [复制链接]

1#
谣言:高辐射宇宙射线来袭,今晚 12:30 - 3:30请务必关机            来源:科学辟谣 时间:2019-08-15 10:21:59 辟谣专家:张双南
谣言:高辐射宇宙射线来袭,今晚 12:30 - 3:30   请务必关机
辟谣:

谣言:
   今晚 12:30 - 3:30请务必关机:电视已经宣布了这一消息。请仔细阅读一下和照顾好自己。告诉你其他的亲爱的亲人和朋友:今天晚上从12:30 - 凌晨 3:30,极度危险的、高辐射的宇宙射线将会贴近地球而通过。所以,请关掉你的手机,不要让你的手机靠近你的身体,可能会造成伤亡或者损坏。请告知这条消息给你关心的人,晚上记得关机,记得群发给你的朋友,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群发,电视播报中央13台新闻。
   辟谣:
   宇宙射线指的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各种射线,每时每刻都会到达地球,基本上无法预测。
   大部分低能的宇宙射线都被地球的电离层阻挡,剩下的伽马射线和中子以及高能的宇宙射线也都会被地球的大气层所阻挡,都不会对人类或者手机造成伤害。
   但是太阳的剧烈活动产生的高通量宇宙射线到达地球,会对地球的电离层产生比较大的扰动,将会干扰通讯甚至电力输送网络,然而也不会对人类或者手机直接造成伤害。
    这类太阳活动有时候是可以预测的,可以根据预测对重要的通讯和电力设备采取及时的保护。
  辟谣专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院 张双南
  复核专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前副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 张闯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14:42:15
分享 转发
TOP
2#

谣言:中国两个月内将发生7级地震

谣言:中国两个月内将发生7级地震    来源:科学辟谣 时间:2019-08-15 10:21:59 辟谣专家:何永年
谣言: 中国两个月内将发生7级地震
辟谣:

谣言:
  近期,湖北连续发生两次地震。网上随后流传一则题为《地震警示,湖北》的传言,称“中国地震局预报:未来两个月内中国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湖北、河南等地为重点……”。
辟谣:
  根据现今地震预测的实际科学水平,不可能做到“两个月内发生7级地震”的预测,世界上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这个所谓的“地震预测”或者“地震警示”是多年反复在各地出现的地震谣言,只不过是到了那里就把地名换成当地而已。这个谣言冒充中国地震局预报了两个月要发生大地震,编造“随着撞击大陆板块破裂,地球外壳逆转,XX、XX等地为重点,地震级可在7.3-8.0级。”还谎称看见了地震云,举出在哪个方向出现了地震云(科学证明根本没有地震云),蛤蟆成群结队是最多的等来“证明”他们的谣言。这些谣言已经有很多媒体和科普新媒体给与了反驳,各级地震部门也都进行了辟谣。
辟谣专家:何永年 中国地震局地震地质研究员
复核专家:陈会忠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地球物理研究员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14:42:25
TOP
3#

谣言:网友拍到地震云

谣言:网友拍到地震云 来源:科学辟谣 时间:2019-08-15 10:21:59 辟谣专家:陈会忠
谣言:  网友拍到地震云
辟谣:


  谣言:
  今天西安的云比较特别,非常美丽,但形状像放射性条纹图案,查了资料说是地震云。有网友说这预示着四川的地震。
  辟谣:
  天上的云和地震没有关系
  “地震云”的说法,一直在网上流传甚广,到底存不存在“地震云”?
  请大家查阅百度百科,“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目前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气象专业人士认为:从气象现测的专业角度分析,网上给出的各种地震云照片,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典型的云状,即透光高积云、絮状高积云和卷积云以及残留的飞机尾迹。这些所谓的地震云根本和地震没有关系。  
  网上关于地震云生成机理的描述,例如地热转变为云,地磁场变化生成及粒子发光等说法从天气动力学、云雾物理学、演体力学、热力学等相关科学角度分析,均不能成立。地球物理学家也从未观测到“地震云”出现时磁热光的变化,因此,关于地震云产生机理的分析也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天空中的云彩千变万化,展现了大自然的杰作。气象部门在长期气象观测中记载了很多美丽奇特的云状。每一种云的形成、变化和某种天气的演变大多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但是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气象学博士李汀认为“地震云是个伪科学概念”。 所有被指为地震云的云,在云的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多集中于高积云或层积云,因为它们比较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等“看起来怪异”的样子。所谓“地震云”就是气象观测中的一般云。
  
  所谓“地震云专家”,他们采用地震云预报的地震,发震区域往往是几百到几千公里,貌似“准确”。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个误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大大小小地震500多万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而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上千次,差不多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两三次。也就是说,任何人随口说句“今天全球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都稳赢不输,更何况“地震云专家”还把预测发生地震的时间尺度放宽到一个月以内,因此很容易做到预报地震的“次次命中”。
  揭穿这些地震预测术的方法非常必要。我们要认识到所谓的“地震云”是不存在的,那些拍摄到的“美丽云彩”与地震毫无关联。“地震云”就是伪科学谣言。
  辟谣专家:陈会忠 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团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研究员
  复核专家:沈萍 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团队 研究员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14:44:16
TOP
4#

谣言:美国月球背面秘密

谣言:美国月球背面秘密   来源:科学辟谣 时间:2019-08-15 10:21:59 辟谣专家:左维

  谣言:
  美国一直没有公开月球背面的照片,这是美国人的阴谋,因为美国人在月球背面发现了外星人,想隐瞒这个秘密。
  辟谣:
  在地-月系统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潮汐力使月球的自转逐渐减缓,最终导致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此后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从地球上始终不能完全看见月球的另一面,被称为月球背面。直到上世纪50年代晚期,人类对月球背面的认识依然很少。由于人们对于月球背面强烈的好奇心,就有了各种关于月球背面的奇思妙想。其中有一种想法是“先进的外星人在月球背面建立了基地,用来监视地球”。
  1959年,人类终于获得了第一幅月球背面影像,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但获得这第一幅影像的并不是美国而是苏联。1959年10月7日,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飞越月球,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见图1)。这幅影像虽然模糊,但依然可以看出月球背面以灰色调为主,很是荒芜,并没有看到外星人,更别说建立的基地。
  
  图1 月球3号传回的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图片来自网络
  自月球3号之后近60年的时间里,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又开展了110多次的月球探测活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有近70次,其中有14次探月任务(见表1)都成功获取到过月球背面的影像数据。
  表1获取过月球背面影像数据的探测任务列表
 
  美国在60年代共实施了五次月球轨道器系列任务,以不同的轨道高度和倾角对月球进行了环拍(图2),五艘月球轨道器累计拍摄的照片覆盖了99%的月球表面,从获取的月球背面影像中均未发现有外星人存在的迹象。
  
  图2 月球轨道器0~5号探测器轨道和所拍摄的月球正面(左)及背面(右)覆盖范围,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探测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更多更先进的月球探测器飞往了月球,获取了更多更清晰更全面的月球背面的数据。1994年美国发射的克莱门汀号环月轨道探测任务,获取了覆盖整个月球表面范围为95%的多波段影像数据,图像分辨率为100m(图3);2007年日本实施了月亮女神号月球探测任务,利用向前与向后的两个摄影机,拍摄月球表面的照片,获取了覆盖整个月球表面范围为92.4%分辨率约为10米的影像数据;2007年中国的嫦娥一号、2009年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2010年中国的嫦娥二号都实现了100%全月覆盖范围的影像数据,制作的全月影像图最高分辨率分别为120m、100m和7m,这些数据均对公众开放可从各国数据网站上下载获取,所有获取到的这些高精度分辨率影像都更加确认了月球背面没有外星人,也没有任何生物的存在。
  
  图3 克莱门汀号(Clementine)获取的月球正面(左上)、月球背面(右上)、月球北极(左下)和月球南极(右下)的影像图,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是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坑内,这是中国也是国际首个开展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探测器,嫦娥四号着陆器携带的地形地貌相机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携带的全景相机获取到了月球背面月表丰富的影像数据(图4-5),极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背面月表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的了解与认知,从这些获取到的详实数据与信息中依然没有发现有外星人或其他生物。
  
  图4 嫦娥四号地形地貌相机和全景相机拍摄到的月球背面月表影像图,图片来源Nature Geoscience 12,APRIL 2019,222-223 www.nature.com/naturegeoscience
  
  图5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获取的月球背面环拍全景图,图片由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制作并提供
  辟谣专家: 左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研究员
  复核专家:武向平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员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14:46:16
TOP
5#

谣言:百慕大魔鬼三角的灵异事件

谣言:百慕大魔鬼三角的灵异事件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家 时间:2019-09-24 17:08:00 辟谣专家:惠家明

作者:惠家明
编辑:Yuki

百慕大是大西洋上的小岛,人口不到10万,离北京有一万公里之遥。照理说,这个地方与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关联。然而,一提起百慕大的名号,当代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在我们从小读到大的课外书里,“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出镜率相当之高。所谓的魔鬼三角一般是指百慕大、迈阿密和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连成的三角形区域。传说中,这个地区灵异事件频发,无论是飞机还是轮船,一进来就凶多吉少。



(百慕大魔鬼三角图示。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说法认为,百慕大魔鬼三角存在时空隧道,会把飞机传送到陌生的世界,而乘客也就此“人间蒸发”。还有的人甚至把魔鬼三角和亚特兰蒂斯神话,或是外星人联系起来,猜测那些失踪人口是被神秘势力捉走了。

些灵异故事确实很吸引人,简直能拍成好几部科幻大片。不过,大家可千万别当真。现实中的百慕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禁地,也没有你向往的时空隧道,有关它的故事大部分是通过编造和扭曲事实得来的。 所谓的魔鬼三角本质上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流行文化现象。


(现实中的百慕大是一片安逸乐土,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图片来源:(WT-en) Legrospaumé|Wikimedia Commons)

魔鬼百慕大,究竟多可怕?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灵异事件听上去神秘莫测,其实也不外乎这两类:要么是船只失事,要么是航班失踪。可是要问魔鬼三角究竟“吃”掉了多少轮船飞机,相关的论著作品也拿不出精确的数字。有民间爱好者曾统计过,该地区200年来一共有900余起交通失事,但这一数字很可能有所偏颇 [1] 。实际上,推崇“魔鬼三角”的民间专家们从没想过用惊人的统计数字来吸引目光,而是靠那些扑朔迷离的个案故事。

在船只失事类故事中,最常被用来佐证魔鬼三角恐怖程度的是军舰失踪案和幽灵船(在海上如幽灵般漂荡,没有人驾驶的船),经典案例当属“独眼巨人号(Cyclops)”和“卡罗迪林号(Carroll A. Deering)”。独眼巨人号是海军运输舰,船上载员300多人,排水量近两万吨。1918年3月,它满载着矿石出发,结果在途径魔鬼三角区的时候突然失踪,连船带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2]。设备强大、吨位相当于轻型航空母舰的钢铁巨船居然会莫名其妙消失,甚至连痕迹都没留下,这确实让人很诧异。

  
(独眼巨人号运输舰旧影。 图片来源:Photograph was taken by the New York Navy Yard|Wikimedia Commons)

相比之下,幽灵船卡罗迪林号的经历就被描述得更加诡异。这艘多桅帆船建于1919年,平时就负责在百慕大附近海域拉货物,结果刚下水没两年,船就不见了。直至1921年,人们在美国北卡州海岸发现了它,船体是完好无损,可是船上的人居然一个也没有了 [3] 。

同样的,军机失踪案也是广为流传。1945年12月,五架轰炸机外出训练,在百慕大附近海域信号消失。紧接着,海军派出一架水上飞机前去搜救,可是搜救飞机不久之后也失踪了 [4] 。加在一起,这一天共有6架飞机和27名飞行人员失踪。

(失踪的海军轰炸机旧影。图片来源:Lt. Comdr. Horace Bristol|Wikimedia Commons)

除了这几个经典案例,百慕大三角的灵异故事还有不少,但故事结构都差不多,讲的大多是某类交通工具到了该地区就无端失踪的案例。乍一听上去,百慕大好像确实邪门,并且给人们灌输了这样的观念:“百慕大三角非常危险,交通工具的失踪有悖于生活常识,无法用科学解释,而只能引入时空隧道或者外星人的概念才能讲得通”。但实际上,这种观念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因为百慕大并不危险,该 地的交通失事案完全能用科学解释 ,并且被拿来和时空隧道或者UFO扯在一起更是毫无根据。

全球最危险海域,百慕大连前十都排不上?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和魔鬼三角有关的交通失事案确实存在,另有少部分是凭空捏造,当时的新闻报纸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它们被夸张的成分实在太多,而一些重要的细节又被故意抹除。

客观的说,军舰军机失事是一件很遗憾、但也很常见的事。 就说过去这两年,我们的南亚邻国几乎每个月都会坠毁一架军机,海军事故十年来也有30多起,而全世界范围内军舰潜艇失事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而在GPS还没有诞生、计算机还没广泛应用、飞机还在用螺旋桨、天气预报多半靠猜的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百慕大三角海域有飞机轮船失事完全算不上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更何况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统计过全球航运事故高发地排名,最容易失事的地区是日本海、地中海、波斯湾等地,而百慕大连前十名都没排进去 [5] !而且,船只或飞机在茫茫大海中失事,要寻找其残骸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捞针”,所以人们很难发现其踪迹,容易形成一种“无端端失踪,没留下任何痕迹”的错觉。

至于所谓的幽灵船,那更是一点也不稀奇。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岸仅2017年就漂来了100多艘幽灵船。这些船只的主人可能在海难中逝世,而尸体被海浪冲走。也有可能本来是停在码头无人看管,后来缆绳断了,就被冲进了大海。百慕大三角区的一些幽灵船,很可能就是这么出现的。另外像前面说的卡罗迪林号,据当时的目击者称,它应该是遭到了海盗袭击,船员逃走或被杀死,所以被发现时才空无一人。

除此之外,有一位叫拉里·库社(Larry Kusche)的飞行员(同时也是图书馆学硕士)从自己的驾驶经验和文献记载出发,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揭穿百慕大的真相 [6] 。他发现,以往有关船只飞机失事的灵异故事中, 都抹去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天气 。


(百慕大附近海域的飓风。 图片来源:Image by Jesse Allen, based on data from the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at NASA-GSFC |Wikimedia Commons)

百慕大附近海域经常有飓风或雷暴天气出现,这对海上交通来说是个很大威胁。像独眼巨人号,其事故报告中就已经提到,船只很可能是遇到了时速50-70公里的暴风雨而沉没。在此之外,该地区很多船只航班失踪案件的当天都有恶劣天气发生。不过,热衷魔鬼三角的“忠粉”却故意不提天气的事,以增加事件的神秘属性。毕竟,如果失踪案只是恶劣天气的结果,那可能就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了。

一场流行文化的狂欢

总的来说,百慕大附近海域的交通失事案算不上灵异事件,完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所谓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也不是什么自然界现象,更不是科学家发现的学术成果。

但如果要问百慕大魔鬼三角是否存在?那我们应该回答:它确实是存在的—— 不是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作为虚构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的书本、电视、网络和脑海中。

  
(百慕大魔鬼三角作为虚构的文化现象存在。图片来源:Wallpaper Abyss)

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自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文化产品。 它的提出者文森特·加迪斯(Vincent Gaddis)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科研工作者,而是一个作家。1964年,他写了一篇名叫《死亡百慕大三角》的文章发表在《大船》(Argosy)杂志上。关键在于,这个杂志其实是一本流行文化杂志,上面发表的内容大部分是虚构小说,相当于我们中国人熟知的《故事会》。而《大船》杂志改名之前叫《金船》,定位是一本儿童文学杂志,相当于我们小时候读的《童话大王》。

试想一下,假如有人在《故事会》或是《童话大王》发了篇文章,讲了讲某地频发的灵异事件。你会觉得这是虚构的小说,还是真实存在的事件?

搞了半天,百慕大三角本就是文学创作出来的,和自然科学研究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百慕大三角的概念确实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这一海域是上世纪的热点地区。此地西部靠近著名旅游胜地弗罗里达,南边是冷战交锋前线古巴,中部又有重要的大西洋贸易航线。而在时间上,它又刚好赶上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UFO热”。一口气蹭了四个热点,百慕大三角想不火都难。一时之间,各类有关百慕大三角的杂志、电视节目、B级电影、文化衫等等周边文化产品喷涌而出 [7]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受到启发,甚至拍了部科幻大片《第三类接触》。后来,百慕大三角的说法传入中国,成了不少80、90后的“集体记忆”。

  
(百慕大三角,曾经蹭了度假胜地佛罗里达的热点。
图片来源 :Daniel Christensen|Wikimedia Commons)

由此看来,百慕大三角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精彩内容,甚至还激发了我们身边许多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兴趣。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还给百慕大以真实的面貌,而不是博人眼球的虚影。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14:56:27
TOP
6#

谣言:龙卷风究竟能否预报?

谣言:龙卷风究竟能否预报? 来源:科普中国融合创作 时间:2019-09-24 17:08:00

  受东北冷涡以及蒙古气旋前侧低压带共同影响,2019年7月3日下午铁岭地区出现龙卷、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天气雷达显示,强回波从铁岭昌图县进入开原市西北部金沟子镇,向东南方向移动到开原市区附近。开原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在17时25分到37分观测到开原市区出现龙卷,气象站测得的最大瞬时风速为23.0米/秒(9级)。


(图片来源:辽宁开原龙卷风网友拍摄视频截图)

 

  龙卷风究竟能否预报?
  现阶段,科学家关于龙卷风预报的共识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不可能提前1小时以上定时、定点预报。

  龙卷风预报难点在于其尺度小、发展快。

  原中央气象台台长李小泉说,出现龙卷风,就好比手划拨过水面后,水面肯定会出现漩涡,但很难判断出具体在哪个点会出现漩涡。龙卷风预报也是如此。冷空气侵入暖湿气流旺盛的地区,会引起强对流天气,但具体到哪个点会出现龙卷风,则几乎不可预测。

  那么,能不能用数值模式,通过物理方程反映龙卷风的生成和消亡,从而进行预报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龙卷风形成机理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从文献上看,即便在美国,科学家仍然在分析机理,甚至刚刚找到能够“自圆其说”的科学假设。

  另一方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薛明认为,由于尺度过于精细,龙卷风预报所需要的数值模式分辨率要比当前高一个量级,现有的计算机根本不可能做到。

  美国于2015年前后开展了为期十年的项目,通过高分辨率模式做龙卷风集合预报,但业界对此有很大争议,很多科学家认为十年时间几乎不可能完成。这也是为何业界很多科学家认为“提前1小时以上的龙卷预报是气象界中最难的问题之一”的原因——现阶段,它的预报几乎无解。

  

  实时监测龙卷风也同样困难

  龙卷风不能预报,监测也同样困难。

  当前观测龙卷风的主要手段为雷达。但地球是圆的,雷达观测会产生仰角,存在近地面层的盲区;雷达6分钟扫描一次,很可能漏掉短寿命龙卷风;其分辨精度不足以捕捉小尺度的龙卷风,不可能直接观测,只能通过观测龙卷风形成的征兆,进行判别。

  龙卷风分为两种:

  ①由超级单体引起的龙卷风的征兆是可能被雷达“抓住”的;

  ②另一类是地面切变线附近生成的龙卷,雷达基本监测不到,但此类龙卷相对也较弱,占了每年全世界所发生龙卷的一大半。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教授俞小鼎研究龙卷风很多年,他说,通常来说,超级单体包含有持久深厚的尺度为几公里的中气旋,多普勒天气雷达通常都可以通过径向速度图识别距离雷达150公里以内的中气旋,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往往会出现一个“钩型回波”与径向速度图上的中气旋对应;若中气旋强度较大,并且底高较低,则被视为利于产生龙卷的征兆,在江苏、安徽、上海、广东、海南、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等龙卷相对多发区,需要马上发布龙卷警报。

  除了中气旋,有时在超级单体中气旋中还可以识别一种被称为“龙卷式涡旋特征(TVS)”的更小尺度涡旋。

  当这种TVS出现在靠近地面位置时,意味着龙卷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对应的龙卷发生概率在70%以上。也就是说,中气旋中靠近地面TVS特征识别确实有较大概率确认为龙卷,但已经几乎没有预警时效,对于较长生命史龙卷,仍然具有预警价值。

  只是在中国,绝大多数龙卷生命史都很短,因此在观测到中气旋内靠近地面处出现TVS时,预警为时已晚~因此多数龙卷预警建立在观测到较强中气旋的底部出现在距地面较低位置(通常为1公里以下)基础上。

  就江苏这些年情况而言,最大限度提前预警时间为10分钟至20分钟。

  以江苏为例,一年平均有10个超级单体,其中只有10%至15%的概率会形成龙卷,而且龙卷强度和超级单体强度没有直接关系。也正因为样本如此之少,很多预报员凭自身经验几乎很难判断龙卷。

  不能预报,监测也难。

  那龙卷风预警怎么做?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龙卷风的专门预警

  俞小鼎认为,在江苏、安徽、广东、海南等龙卷相对多发区,当出现超级单体时,就应当盯着其发展情况,并关注有利于龙卷的环境背景条件,一旦发现有龙卷征兆,就应发布预警。而这样平均也就预留出10分钟至20分钟时间。因此建立龙卷和强对流警报快速自动生成和发布系统至关重要,从预报员决定发布龙卷警报,到警报到达用户或各类媒体手中的时间不应超过3分钟。

  那么是否可以缩小预警区域大小呢?

  目前技术上还很难做到……

  如果硬要缩小预警区域,结果就会是更多的漏报率

  科普时间到!戳图↓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14:59:26
TOP
7#

谣言:月亮背面有什么

谣言:月亮背面有什么 来源:科普中国头条推送 时间:2019-09-24 17:08:00 辟谣专家:Sheldon
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在未来的一个月里,嫦娥四号将成为人类第一个在月亮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并为我们发回它在月亮背面看到的一切景象。中国什么要搞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有哪些精彩看点?请看Sheldon本期的科学漫画。
作者 | Sheldon审稿人 | 王倩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科技质量处处长文章由腾讯科学“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资料来源:1. 赵薇, 余晓洁. 中国探月“绕”“落”“回”三步走[N]. 新华社.2. 李松, 白国龙. 嫦娥四号将搭载4台国外科学载荷, 计划2018年前后着陆月球背面[N]. 新华社.3. 倪伟. “嫦娥四号”月球车首亮相面向全球征名, 年底奔月[N]. 新京报.4. 张巧玲. 欧阳自远院士描绘嫦娥工程后续蓝图[N]. 科学时报.5. 张素. 中国探月工程科学家展望“嫦娥五号”[N]. 中新社.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15:01:31
TOP
8#

谣言:“超级月亮”会引发自然灾害

谣言:“超级月亮”会引发自然灾害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4 17:08:01

     说到“超级月亮”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只要是有关于超级月亮的新闻,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它的谣言也不少。其中,有说法称超级月亮这个名词是人为杜撰的;还有说法称超级月亮会引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因为2011年出现超级月亮时,日本发生了9.0级强烈地震。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超级月亮这一名词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1979年,美国占星师理查德·诺艾尔把超级月亮定义为:当新月或满月时,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的现象。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轨道呈非标准椭圆状,月亮一年内绕地球转12圈多,每一圈月亮都会经过近地点,最近的时候离地球约35.6万公里,如果月亮经过近地点时恰好赶在满月附近,满月会显得格外大,称超级月亮。
     不过超级月亮并不神秘,平均下来一年大概会发生4~6次超级月亮。当满月从地平线升起时(即近点月),我们看到的月亮似乎比它升到天顶时更大、更明亮,近点月比远点月大将近14%,亮度也会提升30%。但由于地月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月球公转轨道的微小变化,所以月亮这种大小、亮度的变化,其实人的肉眼是不太容易觉察出来的。
     2011年3月出现超级月亮时,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不少民众都怀疑是超级月亮作用的结果。超级月亮真的会引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吗?对此,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地月距离与地震或者火山喷发有何关联,即便有火山和地震发生,也是因为地球自身的原因。当前科学界公认的是,地月之间的距离变化只会影响江海的潮汐。
     本文由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副主任刘乃金研究员进行科学性把关。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19-12-29 15:03:45
TOP
9#

谣言: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谣言: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4 17:08:01
  

7月6日傍晚,新疆博乐市上空出现了罕见的火烧云奇观,瑰丽的晚霞映照着城市的上空,特别美观,这种景象一年内很少出现。(胡维斌/人民图片)
  
入夏以来,每到大雨初歇的傍晚时分,天空就会被火烧云“染红”,满天云彩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五彩斑斓。那么,这绚烂的火烧云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它对天气又有什么意义呢?
据天山网报道,资料介绍,火烧云,又叫早霞和晚霞,大多出现在6、7、8月份的夏季和盛夏时节。东方网补充道,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属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位于天空的西部,一般是红彤彤的。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
这绚烂的火烧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国新闻网介绍,火烧云的形成原因是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重庆晨报》补充道,太阳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空气中漂浮的灰尘和水滴等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散射作用,将各色光线分散开来。傍晚时,斜射的太阳光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因散射作用而减弱得更厉害,其中,减弱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最少的是红、橙色光。这些减弱后以红、橙色光为主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了鲜艳夺目的彩霞。
那么,火烧云的出现对天气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天山网介绍,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的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或火烧天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得不好;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该判断结果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张颖)
本文由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进行科学性把关。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06 07:19:18
TOP
10#

谣言:天宫一号器件对地面造成损害

谣言:天宫一号器件对地面造成损害[p=20, null, center]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4 17:08:02

     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 (记者 王欲然)外交部发言人耿爽4月2日主持例行记者会并答问。
    会上,耿爽在回应有关天宫一号器件是否会对地面造成损伤的问题时称,据中方有关部门监测分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北京时间4月2日上午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再入地点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这个表述应该是相当明确的。据我了解,目前没有发现对地面造成损害。
    全文实录如下:
    问:中国政府今天宣布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一些外国天文学家称它很可能落在法属塔希提岛附近,你是否知道天宫一号的残骸具体落在南太平洋的哪个位置?
    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今天已经发布了消息,相信你已经看到了。在他们发布的消息之外,我没有进一步的细节可以向你提供。
    这里我想补充强调,中方始终高度重视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一直按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处理此事。中方多次向联合国外空司通报有关情况,保持信息公开透明。
    问:据今日上午消息,哥斯达黎加执政党公民行动党候选人卡洛斯·阿尔瓦拉多赢得总统选举。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注意到哥斯达黎加最高选举法院已经宣布公民行动党候选人卡洛斯·阿尔瓦拉多当选总统。作为哥斯达黎加的好朋友、好伙伴,中方对阿尔瓦拉多先生表示热烈祝贺。相信在他领导下,哥斯达黎加政府和人民将在国家发展事业中不断取得新成就。
    中方愿同哥方一道,持续深化各领域友好合作,推动中哥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问:关于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中方是否已确认其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或是否已确认所有器件都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毁?
    答:我刚才在回答提问时已经说过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有关消息。我可以再介绍一下,据中方有关部门监测分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北京时间4月2日上午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再入地点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这个表述应该是相当明确的。据我了解,目前没有发现对地面造成损害。
    追问:我可以理解为目前中方已经确认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吗?
    答:我可以再重复一遍,据我了解,目前未发现有对地面造成损害。
    问:上周,美国佛罗里达州警方公布了一起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案件。该留学生是一名26岁的中国公民。警方表示,他在2月初因签证问题被拘留,移民局认为其违反相关法律,将被驱逐出境。警方又表示,其被驱逐出境原因是他在美国购买2支半自动步枪和子弹,且形迹可疑,所以被同学上报。你是否了解此案?是否对其提供了领事保护?对警方公布的情况有何回应?
    答:我不了解你说的具体情况,可以会后帮你询问一下。
    外交部将于4月3日(星期二)上午9:00在新闻发布厅(南楼蓝厅)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介绍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有关情况,欢迎大家参加。明天下午的记者会正常举行。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06 07:21:10
TOP
11#

谣言:北京暴雨谣言

谣言:北京暴雨谣言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6 辟谣专家:方翀

    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李楠桦)近日,有消息称6月22日中午到夜间,北京将有特大暴雨、极大的狂风和强烈雷电覆盖北京全境,已经大到雷达回波无法测量的上限。建议这两天上班的请假,千万不要开车上路,不要经过低洼地带,绝对不可以进入山区。
    对此,记者向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求证了此消息的真伪。方翀告诉记者,一般风力在十级之上,方可称为“狂风”,目前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北京地区22日中午到夜间可能有6到8级阵风,并不能达到“狂风”的级别。另外,降雨的级别也没达到“特大暴雨”,预计会有暴雨和局地大暴雨。
    针对“雷达回波无法测量”的措辞,方翀称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北京处于中纬度地带,风力和雨量都不是最大的地带,不管是雷达或者自动观测站,都很难超过测量上限。
     对于即将来临的降雨过程,方翀提醒公众要做好相关防范,预计22日下午到夜间,北京沿山地区降水比较强,山区可能会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晚上市区雨量较大,地势较低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内涝情况,出行注意关注预警信息,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暴雨科普: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者为暴雨;大于或等于100毫米者为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00毫米者为特大暴雨。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现在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24小时雨量为1870毫米。中国最大暴雨出现在台湾省新寮,24小时雨量为1672毫米。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但适度的暴雨又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可用来兴利。
TOP
12#

谣言:“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谣言:“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6 辟谣专家:李汀、赵克常

    人民网北京8月14日电 近日,我国四川省九寨沟县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州精河县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立即引发了网友热议,朋友圈源源不断地涌出一批“事后诸葛亮”们,声称各地民众碰巧拍摄到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就是能够预测地震的“地震云”。那么,“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据四川省地震局报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表示,“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对此加以反驳。而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所以并不能通过卫星云图来准确预测地震发生。
    据大河网报道,那些看似怪异的“地震云”,如波状层积云、透光高积云等,其实只是很常见的云,只不过碰巧出现在某次地震前而已。以透光高积云为例
,据中国江西网报道,透光高积云就是市民看到的“排骨云”“鱼鳞云”等,其特点是云层较高,云块较薄且轮廓分明,有扁圆形状、瓦块状、鱼鳞片状或是水波纹的密集云状,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云块间通常有明显缝隙,即使无缝隙,云块边缘也较明亮,一般存在于高空。透光高积云是强冷空气到来时,可能会出现的一种云层,它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为降雨云团,俗话说:“天上鱼鳞鳞,地上雨淋淋”,指的就是这种云,
所以透光高积云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云,当然它也并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p=26, null, left]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老师赵克常在接受人民网科技频道采访时还表示,“网络上有成千上万条关于预测地震的信息,从概率上说,因为基数比较大,所以可能会出现报对的情况,但这也只是恰好而已,并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副教授酒井慎一在接受人民网科技频道采访时也表示,地震发生前的确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但很难证明这些现象是否为地震的前兆,而且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地震预测尚处于研究阶段,要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实习生贾越乔)
    本文由中国气象局科普中心教授王海波进行科学性把关
TOP
13#

谣言:地震相关谣言

谣言:地震相关谣言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6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高黎明)由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人民网科普中国主办的“说说身边的谣言——2017全国科普日特别策划”有奖征集活动已经结束,此次活动收到了广大网友的近万条留言,人们纷纷写下自己听到的谣言和看到的愚昧行为。其中就有不少与地震相关的谣言,如在地震前发现动物异常,各地出现“地震云”,在地震后发布“某地即将发生地震”等。这些谣言不仅不利于救灾,还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粉碎这些谣言、谬论。


    网友调侃宠物不能预感到地震(微博截图)
    谣言一:动物可以预感到地震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有些动物在地震断层破裂前会有些感知。但据《钱江晚报》报道,实际上用动物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情况很复杂、没有规律,科学家们不能用这种“经验之谈”来预测此类重大事件。再者,动物的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饥饿、领土之争和气候变化等,因此不见得动物有行为异常就可能要发生地震。【详情】
    ]
    “地震云”谣言引发民众担忧(微博截图)
    谣言二:地震前会有“地震云”
    看似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都只是几种常见的云彩,它们碰巧出现在了某次地震前,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能够预测地震的“地震云”。据四川省地震局报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表示,“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对此加以反驳。而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所以并不能通过卫星云图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详情】

    震后出现“某地将地震”的谣言(微博截图)
    谣言三:某地即将发生地震
    一旦发生地震,网络上就会出现不少“某地即将发生地震”的消息。这些消息总会让当地百姓人心惶惶,例如据人民网“求真”栏目报道,北京时间2016年7月31日17时18分,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东经111.56°,北纬24.08°)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发生后,网络上迅速出现了大量相关信息,其中不乏故意制造的谣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只有政府有权发布地震预报,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因此切勿相信与地震有关的一切非官方信息,更勿传谣,不让谣言造成二次伤害。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06 07:25:47
TOP
14#

谣言:把身体埋进沙子里会致命

谣言:把身体埋进沙子里会致命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6 辟谣专家:张芃

    很多人喜欢在沙滩上玩沙子埋人的游戏,而网上却有传言说,这种“沙滩埋人”的玩法其实很危险,因为沙子一旦进了水,就会把埋在沙子里的人吸住,无法自拔。真有这么危险吗?为此,央视《是真的吗》栏目记者来到秦皇岛北戴河的沙滩来探寻真相。
[    ]
    记者先找到一位女性志愿者来验证。第一位志愿者平躺在沙滩上之后,记者开始铲沙子,把志愿者的身体埋严实。接下来进行第二步浇水,用来模拟海水涨潮时,人躺在沙子中被水浸湿的情景。记者用小水桶浇了十几次,才把志愿者身上的沙子全部浸湿,沙子的覆盖看起来更均匀了。
    在身上的沙子被浇水后,志愿者感到似乎每一处血管都被压迫着。那么,志愿者到底能不能脱身呢?
[    ]
    尝试了多次,志愿者都没能从沙子下起身,并且感到越来越没劲。最终在记者拨开部分沙子后,她才得以脱身。这样看来似乎网上的传言的确有道理。不过,会不会是因为这位志愿者是女生,力气小,所以才不能起来呢?
     接下来记者又找来一位身材健硕的男性志愿者。很快,第二位志愿者就被沙子盖得严严实实了。然后将身上每一处沙子都均匀的浇上了水。这位身材健硕的志愿者能不能脱身呢?
[    ]
    当志愿者尝试起身时,胸口的沙子出现了明显的裂缝,但是经过几次尝试,他最终都没能起来。经过两次实验,两位志愿者都没能脱身。那么,为什么沙子被浇了水后,埋在下面的人可能会出不来呢?
[    ]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芃表示,“当沙子没有被水浸湿的时候,沙子之间有空隙,一旦沙子被水浸透,空隙就被水填补了,那么,外面的空气就不可能跑到人体下方,这个时候人主要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正上方的沙子的重力,另外一个是从上而下的空气的压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力”。
    专家告诉我们,即使部分位置承受了单向下的空气压力,这个力也让人难以反抗。同时,专家还表示,造成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水进入沙子的空隙后,在表面张力的等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沙子会变得有黏性,比如干沙子很难塑形,但湿沙子就能堆出城堡,这就是湿沙子有黏性的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芃说,“一粒沙子的运动就会带动另外一粒沙子,两个沙子是这样,这沙滩上成千上万粒沙子也都是这样,这就被连成一个整体了,这个时候人要想站起来,需要面对的就不光是自己正上方那一部分沙子的压力,还包括周围这一大片沙子所产生的压力,这很难克服”。
    专家还提醒我们,我们用小水桶浇的10桶水,约为一两次海浪能覆盖在人身上的水量,试想如果此时遇上海水涨潮,你会被埋在沙下无法逃离,后果可想而知。有新闻曾报道,在厦门的海滩上就发生过这样惊险的一幕。一男子与女友挖沙自埋,遇海水涨潮被困沙中无法自拔。消防官兵到达现场后,发现被困男子胸部以下位置全部被沙子掩埋,身体因长期浸泡出现微抽搐,大约40分钟后,被困男子才被救出。
    在此提醒网民:如果在沙滩玩“沙子埋人”的游戏,不要埋太深,并且一定要远离海水,以免发生危险。 (记者孝金波 实习生扶倩羽整理)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06 07:28:15
TOP
15#

谣言:天气阴暗就是雾霾惹的祸

谣言:天气阴暗就是雾霾惹的祸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6

    每个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觉醒来,发现窗外天气阴沉、不见阳光,空气似乎也浑浊不清。这时,很多人不自觉地就会想一定又是雾霾惹的祸。可有时并不是雾霾在“捣鬼”,而只是单纯的阴天而已。那么如何区分阴天和雾霾天呢?
[    ]
    2016年11月19日上午,江西省多地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摩天大楼耸立在雾中如“空中楼阁”。
    首先,从气象学定义的角度来说,阴天和雾霾天有着本质的区别。据《中国气象报》报道,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康志明指出,判定是否是阴天要看云量,阴天时天空基本上被云层遮蔽并且没有太阳光照;而雾和霾的判定主要看“能见度”,并且二者不可混为一谈。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变得混浊并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这些颗粒物主要来自自然界以及人类活动。由此可见,阴天主要是高空天气现象,而雾霾天则是近地面天气现象。
    其次,阴天不等于空气污染。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只要看不到蓝天,就以为空气陷入了被污染的状态,实际上这样的认识是不准确的,空气质量的好与坏要看污染物在空气中所占的比重,可通过仪器检测得出准确数据。人们对空气的感觉是相对主观、抽象的,所以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还应以监测数据为准。
    就如同《西安晚报》曾报道过的一样,2011年11月18日的古城西安一整天都被雾霭笼罩,看上去灰蒙蒙的一片,但是市环保监测数据显示的空气污染质量为“良”。西安
市环保局相关人员表示,这是[p=26, null, left]降水之后出现的以雾为主的阴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雾霾天,所以空气质量还不错。
    所以,在判断天气是阴天还是雾霾天的时候,应理性客观,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对于天气的抽象感觉来判断。可通过相关的天气实时平台、权威媒体等渠道查询空气质量指数,并以此为标准对阴天和雾霾天进行区分,而不是只要天气不太好就“赖”给了雾霾。(杨新)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
TOP
16#

谣言:地球动怒会如何

谣言:地球动怒会如何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6

    今年3月27日,俄罗斯堪察加坎巴利内火山在沉寂了近250年后突然喷发。央视网报道称,火山喷发时,勘察加半岛上空飘扬着五、六千米高的火山灰柱,产生的火山灰痕迹甚至在卫星地图上也看见。
[    ]
    2016年2月,摄影师Gabriel Barathieu深入法属留尼汪岛的富尔奈斯火山,近距离拍摄了一组火山喷发画面。
     火山喷发与地下岩浆的补给和积累相关
     火山为什么会突然喷发呢?据《科技日报》报道,研究表明,小且频繁的火山喷发是由岩浆补给活动引起的,岩浆补给的过程会给岩浆房围墙带来压力,当岩浆房围墙的压力达到断裂点时,就会发生小规模的火山喷发;而较大且不太频繁的火山喷发是由地下低密度岩浆缓慢积累导致。

     火山喷发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据央广网介绍,火山喷发时,火山气体和火山灰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对气候和航空运输等造成影响。
     有研究称,高纬度的强火山爆发可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多年影响。中国新闻网在报道中指出,科学家们认为,如果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季发生大规模火山爆发,那么便会造成北半球温度显著下降;火山爆发后8-9个月内,大气和太平洋洋流循环都可能因此产生变化,令太平洋中西部的信风减弱,造成类似厄尔尼诺现象的效应。如环球网报道的冰岛在1783年拉基火山喷发,当时的火山活动不仅改变了当地气候模式,还造成不列颠岛许多人的死亡,欧洲西部农业减产,饥荒蔓延。
     与此同时,火山灰对航空运输业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国际在线提到,专家认为火山灰烟尘主要来源于火山的堆积物和岩浆,可以飘浮到海拔8000米的高空,形成火山灰云团。火山灰云团所在的高度正是喷气客机飞行的高度,大量烟尘颗粒会阻塞飞机的气流阀门,并引起发动机故障;火山灰中含有玻璃颗粒和岩石粉末,一旦粘附在飞机发动机叶片或机体表面,会导致引擎停转,机身损坏,从而引起重大航空事故;火山灰激起的烟尘还可能威胁到所有飞机外部的传感器,在过去20年间,火山烟尘导致的飞机故障已有80多起。火山喷发后会对空中交通造成最长6个月的影响。
     虽然火山喷发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灾难,但央广网也提到,火山喷发也能给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我国虽没有现代火山活动,但新生代火山分布广泛且有可能喷发
     据《齐鲁晚报》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唯独没有出现过现代火山活动。
     虽然没有现代火山活动,但新生代火山在我国的分布却极其广泛。据《光明日报》介绍,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故我国的火山属于大陆边缘和板内火山。火山分布在成因上与两大板块边缘有关:一是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形成我国东部大量的火山;另一是受印度板块碰撞的影响,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火山的分布。
     新华网提到,据中国活动火山监测与研究的创始人刘若新介绍,长白山是目前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在最近一万年以来至少发生5次喷发,
     特别是距今800多年的大喷发是全球近两千年来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事件。
    那么长白山火山会喷发吗?日本学者谷口宏充汇总研究结果称,长白山受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板块运动影响,截至2019年底的喷发概率为68%,截至2032年底的概率为99%。
(温远灏)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
TOP
17#

谣言:“瑞雪兆丰年”

谣言:“瑞雪兆丰年”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7

     很多人喜欢下雪,因为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雪景,可能还会迎来一个丰收年,正所谓“瑞雪兆丰年”。然而过度的或者不适当的降雪也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雪害。
[     ]
      2013年02月18日晚,南京普降暴雪。(图片来源:卢辉/中新网)
     什么是雪害
      常见的雪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风吹雪为代表的交通雪害;另一类则是以冬作物雪害或牧区雪害为代表的农业雪害。我们对交通雪害可能比较熟悉,它是指由于积雪或者雪崩从而导致交通设施无法正常运作、交通堵塞或造成交通事故的雪害。中国气象局刊文介绍,农业雪害一般是指冬季降雪过多、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过长,致使冬作物、畜牧业、林木生产以及农业设施等遭受的损害。
       交通雪害常见类型
     在交通雪害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由风吹雪造成的灾害。据中国山东网报道,风吹雪是指由气流挟带起分散的雪粒在近地面运行的多相流,又称风雪流,简称吹雪。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流体,较大的风速以及飞扬的雪沫很容易影响视线和交通的正常运行,从而极易造成交通事故。此类雪害常发于我国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冬季,如新疆、内蒙古自治区等。
      农业雪害危害大
      降雪过度或不适当是如何对农作物造成影响的呢?据中国气象局介绍,冬作物雪害的指标为越冬期雪层厚度持续4个月超过5厘米,遭受雪害的主要原因是深厚雪层下温度较高,光合作用微弱而呼吸作用旺盛,作物体内糖分大量消耗,形成饥饿状态。同时,雪层下的植株还易受真菌(雪霉病和菌核病)的危害,使叶片及基部组织腐败而全株死亡。牧区雪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于草场的破坏,草场被积雪淹没,从而致使牧场家畜采食困难。
      如何防治雪害
      那么面对雪害,我们应当如何防治呢?首先对于交通雪害,可以通过建造防雪林、阻雪堤来进行防治,并在交通雪害易发段及时开展除雪工作。对于农业雪害,可以通过培育新的防雪害作物品种,储备干牧草,及时转移相关家畜、财物等来降低雪害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杨正)
     本文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主任工程师王海波进行科学性把关。  
TOP
18#

谣言:太阳进入暮年即将死机

谣言:太阳进入暮年即将死机    来源:科学辟谣 时间:2019-10-24 22:03:01 辟谣专家:赵永恒

      作为地球能量的驱动机,太阳这颗恒星一直备受关注,它的变化关乎人类命运。比如最近关于“太阳死机”的传言“死灰复燃”,并言之凿凿称“我们的太阳正在逐渐停止工作,甚至可以说正逐渐进入暮年!因为不少科学家发现,太阳近期所分泌的太阳黑子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所分泌出的太阳光温度比以往都要变低。如果长期以往这样下去的话,太阳所折射出的太阳光将没有任何的光照作用。”为了证实其权威性,还标注此消息来源为美国太空空间站。
      首先,“美国太空空间站”并不是一个真的存在的机构名称。
      其次从科学角度来看,目前恒星结构与演化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太阳的寿命是100亿年,但是它目前才只有50亿年,正值壮年,处于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远未到死机的“年龄”,所谓的“步入暮年”之说言过其实。
      那么,既然被称为恒星,那是不是真的可以永恒存在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恒星演化理论中,恒星也会经历“死亡”过程。目前可知,恒星最终会走向三种结局:白矮星、中子星和我们更为熟悉的黑洞。比如,太阳就将在50亿年后进入到红巨星阶段,慢慢“走向死亡”。表现形式通俗来说就是:内核向里收缩,外壳向外膨胀(最终会“吞噬”地球,也就是《流浪地球》中所描述的最后场景),最后外壳散掉,归于星际,留下一个白矮星。
      虽然目前的太阳非常稳定,但是内部也会有一些微小的活动,比如文中所提到的“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呈现波浪式、正旋式的周期性活动,11年为一个周期。在低谷期的时候,太阳黑子偏少,太阳活动减弱。其实,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太阳黑子连续偏少的现象:在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的70年间,太阳黑子大概连续6个周期变少,业内称为“蒙德极小期”,但当时并未对地球造成任何显著影响。因此,就算太阳黑子数量不断减少,我们也还未到担心的时候。
      辟谣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赵永恒
      复核专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云人才计划研究员 李然
      中国科学院国际天文台信心中心主任 崔辰州
TOP
19#

谣言:洗洁精可以洗车

谣言:洗洁精可以洗车 来源:科学辟谣 时间:2019-12-17 15:28:22 辟谣专家:袁智勤
谣言: 洗洁精可以洗车
辟谣:      洗车是汽车保养最基本、最常做的事情,车子一脏车主们就想去洗车,以免影响美观。众所周知,洗洁精去污能力比较强,是家庭主妇的好帮手,那么能否用洗洁精来洗车呢?  
       市场上目前洗洁精基本配方一般为:表面活性剂(磺酸)+脱脂剂+高泡精+增稠粉+防腐剂+水+香精+拉丝粉。许多洗洁精为了增强去污效果,还会添加碱性物质,使得洗洁精的pH值为碱性。碱性洗涤剂的去污能力虽然比较强,但当其作用于车漆时,却会对车漆产生很大的损害。另外,洗洁精主要是针对餐具、果蔬及衣物等而设计,如清洗厨房的一些器具(炊具等)、洗涤衣服的局部部位(如较脏的衬衫领口等)、洗涤丝毛类衣物等,但洗洁精本身并没有防缩、防蛀等附加功能。因此,洗洁精是不适合用于洗车的。  
      那么洗洁精洗车为何不行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首先,洗洁精要确保能快速冲洗干净,少残留,所以洗洁精一般都会添加微量的消泡剂。而洗车对泡沫的要求却很高,泡沫多能使洗车液与污渍的接触面积更大,清洗更干净,洗车同时也需要洗车液尽可能久的附着在车漆表面,保证清洗的时候充分的润滑,而洗洁精是很难达到这两个要求的。洗洁精中的清洗成分一般为磺酸钠、脂肪醇醚硫酸钠、泡沫剂等,属于碱性产品,长期使用会伤手,比如造成手脱皮等现象。我们知道碱性物质能够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对车也一样,长期作用于漆面,其碱性会腐蚀车身的橡胶条以致其老化或断裂,车漆也容易受到伤害,车本身也会失去原有的光泽甚至出现泛白的现象。所以使用洗洁精洗车是不合适的,还可能导致花更多钱对车身进行抛光、喷漆等二次维护。  
     此外,市面上所采用的洗车液一般都含天然车蜡,车蜡的洗车液融水效果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漆面的划伤与破坏;除此之外,洗车液具有一定的抗紫外线能力,降低长期日照对车身的伤害。因此,洗车液洗车不会伤害车漆,清洗后车身会显得更加明亮,洗车液洗车是一种社会大众化的洗车选择。
     从汽车美容的角度来说,洗车作为最基础的项目,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比较多,不要小看洗车,能把车真正洗干净又能不伤害到车漆也是一种技术。综上可知,用洗洁精来洗车效果不仅不会更好,反而更加伤车伤钱。
TOP
20#

谣言:永动机在不消耗任何自然资源情况下,就能获得无限动力

谣言:永动机在不消耗任何自然资源情况下,就能获得无限动力 来源:科学辟谣 时间:2020-01-07 13:32:00

  谣言:
  永动机在不消耗任何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它就能获得无限动力。
  辟谣:
  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却消耗了许多能源和动力。于是人们又梦想发明一种机器,这种机器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或动力,却不需要消耗任何外界的能量。人们曾设想如果能制成永动机,在不消耗任何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它就能获得无限动力。这确实是一个极度诱人的幻想!长时间以来,很多人投身于永动机的研制开发。但迄今为止却没有试验成功任何一种永动机。原因是什么呢?
  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我们知道,在工作原理上,永动机的设想是违背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实现。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定律在自然科学中是最为坚实的定律,是几百年来科学技术与经验的结晶,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例违反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案例。
  人们幻想的永动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永动机、第二类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永动机。那么,这两类永动机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达芬奇设计的永动机图
  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永动机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揭示的是:“自然界中物质的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成为另一种形式,也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但是在转变或传递过程中能量总和保持恒定。”而“第一类永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是不消耗能量就可以做功,与第一定律是相悖的。此类永动机的代表作是达?芬奇设计的永动机,该装置奢望利用不均衡的力矩作用,来使轮子绕中心轴转动,而且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动力。但是,在某一确定的位置,由于所有圆球产生的力矩正好能够相互抵消,因此该装置根本就无法实现想象中的“永动”。在以后的时间里,大量设想利用浮力、电磁力、惯性力或毛细作用的第一类永动机制作实验相继宣告失败。早在1586年,荷兰科学家斯蒂文在《静力学基础》一书中就明确指出,利用力学方法无法制成永动机。
  1775年,基于理论和实践证明的第一类永动机无法实现的事实,法兰西科学院通过决议,将拒绝审理“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是仅从一个能量源获取一定的动力,并永远运转的一种装置。此类永动机的代表作是美国发明家甘姆埃设计的以液氨为工作介质的“零度发动机”。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液氨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汽化后体积膨胀,推动活塞,将推动力输出,然后再自动凝结,放出热量给周围环境。在整个循环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不违背第一定律,而且由于能量转换,输出的功,最终也以热量的形式释放给了环境,这样,环境的能量就能取之不竭了。上述的过程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做功了。这个设计看上去貌似可以实现,但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却是相悖的,因此,实验当然没有成功,也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是: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并将其完全转换为功,而不对环境造成影响。热力学第二定律强调的是热量传递过程的方向性,尽管热量能够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但这个转移的过程却必须耗损一定量的功。而甘姆埃的“零度发动机”却是一种从单一的热源获得热量,并将其转换为功的机械,液态氨从高温环境中吸热、气化的过程能够自发进行,但气态氨的凝结放热过程却不能自发实现,它必须有一个比环境温度低的冷源,而要想维持这个冷源,就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该装置的“永动”也是无法实现的。
  法兰西科学院关于永动机的决议
  1775年,法兰西科学院非常郑重地通过了一项决议,那就是永远不接受永动机的申请。《法兰西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解答: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并做出如下解释:建造永动机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便是中间的摩擦和阻力最终不至于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可能产生等同于原来的效果;再如,假设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在一定时间之内,其效果也会是无限变小的。假如摩擦和阻力减少,初始的运动往往可能得以继续,但它却不能对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唯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是毫无用处的。
  热力学体系建立后,人们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研究证明,永动机是违背热力学基本原理的。目前美国专利及商标局也禁止将专利证书授予“永动机”之类的申请。
  复核专家:张闯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前副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13 08:39:11
TOP
21#

谣言:突发!又一的哥猝死电动车内,新能源辐射又害死人了!

谣言:突发!又一的哥猝死电动车内,新能源辐射又害死人了! 来源:科学辟谣 时间:2019-08-15 10:21:59 辟谣专家:姬扬

  谣言:
  杭州萧山机场一名的哥在自己所驾驶的新能源电动车内丧命!据了解,的哥今年刚满40 ,被同行发现时,一切都晚了!尽管救护人员竭尽全力抢救,但的哥的身亡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的哥在新能源电动车内突然身亡事件,不禁引起了同行的热议:司机不是过于劳累猝死的,就是新能源电动车害死的!
  辟谣:
  电动汽车产生的电磁辐射非常弱,比国家规定的标准低得多,不会伤害到人。
  前几天,浙江杭州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猝死在车里,他的亲朋好友们很悲痛,同行师傅们也很伤感,可是有人却趁机“贩卖焦虑”,甚至无端攻击新能源汽车,宣扬“司机不是过于劳累猝死的,就是新能源电动车害死的!”
  这位出租车司机很可能是因为劳累过度而猝死的,据《都市快报》报道他每年跑10多万公里,身体不好、压力太大、休息不足,长期过度劳累的工作才是罪魁祸首。
  电动车的辐射基本上不可能是他死亡的原因。“电动车辐射会伤害人”的谣言已经在网上传播很多年了,各种各样的辟谣也有很多次了。2017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就在“深圳政府在线”上做了辟谣,比亚迪公司的现场测试表明,电动出租车的电磁辐射比电脑还低。
  这个公众号发布的谣言是典型的“贩卖焦虑”,他先是毫无根据地抹除了最可能的原因(劳累过度),然后抛出个毫无根据的谣言(猝死是因为电动车辐射),再编造数据吓唬人,还用无关数据迷糊人。
  看看他所谓的“网传处理纪要”的微信截图。里面说“2018年深圳因电磁辐射猝死27位出租车驾驶员”,真是造谣不嫌事情大呀。一位司机猝死就是新闻了(死因尚未确定),还一年27个?这就是编造数据吓唬人啊。要知道,重要信息需要权威部门来发布,而微信截图是谁都可以瞎编的,为了流量他什么都敢干啊。
  再看看他所谓的“电动出租车运行辐射测试”的视频。里面展示了一块“电磁辐射测试仪”,停车的时候读数是0.1μT,踩电门加速后增大到0.4μT(最大值达到0.8μT),有一个小红灯开始闪烁,他就说这是报警了,电磁辐射太高了。真是敢忽悠啊!要知道,μT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也就是百万分之一的特斯拉,地磁场大约是50μT(就是那个让指南针能够指方向的磁场),而国家规定的纯电动出租车的电磁辐射强度最高值是100μT(这个值还远远不足以造成伤害呢),你测的这个值连1μT都不到,安全的不得了,为什么要瞎叫唤呢?这就是利用无关数据吓唬人。再说,随便谁都可以弄个小红灯一闪一闪的,简单极了,可是这跟电磁辐射强不强都没有一点关系。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的重点支持方向,也是国家重点监督检查的领域,企业有很多规范和标准需要遵照执行,安全更是第一位——电磁辐射达标是最起码的。不相信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而是相信网上不知道谁写的忽悠文章,就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出租车师傅们每天工作很辛苦,现在天气又这么热,还是请大家安排好工作,适当地休息,不要过分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更不要听信“电磁辐射伤害人”这种谣言,无端地给自己制造心理压力。
  辟谣专家:姬扬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物理学研究员
  复核专家:张闯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前副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13 08:41:24
TOP
22#

谣言:汽车里开暖风会增加耗油

谣言:汽车里开暖风会增加耗油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7



     冬天驾驶汽车,很多人坐进车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暖风打开。有人说开暖风会导致车辆的油耗增加,到底是不是这样?究竟怎样开暖风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呢?
     据《羊城晚报》报道,暖风跟冷风的工作原理不同。冷风是通过压缩机增压使制冷剂液化后汽化,并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量而形成的;冷风打开时,压缩机带轮带动压缩机工作,增加发动机负荷,要耗费一定量的燃油。而暖风则是来自于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当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给发动机散热后,通过风扇将散出的热量送入车内,形成暖风;在不使用暖风时,风扇停转,热风口关闭,散出的热量就会完全散入大气中。所以,汽车暖风属于废物再利用,不会耗费油量。
    那么究竟怎样在车里开暖风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呢?
    首先,熟悉车内和空调相关的按键使用是第一步。我们都知道车里的温控区有一个“AC键”,但你真的知道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吗?中青在线曾介绍,AC键是空调压缩机的开关,夏天用空调,一定要开AC键,即打开冷风;而暖风只是利用汽车内部的热循环,根本不需要启动空调压缩机,所以,开暖风只需要调节空调按钮,不用打开AC开关。
    在寒冷的季节,我们需要快速提升车内温度。当汽车启动时发动机开始预热,等发动机温度指针指到中间位置后,先打开暖风空调,同时把空气循环设置为外循环,让车内的冷空气排出车外,等待2至3分钟后,再将空气循环设置为内循环即可。如遇雨雪天气,车内外温度相差比较大时,前挡风玻璃很容易出现雾气,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暖风的出风方向调整到吹前挡风玻璃的档位,几分钟就可以去除雾气。
    大家还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车里开暖风睡觉是否也会中毒?众所周知,在车里开冷风睡觉极易一氧化碳中毒,那么开暖风呢?其实开暖风和开冷风的道理是一样的:发动机工作时,如果燃油燃烧不完全,就会产生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汽车在行驶时,由于空气通过空调设备产生对流,所以车内一氧化碳的浓度很低;但当车子停止行驶而暖风继续开放,车窗又紧闭时,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就会因逐渐积聚而浓度升高。因此停车时最好不要在车内开着暖风睡觉。(毛菡)
    本文由全国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实际操作考官邵青进行科学性把关。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13 08:44:24
TOP
23#

谣言:只知道酒驾危害大?“药驾”是啥

谣言:只知道酒驾危害大?“药驾”是啥 来源: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时间:2019-09-24 17:08:00 辟谣专家:胡立玫





















       主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缪中荣
         “猫大夫医学漫画”供稿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13 08:48:58
TOP
24#

谣言:阿波罗登月是假的?
来源:科普中国融合创作 时间:2019-09-24 17:08:00

  五十年前,美国“阿波罗计划”第一次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实现在月表行走。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意味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却有不少人质疑登月造假,“阿波罗”载人登月完全是20世纪最大的骗局。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扒一扒质疑者怀疑阿波罗登月造假的几点原因,以及解释为什么这些质疑站不住脚。

vBvvfGrpKNGtWaZsnBtDX5tKgZtA973yJ6Uf.jpg

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徽章。从左上至右下依次为阿波罗1号—17号。

(图来源NASA)

  质疑一:真空环境下的旗帜会飘扬?登月图片中,美国旗帜“迎风飘扬”。月球表面高真空环境下不可能存在空气的对流,相应地,就不可能存在“风”,旗帜也就不可能“迎风飘扬”。因此有人质疑这些照片和录像是在地球上的摄影棚内完成的。

  这个观点很容易反驳。图像中的美国国旗是一个特制的旗帜,它为了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设计的旗杆比较长。相应地,旗杆的刚度就有所下降。我们看到的旗帜“飘扬”实际上是插入土壤后的旗杆在高真空环境下的较长时间振动导致。这种“飘扬”的现象反而证明该区域真空度很高。

  延伸阅读:在埃德加·科特莱特的著作《阿波罗月球远征》中,巴兹·奥尔德林回忆了他与阿姆斯特朗插国旗时发生的事情。他说:“插国旗工作由我们两个人共同完成的,它几乎酿成一场公共关系灾难。一个附在旗杆上负责让国旗保持伸展和垂直姿态的小伸缩臂给我们出了难题。虽然经过多次尝试,但这个伸缩臂臂就是不能完全伸开。国旗原本应该平伸才对,但由于这个问题,它的上面出现了波纹。”原来,伸缩杆上被涂抹了错误的涂层,以致无法完全伸开,这也就是为什么国旗看上去好似在迎风招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尔德林站在国旗旁拍摄的照片居然成为阴谋论者证明“阿波罗ll号”登月不过是一场骗局的证据。

  其实,以当时的技术手段,制造一个无风的环境很简单,仅需要保持空间的密闭和温度恒定即可。倘若真想造假,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



8imzkUGt62VGsFODDpCP3Fz1bZvgeIdi6w7x.jpg

阿波罗14号任务执行过程中。图中的美国国旗旗杆设计为L形,旨在使其在真空中也能完全舒展。红圈选中的部分还能看到旗杆横梁露出的细节。(图来源NASA)

    

  质疑二:天空中没有星星?月球没有大气层,天空中的星星应该是明亮清晰可见的。而拍摄的图片中,天空却根本看不到星星。

  这是当时的拍摄条件受限所致。当时拍照使用的是胶片,一张胶片能够呈现的最亮细节和最暗细节的区间有限,在月球表面的恶劣环境下,这个区间将会被进一步缩小。此外,由于月球表面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较强,故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将曝光度降低,否则拍到的将是一团模糊的白色。同时曝光时间也要减少,以减轻月面反射光带来的影响。而曝光度降低和降低曝光时间都将导致无法拍摄到天空的星星。



J3pWz8QrLDjOt31I5ybdcUhD78ACFsYOwRLQ.png

图3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活动,可以看到背景的天空中没有星星。(图来源NASA)

    

  质疑三:日本“月亮女神”绕月飞行时为何未拍到阿波罗登月设施及活动痕迹?

  月亮女神为一个三星系统,其主卫星“辉夜姬”上搭载的星载相机分辨率仅为10米,且“月亮女神”的飞行轨道高度为100千米,月球表面物体半径至少大于50米才能被分辨出来。而“阿波罗”15和17号着陆器及月球车的半径或最大尺寸约为3米左右,“辉夜姬”传回的图像中很难分辨月球车和着陆器的痕迹。

    

  质疑四:地面上的影子为啥不止一个? 图像中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的影子不止一个,同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宇航服显现出非常明亮的白色。有人便提出,这是在摄影棚中使用了补光灯等设施导致的。

  实际上,这种质疑很站不住脚。首先,月球表面的月壤对光的反射系数较大,很容易将来自太阳的光反射出去。其次,月球表面并非光滑平面,其存在多个平面,使得光能够被多角度反射。最后,我们不能忽略航天员旁边的舱体,舱体表面同样可以反光。

Jh3XIe8KTjGe0mWfzUHt35oXIkR7S28NjXKS.jpg

图4 阿波罗11号登月舱段,可见其表面非常光滑。(图来源NASA)

    

  质疑五:宇航员在前进过程中能够大步向前跳跃,而没有飘到很高的高度。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为什么看似宇航员在发力但实则没有真正跳的很高?

  原因在于登月航天服的重量太大。阿波罗航天服兼具提供氧气、空气流通、保持气压、过滤二氧化碳和冷却功能,足够让登月宇航员进行长达7小时的月球漫步。此外还有一个后备系统,可提供30分钟的氧气和通信。与此同时,通信系统还可将宇航员的生理数据传回地球。月球表面时刻受到微流星体袭击,因此阿波罗航天服的外面增加了一个保护层。如此多的功能导致阿波罗航天服重达82公斤,故不会一脚跳入太空。

SZtrE2rp7W0d1zVi5H1eq5Wm03p4avJbXkgy.gif

图5 宇航员在月面行走。(图来源NASA)

    

  质疑不可怕,可怕的是用谣言误导舆论

  那些认为登月造假的“阴谋论”者认为,“阿波罗”载人登月是NASA制造的谎言,目的是为了转移美国公众对“阿波罗”计划劳民伤财且失败的困境。但实际上,所有学者都没有对登月的真实性提出任何质疑,这其中甚至包括美国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苏联。实际上,“阴谋论”者或许根本就不在乎事实究竟为何,他们只是利用这种手段,去吸引注意,去误导舆论,来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造谣一张嘴,我们很少看见谣言被揭穿时造谣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是辟谣的学者或相关领域工作者,不愿大众被误导而不辞劳苦地付出。而在他们付出的过程中,不知道又有多少造谣者在酝酿一个又一个谣言……

    

  参考文献

  [1]欧阳文. 阿波罗登月的阴谋论之谜[J]. 科学大观园, 2015(4):33-35.

  [2]樊宏伟. “阿波罗”登月真相[J]. 视野, 2009(22):60-60.

  [3]兰西. “阿波罗11号”登月是骗局?[J]. 科学大观园, 2009(5):66-67.

  [4] Dickey J O, Bender, P. L, Faller, J. E, et al. Lunar Laser Ranging: A Continuing Legacy of the Apollo Program[J]. Science, 1994, 265(5171):482-90.

  [5] Tera F, Wasserburg G J. U-Th-Pb systematics in three Apollo 14 basalts and the problem of initial Pb in lunar rocks[J].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72, 14(3):281-304.
TOP
25#

谣言:霍金警告不要登月因为有外星人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7 辟谣专家:朱进

GiZ3p7lj4mFPtYVNFYLKXGjzvGmWxvig7zq4.jpg

消息截图

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 从埃及金字塔到百慕大三角海底金字塔,从麦田怪圈到玛雅宇航图,从外星人绑架事件到人们口中和镜头中形形色色的不明飞行物,人们对是否存在外星人的猜测从未停止过,外星人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近日,一则关于“BBC消息称,霍金再发警告不要登月,科学家证实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的消息再度将外星人的话题推向高潮。消息中提到,“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的40多年来,美国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25名飞往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发现过不明飞行物,出于对外星强大科技的‘畏惧’,美国宇航局(NASA)放弃了载人登月任务”。消息还提到,嫦娥三号绕月飞行的第一天,就发现月球上有不明飞行物飞过;今年,日本天文学家也在月球表面拍摄到了好几个500米到1000米长的黑色物体。

大量的“证据”和霍金言论的信服力似乎让外星人的存在成为了实锤,尤其流言散布者还宣称此消息来源于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BBC(英国广播公司)。然而,消息的内容可谓漏洞百出,下面就让小编来为你揭开事实的真相。

谣言一:消息是由BBC发布的

当小编探究消息来源时,这则消息就已经有些站不住脚了。虽然新闻宣称霍金的言论发布于BBC,但通过BBC官方网站的搜索功能搜索关键字“Hawking”

(霍金)

后,却没有任何关于“不要登月”及“外星人在月球背面”的报道。

谣言二:美国四十多年来未进行过载人登月任务是出于对外星强大科技的“畏惧”

用“美国40年来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作为月球存在外星人的证据十分牵强,通常一个国家的太空计划是经过诸多因素综合考量后制定的,人们无须作过度解读和随意猜测。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解释:“当时美国登月是出于更重要的需要,譬如与苏联抗衡,这一任务完成了他就不再登月了。”

谣言三:不明飞行物和黑色物体表明存在外星人

至于消息中提到的不明飞行物和黑色物体,朱进表示尚未看到相关官方报道,消息中这一内容的可信度也有待考究。

据新华网报道,2018年,嫦娥四号将实现全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并从月球背面开展射频测量。由于避免了太阳及地球的干扰,该测量将获得更多以前无法获知的信息,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也将被揭开。

宇宙已经存在140亿年了,在这一漫长的时期中,有多少文明存在过,又有多少文明消失过,都还需要更多考证。但目前可以明确的是,消息中的种种“证据”都不足以证明月球背面有外星人存在。(实习生方正)

受访专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
TOP
26#

谣言:喝可乐也可以减肥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7 辟谣专家:孙菁、邱超平

近日,某可乐品牌公司推出了一款可乐,该公司称此可乐添加了可以减脂的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够抑制人体对脂肪的吸收。因此,很多人把这款可乐称为“减肥可乐”。那么,用可乐来减肥是否靠谱呢?


据《海南日报》报道,所谓的“减肥可乐”中添加的膳食纤维是一种名为Fibersol-2的来自玉米淀粉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此纤维50%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所以被称为难消化性麦芽糊精,也被叫做抗性糊精。

抗性糊精早在1990年就已获得美国GRAS认证。据《科技日报》报道,该物质在1992年、1994年、1998年还先后获得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制度关于调整肠道、延缓餐后血糖上升、延缓餐后甘油三酯上升等3项功效的认证,并在2012年被我国卫生部批准为普通食品,中文名为善倍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孙菁在接受《南京日报》采访时表示,从“减肥可乐”的配料表中可以看出,所谓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就是指每瓶“减肥可乐”中所含的5克抗性糊精。抗性糊精由淀粉加工而成,是一种低热量的葡聚糖,近年来正广泛运用于食品加工行业中。但是“减肥可乐”官网上并没有任何文字表明该款饮料可以减肥,只是强调其可以抑制身体对脂肪的吸收。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医师邱超平在接受《南京日报》采访时表示,“减肥可乐”中所含的5克膳食纤维远不足以改变可乐的本质,膳食纤维号称人体第七大营养素,很多减肥代餐或饮品等都会添加此类物质,但从减肥的角度来说,5克膳食纤维只能起到对人体的补充作用,“用它来减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张茜)

本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代金刚进行科学性把关。

代金刚: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擅长中医内科、针灸科疾病的诊疗,研究领域包括健康养生、康复锻炼、中医内科疾病、针灸、推拿、中药和传统锻炼等。
TOP
27#

谣言:救生手环能在溺水时救人一命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7

夏季是游泳的好季节,很多人喜欢在公开水域游泳,几乎每年夏天都会有溺水事件发生。所以,溺水时如何自救便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近日,网上一款名为救生手环的产品热卖,商家称戴上手环后游泳可以防止人溺水,真有这么神奇吗?


据《北京日报》报道,这款救生手环由放置气罐的凹槽、开关、气囊,以及指南针和救生口哨组成。气囊充满气后能产生大约87牛顿的浮力,可让体重125公斤之内的人在4米深的水域中浮出水面。人在游泳时戴上它后,如果在水中发生危险,只需要扳动开关,被压缩的气囊就会迅速弹出,从而带动水中的人快速浮出水面。同时,遇险者还可使用栓在气囊下方的急救哨来向周围发出求救信号,或借助指南针来判断方向进行自救。

据《北京晚报》报道,记者和救生人员经过亲身实验得出结论:此款救生手环虽然能用,但是安全系数并不高:

首先,此款救生手环在设计上存在缺陷,一般人习惯用右手操作,所以会将手环戴在左手上。但手环的开关在左侧,这样就造成了人在开启手环时要用右手将开关向左外侧拉动,操作起来非常不便。

其次,该手环的气罐的凹槽内装有顶针,开启开关实际上就是用顶针将气罐瓶口顶破,让二氧化碳迅速充满气囊。如果没有足够的臂力,再加上溺水时人的行为慌乱,极有可能导致不能及时开启开关。

最后,气囊充满气需要3秒到5秒的时间,这对于溺水者而言,时间显得稍长,如果将气罐瓶口做得更大一些,气囊的充气速度会更快。

据千龙网报道,游泳新手和“旱鸭子”在使用救生手环前要多加训练。因为一般不会游泳的人在溺水后,出于本能其双臂会不停摆动,很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戴着救生手环,即便想到,危急之下手环也可能不易被打开。所以游泳新手和“旱鸭子”不适合佩戴该手环,游泳新手这类人群在使用救生手环时,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张茜)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环保、水利、节能、气象、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
TOP
28#

谣言:免费WiFi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8

网络时代,很多人走进餐馆、咖啡厅第一件事就是询问WiFi密码。于是,“WiFi密探”“WiFi伴侣”“上网神器”等一批手机APP应运而生,号称出门在外不必询问密码,就能免费连上周围WiFi。

但真有白吃的“大餐”?虽然这类APP方便了大家在外上网,但业内专家提醒,使用这类APP面临着自家无线密码也被分享出去的风险,从而可能带来更多安全问题,且免费WiFi也是商家推送广告的一种手段,用户还需谨慎连接不明网络。

  免费?WiFi玩“共享经济”

“WiFi密码一键查看”“手机必备的万能WiFi密码”……打开APP商店,输入“WiFi”,能搜到至少20款类似功能的APP。

记者也下载了其中一款APP,在北京朝外SOHO附近搜索周围的WiFi,列表中跳出10多个WiFi,其中有4个原本需要密码的WiFi显示可以免费使用了。记者点击一间咖啡馆的WiFi,“蹭网”成功。

为什么这些WiFi资源可供免费用?据了解,这些APP主打的是WiFi“共享经济”,热点主人将闲置WiFi资源分享出来,方便更多人上网服务。一位此类应用的负责人表示,其热点类型80%以上来自商户。

  安全?自家网络莫名“被分享”

记者走进连上其网络的这间咖啡厅询问,意外的是,工作人员却表示不知道店里的WiFi被分享了。“从来没和这个APP有过合作,不太清楚为什么别人可以连上。”工作人员一脸茫然。记者又询问了另外一家可连接的餐厅,工作人员也表示并没有共享过。

为何商家没有分享,其网络却在可用列表里?是谁分享出去的呢?

“不排除是其他店员分享的。产品迭代到现在,更多的是热点主人自己分享的。”一家APP相关负责人回应。

其实,这类APP的共享模式一直遭人质疑。曾有知乎用户反映,分享WiFi实际上是在“收集用户数据”。“用户默认自动分享时,手机应用通过访问手机系统内存储有WiFi相关数据的关键文件,将密码存储在云端。当其他用户使用该WiFi时,软件直接从云端调取密码。”

对此,有相关公司曾回应称,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障数据和隐私安全。所有密码分享都是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可随时关闭分享,或选择不分享。密码传输和服务器保存都采用了128位加密后的密文。云密码不会在用户手机本地保存,连接成功后即被删除。

“我在外头是免费蹭网了,但自己家的WiFi和密码也可能被上传吗?”有网友担心。

记者发现,一些该类应用有分享热点功能,当用户首次使用时,页面默认勾选“自动分享已连接热点”和“自动备份已连接热点”,可以点掉勾选。但更多此类APP根本没有类似的提示。

“每个人在使用的时候,很可能就把自己的密码也泄露出去了。这类APP打了法律擦边球,其实它没有权利收集别人密码。此外也存在安全问题,比如很多人接入一家餐厅的WiFi,会影响正常使用体验;如果有黑客植入木马,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电信专家项立刚认为。

  变现?免费WiFi推送广告

“目前,中国WiFi产业圈的规模并不大,是10亿左右的量级,但是已经走在了爆发的前夜,再过两三年大概是30亿左右的量级。”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表示,近年来中国WiFi产业发展迅速,WiFi热点数目是千万级以上。

实际上,很多巨头早已盯上了这块方兴未艾的市场。“腾讯WiFi管家”称提供优质公共WiFi的免费连接,杜绝僵尸、虚假、私人WiFi;“360免费WiFi”主打可以对WiFi热点进行专业检测与鉴别,标注出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平安WiFi”称整合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和20多家专业WiFi提供商的无线网络……

记者了解到,目前,也有免费WiFi的APP商家计划在庞大用户量基础上实现“变现”,广告将会成为最重要的盈利模式。这类广告服务将运用大数据计算能力,推测用户喜好及需求,将中小商户、个人的信息精准推送给特定辐射范围内的用户。

比如,商家用几分钟时间编辑一条广告信息,可以是宣传、招聘、促销、优惠、交友、闲置物品交易等等,会精准推送给周围的WiFi用户。商家称此举将灭掉海报和传单的“小广告”。

“还是尽量不要贪免费WiFi的便宜。”业内专家建议,为了安全考虑,最好还是不要随意连接不明无线网,更不要使用这样的无线网进行网银转账、支付汇款、网购等操作。(记者董禹含)
TOP
29#

谣言:给手机无线充电会致癌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8 辟谣专家:周洪直

人民网北京11月23日电 据环球网报道,美国苹果预定在2017年发售的最新款“iPhone”可能会使用无线充电模块。有人说,普通手机的辐射尚且要防,更不用说无线充电的手机了!更有人担心,无线充电产生的辐射会不会致癌?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副教授周洪直。


给手机无线充电是怎么回事?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周洪直介绍说,“所谓的无线充电技术,其基本原理和变压器的原理一样,就是我们中学物理课上学过的‘电生磁、磁生电’的原理。以手机为例,手机的充电器中有一个磁芯,外面绕有线圈,能将电转换为电磁场,而电磁场能够在空间传播,同时,手机中也有一个相应的接收线圈,这个接收线圈接触到充电器发出的电磁场后,经过一定的电路进行处理,就可以给手机充电了。”

给手机无线充电产生的辐射会致癌吗?

周洪直表示,“给手机无线充电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但在有质量保证和使用正确的前提下,这种辐射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更不会致癌。一方面,在无线充电时,磁场是封闭的,对外界辐射很小;另一方面,只要是经过国家3C认证的产品,都会经过严格的检查,其产生的辐射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各种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会叠加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电脑、手机、平板等。有人担心,电子产品会不会都有辐射?这些辐射会不会叠加到一起,而产生“1+1=2”甚至“1+1>2”的效果呢?

周洪直表示,“电子产品都有辐射,但只要符合国家3C认证的标准,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至于辐射叠加,需要符合很严格的条件,在日常生活中,‘1+1=2’或者‘1+1>2’的情况几乎没有,各种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会相互干涉,但并不会相互叠加,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相互抵消。就比如说有很多人同时向湖面扔石子,每一颗石子都会形成水波,但这些水波并不会叠加成巨浪,辐射不会叠加也是这个道理。”

给手机无线充电的技术为什么没有普及?

给手机无线充电的技术一直被人们期待,但至今没有普及,难道是因为其成本过高,或者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吗?

周洪直说,“从技术上讲,给手机无线充电可以实现,其成本也并不高。这种技术之所以没有普及,主要是标准和要求上的问题,比如说充电器该采用哪一种规格,磁场该怎么封闭等,现在这些标准还没有正式发布出来。”不过,周洪直表示,一旦相关的标准正式发布出来,给手机无线充电的技术会很快普及的。(实习生赵鹏)

采访对象: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副教授周洪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