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0学年共同体王梦婧专帖(四五年级) [复制链接]

31#

回复 86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赞同,很多时候需要锻炼,但是课堂上的任务、时间不允许啊
TOP
32#

四年级第三章运动和力第2节《用气球驱动小车》
第4题我个人觉得ABCDEF,都有影响。但是网上的参考答案是ABCEF。对于喷气管的方向,我觉得对小车行驶的远近也是有影响的。比如:向下或向上喷气,小车行驶的就近。各位老师的看法呢?
TOP
33#

五年级运动和力第6节 《滑动和滚动》(阔华器材)本节课重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个人觉得阔华的实验器材能不能改进呢?
第一,把滚动变成滑动,采用的是把小塑料片卡在车轮的位置,学生课堂上都没卡进,需要老师帮助。我事先自己卡的时候也觉得需要用力,课堂上以为学生能自己卡进去,结果我自己一个人卡了32个,太难了。内心在想:为什么不能设计的好弄一点。所以第二个班级我就让学生先做滑动的实验,然后把卡口拔出,再测滚动,课堂效率提高
第二,下水实验时,我先在桌面上测滚动摩擦,力很小,弹簧测力计根本显示不出来。因此,我垫了一块毛巾,让学生在毛巾上测滚动,结果有几个小组也因为力很小,测不出来。我已经在小车上加了200克的重钩码了,接下来,该怎么改进这个实验呢?除了加重物,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TOP
34#

本周三绍兴市小学科学“关键问题”专题研讨,叶老师和顾老师的课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叶老师的课重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体验呼吸,运用新技术将声音放大
顾老师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给材料——设计——实验——结论。在设计的过程中,给与设计不同的实验小组肯定,并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精美的板贴,黑板上的实物展示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TOP
35#

五年级4.5《运动和摩擦力》教学反思

1、感受摩擦力。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体验活动,第一:推科学书;第二:把手放在桌面上拖动。第一个活动学生基本都体会到此时运动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阻碍运动,但第二个活动用手在桌面上拖,我觉得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阻碍作用,还可以体会压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为后面猜测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做铺垫。

2、测量摩擦力。学生测自己的铅笔盒在桌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首先,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铅笔盒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这个有难度。学生看了课本,知道是这样测量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画了受力分析图,大致讲解了一下。课堂作业本上基本选对了。(但是有一个班再做单元练习一道类似的题目,好多学生还是不会,需要再巩固)其次,指导学生怎样拉动铅笔盒,我觉得这个指导很重要,对读数影响比较大。有些学生拉动的时候一顿一顿,导致读数有的大有的小。所以学生就认为摩擦力大小和运动速度有关。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基本上学生猜测:(1)接触面光滑程度(2)物体重量(3)运动速度(4)接触面积。此时我采用了钩码盒,采用钩码盒能解决这4个问题,在课堂上只让学生做了124的影响因素,3我进行了演示(在学生刚提出这个影响因素的时候就演示,解决。)作业本的纪录单只有一个数据,我觉得不够准确,所以让每个小组都做了3次。

4、摩擦力的应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4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的不错,但有些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还需要锻炼。加强课堂上学生用科学语言来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编辑博文王梦婧 最后编辑于 2020-11-08 16:51:17
TOP
36#

在用气球驱动小车时,有大喷嘴和小喷嘴两种规格,结果在小组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了2种结果,有的小组用小喷嘴行驶得远,有的用大喷嘴行驶得远。我自己也反复做了实验,发现气球再吹得很大的时候还是用大喷嘴行驶得远,气球在吹得比较小的时候还是小喷嘴更好,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和解决?
TOP
37#

11月12日,上虞区第十二届课堂教学艺术节在丰惠镇小举行,四位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不仅吸引了学生,还吸引了我们教师。早上三节课听完,教师们都有些疲惫,对下午第一节课的老师是最大的挑战。结果吕老师凭借字节的魅力不仅让学生不想下课,还让我们教师意犹未尽。吕老师在挑战情境中设置了4个挑战,挑战一:让一张纸不仅支撑起回形针,还能支撑起订书机。这个挑战还升级到能支撑几个订书机。难度继续增加,挑战二:一张纸能撑起5升水吗?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学生全部失败的时候,就简单的给出一点提示(这个提示非常重要,我觉得这个时候吕老师说的提示超市可以起作用)挑战三:一张纸能支撑起一名学生吗?设置疑问,让学生迎接挑战。挑战四:纸能挡雨吗?并且还设置了拓展活动,做一张油纸。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吕老师“挑战式“活动的设计,把平时课堂中实验内化成学生自己想完成的挑战。并且可以设置材料超市、提示超市、任务超市等,把科学课变得更加有趣。
TOP
38#

五上第4章第6节《滑动与滚动》教学反思11月10日


这节内容其实我已经上了2遍,一共4个班,2个班的进度比较快,调整了实验器材及有些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聚焦生活,认识摩擦方式


出示2张图片(一张滑动、一张滚动),说说区别。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运动方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学生大多能自己举例,我又补充了钢笔与圆珠笔、毛笔的摩擦方式,有了前面的这些认识,学生都能掌握


二、设计实验,测量滑动与滚动摩擦力


      1、复习一下上节课钩码盒运动什么摩擦方式,怎么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小组讨论如何设计让小车滑动与滚动,除此之外,还需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学生能说出保持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然后让学生估计滚动和滑动时的摩擦力大小,计算倍数。在实验过程中,我对测量摩擦力的顺序进行了调整,记录表上是先测量滚动然后把轮子卡住,但是从前面班级的活动情况看,轮子非常难卡,因此,我调整了实验顺序,先测量滑动(实验中控制光滑程度相同,我采用桌面,不用毛巾。因为每次在毛巾面上滑动时会带走毛巾,导致测量不准确。),再测滚动(先把卡住轮子的4根小木棒拿掉,我在小车上加重物(把钩码盒整个加上),基本滚动时是0.1牛)学生这个时候提出问题:把4根小木棒拿掉,前后2次测量的物体重量不相等了。另一个同学马上接上:那你把这4根小木棒再放到小车上不就行了。这个问题在前1个班级上课时没有学生提出问题,但这个班级学生思维比较严谨,提出了连我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3、交流研讨:8个小组实验结果结果都不相同,基本上是从9倍至12倍。我在思考,因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匀速运动很难读数,我在想是不是该改进测量方法,初中里经常采用固定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的方法,便于读数。这个方法只有思考过,还没试过。


三、拓展应用,制作滚珠轴承


出示实物,滚珠轴承,试着让学生制作。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体验到了滚动摩擦的大小,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滚珠轴承”转动得更灵活?


为后面学习自行车的运动与设计打下基本。

TOP
39#

回复 120楼赵洁莹的帖子

只是扫垃圾,还没有边扫边吸尘的功能。
TOP
40#

[quote]

五年级4.5《运动和摩擦力》教学反思

1、感受摩擦力。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体验活动,第一:推科学书;第二:把手放在桌面上拖动。第一个活动学生基本都体会到此时运动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阻碍运动,但第二个活动用手在桌面上拖,我觉得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阻碍作用,还可
风之灵动 发表于 2020/11/16 14:20:17

“这节课去年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课例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值得一看。”   谢谢吕老师的提醒,但是优质课这些视频哪里能找到
TOP
41#

回复 111楼博文王梦婧的帖子

一如既往的认真,欢迎回到小学科学教师团队,对你当年的科技创新作品印象深刻。
风之灵动 发表于 2020/11/16 14:21:28

我对你当年指导我上课时厉害的教学设计印象非常深刻,希望有机会拜你为师,再向你学习!
TOP
42#

五上第四单元第8节《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反思2020年11月17日


      对于这节内容,我本来安排了2课时,第一课时设计小赛车,第二课时研讨制作好的小赛车,并进行比赛。五3班就按照这个设计来,结果发现了几个问题1、设计我们的小赛车活动记录中,有一个设计草图,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然后学生基本按照课本里的小赛车画好了,结果制作的时候完全不按照这个设计草图来,家里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那这个设计草图就作废了。2、第一课时时间有多,又没有制作赛车的材料,学生有点无所事事,而且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也只能想出一点点,因为没有实际制作过。想不到更加深刻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我进行了改进:


     一、认识赛车,提前布置


在第7节运动和设计上完之后,介绍完自行车,我就紧接着介绍赛车,问学生赛车设计的时候有哪些思考与设计,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在了解赛车的基础上,布置回家作业(基本上我都安排在双休日,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制作)提醒学生: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行驶的距离尽可能远。发给学生4个轮胎、2根车轴。动力装置、车身自己制作。


      二、回家制作,完成活动记录


在学生回家制作的时候,完成活动记录。这样方便实时记录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学生写的思考过程很精彩,忘记拍照了)




      三、展示小车、上台交流
有了自己制作小车的亲身体会,每个小组上台交流了自己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评选出三个奖项:1、最佳设计奖;2、最佳研究奖;3、最佳距离奖。有一位同学的小赛车我给他评了最佳研究奖,他的研究过程很精彩,请看我的下一个帖子。下面我放一些学生制作的小车。





      四、场地比赛,交流改进
      制作完成的小赛车中只有一辆是用橡皮筋作动力的,结果开的距离最近。其余学生用气球,因为他们比较了之后还是发现气球开的距离远。但是碰到了一个新问题,用气球作动力,开不直,但在这里赛车中,出现了一辆冠军车,它的最远距离有10.3米。开的是最远,开的也直,我就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小赛车。

最后编辑博文王梦婧 最后编辑于 2020-11-22 17:19:07
TOP
43#

论学生设计及改进价值


       这位五3班王洲涛同学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前后共制作了4辆小车,图一是最开始的那辆小赛车,图二是改进后的最后的那一辆,也就是参加比赛获得冠军的那辆车。他在上台交流时给同学们介绍了他的改进之路。

      1、改变车身。

      第一辆赛车是采用纸板作车身材料,比较重,且在运动过程中阻力大,他改成了更加轻的塑料,且把塑料瓶剪成两端中空,底部2个轮胎之间的那块塑料,也剪掉。因为这样既可以减轻车重,还可以减小阻力。

      2、减小摩擦力。

     在第二辆小车的车轴上套上小吸管,这样运动起来的开的更直,车轴也能旋转自如。

      3、增强动力。

     他觉得要使小车开的远,动力必须要足。一个气球不够,就来2个,但2个气球装在车上,喷嘴的方向不好控制,于是,他想到了用双层气球。他说自己上网查过了,双层气球是可行的,于是,他在自己的红的气球外面又套上了黑色气球。(我试了一下,比较难吹,因为气球皮厚,但双层气球效果真不错,吹的也不大,但能开很远)

     4、改变喷嘴。

我每个小组发了一根喝奶茶的粗吸管,大部分的小组也都是用这根吸管作喷嘴,但是都开的是歪掉的,开到后面就撞墙了。王洲涛他自己拆了一根画画用的颜料笔,这根颜料笔中间粗,尾部喷嘴小,又坚硬,能控制喷气方向一直朝着后方,因此,他的小赛车是开的最直的。

     听完他的介绍,我在想:我想到的没想到的,他都想到了。这就是对科学的热爱。我想到了每次的科学课堂,他上课专注的样子,积极举手发表意见的样子,认真实验的样子,觉得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IMG_4361.JPG.JPG (, 下载次数:0)

(2020/12/1 22:42:05 上传)

IMG_4361.JPG.JPG

IMG_4339.JPG.JPG (, 下载次数:0)

(2020/12/1 22:42:05 上传)

IMG_4339.JPG.JPG

TOP
44#

五上第二单元第1节《光与影》教学反思2020年11月26日

       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光源及影子的特点。根据第一个班级上课的进度,发现40分钟内来不及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把这节课分为2课时来解决。第一课时:
一、学习手影,认识光源
      这个部分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光源:满足2个条件:1、自己会发光;2、正在发光。有了这两个条件,学生能较好掌握光源概念。
二、观察影子,设计实验(改进后)
      第一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出示了课本中的三个实验。给学生三张纸,把每个实验的结果画在纸上。
     第一个实验:不同角度光源照射同一个物体。我讲解实验要点,学生进行画图。但是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水平面上360度照了一圈,然后画出了不同结果。
     第二个实验:不同远近的光源照射同一物体。第三个实验:光源照射同一物体的不同侧面。这两个实验学生完成的还可以。
实验完成了,从三维空间画到课堂作业本的二维空间,学生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改进后)
      第一:提问:怎么样让影子的方向不同?怎样让影子的大小不同?怎样让同一个物体的影子形状不同?如何操作?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改变光源方向、光源远近、光源照射的侧面。然后再完成实验,并且在每个位置标好数字,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在画出的影子上也标好了数字,更清楚。

三、交流发现,明白特点。
    先交流学生画在纸上的影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说的都很起劲,还说到了影子总是和光源的位置相反。
四、三维变二维,空间到平面(改进)
     我从课堂作业本发现学生不会画图,因此特意把画图这个任务放到了第二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黑、蓝、红三色水笔及尺子。

    第一:先引导学生认识影子从侧面看过去就是一条线,因此在作业本上画一条线就可以了。学生很可爱的说那都是黑色的,我说是的,为了区分,标好数字,然后用不同颜色的水笔画出影子。
   第二:为什么会形成影子,是因为遮挡物挡住了光线。所以应该在遮挡物后面画影子。
    第三:黑板上亲自示范,画了1号位置的影子。
然后让学生参照我画的,自己画出来,我下去指导。这个花费了一点时间。但基本每个学生都会画。图片忘拍了,等下次编辑的时候补上。
五、实际应用,活学活用(改进)
     手影戏:西游记中牛魔王和孙悟空变大变小的场景。提问:你能想办法让孙悟空变大变小,变胖变瘦吗?(改进后想的问题)
TOP
45#

五上第二单元第三节《光是怎样传播的》作业反馈


作业本22页有一道题目:3、除了教科书上的办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验证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吗?(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的形式表示)我以为学生会写文字的居多,可能也想不出什么新意,结果作业批改下来出乎意料。


1、学生以画图居多,有些学生展现了自己扎实的美术功底


2、自己课外去思考了,写出了很多不一样的答案。







TOP
46#

                                                                                         五上第二单元第3节《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2020年12月2日




         这一节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第一个班级上的时候,时间居然不够,我只能把作业本第3个问题带回家做,发现这个班级完成的质量很高(我前面发了帖子),就第一个班级上课时出现的问题,总结教学过程,精炼每个环节,改进实验效果。


一、建立猜想,图画表示,构建光线


      提出问题:太阳光是以怎样的路径到达地球?手势模拟,图画表示。从而构建光线模型,为后面画光路图做准备。学习了光线之后,完成课本28页的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发现学生画的都是直线,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画法,有的画了一条光线,有学生就说:光是向四面八方都有的。然后我就画出了两条边界光线,就说光照亮这个区域。)


二、验证猜想,生活经验,实验验证


     首先,先从生活经验入手。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这个问题需要让学生说出自己亲眼能看到的“直线”.有的学生回答教室里的日光灯,我会追问:你看到了光直线传播的路径?我课堂上演示了手电筒和激光笔发出的光线,在黑板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也能从生活中说出很多来:如 :汽车的远光灯、路灯、舞台灯等。


    其次,实验来验证。(改进)第一次,我使用的是阔华器材中的圆形片加自己准备的一张纸,结果研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我觉得很有价值)圆形片的孔在一条直线上,很简单就验证了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



但第二次实验,把第二张圆形片向右移一点(我没规定距离),实验结果出现了不同结果一:在纸屏上没出现,在第二张圆形片上出现光斑。结果二:纸屏上没出现,第三张纸上出现光斑;结果三:纸屏上出现月牙形的光斑





所以研讨花费了一点时间。但总的结果学生还是认为光是沿直线的形式传播的。课后,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怎样避免当有孔的纸片移动了之后还能在纸屏上看到光斑呢?孔小一点。于是,我给下一个班级准备了小孔的方形纸片(孔小一点,就避免了出现上述的两种情况),纸片比较大,有的小组学生自己发挥奇思妙想,固定纸片。

一点小小的改进,就能获得不一样的效果。三、解释现象,运用科学,认识光速
    解释:为什么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为什么排队时只能看见最前面的同学?
      认识光的传播速度。
      课后拓展:你还能找找其他的方法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吗?(期待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生活中寻找答案)
TOP
47#

回复 135楼原来你也在这里的帖子

恩,我关了实验室的灯,效果很明显
TOP
48#

回复 138楼王家东的帖子

恩,这个方法没试过,我去试一试看
TOP
49#

回复 140楼风之灵动的帖子

这样的课堂思维含量高
TOP
50#

五上第二单元第4节《光的反射》教学反思2020年12月9日


       这节课第一次上的时候我又没上完,个人性格原因所致,上课比较拖沓。每次都是第一个班级上完之后,进行反思,精简教学过程,加快教学进程。每次反思我都喜欢理一遍教学过程,在整理教学过程中改进,这样以后再看,就可以根据这个教学过程再进行改进。


一、直奔主题,照亮目标(改进)


     第一个班级上的时候我先出示镜子,玩了一会儿镜子,然后再照亮目标。发现这样比较费时,其实学生根据预习及生活经验,都知道镜子的作用。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因此,这个环节改成3个小活动。

     1.光线直接照亮科学书。(这个活动没进行实验。)重点探究如何画光线。一名学生上台画光线,其余学生自己在课堂作业本上画。学生都能画正确。(有的学生忘记标箭头,提醒)为下面2个实验画图做准备。


     2.不改变手电筒位置,照亮竖着的科学书。(我布置了这个任务,然后没有提醒学生可以借器材。)结果出现了3种情况。第一种:直接跟我借镜子;第二种:自己偷偷移动手电筒的方向,直接找到竖着的科学书;第三种:学生借用了自己的电话手表充当镜子。我表扬了第三种方法的小组,发挥自己的聪明机智,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物品。然后交流,提出光的反射,画出光线。一名学生上台画光线,其余学生自己在课堂作业本上画。


3.不改变手电筒位置,照亮竖着的科学书后的物体。个任务布置下去,明显学生的热情高涨。小组长纷纷上来借镜子(有的借1面,有的借2面,本来借一面镜子的小组长看别人借2面,也跟我借2面)然后就是小组发挥,虽然有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又改变了手电筒的位置,但每个小组都努力地在照亮物体。事先就跟学生说过,照亮目标之后,我要拍照留念,所以每个小组我都拍下来,然后在研讨环节请了4个不同方法的小组来介绍自己组的光线是如何传播的。(这个环节花费了比较久的时间,但我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没有缩减时间,学生的方法真多,有些方法不符合要求,但我以画光的传播路线为主)




二、学习应用,光的反射

    这个环节通过4个问题1、为什么灯装上灯罩?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是白色?3、汽车的后视镜4、医生的额镜来让学生认识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介绍了激光反射器。



三、延伸拓展,制作潜望镜


时间关系,课堂上来不及制作潜望镜,但学生对潜望镜兴趣非常大,潜望镜需要用到几面镜子?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余同学自己画。学生对镜子的放法还是知道的,但对光的传播路径产生了两种画法1、光线从人眼睛出发,2、光线从树(看到的物体)出发。学生都认为是第2种画法正确。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更深的问题:看到的树发出的光线哪里来?这时候又有学生给了解释:是树反射的太阳光。(这个班的学生爱提问,爱思考,上课就很有启发)材料在学具袋里,自己制作,下节课带来


四、辩证思考,双面看待


    反光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你注意过吗?学生回答。



TOP
51#

[quote]

五上第二单元第4节《光的反射》教学反思2020年12月9日


  


“由于手电光比较散,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用激光笔效果应该更好 ”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实验室里没找到激光笔,只好用配套的手电筒。
TOP
52#

五上第三单元第6节《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反思2020年12月18日

本节课是对第5节《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实验及研讨环节的深化。在上第5节的时候,我就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因素来研究。根据小组自己的选择,事先安排好研究降水量:1,8组;有无植被覆盖:2,3,4,5组;坡度大小:6,7组。

一、教学中的重难点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对实验的设计以及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学生对于这三个变量,研究其中一个时,保持另外2个相同这个思想都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控制不好。比如研究有五植被覆盖时,不能保证降水量的大小一样。

二、教学主要思路

     1、复习引入,探索因素

         从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入手,拿出上节课的研究计划单,选择3个小组进行研讨交流。

         这个实验中你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实验验证,交流记录

         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3、深入研究,聚焦实地

        自然界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土地在侵蚀过程中地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三、课堂亮点

      1、让学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单,并且全班学生分组研究。

      2、创新接径流的方式。课本是一个学生在上面降雨,另外一个学生接径流,这个学生手比较酸。我把放土壤的盆架在接径流的盆上,因为接径流的盆大,这样就不需要一个学生拿着。解放双手,一起观察。

四、课堂不足及策略

    1、植被选的不合适 ,我的本意是让学生把这个植被紧紧贴在土壤表面,但是我忘记给学生提供剪刀了,所以一开始学生就像图片这样将植被搭在土壤上,后面经过我的提醒,同学们根据土壤大小剪出了适合的大小,但是这个植被比较硬,不能铺在斜坡上,另外一端会翘起。在思考怎样改进植被的覆盖。

   2、喷水壶改进。阔华学具袋离提供的喷水壶到后面水快被挤完了很难出水,所以在降雨的时候一开始雨大,后面雨小,而且2个学生全凭自己的力气大小在挤水,不能保证下的雨一样。我在想改成我们浇花的那种自动出水的更好。

IMG_4776.JPG.JPG (, 下载次数:0)

(2020/12/20 21:14:15 上传)

IMG_4776.JPG.JPG

最后编辑博文王梦婧 最后编辑于 2020-12-20 21:14:15
TOP
53#

12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喻伯军名师网络工作室“小学科学课堂融入STEM理念”的研讨活动。三位老师精彩的上课让我学习了很多。下面是傅伟平老师执教的《运动得小车》课堂实录。


《运动的小车》课堂实录

傅伟平

播放视频(子弹把苹果击穿,足球把玻璃击碎,风把树压弯,江水把房屋冲走)

师:看了视频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生2:大自然的力非常的大。

师:这种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能量。从哪里可以看出力量非常大?

生:玻璃碎了,房屋冲走了。

挑战一:用自己的方法感受身边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

1:用手推铅笔盒,感受到手具有的能量。

2:用手拍打桌子,感受到手很痛,说明手有能量。

师:那轻轻地拍和重重的拍,一样吗?(教师和一名学生演示)

生:不一样。轻轻地拍,不太痛。重重的拍,比较痛。

师:同学们想自己体验吗?每个人站起来,用你的右手拍打左手,先轻轻地拍,然后重重的拍。(学生边听边体验)

师:2次不同速度的拍打,你能感受到能量大小的不同吗?

生:速度快,能量大,速度慢,能量小。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挑战二: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获得证据。


一套可调节坡度高低的斜面撞击测试工具,一辆小车,一块被撞击物。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初步决定实验方案。请其中一组上台展示。

师:对这个小组的实验方案有补充或者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每次实验不能用手去推小车。

2:每组实验至少要做三次。

3:每次要测量木块的前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接下来同学们进行实验,老师把你们的数据汇总在Excel表格内。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数据统计,如下表:


师:同学们根据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低斜坡,小车滑下时的速度小,能量小;高斜坡,小车滑下时的速度大,能量大。

师:大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差不多,但有一组的数据特别大,你们能说说原因吗?

1:可能算错了

2:可能下车滑下前推了一下。

3:可能每次实验时的坡度有问题。

师:换成其他物体,也会有这样的特点吗?

生:有。

师:同学们真厉害,掌声表扬自己,掌声不够响,说明能量不够大。

挑战三:你能用小纸条击穿4张报纸吗?

请力气小、大2位同学用纸条击穿报纸,2位同学用扔的方法,失败了。

师:你能用今天的知识分析失败的原因吗?

生:纸条的速度不够快,能量不够大。

师:那老师来挑战。

用橡皮筋将纸条射出去,击穿4张报纸。

师:同学们,这个游戏比较危险,平时不能玩。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呢?(出示图片)

师:为什么在走廊上不能奔跑?

生:奔跑的话,速度大,具有的能量大。

总结:除了上述的这些运动物体具有能量,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能量呢?播放视频

声、光、电也具有能量。



评课:1、关于教材里音叉实验替换处理为拍手实验,喻老师的意见是只要器材运用得当,都可以。

2、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那么不运动的物体就没有能量吗?不能给学生形成这个错误的观点。但小学阶段要不要提“动能”这个概念。上课的时候可以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学到“动能”这个概念。如:声音具有的能量叫声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动能。但是课标没有提到“动能”的概念,所以考试就不需要考。


我把记录本忘在学校里了,凭个人的记忆写了几条,等我拿到记录本,再好好修改

TOP
54#

                                                                                                      五上第三单元第4节《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2020年12月25日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
难点:用语言来描述土壤中的成分,知道腐殖质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
     1、问题聚焦,引发讨论
        整块的岩石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碎成越来越小的颗粒,那这些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你认为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
   2、借助工具,提升观察
(1).在学生讨论了土壤中有什么之后,布置任务:先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记录在课堂作业本上。
        (2)观察记录完毕之后,到老师这里领取烧杯(事先放好80毫升水)和搅拌棒,用铲子将一部分土倒入水中。
        (3)观察。
         (4)一边交流研讨。一边静置
         (5)交流土壤里的成分。解释腐殖质和矿物质
   3、阅读课本,认识关系
         阅读课本54页土壤和生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你怎么知道的?
         观察静置后土壤的分层
三、课堂亮点:
1、实验材料处理得当。每个一组一包用纸包起来的土壤,一个放大镜,一把小铲子。再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时,用小铲子翻动土壤,学生观察得很仔细,连一块土壤里夹杂的很小的塑料袋都写出来了。在充分观察之后,再领烧杯和搅拌棒,我想事先如果先给学生,学生可能不会花那么多心思去观察,就急忙把土壤放进水里了。
2、交流研讨时间充分,静置的时间充分。本环节我花了比较长的时间交流研讨,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的发现,对后面土壤中有什么学生都能总结出来。
四、课堂不足:
1、分层现象不明显。土壤我事先也没处理,就是从学校的花坛里挖来的。所以分层只能看到3层。
2、验证腐殖质和矿物质的演示实验没有做。
3、土壤最好让学生自己带,这样带来的土壤结构不一样,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铺垫。
最后编辑博文王梦婧 最后编辑于 2020-12-27 21:33:36
TOP
55#

                                                       四上第二单元第5节《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2020年12月31日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二、教学过程
     1、问题聚焦,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我们每天都需要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
       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呢?(了解学生的学情)
    2、实验检测,验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图片展示分别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的食物,认识这些食物中主要的营养成分,知道这些营养成分的作用。
        (2)食物中有这么多营养成分,那你们怎么鉴定这些营养成分呢?
        (3)演示检验淀粉和脂肪的方法。
        (4)学生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5)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3、交流研讨,深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出示班里一个同学上节课的早中午餐,说说这些食物提供了哪些营养?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三、课堂亮点:
1、准备实验材料充分。我事先让学生带了一些食物,每个小组提前准备好。节约时间。


2、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本实验我采用碘酒检验淀粉,学生对碘酒的气味比较敏感,我就教了学生用扇闻的方法闻气味。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四、课堂不足及改进:
1、食物的种类不够多。我只准备花生、西红柿、鸡蛋、馒头、马铃薯、米饭这六种食物检测。有点局限性。下次让学生自己带,五花八门的食物现场检测。
2、实验前没有强调这些食物不可以吃。学生实验的时候,有的小组自己在尝馒头和花生的味道。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下次一定要提醒学生在实验室里的东西都不能用嘴巴去尝。

TOP
56#

四上第二单元第7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2021年1月4日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问题聚焦,认识口腔
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消化器官的参与,我们先来认识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2、探索实验,认识口腔各结构及作用
(1)口腔里有哪些结构?分别有哪些作用?
         学生能说出口腔里有牙齿、舌、唾液。但对个结构的作用概括不全。
(2)学生实验:咀嚼饭团1次、10次和20次,注意不要吞咽。吐出来放在对应的3个盒子中。观察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
       记录在作业本上。
       为什么米饭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总结牙齿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舌头参与了吗?说说舌的作用。
(3)米饭的营养成分是什么?咀嚼之后营养成分发生了改变吗?可以怎么检测?
        碘酒分别检测咀嚼1次、10次和20次之后的米饭,发现蓝色越来越浅,什么原因?
        明确唾液的作用。
   3、交流研讨,说说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
回顾牙齿、舌、唾液的作用,感受三者的共同。
       说说保护牙齿的意义。
三、课堂亮点:
1、实验材料精心准备。我选择了非常常见的米饭。我事先捏好了一个个饭团,让学生咀嚼。用碘酒检测咀嚼1次、10次和20次的米饭,用实验证明唾液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2、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口腔里的食物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四、课堂不足及改进:
1、没有进行课本中的份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因为我把重点放在小组内说说口腔消化的过程,所以这个活动就省略了。省略了之后,对门齿、臼齿、犬齿的作用认识均没那么深刻了。
TOP
57#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学生写的很生动,很可爱。
TOP
58#


TOP
59#


TOP
60#

学生的这个作业很认真,应该给与奖励了。

博文王梦婧 发表于 2021/1/10 18:03:15 [/ur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21/1/11 8:59:57 [url=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348-18.aspx#394333]
是的,班级中这样认真的孩子就应该奖励,学习态度认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