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月研修培训感悟:每月研修《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邵... [复制链接]

1#

《一千个哈姆雷特》

——9.15每月研修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培训感悟

每月十五,研修日,有你更精彩。

笔耕不辍,思考不止。



        理论与实践,实践与创新,教育因世界而丰富,世界因教育而生动。


当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给予了更多的社会期望,创新型人才、跨学科研究、科学人文关怀等等,科学教育的内涵日臻丰满。


我们小科人该怎样认识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呢?

分享 转发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

为何而评

杭州钱塘新区听涛小学 曹建清

今晚三位专家畅谈着自己近期专业的研究,表达着自己对学生科学素养,高站位的理解。给我留下思考的是,蒋博士在评价环节提到“测评到底是为了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排个高低,奖励一颗星星……而是改变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确实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只能明确了为何而评,才能在设计内容时更有指向性,落地时更加有路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为何而评:

、课前评——有思有创可设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很多教学基本是靠精准的实验材料让各个教学环节顺利推进,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支架。我校科学学科课堂评价细则中,就有这么一条(见图一),个人感觉设计的很恰当。

对于被评价者来说,这条可以体现其以下两项能力:

1.对教材的熟悉与理解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课编写时,经常会出现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一些插图,而这些插图上往往会隐藏着一些实验材料及实验过程。如果在备课前没有仔细阅读过教材,那么就会忽略这些有用的信息。单纯靠自己的理解去准备实验器材,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教师准备的材料,无法为自己搭建实践操作的支架。而且会消耗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仔细阅读教材及相关的教学用书,能帮助教师准备适合学生实践的器材,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提高课前准备的效率,及提高教师的对各种材料的评价能力。

2.对学生前概念的处理能力

实验器材越丰富越好吗?实验器材一定要教师事先全部准备好吗?通过日常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只有适合学生能力提升的材料才是最好的。如果材料丰富了,学生关注点不在课堂教学上,而是在把玩各种材料,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或偏离了研究方向,那么这样的材料就失去了在课堂上存在的价值。同样的教师很辛苦的寻找各种材料来服务课堂教学,但或许发动学生的力量能找到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研究,如在教学六年级显微镜的系列活动时,能否在学生掌握了正确使用显微镜,及制作玻片标本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准备需要制作与观察的细胞,特别是植物细胞,学生自己有过思考而准备的实验材料,在研究时会充分调动其研究的主动性。因此最佳的实验器材,应该是基于学生前概念,但又由于这些材料有结构的组合在一起,又能为学生架起理解新概念的桥梁,同时如果学生身边有获取材料的途径的,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需要探究的材料。

、课中评用——有物有实可评价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很多教学内容与策略自己没感觉有问题,但同一个备课组或教研组的同仁们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如果没有具体的评价方向或细则,大部分教师由于很重情面,要不就不评价了,要不就是只讲优点,很少会提出不足。或有些新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判断,看到的教学现象是否是真正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果长期没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上课教师会很随意,而听课教师或许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评价,但这样的评价不一定会是严谨的。这种评价与被评价现象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利于培养现代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一份能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影响的评价量规,来提升我们一线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评价能力。而图一中对于器材准备的分数划分及具体细则,既能使上课教师找到课前材料设计的方向,也能使评价者找到适合本节课的打分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寻找对照点:

1.大致判断——是否能满足

对于听课教师来说,评价上课教师材料是否准备充分,课前就可以做个预评,一般情况下,科学课前教师会把实验材料要么放置在学生抽屉里,要么放置在实验室周边的矮柜上,要么放置在移动小车上。评课教师基本能清晰的看到上课教师事先准备的材料,当然有些材料或许在课中由学生提供。因此课前听课教师就可以根据看到的材料,对上课教师基于材料准备项,进行一个初步打分。同时材料放置的位置,有时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一节课需要多种材料,而这些材料并不是在同一个研究点上,需要分批使用的,这时听课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做出初步判断。

2.边听边判——结构与亮点

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提供,教学效果也会随之而改变。在课前对于材料有了初步判断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教师可以继续关注材料的使用情况,通过学生现场的生成,判断上课教师材料准备是否能得满分。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么传播的》这一课时,实验探究分为两大主题活动,这时不能把两次活动的材料,装在一起同时发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中途换取材料的方式,来达到一是调整课堂纪律,二是培养学生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的目的。听课教师根据评分表,很容易判断出上课教师是否做到了适时出示材料,并让整体材料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同时再具体看每种材料是否能打破常规,代替书本上的器材,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

每当要设计教学活动时,问问自己这两个方面的评价,如果能做到心中有数,那么这样的活动应该是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帮助的。最朴素的想法,为何而评,细细想来,如果每次教学活动都能在不同的环节问问自己,或许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

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  

——每月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王村口镇中心小学 雷丹燕 18767865676

2021年915日,我们工作室的学员又如期迎来了珍贵的学习机会。本次每月研修邀请了三位优秀的专家,以“做理论敏感和实践创新的科教人”为研修主题,聚焦于“小学科学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如何从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看科学教学?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怎么做?一线科学教师如何有效阅读与写作?”这几个话题展开研修。

小学科学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素质的基础。善于批判质疑,重在理性思考,贵在勇于探究,是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邵锋星校长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科学素养的建设,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要求。蒋永贵教授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谈到,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尤其青少年。新教学需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褚清源老师从三个维度阐述了科学课堂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科学课堂需要给学生留下好奇心,其次科学课堂需要给学生留下敬畏科学的意识,最后科学课堂需要给学生留下创造力。

如何从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看科学教学?

蒋教授说要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通过科学教育项目,系统地发展和保护学习者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喜爱以及懂得如何能够阐明自然想象。科学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使他们在遇到影响到他们自己和他人利益以及环境问题时,能够参与决策,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因此科学教育的目的包括科学知识的大概念和有关科学本身及应用有关的大概念,收集和运用实证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倾向。评测在科学教育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任何情况下,评测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了改进学习。

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怎么做?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到:教育出现了学科内容之“教”与学生内心的道德、精神、人格之“育”两者间的分离。通过深度开发不同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教”与“育”在学科教学中真正得到融通,渗透到每节课的日常教学之中。卲校长进一步强调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文化、思维、方法、知识这四个层次。因为不同的学科有独特的思维方法,有独特的视角,所以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运用学科的眼光观察世界;运用学科的思维,思考世界;运用学科的观念,解释世界。


褚清源老师为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与写作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建议。每天读一些书;每天写几句话;每天创新一点课,长久的坚持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读书要读经典的书,读学科榜样的书,读你认识人的书;写作可以写得意之处,也可以写失败之处,还可以写擅长之处;创课除了微创教学的方式外,坚持“一厘米之变的精神”去研究课。这个世界一直在奖赏那些会写作的教师,所以教师除了要坚持输入的同时,也要学会输出,学会表达,最好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一线科学教师如何有效阅读与写作?

理论敏感和理论储备是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以及实现自我突破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每月研修是教师们充实理论储备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可以走远,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并且学习的路途也更有伴更有趣。科学课堂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增加孩子容易接受,并且喜欢的环节,让孩子们拥有探究科学的愉快体验,培养孩子们探究科学的持续兴趣和动力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

做一个有科学情怀的教育者

———9月网络研修体会

遂昌育才小学
雷宏华

今天参加了《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为主题的网络研修活动,听取了邵锋星老师,蒋永贵老师和褚清源老师的精彩的观点,使我们产生了思维的碰撞。

科学素养是什么?这是我们作为小学科学老师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各位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邵老师认为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蒋老师认为:科学素养是善于批判质疑,重在理性思考,贵在勇于探究。褚老师则从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出发,他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让孩子走进好玩的科学课堂,课堂好玩、有趣就容易发生学习的行为,这样就能提升科学素养。褚老师认为科学课一定要生活化,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服务于生活。

科学课程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邵老师从《全面素质规划纲要》的要求方面向我们阐述了科学课程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他认为我们科学教学要注重青少的科学素养的提升,要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也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贯穿于整个科学教学。我们要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理性思维。褚老师认为,科学课堂要给学生留下好奇心,有敬畏科学的意识,能过一种科学的生活。

接着蒋永贵老师以“从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看科学教学”为主题谈了他独到的见解,他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突破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学。新课程强调了科学的核心素养,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教学中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要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要推进科学项目化学习,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同时要更新评价观念,注重运用评价改进学习。一线老师如何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方面,蒋老师建议我们要做到:1.要学会阅读。2.要会思考和探讨把书中的内容变为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对于“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怎么做?”这个问题,邵老师以《融通教育深度开发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深层次理解:基于素养发展的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和《让每一名儿童在科学课中经历STEM教育实践》三篇文章为例向我们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后褚老师给我们的阅读与写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褚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成长的三件套:读书、写作、创课。读经典的书、读学科榜样的书,读你认识人的书,写得意之处,写失败之处,写擅长之处。微创教学的方式,一厘米之变的精神,长期主义精神。褚老师还建议大家开启微写作,书写个人教育自传,书写个人阅读史。

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干货满满,每次学习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想,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经验分享,我将把所学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我,努力上好我的科学课。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

听《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有感

遂昌县实验小学
李卫仙

本期每月研修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邵锋星老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蒋永贵、中国教师报记者褚清源三位老师的分享。本期讲座三位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更好的去改进我们的科学教学实践,如何真正为学生服务。

三位老师围绕四个问题分享:小学科学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从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看科学?教学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怎么做?一线科学教师如何有效阅读与写作?

一、 小学科学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上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课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说是洋葱表皮细胞。我追问:还记得洋葱表皮细胞是怎样的吗?好多学生说不清楚。这让我大吃一惊,引起我的深思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听了三位老师的分享终于恍然大悟。

我们的小学科学老师,怎么样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我们的育人的全过程,怎么样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我们的科学课程之后,给孩子留下我们的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理性思维。孩子们需要这样的科学课。

二、从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看科学教学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怎么做?

借鉴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核心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和“实践与内容的整合”,对我国科学的启示得:1.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这个概念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的方式、科学本质的认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价值的形成等;2.推进学科项目化学习,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3.更新评价观念,注重运用评价改进学习。要更新评价观念,注重运用评价来改进学习,提升素养。

三、教学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怎么做?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怎么把理论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是关键,利用实践当中介,从理论中去寻找教育教学的活学,更要去把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来,进行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

学科教学不是指教学科知识,应该通过深度开发学科的育人的价值,任何一门学科学科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包括教给学生认识这个世界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不同的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因此,学科教学本质上它是以这个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我们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运用学科的眼光观察世界,运用学科的思维思考世界,运用学科的观念解释事情。

四、一线科学教师如何有效阅读与写作?

美国富兰克林说过:“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就是喝茶,最终沉淀出自己的人格。知识内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写作。写作是一个人成长的记录和进步的阶梯,让你时时反省自己,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成就最好的自己。

一线老师阅读非常重要。那如何有效的阅读与写作呢?有计划的读书,每天阅读一点点。用输出代替输入,内化你所阅读的书,分享你阅读的书。

开启微写作,每天写几百字,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就有了读者,这样会激励自己。写作内容可以写个人教育自传、个人的阅读史。笔耕不辍,就必芬芳。

感谢三位老师的分享。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6#

每月研修“专家会诊”

遂昌县妙高小学  刘莹

9月15日,101期的每月研修如期到来,这一期非常特别,请来了一位出版社编辑担当主持,请来了三位专家邵锋星、蒋永贵、褚清源,三位在科学教学方面非常有研究的专家。我感觉这很像医院里的“专家会诊”,三位老师针对老师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作了解答。

讲座中专家老师们针对4个问题给大家做了解答:1、科学课程要给学生留下什么?2、从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看科学教学。3、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怎么做?4、一线科学教师如何有效阅读与写作?专家的讲座很有针对性,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帮助很大。

讲座中专讲们讲的是一些前言理论,讲到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为何叫《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专家老师给出了答案:自美国州立科学教育标准指导文件发布后的15年内,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那时起,科学、科学教育和创新驱动经济领域都有了飞速发展。美国K-12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漏洞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人才培养渠道。鲜少有学生这样进入STEM专业和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从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到博士生教育。我们需要有能激发和建立学生兴趣的新科学标准。除非建立正确的期望和目标,否则现在的教育系统不能成功地为学生的大学学习、职业生涯甚至履行公民义务做好准备。虽然标准本身不是灵丹妙药,却能为当地的课程、评估和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实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能让高中毕业生为严苛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更好的准备。另外,雇主不仅能雇用到在特定领域具有较强科学基础技能的员工,还能雇用到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探究式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员工。

我认为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比如收集和运用实证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作为一线科学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一些前言理论,如何学习理论,专家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应该学与思结合,从小目标开始,学习后可以适当输出,每天可以进行微写作,也可以把自己写的内容发到朋友圈,即增加了读者又对自己有促进作用。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7#

《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每月研修体会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 施晓露

本期研修内容为《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听完三位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褚清源老师说的“成长三件套”,将理论、实践、创新用通俗易懂的简短文字给我这个重新启程的专职科学教师指明了方向。

一个月的时间过的真快,刚写了我与每月研修的故事,表达了我一心想做专职科学老师的所思所想,心里畅快许多。四年兜兜转转,语文、科学、班主任一个没落下,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学习语文的教学路上,第五年也就习惯了学校的安排,没提要求也不打听情况,没想到的是秋季开学工作会议上我专职科学的愿望竟然就实现了。可高兴了没两天,一阵危机感向我袭来,上了两节课的我既不专业、也不自信,让我苦恼不已。为此我做了以下两个改变。

1.改变备课思路,提高课堂效率。“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点醒了我,可以先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再思考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我对新教材流程不熟悉,就尝试修改原有ppt来帮助顺流程,可是上完课后发现我会过度依赖ppt,要点开下一张才知道要说什么,逻辑被打断,过渡语变得生硬,似乎在帮倒忙。于是在备课时,我试着重点探究某一个实验,结合作业本上的题目弄清科学概念和重难点,还有时间就把书中的例子当做题目再练习巩固,尽量在课堂中把作业本完成,知识点反复过几遍加深印象。我想老师的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才能显著提高。

2.增加实验时间,提高学习兴趣。今年新接手四年级学生,他们的科学成绩是四门课中最弱的,就算是这样还有家长不看重科学学习的,再加上语文、数学老师抓得紧,科学就成了地位低,时间少的学科了。我想成绩差就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喜欢、家长不重视也行,语文数学抓得紧,我就把课内的实验搬到课外吸引学生,再做一做实验,课上没体验够的下课抽零散时间继续体验。于是我就在班门口设立了“小小科学实验站”,制定好使用和积分兑换规则,出示使用方法和思考的方向,放上便利贴和实验器材,就等学生来体验。两周时间提供了四个小实验,吸引的不只是四年级的学生,看来这小小的改变也有了不少小粉丝的关注。

这两个改变是我科学教学的新起点,正像褚老师说的要成长就要创课,就算是改变上课评价方式、导入方式、与学生对话的语言使用都是创新,坚持一厘米的改变精神对一线教师来说就是创新精神。褚老师说的“创课”还需要“长期主义精神”,说到我心坎里了,现在的“小小科学实验站”需要继续成长,迎合学生的需求继续更新实验,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再创新,把实验站长远做下去。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8#

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有感

遂昌县实验小学 严含颖

本期每月研修主题《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邵锋星老师、蒋永贵老师、清源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四方面的内容:小学科学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从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的主要走向看科学教学?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怎么做?一线科学教师如何有效阅读与写作?干货满满!

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那小学科学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知识,应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上来,课堂中我们应该要关注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每一节科学课,都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方法上要关注科学内容对孩子是否有吸引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民的整个素质的提升直接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实力,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是重中之重。作为一线科学教师,我们应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理性思维,证据的意识,培养善于批判质疑,理性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叶澜教授说:“教育出现了学科内容之教与学生内心的道德、精神、人格之育两者间的分离。通过深度开发不同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教与育在学科教学中真正得到融通,渗透到每节课的日常教学之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科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孩子运用学科的眼光观察世界,运用学科的思维思考世界,运用学科的观念解释世界。教师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科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成长,用深度学习的理念来指导科学教学,而非照本宣科。

笔耕不辍,久必芬芳,这个世界一直在奖赏那些会写作的教师。关于阅读与写作,褚老师给我们分享了教师成长三件套:读书、写作、创课;用好三只眼: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利用好三只眼,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鼓励老师每天创新一点点,努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久而久之便能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研修中有黄金屋,研修中有颜如玉”,在研修中我领略到每个老师的智慧,我们要从理论中去寻找教育教学的活水,更要把理论创造性的应用于实践,努力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9#

听《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有感

浙江松阳县叶村小学  叶俊


今天的培训在“一句话介绍科学素养是什么?”中拉开了帷幕。专家们和听课老师们积极加入了探讨,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从老师们的探讨中我也在深刻地进行思考:什么是科学素养?在我看来,科学素养应该是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会批判质疑,能理性思考问题,并具备学习迁移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都说科学来源于生活,也是服务于生活。

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们的科学课程究竟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多种教育方法的结果,仅靠单一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这类学习目标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三大领域、观察与发现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搜集、分析和解读证据的能力、提出解释、预测和作出结论的能力、交流个人假设、研究结果的能力这八项要素全面提高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鉴于此,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正在以这样的方向不断前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在课堂中不应该仅以某一课的学科知识为目标,要把一堂课与一个单元相互联系,要把一个单元与一个领域科学进行相互联系,立足点高了,那么上起课来自然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要推进学科项目化学习,以提升学生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知识性的学科内容掌握的很扎实,但是一旦进行动手能力方面的考核,却往往差强人意。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孩子对陈述性的知识能够掌握的较为扎实,这也是接受式教育的一个特点,但接受式教育却抹杀了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基于真实情境下,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真正去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桥梁,希望孩子们的这种能力进行迁移来解决在实际当中遇见的问题。项目化的学习方式的本质我觉得应该是让孩子真正学会思考,真正能把学到的知识给“用”起来!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唯分数论逐渐成为过去式,这就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不是分一个三六九等,评价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去学习,是为了改进学习。

今天的讲座邵老师高屋建瓴般的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0#

听《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有感

遂昌县妙高小学  黄晓青2021.9

每一期的研修总是让我感受到小科人的幸福,本期仍然走在教育探讨的前沿,在双减、大课标、从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看科学教学等等背景下来讨论如何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如何做到科学素养的培养。

首先科学素养是什么?邵校从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基础的高站位为我们划出重点。蒋老师则是从批判质疑,理性思考方面给我们引出思考的起点。最后褚老师则从教学一线视角展开,对科学课的生活化和“做中学”这一特点做出独特的阐释。我尤其对其中“教学做应该是一件事”印象深刻,对褚老师理想之中的科学课堂,好玩的,有趣的,生活化,做中学的科学课堂充满期待,努力看齐,希望我们的科学课能切实达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停留在书面上。

对于科学课程我们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一问题,最近也经常思考,因为这个学期不仅仅任教高段科学,还兼任低段二年级3各班科学课。在这没每周有限的一节课中,我们小学科学老师最重要的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呢?如何将科学素养贯穿科学课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三位老师的分享令我收获良多。我们的课程应该进一步注重学科素养的落实,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最终将貌似虚无的东西真正落实下来,为国民素养的提升打下小小的基础,种下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最后,从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走向看当前的科学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真正能留下的东西一定是在走向社会后还存在的东西。那是什么?不是单一的技术,单一的知识,而是留在孩子身上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用于探究,这才是孩子们终身学习的基石。作为小科人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注重改变自己,提升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大迈进做出自己的努力。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