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摄影大赛-“燂春” [复制链接]

1#

主题:立春,“燂春”。农村习俗,立春之时辰,要烧春柴(樟树枝叶),燃香,放鞭炮,以祝贺春天来临!而小孩则要在燃烧的春柴上跳过,寓意孩子会长得高。“春”字读音和闽南语的“抻”字读音一样,指拉长、伸长的意思。

作者:雷善毕(玉苍山人)




分享 转发
TOP
2#

真棒!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

这拍摄技术杠杠的
TOP
4#

手机设置有什么要求?效果挺专业的!
TOP
5#

用手机拍摄出运动图片能如此清晰,赞!
这个活动也是年俗之一!
TOP
6#

传统习俗都有寓意在里面。
TOP
7#

“燂春”的习俗还是第一次听说,感谢科普
TOP
8#

涨知识了!照片抓拍得真好!
TOP
9#

百度:燂(音tán)春
在浙江南部,一直保留着一种立春时焚烧立春柴的习俗,当地称为“燂(音tán)春”。“燂春”又称“焜春”,就是说人们在“立春”正时,点燃盛放在铁镬里的立春柴,然后提着铁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焜”过去,直至立春柴燃完为止,以祈祛邪禳灾,纳福迎祥。
所谓立春柴其实就是由樟树的枝、皮、叶等为主组成,因其在立春那天焚烧故名。可能这些樟树的枝、皮、叶干燥易燃,焚烧时还能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樟树芳香,给人带来某种身心上的愉悦吧。抑或南方气候阴湿,从樟树的树皮与木质蒸馏制得的樟脑有除湿杀虫功效,樟树焚烧所产生的烟与樟脑的作用也基本相同,于是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生活习俗,甚至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据清·道夫《乐清县志》载:“至立春时刻,人家皆烧樟叶、放爆竹,以助阳气,名曰‘燂春’。”清同治年间,温州知府戴文俊(浙江嘉善人)曾撰《瓯江竹枝词》百首,描绘东瓯风土人情,其中有《燂春》诗云:“叶烧樟树趁芳辰,爆竹千声气象新。俗字一编须记取,好将疰夏对煨春。”即为“燂春”这一古老民俗的生动写照。
有一年立春时,我在有千年古村落之誉的乐清市城北黄坦硐看到一则非比寻常的“燂春”活动。当地村民先是将砍来的樟树枝堆放在一座古庙前,足足三间房子般大、两层楼房般高,然后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将一堆绿色的立春柴点燃。只见一股青烟从柴堆中升腾,随着噼噼啪啪的焚烧声,或由于临近黄昏的缘故,冲天的火光将整个山谷映得通红,着实让人震撼。当然,还有浓郁的樟树香在烟火的催发下,沿着竹林、溪流和石房子四处弥散,沁人心脾,使人不禁陶醉其中,不忍离去。
面对如此景象,同行的外地朋友似乎不明所以地感到惊讶。他们问我这种民俗活动的名称和来由。在我当时的词库里突然找不到“燂”字的表达含义,随口说:“谈春”吧!我固执地认为,树是春天的使者,焚烧树枝可以嗅到春天的气息,何尝不能看作是人与春天、与自然的一种交融、交谈?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情啊。其实我的说辞与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有关。在古代,立春被视为一年之首,代表了一种开始,故有打春、咬春、报春等提法,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因此所制定的历法也以农时为序,在秦汉之前,春节没有固定的时间,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下来,传说在设定立春节时,汉武帝问太史令什么是立春的标志?答曰:“依樟树枝发芽而定”。于是便降旨民间焚烧樟树的枝叶来迎接春天,这一习俗从那时起流传至今。
在我写下“燂春”两个字时,有人告诉我“燂春”的“燂”字可能与古人的“白字”有关。他认为,浙南民间土语所指的“燂(tán)春”,从火从覃,被人想当然读成了“覃”音。当然,其所依据的理由是《辞海》里关于“燂”字的词条。在《辞海》里,“燂”字给出的读法是“qián”音,意为烧热,如《礼记·内则》:“五日则燂汤请浴”。无论读音还是词意,均与民俗意义上的“燂(tán)春”相去甚远。从上述或可以推出古今在“燂春”的读法上是有一些出入,但当我查阅更古老的《说文解字》,里面关于“燂”字的解释是:“火热也,从火覃声。”可见,浙南先民给出的“燂春”一词读法更能接近古汉语的本质,更能精准表达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想象。
然而于我而言,则更愿意将“燂春”说成“谈春”。在春天到来的开始,借一把火,焚一段初生的意象,与等候在前方世界的一切谈谈心事,一起回忆树一样的年轻,树一样的多情。在树的萌芽里,我相信有些温暖就会生长,有些情感就要充盈,有些色彩将写进一封信笺中,寄给远方的你。
TOP
10#

感谢科学论坛,让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