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在科学课堂中更有效地落实科学探究 [复制链接]

1#

[原创]在科学课堂中更有效地落实科学探究


徐玉梅-教学论文.doc (, 下载次数:8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3 10:04:3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在科学课堂中更有效地落实科学探究



路北街道中心小学 徐玉梅



 



【摘要】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随着探究式教学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致力于在实际教学中将探究落到实处。本文就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制定实验计划    
落实实验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国际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得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科学探究,正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1]科学探究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事实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能等的充分发挥更多的都是他们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尝试的机会,在证明或否定他们自己所说的某一基本现象和所定的假设活动中,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探索打好基础。以下我就科学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落实科学探究谈谈自己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启发。



一、创造情境,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提问为辅



   科学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教师预先设计好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线性提出,二是通过一些情境或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教材教参等等设计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他们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并未得到良性的发展,更有甚者养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新课改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引导学生自行思索提出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如果以创造环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为主,教师提问为辅的话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因为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就算是一个班级里最让人头疼的学生,他也有可能是名侦探柯南的粉丝,尽管有时候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问题表述出来。



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中,我的学生们对地球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上这一章前,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地球表面都是什么样的?这些地形地貌是谁塑造的?在过去的几千年几万年中它们变化过吗,如果有,又是什么让它们发生了变化?这些问题涵盖了第三章大致所有的内容。第二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包括了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大块。在教火山和地震时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地球表面发生过变化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接下来我问:那,又是什么让地球表面发生了变化呢?学生很活跃地告诉我,是火山和地震。这些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的,所以我采取了直接提问的方式,并在之后的过程中进行了补充。



至于地球内部运动,部分学生也回答了,但是他们只是经由书上的描述获取了这点,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晓得地球内部运动是什么样子。在这一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喜马拉雅山,并出示了数据:喜马拉雅山正以每年喜马拉雅山每年以0.33厘米——1.27厘米的速度上升,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每年仍以1.82厘米的速度上升。这些数据让他们惊讶莫名。我不得不说他们的思想是很奇妙的,因为有好几个同学在课下问我,喜马拉雅会不会一直隆



 



 



 



 



 



起到突破大气层。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东非大裂谷,告诉他们科学家预言:未来的某一天,东非大裂谷终会将它东面的陆地从非洲大陆分离出去,从而产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众多的岛屿。在出示了以上现象之后,他们脑子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当中,自然不会少了我想要的为什么它们在这样变化的问题。



 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为主,教师提问为辅,通过创造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球,学习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制定简易的探究计划



小学科学课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学生有了疑问之后,他们就会去想解决的方法。告诉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很简单,可是,让他们学会制定探究计划却很难。



如在上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节课时,我最初是这么进行设计的:通过让学生回忆凤仙花时的情境引出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对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进行猜测—挑选一个自己想要研究的条件进行设计方案—小组完善—小组汇报—集体完善—动手实验。这样子的设计表面上看起来是完整的,一步步落实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应当都能得到培养,可是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三分之二的学生对设计实验方案这一部分仍不是太清晰。因此在第二节课时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部分调整,将之改为通过让学生回忆凤仙花时的情境引出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对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进行猜测—选取条件水,让学生进行设计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的实验方案—小组讨论进行完善—与书上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发现不足并改进—挑选一个自己想要研究的条件进行设计方案—小组完善—小组汇报—集体完善—动手实验。相比于第一个班级,第二次课的设计增加了两个环节,从当堂实验情况来看,相比于第一个班第二个班的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时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从课后作业情况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也都已掌握了如何设计简易的实验方案这一技能。



当然,仅仅依靠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设计方案的表格上需要附加一些提示性的字眼,如我的推测、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实验过程等等。学生按要求完成设计后脑海里会形成一个大致的方案有控制变量的思想,在以后碰到类似的研究时便会循着这个模式走。



三、落实学生的实验过程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溶解的快与慢》。过程如下:寻求帮助,让学生思考让方糖更快溶解的方法→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溶解的快慢与保持比赛公平性→小组讨论研究因素后单独完成记录单→小组汇报展示→班级同学补充→组内检查完善,小组长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完成,记录实验现象→探讨结论。由以上过程看出,该教师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就课堂上观察来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环节也完成得非常好。可是,当小组长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时,则显得相当混乱。因为小组长无视了教师的温馨提示,看到什么就拿什么了,从而影响了整个实验过程的顺利实施,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后来我们在私下交流时曾讨论,是否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增加教师演示的环节。虽然教师演示后可能就变成了学生的“模仿秀”,但对于思路清晰的



 



 



 



 



 



 



学生而言,这不过是帮他们再次理了一下思路,而对于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而言,似乎这样的方法更有利于落实目标。



另一种则是:整体混乱。在五上第二单元《光》的教学中,由于天气原因,我只能在一节课中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带领他们将实验完成,因此,我将第五节《光与热》和第六节的《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的实验放在一节课中进行。这节实验课我只花了十分钟时间略略指导了下光与热的关系以及实验如何进行开展,然而到真正进行实验时,我发现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乱七八糟。很多学生在做光与热的实验中时就将彩纸包到了温度计上,有的学生则在做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时无视了用来保温的小塑料袋直接开工了。不可否认,这节实验课相当失败,我应当为这节实验课的失败负上全责。高估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是其一,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过程的理解落实就匆匆进行实验是其二。后来,在帮助学生将实验方案理清后我又挑了两个天气好的日子让学生重新进行了实验,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我认为,有些实验不一定要经过理论的学习,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让他们带有明确的研究问题与要求。如在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节课中,学生课前具有的前概念是橡皮泥变成空心形状后体积会变大,因此放入水中水位会比沉下去时升得更高,也就会浮起来。这节课的实验也相对简单,因此我直接要求学生先测量橡皮泥沉下去时的排水量,再测量橡皮泥浮起时的排水量,测量完后又要求学生将浮起的橡皮泥按进水里观察橡皮泥此时的排水量,有了明确要求的他们效率也非常高,同时,获得的数据也成了课堂新起点。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是学生建造科学大厦的地基。我们要在科学教学中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获得知识,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另外,教师也当不



断地提升,在教学中改进,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敏玉.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与途径[J].现代阅读,2011,(5.



[3]唐勇高,冯霞.让探究之花在科学课堂绽放[M].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