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区214号唱歌的鸢尾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宁波区214号唱歌的鸢尾作业专贴






学号:214       网名:唱歌的鸢尾         博客地址:
总计( 78 ) 学分,其中必修学分( 51 )学分.



1、必修任务合计( 51 )学分



1)阅读5本有关著作,得(11)学分
至少阅读5本有关著作,其中2本为必读著作,其余自选。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3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上传至论坛,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必读书为张红霞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和喻伯军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1)书名:《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题目:更仔细地观察



2)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3)当学生的思维遇到“瓶颈”时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2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得(12)学分



上传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1)课名:《磁铁的两极》 (版本:教科版   年级:三年级 



2)课名:《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版本:教科版  年级:四年级  单元:溶解)



3)课名:《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版本:自然教材)



4)课名:《了解空气》(版本:教科版  年级:三年级)



5)课名:《奇妙的指纹》(版本:教科版  年级:三年级)



33篇评课类或其他原创性文章,得( 12 )学分



上传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1)课名:《一天的食物》(执教:胡黛  慈溪阳光实验)



2) 成长航程上的灯塔



3)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4)锤炼科学课堂教学语言 促进科学课堂教学实效

5)当前科学教学之“软肋”剖析(新)



4)在线主题研讨积极发表观点,得( 8 )学分(请附上相关地址)
认真参加在线主题研讨,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每次得2分,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476&replyID=&skin=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17&replyID=&skin=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99&replyID=&skin=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7&replyID=&skin=1



5)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得( 8 )学分(请附上相关地址)
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每参加一次得8分,在现场活动中开课的加5分,作重点发言的加3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



参加杭州活动



2、选修任务合计( 27 )学分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或精华贴,得( 8 )学分(指论坛上的精华贴和每周推荐贴,请附上地址)
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指有效回帖超过30个的主题帖)。每帖得2分。所发表主题帖被确定为精华的,每帖得4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618&replyID=&skin=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634&replyID=&skin=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607&replyID=&skin=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575&replyID=&skin=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59&replyID=&skin=1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得( 4  )学分(请附上地址)
转贴有价值的文章。每篇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18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18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182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183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得( 5 )学分。
积极参与论坛交流。有效发帖满30帖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得( 10 )学分。
积极上论坛学习。浏览时间满8小时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8:39:0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作业类别]  读后感                 

书名:《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作者:喻伯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题目更仔细地观察      网名:唱歌的鸢尾    学号:214
    

 

记得上半年马老师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像小灯炮、地球的自转公转、磁铁等耳熟能详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课前早已通过各种途径熟知了,像这样的课,怎么组织教学?怎么展开探究?怎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专题六谈到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科学三维目标的整合,列举的案例正好是《点亮我的小灯泡》,读了以后关于上述问题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可以尝试着解构原有教材的活动,挖掘教材中活动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重新设计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来构建课堂,以求最大限度让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整合。如果设计地好,这类学生较为熟知的内容可以成为拓展三维目标的沃土。

在科学探究层面上,这一类教学内容正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正是由于概念的相对简单,有了相对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展开探究活动。只要想办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就有较大的可能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如专题六中《点亮我的小灯泡》这则案例,教师设计了“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这三个活动,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对电路进行探索,也经历了观察、操作、假设、改进一系列的过程,看似仅仅进行了技能形成的反复练习,却绝非只有模仿。特别是研究“没有使小灯泡发亮的电路的原因”这一活动,“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这一活动,更是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展开的自主探究,有很强的科学性。

在科学知识层面上,我们可能会误以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没有什么好深入的,可以深究下去呢?学生是完全懂了,还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学生都懂了,还是知道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这个问题其实正是构建有结构的课堂的重要一块,我们不妨设计一个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摸摸底。例如,我在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猜一猜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表格中列出的有:铜片、铁片、铝片、木头、1元硬币、小钢珠、橡皮等。结果,学生的争论就此引发了,有的认为金属的都能吸住,有的认为只有铁的能吸住,有的认为小钢珠也能吸住……这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通过实验前的猜测,学生的“斤两”立现,很明显,关于磁铁能吸铁这一科学概念,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是粗浅的、模棱两可的。掌握了这个起点,接下去的验证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以一斑窥全豹,也许并不那么科学,可是这个事例给我的一个教训是,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学中再遇到同类的教学内容时,处理一定要尽量地细腻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科学课上把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比较懵懂的科学知识理顺、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这类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受到更大的启发,特别是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点亮我的小灯泡》之第一个环节,通过画小灯泡这一个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自己对小灯泡的认识是粗略的,不完整的,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要更仔细地观察的兴趣,也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以更细致、更认真、不浮不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对待科学研究。同时,当学生发现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了的事物认真探索起来,原来还有不少没搞清楚的东西,给了他们一个学无止境的教育,也能让他们的学习态度更严谨,不再轻易地说:“这个我知道。”而是凡事要想一想:“对这个东西我还有什么不了解的?”我想,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的渐变,对学生成为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让我们更仔细地进行观察。”当这个想法在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中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时,我们的科学教学取得的成就是可欣慰的。对于文始提到的教研话题,我想,我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反思,也已找到了明确的方向:着眼三维目标,立足学生的实际起点,建构有结构的课堂,努力将学生课前已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的优势最大化,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

记得上半年马老师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像小灯炮、地球的自转公转、磁铁等耳熟能详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课前早已通过各种途径熟知了,像这样的课,怎么组织教学?怎么展开探究?怎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专题六谈到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科学三维目标的整合,列举的案例正好是《点亮我的小灯泡》,读了以后关于上述问题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可以尝试着解构原有教材的活动,挖掘教材中活动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重新设计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来构建课堂,以求最大限度让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整合。如果设计地好,这类学生较为熟知的内容可以成为拓展三维目标的沃土。

在科学探究层面上,这一类教学内容正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正是由于概念的相对简单,有了相对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展开探究活动。只要想办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就有较大的可能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如专题六中《点亮我的小灯泡》这则案例,教师设计了“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这三个活动,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对电路进行探索,也经历了观察、操作、假设、改进一系列的过程,看似仅仅进行了技能形成的反复练习,却绝非只有模仿。特别是研究“没有使小灯泡发亮的电路的原因”这一活动,“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这一活动,更是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展开的自主探究,有很强的科学性。

在科学知识层面上,我们可能会误以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没有什么好深入的,可以深究下去呢?学生是完全懂了,还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学生都懂了,还是知道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这个问题其实正是构建有结构的课堂的重要一块,我们不妨设计一个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摸摸底。例如,我在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猜一猜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表格中列出的有:铜片、铁片、铝片、木头、1元硬币、小钢珠、橡皮等。结果,学生的争论就此引发了,有的认为金属的都能吸住,有的认为只有铁的能吸住,有的认为小钢珠也能吸住……这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通过实验前的猜测,学生的“斤两”立现,很明显,关于磁铁能吸铁这一科学概念,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是粗浅的、模棱两可的。掌握了这个起点,接下去的验证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以一斑窥全豹,也许并不那么科学,可是这个事例给我的一个教训是,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学中再遇到同类的教学内容时,处理一定要尽量地细腻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科学课上把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比较懵懂的科学知识理顺、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这类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受到更大的启发,特别是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点亮我的小灯泡》之第一个环节,通过画小灯泡这一个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自己对小灯泡的认识是粗略的,不完整的,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要更仔细地观察的兴趣,也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以更细致、更认真、不浮不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对待科学研究。同时,当学生发现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了的事物认真探索起来,原来还有不少没搞清楚的东西,给了他们一个学无止境的教育,也能让他们的学习态度更严谨,不再轻易地说:“这个我知道。”而是凡事要想一想:“对这个东西我还有什么不了解的?”我想,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的渐变,对学生成为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让我们更仔细地进行观察。”当这个想法在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中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时,我们的科学教学取得的成就是可欣慰的。对于文始提到的教研话题,我想,我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反思,也已找到了明确的方向:着眼三维目标,立足学生的实际起点,建构有结构的课堂,努力将学生课前已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的优势最大化,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

 

记得上半年马老师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像小灯炮、地球的自转公转、磁铁等耳熟能详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课前早已通过各种途径熟知了,像这样的课,怎么组织教学?怎么展开探究?怎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专题六谈到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科学三维目标的整合,列举的案例正好是《点亮我的小灯泡》,读了以后关于上述问题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可以尝试着解构原有教材的活动,挖掘教材中活动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重新设计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来构建课堂,以求最大限度让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整合。如果设计地好,这类学生较为熟知的内容可以成为拓展三维目标的沃土。

在科学探究层面上,这一类教学内容正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正是由于概念的相对简单,有了相对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展开探究活动。只要想办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就有较大的可能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如专题六中《点亮我的小灯泡》这则案例,教师设计了“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这三个活动,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对电路进行探索,也经历了观察、操作、假设、改进一系列的过程,看似仅仅进行了技能形成的反复练习,却绝非只有模仿。特别是研究“没有使小灯泡发亮的电路的原因”这一活动,“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这一活动,更是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展开的自主探究,有很强的科学性。

在科学知识层面上,我们可能会误以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没有什么好深入的,可以深究下去呢?学生是完全懂了,还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学生都懂了,还是知道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这个问题其实正是构建有结构的课堂的重要一块,我们不妨设计一个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摸摸底。例如,我在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猜一猜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表格中列出的有:铜片、铁片、铝片、木头、1元硬币、小钢珠、橡皮等。结果,学生的争论就此引发了,有的认为金属的都能吸住,有的认为只有铁的能吸住,有的认为小钢珠也能吸住……这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通过实验前的猜测,学生的“斤两”立现,很明显,关于磁铁能吸铁这一科学概念,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是粗浅的、模棱两可的。掌握了这个起点,接下去的验证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以一斑窥全豹,也许并不那么科学,可是这个事例给我的一个教训是,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学中再遇到同类的教学内容时,处理一定要尽量地细腻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科学课上把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比较懵懂的科学知识理顺、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这类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受到更大的启发,特别是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点亮我的小灯泡》之第一个环节,通过画小灯泡这一个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自己对小灯泡的认识是粗略的,不完整的,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要更仔细地观察的兴趣,也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以更细致、更认真、不浮不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对待科学研究。同时,当学生发现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了的事物认真探索起来,原来还有不少没搞清楚的东西,给了他们一个学无止境的教育,也能让他们的学习态度更严谨,不再轻易地说:“这个我知道。”而是凡事要想一想:“对这个东西我还有什么不了解的?”我想,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的渐变,对学生成为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让我们更仔细地进行观察。”当这个想法在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中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时,我们的科学教学取得的成就是可欣慰的。对于文始提到的教研话题,我想,我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反思,也已找到了明确的方向:着眼三维目标,立足学生的实际起点,建构有结构的课堂,努力将学生课前已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的优势最大化,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

记得上半年马老师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像小灯炮、地球的自转公转、磁铁等耳熟能详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课前早已通过各种途径熟知了,像这样的课,怎么组织教学?怎么展开探究?怎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专题六谈到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科学三维目标的整合,列举的案例正好是《点亮我的小灯泡》,读了以后关于上述问题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可以尝试着解构原有教材的活动,挖掘教材中活动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重新设计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来构建课堂,以求最大限度让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整合。如果设计地好,这类学生较为熟知的内容可以成为拓展三维目标的沃土。

在科学探究层面上,这一类教学内容正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正是由于概念的相对简单,有了相对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展开探究活动。只要想办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就有较大的可能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如专题六中《点亮我的小灯泡》这则案例,教师设计了“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这三个活动,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对电路进行探索,也经历了观察、操作、假设、改进一系列的过程,看似仅仅进行了技能形成的反复练习,却绝非只有模仿。特别是研究“没有使小灯泡发亮的电路的原因”这一活动,“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这一活动,更是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展开的自主探究,有很强的科学性。

在科学知识层面上,我们可能会误以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没有什么好深入的,可以深究下去呢?学生是完全懂了,还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学生都懂了,还是知道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这个问题其实正是构建有结构的课堂的重要一块,我们不妨设计一个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摸摸底。例如,我在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猜一猜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表格中列出的有:铜片、铁片、铝片、木头、1元硬币、小钢珠、橡皮等。结果,学生的争论就此引发了,有的认为金属的都能吸住,有的认为只有铁的能吸住,有的认为小钢珠也能吸住……这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通过实验前的猜测,学生的“斤两”立现,很明显,关于磁铁能吸铁这一科学概念,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是粗浅的、模棱两可的。掌握了这个起点,接下去的验证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以一斑窥全豹,也许并不那么科学,可是这个事例给我的一个教训是,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学中再遇到同类的教学内容时,处理一定要尽量地细腻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科学课上把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比较懵懂的科学知识理顺、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这类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受到更大的启发,特别是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点亮我的小灯泡》之第一个环节,通过画小灯泡这一个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自己对小灯泡的认识是粗略的,不完整的,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要更仔细地观察的兴趣,也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以更细致、更认真、不浮不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对待科学研究。同时,当学生发现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了的事物认真探索起来,原来还有不少没搞清楚的东西,给了他们一个学无止境的教育,也能让他们的学习态度更严谨,不再轻易地说:“这个我知道。”而是凡事要想一想:“对这个东西我还有什么不了解的?”我想,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的渐变,对学生成为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让我们更仔细地进行观察。”当这个想法在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中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时,我们的科学教学取得的成就是可欣慰的。对于文始提到的教研话题,我想,我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反思,也已找到了明确的方向:着眼三维目标,立足学生的实际起点,建构有结构的课堂,努力将学生课前已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的优势最大化,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8 22:45:08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

上面一篇文章粘贴了四次,我下面三次删不掉,已编辑了N次了。多多包涵!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4#

[作业类别]:教学实录及反思

《磁铁的两极》课堂实录

                                        

【教材版本】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跟据观察到的磁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进行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通过对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磁铁的广泛应用。

            3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发现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磁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试教对象  浒山街道西门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教师用:课件、猜想方向的圆盘。

学生用:1、泡沫圆盘、水槽(备用),棉线、小橡皮筋、旋转架,小条形磁铁1块。

2、一辆塑料小车、1块小条形磁铁。
3
、两块环形磁铁、一根塑料棒。

【教学程】

一、课前组织教学:
     1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环境,先来熟悉一下大教室里的方向吧。

(教师说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来,对个别错误的同学进行纠正)

2、师: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玩一个猜方向的游戏,会观察,爱动脑筋的同学才能猜对。

游戏是这样玩的:我有一个可以拨动指针的圆盘,盘子上按我们教室的方向标上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下来我要拨动指针,猜一猜,指针停下来时会停在什么位置?请用手臂表示出来。

(学生用手臂表示指针停下来时的位置,教师拨动指针)

3、我透露一个秘密给大家吧,那根指针是磁铁做的,允许你改主意一次!

(猜南的人数增加)

评:辨认方向为探究“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做了有效铺垫,猜方向的游戏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做到了“铃未响,课已始”。但是“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是句多余的话,破坏了上下环节的连贯性。
二、导入:

1、       师:刚才很多同学猜对了,你们是怎么想的?

1:我想那根指针是磁铁,我知道指南针,我猜也许它是停在南北位置的。

2:我看到转动前指针指着南北方向,我猜转动后停下来也是南北方向的。

3:我知道指针是磁铁做的,所以我猜它会指南北方向。

评:导入简洁有力,一句到位。用最少的时间引入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探究活动。并与课前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探究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

1、师:哦?是吗?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每一次拨动它,停下来都是指南北吗?我要是换其它的磁铁,每块都能指南北吗?

生:是(回答有点怯怯的)

评:指向了“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可是功夫还没花足,学生思维还没有拓开,还没有跟上来。

 2
            
师:看来,要知道磁铁是否能指示南北方向,还得做个实验,好好观察观察。如果给你一块磁铁,可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生:像老师一样画个圆盘,把磁铁搁到那个指针上去。

师:是个办法,可是我们实验用的条形磁铁没有凹进去的地方,必须重新加工过才能用你的方法做实验,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把磁铁放在橡皮上,再转动它。

师: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

生:动不起来。

生:做一个圆盘,把磁铁放上去,用手轻轻地按住,一吹,它动起来了

(师示范,不行)

师:老师给大家想个办法吧:我们用一根线把磁铁挂起来,它能自由转动了吗?

生:能。

师:还有类似的方法吗?

师:那么,我们就用把磁铁挂起来的方法进行实验吧,有几个温馨提示给大家。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磁铁周围不能有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要等磁铁停下来后观察。
           
边观察边思考,想想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④注意仪器的安全使用。

评:动脑比动手更重要,在这个环节,教师舍得花工夫让学生制订可行的实验计划,可是学生的思维不能拓展开来,此时,教师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学生的思维枯竭的时候,及时地给学生一个帮助一个抓手,让学生再想想类似的方法。在学生实在想不出来的情况下,建议学生用老师给出的方法进行实验。温馨提示注意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提出要耐心等待,注意仪器使用安全。

3、  师:老师准备了挂磁铁的小架子,做实验很方便,请材料员来领取,开始实验吧。(做得快的小组再发给他们一块小条形磁铁,能有什么新发现?)

评:材料准备用了学具袋中的塑料架,避开了铁的干扰。

4、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的磁铁还没有停下来,可是我们大概知道它是指示南北方向的。

  生:我们的磁铁停下来了,是指示南北方向的。

师:刚才没停的几个小组的磁铁现在停下来了吗?

生:停下来了,指南北方向。

师:看来,磁铁确实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本领。

  板书:磁铁

能指示南北方向。

评:汇报开始地太心急了,磁铁还没有完全停下来,温馨提示里的要耐心等待没有落到实处。

5、师:指南的一端和指北的一端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指南的一端是蓝色的,指北的一端是红色的。

  生:指南的一端上有“S”,指北的一端上有“N”。

课件出示: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
    讲解:SN分别是英文单词南SOUTH和北NORTH的第一个字母。

评:问题提得太大了,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6、师: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很多年前就发现了磁铁的这个特性,并用它做成了指南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直到现在,指南针还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看来,上节课上我们所发现的磁铁的两极还藏着不少有趣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磁铁的两极。(板书课题)

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探究磁铁磁极的相互作用:

1、师:刚才有几个小组实验效率很高,老师为了奖励他们,多给了一块小磁铁,你们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生:磁铁的两极互相靠近,同一极的不能吸在一起,不同一极的能互相吸引。

师:哦?用两块磁铁的磁极去互相靠近,还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啊,刚才这一组已经观察到了一些,不过我们要学会更科学地对两极进行探究。如果我们把2块条形磁铁的磁极相对摆一起,有几种摆放方式?
    
生:SSSNNSNN

(师出示课件表格)

评:本环节的引出别具匠心,运用了“穷举法”这种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如何严密地进行科学探究。
2、师:这四种情况下下两块磁铁是互相吸引的?还是互相排斥的呢?小组内先猜一猜并汇报。

   学生猜测汇报:我们猜SS极是排斥的、SN极是吸引的、NS是吸引的、NN是排斥的。

   (两组猜想相同)

   师:有不同的猜想吗?

  (没有)

师:猜想这么一致啊?为了得出更准确的结论,这次实验建议大家多做几次,每一次都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下面我们就开始实验吧,还要什么材料?

   生:一根条形磁铁。

   评:一根条形磁铁后发控制得好,有创意地运用了“脱离政策”。

3、学生多次实验并记录,思考结论。

4、师: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生:我们观察到SS极是排斥的、SN极是吸引的、NS是吸引的、NN是排斥的。

生:SS极是排斥的、SN极是吸引的、NS是吸引的、NN是排斥的。

师:哪一组能概括地来说一说这些现象?

生:不同的磁极互相吸引,相同的磁极互相排斥。

(课件出示)

师:更简单地说,就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板书)

评:“哪一组来概括地说”没有做到面向全体,结论的出示快了半拍,没有留给所有的学生一个思考归纳的时间。

五、应用磁极性质:

1、师:为了奖励你们超极棒的表现,接下去请你们玩玩磁力小车。不过科学的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要边玩边动脑筋,怎么让小车动起来?是什么力量让小车动起来的?

快的小组发磁力小车,填写实验记录表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一:

方法二:

   让小车动起来的动力是什么?

快的组再发环形磁铁做磁悬浮模拟实验。

2、汇报: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用不同的磁极去接近,小车被拉着走了,用相同的磁极去接近,小车被推着走了。小车的动力是相同磁极的排斥力和不同磁极的吸引力。

  (第二组汇报相似)

师:研究了环形磁铁的小组说说看,你们的磁铁浮起来了吗?

生:浮起来了。

师:是什么力量让它浮起来的?

生:是相同磁极的排斥力让它浮起来的。

3、师:科学家已经把你们的发现运用到生活中去了,想看看科学家发明了什么吗?

课件出示:磁悬浮列车

评:课件出示及时,把课件用在了刀口上。

六、 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你能利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吗?谁的创意好,我们还可以去申请专利,希望同学们都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于实际行动,勇于创新发明,有了作品,带给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好吗?
   评:小结流于形式,不能只关注科学知识层面,要考虑能否引导到下节课中去?体现大单元教学的思想。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作业类别]教学实录及反思: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跟据观察到的磁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进行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通过对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磁铁的广泛应用。3、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发现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磁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通过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学生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

回顾本课,我觉得有这样几处处理尚可:

1、课前活动目标指向非常明确,与本课第一个探究活动“磁铁能指示南北”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辨别大教室的方向为学生进行观察铺平了道路,“猜方向”的活动更是直接引出了磁铁。

2、在第一个实验之前,花了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动脑引导动手”的思想。

3、探究磁铁两极相互作用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次感知“穷举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严密性。

4、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能利用材料调控课堂。

5、努力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6、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较为合理。

本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罗列如下:

1、对“磁铁能够指示南北”这一探究的引入虽有指向“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可是功夫还没花足,学生思维还没有拓开。

2、“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探究活动后汇报开始地太心急了,磁铁还没有完全停下来,温馨提示里的要耐心等待没有落到实处。

3、“指南的一端和指北的一端各有什么特点?”为个问题提得太大了,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4“哪一组来概括地说”没有做到面向全体,结论的出示快了半拍,没有留给所有的学生一个思考归纳的时间。

     5小结流于形式,不能只关注科学知识层面,要考虑能否引导到下节课中去?体现大单元教学的思想。

6、语言还可以再精炼一些。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

[作业类别]教学实录与反思: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够进行比较观察,动态观察,并通过细心的观察活动,将原有的对溶解模糊的认识清晰化、科学化,让升到科学概念的高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仔细比较、观察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学准备:12杯水、2只筷子、一包盐、一包沙子、一块抺布。

           22杯水、2包面粉。

           3、过滤装置。

           4、高锰酸钾溶液、过滤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师:今天中午老师喝了一碗汤,味道好极了!大家今天中午有没有喝汤?

生:有。

师:味道怎么样?

生:很鲜,有点咸……

师:鲜的、咸的,大家估计汤里有什么?

生:有盐、有味精。

师:你看到汤里的盐和味精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这么肯定地说汤里有盐有味精呢?

生:我尝到了。

二、             导入:(2分)

师:老师知道上学期同学们都观察、研究过水了,是吗?

生:是。

师: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两杯水,请大家用眼睛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杯水是什么样的?

生:透明的。会流动的…

师: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种材料(投影出示:沙、食盐)

知道是什么吗?

生:沙子,食盐。

三、             沙、食盐溶于水(8分)

1、师:没错,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

生:会沉下去。会……

师:那我们来试试好不好?

生:好的。

师:呆会儿把沙子和食盐给你们,先说说实验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要仔细观察。

    不要乱动。不要打扰其他组的观察。

师:真好!为了使沙子和食盐不搅混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只筷子,一只专门搅拌沙子和水,另一只专门用来搅拌食盐和水。要要求清楚了吗?

2、师:食盐、沙子和筷子就在你们的抽屉里,哪出来就可以开始了,学生实验。

3、汇报:

   师:已经有发现的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边。不要再去动它,想想怎样汇报你们的发现。

     我们的动作非常快,两个杯子都已经放到了一边,注意不要再去动它了哦。

   师:发现了什么?(多说几个)

   生:盐不见了。

   师:盐又没有长脚,它肯定还呆在杯子里,只不过它变得很小很小,小到我们都看不到它了。(板书:看不到)

生:我知道,盐溶化了。

沙子转起来,又沉到水底去了。

   师:盐不见了,溶化了,科学地说就是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板书,溶解用红色)

注意不要写成熔、也不要写成融(副板书),这两种熔解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以后将会学到。

四、             面粉和水(15分)

1、  师:我们观察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那么沙子呢?

生:在水中没有溶解。

师:为什么?

师:真聪明!不过食盐和沙子在水中有没有溶解比较容易看清楚,有信心向更有难度的问题挑战吗?

生:有!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些面粉,(展示)面粉放入水中会溶解吗?

生:会。

师:你觉得面粉在水里变得怎么样我们能够说它溶解了?

生:像食盐一样不见了。

生:不会。

师:你觉得面粉在水里变得怎么样我们能够说它不会溶解?

生:像沙子一样还能看到。

师:谁猜对了呢?试一下怎么样?

师:试之前先观察一下刚才的两个杯子,注意不要动它,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沙子都沉到了水底,食盐还是找不到。

师:我们静静地等了一会儿,又有了一个新发现,发现沙子都沉到水底去了?

生:是的。

师:这是一种新的观察方法。

师:我们在观察面粉放入水中会怎么样时也可以用这种新的观察方法试一试,看看面粉放入水中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一杯搅拌好后静静地放在旁边,另一杯跟原来两杯里的比较一下,看看面粉在水中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搅拌前用毛巾把筷子擦一下。

2、(各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领材料)学生实验。

3、汇报:

生:觉得更像沙子,因为它在水里还看得见的……

生:觉得更像食盐,因为水变成乳白色的了……

4、师:看来还有争议。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滤纸,自我介绍)

   师:我们请它来帮帮忙,把面粉和水、食盐和水的混合物分别过滤一下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演示实验,操作规范!)

  这个过滤实验我们以后有机会也要亲自做一做。

等待时进行猜想。

(滤下来的水会怎么样?

生:变干净了。

师:那面粉到哪里去了?

生:面粉被滤纸拦住了?

生:还是混浊的。

师:那说明过滤后面粉和水有没有分离开来?

生:没有。

师:食盐的水呢?

生:还和原来的一样

师:那说明过滤后盐和水……

生:没有被分离。

师:如果结果是这样的,面粉和水、食盐和水经过过滤都不能被分离开来,那说明面粉有水里的情况和谁比较像?

生:和食盐。

师:那就是说面粉在水中溶解了是吗?

师:如果面粉和水过滤后被分离开来了呢?

生:没有被溶解。)

   先观察水。

生:变干净了!

师:面粉是不是在滤纸上呢?看一看。(同桌)将滤纸让前排的同学检验一下。问:怎么样?

   生:面粉留在滤纸上。

   师:如果把沙子和水的混合物过滤一下,会怎么样?

   生:沙子肯定会留在滤纸上。

5、师:再看看刚才静静地放着的那杯面粉和水的混合物,注意不要动它,有发现吗?

  生:面粉沉到水底下去了。

  师:我们可以说面粉沉淀了。(沉淀)

6、师:现在说说看,你觉得面粉放在水里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

生:面粉能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跟食盐水是不一样的,更像沙子。(两三个)

师:那么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

生:没有。

五、             高锰酸钾(5分)

1、师:溶解真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我们现在只知道食盐变小了,变得我们看不到了,可是这个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大家刚才观察到了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溶解的过程?

  生:想

  师:老师今天带的一种化学药品能帮我们这个忙。(投影出示)观察一下。

生:紫黑色的,小颗粒。

师:它叫高锰酸钾(副板书)。

师:我现在要把它放入水中了,会有什么奇妙的现象出现呢,仔细观察?(投影演示)

  师:谁能准确地,形象地来描述一下刚才观察到的现象?

  生:像礼花一样散开了。

……

  师:我再搅拌一下,看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搅拌)

  师:谁能再来描述一下?

  生:整杯水都变红了。

师:高锰酸钾的颗粒还看得到吗?

生:看不到了。

师:看来,它变成更小的,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颗料了,这些小颗粒在水中是怎样分布的,你发现了吗?

生:到处都有。

师:可以说是均匀地分布到了水中(板书:均匀分布)。

师:大家现能想象得出食盐在水里是怎样溶解的吗?

生……

师:那食盐在水中是怎样分布的呢?

生:也是均匀分布在水中的。

六、             小结:(9分)

1、师:我们研究了四种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了很多发现,接下去让我们整理一下我们的发现吧。

小组填写实验表。

   汇报(课件演示)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吗?

(如果出现了高锰酸钾沉淀和过滤的不同声音,要出示课前做好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过滤装置,来反驳他)

2、现在让你来判断一下,你觉得怎样才能科学地确定一种物体在水中溶解了呢?

   生:要看它在水中是否能用肉眼看到,有没有沉淀物,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在水中是不是均匀分布的?

  师:大家觉得呢?

  生:是这样。

  师:老师现在的感觉是:非常佩服我们锦西小学三(1)班的同学,为你们那么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喝彩!(鼓掌)

3、关于溶解,还有很多问题等我们去研究,这样,老师再给大家一个新的挑战性问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加快食盐在水里的溶解速度呢?(课件出示)有信心完成这个问题的研究吗?

  谢老师已经跟你们的  老师说好了,下节课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谢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七、整理材料。(1分)

下课前我们把材料整理一下,小组分工合作,一起动手,把四杯混合物和筷子放到老师的木盒子里,把桌子擦干净。实验记录单是我们一节课的研究成果,非常宝贵,大家要好好保管,还可以放入成长记录袋里。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

[作业类别]:评课

上课内容:《一天的食物》(教科版)  执教者:胡黛(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将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之中

                        ----《一天的食物》评课

                              浒山街道西门小学
        
谢梦璐    整理于200512

一、        令人关注的十大亮点

1、“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前谈话

“科学课既要动脑又要动手。”
            
语言精练、掷地有声:一语道出了科学课是“通过动脑动手、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知识)。”(《课标》P8)

课前活动的设计匠心独运:“先来试试手灵巧不灵巧?”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撕完后让学生想想共撕成了几张?驱动了学生的思维,所撕的白纸又是课上记录一天的食物时要用到的。这使我想起章鼎儿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要认清40分钟有多长?能安排几个探究活动?”,而老师在40分钟开始之前就将探究活动潜移默化地铺展开来,有效地促进了40分钟的探究活动效率。

2、“润物细无声”的汇报交流辅导

科学探究的分目标之一,是“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课标》P5)虽说学生能否将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有赖于其语文上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科学的汇报交流用语也有其特殊性,老师非常重视这一块内容。

她或抓住学生生成性的言语,如:“刚才,面、蛋这些食物是看得到的,所以你用了一定有,味精、盐这些食物是看不到的,所以你用了‘可能有’,为这两点表扬你”;或用适时提醒的方法,如:学生汇报分类方法时语言有点组织不清,老师提醒他可以用“我认为……”汇报。这种指导看似在不经意间进行,其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境界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力,是建立在教师对《课标》理念深层次的理解之上的。

3、“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设计

《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课标》P35)。本课从分析今天的早餐开始,到回忆一天的食物,再到科学的分类,结构安排正是体现了课标的这一要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仅选取了一颗颗灿烂的珍珠建构了本课的大框架,更是用非常巧妙的方法把它们穿成了一串完美的项链。让我们回顾:


            
第一环节的引入:“现在是上午1040,谁知道我们吃早饭是几时几分?”“早上吃了什么?”“我早上吃了一碗鸡蛋面,谁知道这碗鸡蛋面里有什么食物?”“按照这种方法算一算,今天早上吃了几种食物?”


            
第二环节的引入:“早餐就要用两只手表示了,一天的食物两只手的手指够不够用?怎么办?”“今天我们只吃了早饭,要算一天的食物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提高效率?”


            
第三个环节的引入:从“怎样才能提高效率”这个问题开始,教师就已为第三环节“分类”的引出埋下了伏笔,作好了铺垫,妙!因而,当学生在汇报时出现不自觉的分类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水到渠成地将探究活动引向了“分类”。

4、“大班中面向全体”的有效汇报

《课标》基本理念第一条是“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我们所教的班级大多数都有50个左右的学生,面向全体,谈何容易!这种矛盾,集中地体现在交流汇报这一环节上,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创意的方法:

“今天的早饭你吃了几种食物,用手势来告诉大家。”(学生都举起了双手)“都要用两只手来表示了,今天的早饭可真丰富。”……“光早餐就要用两只手了,一天的食物用手指还能扳得过来吗?手指不够用了,怎么办?”汇报早餐的食物时让学生感受到食物的种类很多是主要目标,并没有定量的要求,此时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完全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为后续环节作好有效的铺垫,而且大大节省了汇报的时间。

5、“双手未动,思维先行”的实验方法指导

《课标》教学建议第(四)条是“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且建议“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课标》P35

这个建议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养成思维先行的习惯,才能使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在科学课上更接近科学探究的本质。老师在记录一天的食物前,进行了怎样提高实验效率的交流、点拨,并给出了几点温馨提示,在分类之前,也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了分类方法的交流,使学生在方案制订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向真正的科学探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见缝插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课程三维目标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课标》P12)。这就决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与科学探究活动密不可分的,是结合在课堂教学之中的。胡老师非常重视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无论是对目标的预设,还是对生成资源的处理,都体现了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重视度。

1)、教师处处以科学的态度教科学,以身作则,为学生起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如:课前活动时用秒表为学生的撕纸活动计时:最快的用了50秒,最慢的用了154秒。一上课,看表说“现在是1040

2)、要求学生科学地学科学、用科学:如温馨提示里出示的“要求真实”,“不是吃得越多越光荣”。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他们组汇报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3)、多次强调学生注意不能挑食。

7、“余音绕梁”的课堂小结

科学课有三维教学目标,当一堂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引导学生巩固的,也应是自己在三维目标各领域的收获,老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你听了这么多的汇报,进行了这么多的活动,有什么话想说?”比起一般小结所用的“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要好得多。从学生的汇报来看,也能体现这一点:

1:我感受到一天的食物真丰富。

2:这节课我学得很快乐。

3:我明白了不要挑食

……

学生从三维目标的不同角度对本课进行了回顾,体现出了本节课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课标》要求科学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课标》P36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去。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回顾小结后,她引导学生思考:“对食物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8、“简洁、明了、科学”的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能体现一堂课的脉络,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老师的板书设计就煞费苦心:

       

(昨)——11.22

分类方法

9、恰如其分的教师角色

《课标》基本理念第二条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课标》P2)。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处理很到位,时而用几个简洁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而融入学生的小组活动成为学生亲密的伙伴。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在关键时刻,教师及时地站出来起好了一个“引领者”的作用。如:有一组学生汇报食物按荤素分类时将辣椒粉分在荤的一类,而学生竟都没有发觉,教师直接指出:“辣椒粉是荤的吗?”从而引导了学生对荤素的认真思考,最终得出“从动物身上来的是荤的,从植物身上来的是素的”这样精彩的概括。这不正是做到了丽水优质课展示活动中喻伯军老师大声疾呼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吗?

10、“准确到位”的课堂用语

再说《课标》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课标》P2)只有将这些理念深深印在脑子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连细节都如此成功。“小组讨论一下,选择大多数人喜欢的方法或认为最科学的方法给食物分类。"“后面的同学还没有发过言,现在请后面的同学来说。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的精炼的教学语言,只有在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才能雕凿成形。

二、        值得推敲的几个细节

1、记录完一天的食物进行汇报时,第二小组采用了按早、中、晚三餐分类汇报的方法,教师借此引出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可是,早、中、晚三餐中水、盐等食物重复了,学生在计算一天一共吃了多少种食物时会发生思维的混乱。因此,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很科学的分类方法,教师却给予这种方法过高的评价,以至于对后续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是否在出现这种分类时追问学生:这里盐、水等重复了,你们统计一天的食物的数量时注意到了吗?也可把问题“推给”学生,引导学生注意统计的正确性。

2、小结时,教师组织学生回顾本课之后,提出:关于食物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举手了,教师却没有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只是匆忙地敷衍了过去。时间紧了,课改的理念还是不能丢。

3、第2个问题其实是时间的问题,教师可能意识到已经超时了5分钟,所以会有如此匆忙之举。那么,课堂内时间的分配应当还有可以调整的地方。如回顾一天的食物用了13分钟,并没有显示出实验前交流的“如何才能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提高效率成了纸上谈兵。

4、“完成以后还有神秘任务等着你”,后来却没有交待。

5、汇报分类方法时的板书处理是否能更协调一些,“时间”其实可以分在“生活习惯”中的,不必另立一条。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8#

以下是引用唱歌的鸢尾在2006-12-28 22:47:40的发言:

上面一篇文章粘贴了四次,我下面三次删不掉,已编辑了N次了。多多包涵!

类似的情况我也碰到过,网友指点说:编辑时先把里面的内容全部删除,再粘贴需要的内容上去,就可以了.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9#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记时器、玻璃杯、硬板纸、小正方体

学生(10组):1、卡纸一张、重物一个(锁、长方体木块……)

             2、小车2辆、木块2块。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4分)

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城北小学五(  )班的同学一起探究科学问题,第一次见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怎么样?

生:好的。

师:我来自西门小学,姓谢,大家可以叫我老师。今天,我是坐公交车来的,这一路上可不顺利得很,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些波折才来到这里,猜猜我在路上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

师:想象力很丰富嘛,可惜猜错了,告诉大家吧,我今天上车后没位子了,只好站着,刚刚站稳,司机就猛踩了一脚油门,车子忽地一下开出去了,我没来得及抓住拉环,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真倒霉是吧?

祸不单行啊,车开到半路上,路边突然窜出一个行人,司机赶紧来了个紧急刹车,还好,这回我拉住了拉环,可还是差点又摔一跤,今天这车坐得可不顺利吧?

同学们在坐车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啊?说说看?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已经有一点了解我们五(  )班的同学了,聪明、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丰富的生活经验,我相信今天在课堂上大家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让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导入:5分)

师:老师今天要给同学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想看看吗?

生:想。

师:好的,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要边看边动脑筋。

(出示瓶子、硬板纸、小正方体)

(三)、静止物体的惯性

1、猜想

1)、师:先观察一下,这个小正方体现在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生:静止的。

师:它现在在什么位置?

生:纸上。

瓶口上方。

师:猜一猜,如果我用很快的速度把硬板纸抽掉,小正方体可能会在什么位置?

1:会掉到瓶子外。

师:你为什么这样猜?你是怎么想的?

1:它跟着纸一起跑掉了。

2:会掉到瓶子里。

师: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生:我猜它原来在这个位置,纸抽掉了,它还是会在这个位置。

师:你的意思就是纸不能带动静止的小正方体,它还是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是吗?

生:是的。

师:那到底谁猜对了呢?我现在就把纸抽掉,大家注意观察!

2)、教师演示实验

3)、师:掉进去了!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我能肯定静止的物体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

生:……

师:请看,我在一张纸上放一把铁锁,如果我把这张纸快速地抽掉,猜猜锁在什么位置?

生:在原来的地方。

师:为什么这样猜呢?

生:静止的物体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师:如果换成其他静止的物体呢?也是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呆在原地吗?

师:这是我们的猜想(板书)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来试一试吧,需要什么材料?

生:一张白纸,一个重物。

师:在抽屉里,拿出来就可以开始了。

2、实验3分)

3、汇报小结:4分)

师:有结果了停下来,汇报一下实验中的发现吧。

1:我们用铁锁进行实验,发现静止的铁锁想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只移动了一点点位置。

2:我们用铅笔盒进行了实验,发现静止的铅笔盒也想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只移动了一点点位置。

3:我们用木块竖起来进行实验,发现木块向后倒了下去,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木块比较高,它的想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可是它本来就立不太稳,下半部分已经有点跟着纸片动起来了,上半部分却想不动,所以它向后倒了。

师:研究地真认真啊,也得出了很科学的结论!掌声送给他们!

师: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我们的猜想是……(生:正确的)  (课件出示)

(四)、运动物体的惯性

1、
                        
过渡4分)

师:我又想起今天来城北小学车上的事情了,我刚上车时不是摔了一跤吗,现在大家能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摔倒吗?

生:跟木块一样,原来车没有开,你是静止的,车突然开了,就像这样白纸一样运动了起来,而你还想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可是你的脚却跟着车前进了,所以你就摔倒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知道我是往哪边摔倒的吗?

生:往后!

师:真历害,根亲眼看到的一样,说得一点都不错。

师:还有一个问题:后来车在开时,我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生:运动的。

师:那司机急刹车,我又差点摔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觉得可以作一个怎么样的猜想?

生:运动的物体也想保持它原有的运动状态。

(板书)

2、
                        
设计实验5分)

师:能设计个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生:能!

师:好,我们在小组内先制订一个实验计划,注意填写实验计划表。(出示实验计划表)

学生设计实验。

3、
                        
汇报:4分)

1:用一辆小车,上面放一块木头,推动它,再突然停住,看看木头会怎么样?

师:你们估计会怎么样?

生:会向前倒。

师:为什么?它本来是运动的,下面突然停了下来,上面还想向前运动,它就向前倒了。

2、两辆小车,一块木块,一辆背在另一辆上,让小车运动,撞到木块停住,看上面一辆小车是否能继续前进。

……

4、
                        
实验5分)

5、
                        
汇报小结:2分)

生:发现运动的物体会继续保持运动状态。(课件出示)

(五)、得出惯性概念2分)

师:通过探究,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发现,科学家把物体的这种特性称为物体的惯性(板书)

师:谁能用科学的话说一说什么是惯性?

生:物体想保持原来静止或运动的状态的性质就是惯性。

(六)、生活中的惯性(5)

师:生活中(板书)有惯性现象吗?

生:有的。

师: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生:……

师:我也刚刚尝到惯性带给我的影响,我觉得啊,惯性真是挺不好的,是吧?你觉得惯性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呢?

生:……

师:那么说来,惯性真的有很大的害处?来看看这样例子。

生:……

师:那么,惯性到底对我们有害还是有利呢?

生:有些地方有害,有些地方有利。

师:说得真科学。

 

惯性的存在,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防止其不利的一面。生活中还有很多惯性现象,只要细心观察,你肯定能发现很多可以把惯性利用起来的地方。

(七)、机动:

下课前,让我们把实验器材整理好,派小组长把整理好的材料放到老师的箱子里。另外,实验记录单是我们一节课的研究成果,请大家好好保管,带回教室去。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实验记录单

                                                       

实验一:

我们的猜想:                                                   

我们的发现:                                                   

                                                                

 

 

实验二:

我们的猜想:                                                   

我们的实验计划:

我们需要                                            实验材料)

我们的实验步骤是:                                             

                                                                

                                                                

我们的发现: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0#

成长航程上的灯塔

 

慈溪市浒山街道西门小学    谢梦璐

“我愿做绿叶,衬得慈溪科学教育界的红花开得更艳。”这是常挂在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马兆家老师口中的一句话。在宁波市第九届教坛新秀评比前的操练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老师的密集指导,在我心目中,老师远不止做了“绿叶”,更是我成长航程上的不灭灯塔。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老师教给我的第一笔精神财富。先说一个小故事。2006226(星期日)上午730,叮铃铃的电话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迷迷糊糊地接起电话,里面传出老师关切又焦急的声音:“谢梦璐,你还没睡醒啊?昨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了?要抓紧时间啊……”放下话筒,我一看电话显示屏,上面显示的是老师办公室的号码。当时,只觉一阵汗颜。想起经常只睡到凌晨300就开始思考下一步培训计划的老师,想起经常晚上、双休日跑到办公室加班的马老师,想起经常花几个月的时间构思、准备一个教研活动的老师,自己的确是太不抓紧时间了。此后的双休日,经常会有老师的“监督”电话,这一个个的电话竟让我改掉了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也让我在20062月至5月的这段时间不敢稍有松懈,读透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案例专题研究》等书,遍阅了动植物、物理、化学、地理等有关科学知识,也时时关注科学教育网、和风论坛等处发布的最新教研动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我觉得自己的科学知识与教学理论的积累跨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钻研教材无止境”,是老师教给我的第二笔财富。记得去宁波参加比赛的前两天,老师组织了最后一次操练,形式完全模拟了宁波市教坛新秀比赛的过程,第一天傍晚告知内容:义教常识教材中的一课《生活中的惯性》,第二天下午借班上课。得知上课内容后,我立即着手查阅相关的资料,研读教材、教参,然后进行备课,设计板书,选择实验器材,试做实验,打印实验记录单,制作课件……一直忙到深夜才算初步准备完毕。第二天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上课的,在老师审视的目光下,我平平稳稳地上完了一堂课,自己觉得发挥也算基本正常吧。接下来是老师的评课,只听到一声声的叹息,见到一阵阵的摇头,我当时挺不解,觉得自己已经将老师教给我的课堂用语,应当注意的一系列细节问题都注意起来了呀,怎么还是摇头呢?当然,以以往的经验,我知道老师评课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堂课的缺点所在,能让本来昏昏然的自己有恍然大悟之感,那就让我洗耳恭听吧。老师的评价是:课上得虽然平稳,但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挖掘教材的内涵也还远远不够。举个例子,惯性定律是人所皆知的牛顿第一定律,完全可以在这上面下点工夫,做点文章,适时地介绍牛顿,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啊……说实话,这一点我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火候未到。这个经历给我的启迪是:作为一个教师,丰富自己内在的积淀应当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就一堂课来讲,对教材内涵的挖掘也应当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还有第三笔,第四笔财富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我们进行了笔试、口试、上课、说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老师还特地为我们买来有关书籍,亲自撰写专业论文供我们学习,在专业发展上的提点可以说是面面俱到。

老师就是这样以他的自身行为、人格魅力和如慈父般的殷殷教诲,引领我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现在,教坛新秀评比已经落下帷幕,但是,我将会带着老师教给我的无数笔财富,带着老师的关怀与祝福,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行。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1#

   这篇文章写就已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又打开看了一遍,那一段日子又浮现在眼前,心里的感觉仍然是充满感恩的。今天的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当一名科学教师的感觉,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常想着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马老师要求的不会误人子弟的科学教师,可以这样说,马老师的教诲足以影响我的一生。

   有这样深的感触,就想发到自己的作业贴上,与大家共享。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2#

了解空气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2、感受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物质的方法。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           教学准备:

1、教具:锥形瓶2只,软木塞4个(1个钻有2个洞),小漏斗3只,大漏斗1只,水槽1只,大烧杯1只,小烧杯2只。

2、学具:各组:水槽1只,小烧杯2只,一次性杯子2只,塑料袋1只。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1200——1204

1、出示实验装置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里面有什么?

生:水。

师:一满瓶水!如果我再往瓶子里面加水,你估计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水会先装满漏斗,再加就会满出来。

师: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瓶子里已经装满水了,再往瓶子里加水,水是进不去的,肯定会先装满漏斗,再加就满出来。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猜测,怎么来证明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生:试一试就知道了。

师:好,那我们就来试一试。(操作)

果然如此,你们真是太历害了。

2、出示实验装置二:

师:我们再来一个猜测,这回,里面有什么?

生:没有。

生:空气。

师:出现了两种想法。那么,这次我往瓶子里加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水会流进去。

师: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瓶子里没有东西,水会流进去。

    我觉得瓶子里有空气,但是空气不能阻碍水流进去,水还是会流进瓶子里去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水不能流进去。

师:为什么?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水是流不进去的。

师:到底谁的猜测才是正确的呢?我们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操作)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水流了几滴进去,后来就流不进去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里面有空气顶住了。

管子太细了

塞得太紧了)

选择概括地板书

师:同学们作出了很多猜想,这些猜想都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归纳为两类:水进不去可能与瓶子里有空气有关,也可能与实验器材有关,要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实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我们先来研究空气了解空气好吗?

生:好。

(板书:了解空气)

(二)、感受空气。(6分钟,1204——1210

1、师:有关空气你知道些什么?

生:……

2、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今天在课堂里,老师想请同学们继续发挥聪明才智,用身边的材料捕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使我们能感觉到,甚至能看到空气的存在,看哪个四人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对空气的感受最丰富。每小组的小小记录员要做好自己组的第一个实验记录。表现最好的小组,下个实验时可以老师这里领到更多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

3、学生感受空气。(师巡视,抽代表带着实验记录单到讲台前准备介绍)

4、汇报:

一组:用塑料袋装了一袋空气,空气能让袋子鼓起来。按了一下,觉得空气有弹性。

二组:把塑料袋刺了一个小洞,一捏,感觉到空气跑出来了,有风。

三组:用手扇了扇,感觉到了风,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组:用烧杯倒扣到水中,再倾斜,我们看到了有气泡冒出来,我们想,空气肯定比水轻。

师:这些气泡是什么?

  生:空气。

  师:哟,真了不起,你们看到空气了,你们是借助什么东西看到空气的?

  生:水。

(随时板书)

师: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同学们非常聪明,用塑料袋捉到了空气、用扇风的方法感觉到了空气,甚至借助水看到了空气,这可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经常用到的一个重要方法,你们真是一群小科学家。

5、刚才你们四人小组想了几种方法来感觉空气?要是有几种你们没有想到,可以再试试。

(三)、空气占据空间。(10分钟,1210——1220

1、师:刚才大家感觉了空气,研究地很起劲,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老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借助水看到了空气,想起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也跟空气的研究有关。

(操作:出示一张纸,塞入杯底,把杯子竖直地按到水中。)

师:(按入水中前)请大家猜测一下,纸会湿吗?

生:不会。

    会。

师把纸拿出来,展开,真的没有湿。

师:你想试试吗?边试边想怎样做纸才不会湿?记录在实验二的“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里面。教师发纸。

3、学生尝试。(师巡视,挑选成功与失败的两组)

4、交流:

1)、成功的组,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你们有什么想法或疑问?

(纸为什么不会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杯子为什么要直地放入水中纸才不会湿?……)

2)、失败的组,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师:他们为什么会失败?

   (纸没有塞好,掉下来了。   烧杯斜了,水跑进去了。)

5、师:请失败的四人小组再试一试,请成功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实物投影)。记录员要做好记录。

6、学生再实验讨论。

7、汇报:

  师:哪一小组有结论了?

生:因为把杯子倒扣入水中时杯子里本来就有空气,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就进不去了。

师:大家同意他们组的意见吗?

师:看来,空气在杯子里是要占地方的。空气占着地方,我们也可以说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能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四)、空气能流动。(13分钟,1220——1233

1、师:刚才我们把烧杯倾斜,气泡就会冒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空气比水轻。

师:还有吗?

生:空气会流动。

师:是吗?

生:是的。

师:好,既然空气会流动,老师要出个题考考大家,现在我有两个杯子,一号杯里装满了空气,二号杯里装满了水,你能想办法使1号杯里的空气跑到2号杯里去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制订一个详细的实验计划,注意记录。计划制订得好的小组,就可以老师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2、学生讨论。

3、商讨实验方案。

一组:把两个杯子扣住,倒转,空气就跑到2号杯里去了。

师:有意见可以向他们提。

生:我认为他们的实验可能不成功。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烧杯有一个嘴,水和空气会漏出来的。

师:那你有改进的方案吗?

生:可以用一次性杯子试试。还可以在两个杯子接住的地方贴上透明胶,水就漏不出来了。

师:你们可以接受吗?待会儿做做看。还有其他方案吗?

二组: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扣在水中,再倾斜1号杯,空气会流动,1号杯里的空气就跑到2号杯里去了。

师:大家觉得他们组的计划怎么样?

生:行。

师:有意见要给他们吗?

生……

师:看来大家觉得这个计划很不错,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计划的每一个步骤做起来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先估计一下吧。

1)、第一步,把两只杯子都倒扣到水中,你们预备怎么做?

生:两只杯子都直直地放进去。

师:行吗?

生:……

(操作:2号杯里的水都跑出来了,怎么办?斜地放进去,完全浸入水中,再倒转过来。1号杯要直直按下去,装满空气。)

2)、第二步,倾斜1号杯,应该注意什么?

生:两只烧杯的尖嘴要对住。

    1号杯高一些,2号杯低一些,空气才容易流到1号去。

3)、师:要怎样进行观察?

生:不要离开水面。

师:这个实验的步骤比较多,谁能把我们刚才讨论的注意点再说一说,再一次提醒同学们。

生:……

师:还有别的实验计划吗

师:大家已经制订了详细的实验计划,接下来我们要按照自己制订的实验计划来进行实验,需要的器材请组长到老师的材料超市里来领,比比哪一组能一次就成功地使1号杯里的空气跑到2号杯中去。

4、学生实验,记录。

5、汇报小结。

生:
            
我们用一次性杯子实验,成功地使1号杯中的空气都跑到了2号杯中。

生:我们在水中进行了实验,空气变成了一个个的气泡,都跑到2号杯中去了。但是我们发现空气到了2号杯中好像不能完全占满2号杯的空间,还留有一点点水。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可能空气漏出来了吧?

师:如果有空气漏出来,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有气泡跑到2号杯外面。

师:你们实验的时候有气泡跑到2号杯外面吗?

生:没有。

生:……

师:我们又有了很多猜测,看来,空气肯定还有其他性质有待我们去发现。这节课再展开研究没有时间了,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去解决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肯定地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空气能流动。(板书)

(五)知识运用。(5分钟,1233——1238

师:通过刚才研究,我们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瓶子,请同学们再想想,为什么水不能流进瓶子里去?

生:因为空所占满了瓶子里的位置,塞子塞住了瓶口,空气跑不出来,水也就进不去。

师:同意吗?我们找到了原因,那么你能想个办法让水流进去吗?

生:管子大一点水就能进去了。

师:为什么?你这么想的理由是什么?

生:管子大了,进水口就大了,也许空气就能从进水口跑出来了。

(尝试,进去了,但还是不流畅)

师:谁有更好的办法?

生:在塞子上再钻个洞就行了。

师:为什么?

生:空气能从这个洞里流出来,水就能进去了。

(试一试,行了)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把塞子拔掉就行了?

师:你的理由呢?

  (尝试,行)

……

(六)、小结:(2分钟,1238——1240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经过今天的学习研究之后,你觉得还有什么关于空气的问题要继续研究的?

师:哟,这么多问题,课外能自己想办法研究的,自己可以先找找答案,自己解决不了了,我们下次科学课时再继续研究好吗?

六、收拾实验器材。

师:这节课就研究到这里了。实验做完了,我们还要把东西收拾好,请组长把材料超市里的材料放回原处,各小组成员倒掉水槽里的水,把桌子擦干净,整理好。然后带上自己的书和学习用品、实验记录单回教室。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3#

奇妙的指纹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合适的问题。 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

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猜猜我是谁

A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玩游戏?接下来我们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出示课件。(一、我是班中最高大的男生,我的手很大,手指很粗,力气也很大。
        
二、我是班中最小巧玲珑的女生,我的手和手指很小,力气也很小。)

 B 、同学们,你们猜猜他们是谁?

C、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请他们留个手印做纪念。取白纸印。(用记号笔写上姓名,分别将指纹拓印在自己的姓名下)

(二)、导入:

师:刚才****在纸上留下了什么记号?

生:指纹。

师:你有指纹吗?

生:有。

师: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呢?

生:(举着手指说)在这里。

师:哪里?

生:手上面。

师:整只手上面吗?

生:手指尖上。

生:手指的第一节上。

师:每个手指上都有吗?

生:每个手指上都有。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指纹,同学们对自己的指纹是不是充满了好奇呢?想研究研究我们的指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妙的指纹吧。(板书课题)

(三)、观察自己的指纹、归类。

   1、师:你想研究关于指纹的什么问题呢?

         哪些问题是我们课堂上可以研究的呢?

         归纳板书:
       
指纹是什么形状的?指纹可以分为哪几类?指纹都一样吗?人的一生中指纹会发生变化吗?

       师:我们先来研究指纹的形状吧。可以怎么研究呢?

     生:观察。

2、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自己的指纹是怎样的吧,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清楚形象地告诉大家呢?

(学生观察自己的指纹,并想办法描述)

生:我的指纹有一条条线。

生:我的指纹有一圈圈的。

生:我的指纹有点象山坡。

生:我的指纹向一边歪的。

……

师:大家说得真棒,刚才说的这些形状,能简单地画到黑板上吗?

(生板画简图)

3、归类:这么多,我们能按指纹的形状给指纹分分类吗?

生:……(归类取名)

师:同学们刚才研究指纹研究得都很好,你想了解科学家研究指纹的情况吗?(课件出示介绍指纹的三种类型。)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指纹中有三类形状较多。一种是这样拱起来、弯弯的,同学们叫它山坡指纹、山洞指纹、鼻子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弓,就叫它为弓形指纹;一种是这样向一边偏的,同学们叫它左偏指纹、右偏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扫地用的簸箕,就叫它箕形指纹;还有一种中间是这样圆圆的、一圈一圈的,同学们叫它旋风指纹、旋涡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烟斗,就叫斗形指纹。(课件展示)

 (四)、观察不同的指纹。

  1、师:分类分好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指纹可以分为三类,同一类的指纹都是一模一样的呢?

  生:……

  师:自己观察过吗?比较过吗?可不能盲目地得出结论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努力找出相同的两个指纹吧。怎么找呢?

  生:比较。

  生:比较自己的十个指纹是不是相同,比较自己和同学的指纹是不是相同。

  生:印下来比会比较方便。

  生:在同一类的指纹里找发现完全一样的两个指纹的可能性大一些。

  2、师:印下来比的方法确实不错,怎么印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复写纸,只要在第一节手指的指腹处轻轻擦两下,印在指纹卡相应的手指位置里就行了。(演示)

  3、为了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老师给大家几个温馨提示。(出示)

   1)、拓印完后,先用标号的方法给自己的指纹分分类。(1号表示斗形、2号表示箕形、3号表示弓形)

2)、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找出相同指纹的同学(也可以是自己),找找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

4、学生拓印,找相同指纹。

5、汇报。

生:找不出来。

师:你是怎么找的?

(五)、拓展

师:刚才我们寻找相同指纹的行动失败了,你有什么想法?

生:可能我跟妈妈的指纹是一样的,我要回家比一比。

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所以警察叔叔能根据罪犯留下的指纹破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来的。

师:不错,不过,还有些同学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想回家跟爸爸妈妈的指纹做个比较,关于指纹是不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我们要等他们的进一步研究结论。

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关于指纹的许多问题,课堂上我们无法研究,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搞个清楚。好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4#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曾见过一些介绍中美教育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由此想到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国每年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大赛中所获得的奖项让所有国家瞠目,但我国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再有:1999年在国际专利委员会申报的专利项目中美国有40万项,日本有20万项,而中国只有1万项。

诸多事实表明,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创新意识,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各个领域都要求凸显个性。好在我们已出台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迅速、全面、深入地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自然学科以其独有的学科特征,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所不可或缺的一门主要学科。

一、提倡民主,重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已不用置疑的了,但问题从何而来,仍值得探讨。过去,我们习惯于把教材中所提的问题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唯一依据,问题情景的设置只是为了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能说出教材指定的问题;对学生想要弄明白的其它问题,去认真理会的老师恐怕不多吧。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若有充分表达自己心中之疑问或兴趣所在的机会,他们往往会跳出教师预设的圈!例如:曾宝俊老师所上的《土壤》一课中,教师提出“你想要研究什么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

“我想知道烧过后土壤是什么颜色。”

“我想知道一个国家会有几种土壤。”

“我想知道土壤是怎么产生的。”

“我想研究一种土壤上能生长几种蔬菜。”

……

面对这些与预设的知识目标完全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同样在加以肯定的情况下,一种是将这些问题搁置在一边,这样就能按要求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完成技能目标;另一种则是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转变为研究探索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也许会与既定的知识目标相去甚远。以我拙见,当取后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思维的,也是学生最想研究的,此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主动性的。

二、推波助澜,增强探索问题的兴趣。

当然,确定了要探索的问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真正能让孩子乐于主动深入地去研究的,还在于对问题的兴趣度和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成就感。在问题的提出这一层面,学生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但不一定都有付诸实际行动的途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1、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质疑。

讨论既属探究的一部分,又是让少数人的好奇变成集体的有意注意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时,首先出示一杯浑浊的水,学生观察、发问后进行讨论a:“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水变干净吗?”(开始探究的小问题的难度不应过高,否则学生会感到惘然。在此例中,问题a既激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检索,又包含着创新思维的成分。经过讨论,他们会想出“沉淀”在内的各种法子);此后组织讨论b:那怎样加快沉淀呢?”这样,吸引学生对混凝剂展开研究;当发现杯底出现了沉淀物及水面上仍残留的漂浮物后,再次讨论c:“你能把水与浑浊物分离吗?”学生经过相互启发,发现如果将水倒入用纱布类的东西罩着的另一个烧杯中,问题便解决,最终还想出了以“过滤”来命名该净化方法;接着讨论d:“在实验室里又是如何过滤的呢?”转入对水的过滤科学上操作方法的研究;最后讨论e:“经过过滤后的水,我们可以直接饮用吗?为什么?”学生的研究兴趣便投到对“水的消毒”这一步上。他们肯定会想出烧开、加消毒剂等方法。

“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我们把它看作深化自主探究的一个关键。它可以运用在探究的各个阶段,有时直接由讨论转化而来。

例如关于“水为什么不见了?”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在常温下就能进行,有的学生则认为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由此产生了疑问,让学生从这样两个方向去进行自主探索,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个个都用尽了浑身的解数,直到最后得出结论。

三、拓宽视野,将探索活动延伸到课外。

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不等于仅局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面是有限的。只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可悲的,不看到窗外的世界是可叹的,所以,我们在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利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将视角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去充实他们的生活,丰厚他们的那片学习沃土。

1、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些需要查阅资料、进行调查、长期实验……在课堂中无法完成,教师可将其转化为课外延伸活动,这样就能使所有的问题真正地得到重视,更能让学生在教室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得到锻炼。

2、科学课中的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社区与家庭科技活动等,是架起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社会的发展需要间的桥梁上的一个个台阶,能使学生真实地体验知识的力量,找到学以致用的途径。

最后应该提到的是对于学科的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科的评价也应该随着教学活动的变革而动,应该更具开放性,关于这个话题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我仅在此提一个不成熟的浅见:何不跳出对知识点进行考察的圈子,让学生运用某阶段所学的知识,自己到生活中寻找一个小课题,运用探究所得的知识,作出一份实验(观察、考查)报告。探究既已明确为科学学习的一个目标,其实施过程本身就有一种价值,这样的评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运用,又是课堂教学另一种方式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方式。

全面地实施新课标理念,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必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22:35:14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5#

锤炼科学课堂教学语言 促进科学课堂教学实效

科学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新理念与教师外化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对辩证统一体:“理念”决定“语言”,“语言”体现“理念”。但是,“理念”是朝阳初升、刚刚形成的新生事物,“语言”却是冰冻三尺、积习难改的老古董,它们之间的融会与贯通是需一定的时间和花一定的功夫的。笔者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苦闷:明明在备课时运用了新的理念设计各个活动,却由于科学语言的“顽固不化”,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说错话”,导致课堂探究、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尊重自主等预设的目标不能很好达成。在课后的反思中,深深认识到科学教师对自己教学语言的锤炼刻不容缓。

策略一:运用简洁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思维

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上必须给足孩子们探究活动的时间。我们都知道,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忌夸夸其谈,要惜字如金,句句切中要害,做到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把备课的过程当作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决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要把教材中提出的大问题化解成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以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前行。我们经常在提的“你们想研究什么?”之类的问题指向过大,一堂课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养成多提探究性问题的习惯。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比较盐水和清水时,教师提出“液体的轻重有没有变化?”问题直接指向了答案,不如问“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这才是真正能触动学生思维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学习的主体还只是一群孩子,他们需要教师用恰当的科学术语和课堂语言的引领。教师指导的语言简明了、恰当了、科学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也就对头了,思维才会碰撞出火花,课堂40分钟的效率才能提高。

策略二:运用有效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好表现自我,却不喜欢倾听。这些特点导致科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实验活动时容易形成“失控”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运用有效的课堂语言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1、活动前先提个醒。如:全班进行交流活动时,教师可预先提个要求:“当某某小组发言时,我们要注意倾听,想想自己组与他们组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没什么不同,想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这样的一个倾听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真正意义的交流才能组织起来,学生学习的情绪才会高涨,思维才会活跃。    

2、活动中适时点拨。这是对科学教师教学机智的一大考验,当学生有一细节表现得非常精彩时,教师要富有激情地及时肯定。五年级上册《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正当A小组提出“研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的方案是:给两组绿豆同样多的水,把一组绿豆放入冰箱内,另一组绿豆放在阳光下,进行对比实验”时。其他组的同学立刻向他们提出了质疑。其中小哲同学提出:“一组放在阳光下,可是冰箱里没有阳光啊?”这个“不同变量”的想法使课堂的讨论更进了一个层次,教师高度赞扬他“这个想法真了不起,这个想法对A小组完善他们的实验计划太有帮助了”。教师接着问A小组:“你们认为这个实验设计合理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教师欣喜地看到,这位同学若有所悟,坐下时的眼神兴奋而明亮。接下去同学们也围绕着控制变量问题进行了更热烈的讨论。

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的适当点拨是非常有意义的,上例中学生在讨论怎么控制变量时,陷入了“如何使冰箱里也有光照”的思维泥潭里,在种种方法被认为无法实现后,学生普遍显得有些茫然。这时,教师的课堂提醒多么重要。“大家能换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学生立刻碰撞出“可以让冰箱外的一组也处在没有光照的环境里”的思维火花。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使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昂起来。

3、活动后及时小结,一次成功的活动,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每一次活动结束时,意味着活动成败与否的关键时刻的到来,此时,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旨在引导学生思索,通过讨论、实验、分析,究竟能得出什么结论。有些教师很担心学生自己无法回答出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干脆自己将探究的结果公布出来,这其实是一种虎头蛇尾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策略三:运用合理的语言体现人文的关怀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些理念能否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全看教师是否能运用合理的语言建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验活动快结束时,教师往往会问:“都做完了吗?”听到大部分学生说做完了,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这里的问题在于:没有完成实验的那一部分学生怎么办?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师往往抽取1——2组学生进行汇报,然后结束交流活动。那么,没有汇报过的小组就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了不是?

其实,这些问题是能用合理的语言解决的,实验快结束时,教师可以说:

“已经完成实验的小组把实验中的收获整理一下,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抓紧时间继续做。”

汇报不可能每一组都来一遍,在挑选几组汇报后教师可追问一下: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需要补充吗?”

实践证明,多说这两句话,凸显课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将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来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邦格认为,科学文化是当今最先进的文化现象。既然是一种文化,那必然有其人文性。科学的这种人文性着重指向的是实证意识、探索的精神、质疑的精神、善待环境、关爱生命等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说话要有依据,不能信口开河,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好榜样作用。言语间,也要透射出对生命的欣赏和尊重,以自己热爱生命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策略四:采用激励性语言,呵护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探究活动可能不一定能获得期望的结果,甚至可能失败。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不要过分注重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如,B学生告诉老师,他发现了一朵七个花瓣的樱花。虽然这个结果和一般的科学知识有出入,但教师不能加以简单的否定,教师应当首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予以表扬。然后,用激励性的语言要求他去探索“生物变异”的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总之,科学的教学语言是将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的最直接的保证,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以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6#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一点感想。江泽民曾深刻阐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加强德育工作等问题。他强调说,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儿放松不得;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教育问题都极为重视并做过许多重要讲话,其中“德育为首”是他们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教育。

    把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这是由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所决定的。我们的教育是无产阶级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保证的作用。因而在学校工作中必须始终处于突出地位。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不放松。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广大青少年思维敏感,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年轻幼稚,缺乏经验,易于受形形色色错误思潮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当前农村、城市普遍发现了搓麻将的赌博活动,有的学生家长不顾子女的教育、学习,经常外出或者在家聚赌,这就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甚至学生还跟同父母一起参赌,使学生从小有一种贪玩、爱吃喝、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劳动果实等等坏习气。有的学生甚至发展到结伙盗窃等违法行为。针对目前所发生的情况,说明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从总的来说,大多数班干部、教师对德育工作是重视的,并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抓教学质量、抓升学率,学校办学    等要求,有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并没有被提到突出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状况并非个别现象。有的学校的领导片面地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抓教学,抓升学率,这是“硬任务”,而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指学业成绩不好),那就关系到新生的招生,生源不多就意味着学校的经济收益不高,学校就无法生存发展。就目前城区中小学面临着个人办学的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突出。特别个别的领导考察学校工作,也往往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而不看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以上这种想法必须彻底改变。

为使德育工作真正得到实效,就必须要求政府领导和学校各级领导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那么如何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以我校的德育工作来说,首先抓好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开展“四讲”活动,树榜样标兵,教育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同时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本领,长大后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第二,“红读”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先后开展“做一个我爱祖国,我爱学校班级的好学生”。明确祖国的历史,发展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增进对祖国的爱,明确祖国的伟大、昌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第三,抓好爱国主义教材建设,开展“不忘国耻”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阅读《警钟长鸣、不忘国耻》等爱国主义教材,参观本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怀念革命烈士,发扬革命烈士的英勇精神,使学生明确我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以优异的学业成绩,高尚的思想品质来报答祖国。第四,继续抓好警校工作。我校警校工作已坚持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在社会上留下了良好的形象。以这个德育基地为契机,我们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加入了这个队伍,学习法律、交通知识,上岗    ,榜样维护交通秩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说到后来,似乎有点跑题。但写这份感想时正好在考虑学校德育工作,结合了一下,嘻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22:33:40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7#

当 学 生 的 思 维 遇 到 “瓶 颈” 时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这些理念界定了科学教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为主的一个过程。可是,这是否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只能“退居二线”呢?显然不是的,不要忘了,《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难看出,《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处理好“组织者”、“引领者”、“亲密的伙伴”的“度”,尤其在学生的思维遇到“瓶颈”时,教师的适度介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次执教《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这是一堂公开课,学生普遍显得紧张不安,虽然课前组织了游戏,课堂气氛已有所改善,但还是在“探究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的计划制订这一环节出了问题:

师:是否每块磁铁都能指示南北方向呢?

生:能的。

师:如果给你一块条形磁铁,可以怎么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显然被课前游戏的圆盘限制了思想,我反复问了五六个学生,他们所想到的都是要做一个底座,把条形磁铁放上去,而事实上由于条形磁铁跟游戏用的大磁针形状不同,是很难搁到一个底座上去的。我课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出“悬挂”、“水浮”等方法,可是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就是没有想到,他们的思维显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他们提出的一个个雷同的方法被一一否定后,学生的思维更近枯竭。怎么办?是否要死守着“学生主体”的理念继续千方百计地引导呢?这显然不是明智的处理方法,继续纠缠下去,说不定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会消失殆尽。于是,我决定以“引领者”的身份,“扶”学生一把:

师:老师给大家想个办法吧,我们用一根线把磁铁挂起来,它能否自由转动呢?

生:能。

师:那么接下去……

生:等它停下来,看看是不是指示南北方向?

学生的思维终于激活了,被引导到了正确的方向,我想再试一试他们的思维是否真的已被打开,又追问了一句:还有类似的方法吗?

很遗憾,当时紧张情绪还没有解除,学生一时没能想出类似的方法,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宜再继续纠缠,就让学生用悬挂法开始了实验。后续探究活动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室,我向他们询问了相同的问题,他们还沉浸在刚才课堂上探究“磁铁能否指示南北”、“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以及“做一辆磁力小车”、“玩玩环形磁铁”等活动的乐趣中,紧张情绪早已不见了,思维非常活跃。此时,让学生再回过头来考虑同样的问题,他们轻而易举地想出了不少能使磁铁自由转动的好办法。我很庆幸在课堂中预设出问题时,自己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心态、情绪去组织、调控课堂,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地“介入”,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最终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有条理地进行,使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而不至于中途受挫,一撅不振。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中,有一个专题专门论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定位,并对教师角色作了科学描述——平等中的首席。确实,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在牢牢把握这一理念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科学探究的主体”还是一群孩子,受到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等限制,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领者、亲密的伙伴的身份适度地“介入”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才能使他们继续以积极的状态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把握准确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科学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8#

 

小学科学教学之“软肋”剖析


 


                                              慈溪市西门小学  谢梦璐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从以传授教学为主到以科学探究教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正大踏步地向着孩子真正需要的教学迈进,发展势头喜人。然而,当今小学科学教学中仍有不少“软肋”,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科学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本文试对这些“软肋”进行剖析。


 


1、 材料准备之难


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版本可谓百花齐放,这就导致实验仪器配备无法完全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仅管教仪站、教研室等有关部门组织了新课程配套仪器增订、为学生选配了比较对口的科学学具,但仍有一大块探究材料是需要自备的。如四上天气单元中的天气日历、小风旗制作材料、简易雨量器制作材料、云量测量圆片,溶解单元中的食盐、淘干净的沙子、胶水、洗发水、醋、油、汽水、水果糖,声音单元的气球;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的花盆、蚯蚓、盒子、干土、湿土、生态瓶制作材料;光单元的手电筒、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土壤、盒子、喷水壶、脸盆,运动和力单元的小赛车制作材料等等。这些材料中,有些是生活中的易耗品,有些是动植物、有些是根据学生实验设计准备的个性化材料,在仪器室里肯定是没有的,只能自己张罗。看起来这些材料是身边唾手可得的,实际准备起来工作量却非常大,如果都要由教师完成准备工作,对一周有15节左右课的专职科学教师来说,基本上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兼职教师了。无奈之下,许多教师将材料准备的任务部分转移给了学生,这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但实际操作时问题却层出不穷。


镜头一(办公室):


家长(也是同事):×老师,你昨天布置的带蚯蚓的任务可把我们一家折腾坏了!放学回到家都5点多了,孩子吵着要去小区的绿地挖蚯蚓,避着门卫的耳目挖了半天,一条蚯蚓的影子都看不到,我说算了,孩子不干,逼着我想办法呢。


科学教师:今天××带蚯蚓了啊。


家长:是啊,我拗不过他,搜肠刮肚想办法,最后想到了一个喜欢钓鱼的朋友,连夜去要来的。


科学教师:……


镜头二(科学课堂):


师:同学们带盒子了吗?


学生拿出盒子展示:有的是大鞋盒,有的是小药盒、有的是长条形的牙膏盒……


由于教师布置材料准备任务时的疏忽,部分四人组带的盒子不适合开展蚯蚓的选择实验,扰乱了课堂。


镜头三(科学课堂):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生态瓶,这节课我们来展示自己的生态瓶。


学生已经制作生态瓶并按要求带来的寥寥无几。


上述案例中可见,部分材料准备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几条蚯蚓忙坏一家人的例子绝非偶然;由于学生准备材料完成度的不可靠,导致一堂课教师一筹莫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材料,探究就无从说起,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枉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材料准备通知单”(见附表),已在本校稍见成效。操作流程如下:


1)、将“材料准备通知单”的填写列入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将材料准备通知单单独列出,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罗列每课需准备的材料,包括教师准备材料、学生准备材料、对需准备材料细节的描述。每学期由年级组长进行整理,列出每课的必用材料及选用材料。将整理后的材料准备通知单存档,供下一轮教学参考。


2)将材料准备列入学生科学课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一天将通知单中学生准备的材料告知学生,再由四人小组组长本着方便的原则将材料准备的任务在组内分解,力求让每个学生带自己能准备的材料。任务分配提倡全面合作,提出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本小组无法准备的材料,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再无法完成的,向教师寻求帮助。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材料准备任务。


3)、将材料准备纳入评价机制。每位学生人手一张材料准备情况记录表,内容包括日期、课题、个人需准备的材料、准备材料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教师对此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评价,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内容之一。


“材料准备通知单”是与新课程配套的新生事物,它具有个性化、灵活性、合作性、评价全程性的优点,经过一阶段的试用,证明对科学课的材料准备这一难关的攻克有较大帮助。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9#

2、 教师引领的度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引领者、合作者、亲密的伙伴”,给教师的定位非常明确。然而,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对自已在课堂中的定位却常常把握不好,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引领的度,过度或欠缺,都不利于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


案例1:《我们的小缆车》课堂中,导入用时3分钟、讲解重力用时5分钟、制订计划用时19分钟(而且以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交流实验用时5分钟,学生实验仅用时8分钟。从课堂效果看,学生一开始对研究小车兴趣盎然,经过教师冗长的指导,明显地感到疲乏,19分钟的指导肯定是很细致到位了,但是由于学生研究的兴趣下降,在实验中也有不少小组出现草率实验,应付了事的现象。


案例2:《电和磁》的课堂中,教师只提出几个非常宽泛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用时20分钟,学生完全自由地“研究”教师准备的材料。从课堂效果看,由于探究目标的不明确,学生能发现电和磁的关系的小组寥寥无几,大多数组20分钟的探究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分析上述两个案例,我认为,案例1这样的课堂时间分配,显然没有做到“时间向学生倾斜”,制订实验计划当然是重要的,但是用将近半堂课的时间以沉闷的问答方式制订计划,显然是指导过度了,指导过度就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案例2这样的课堂更不可取,看似理念先进,其实是走进了“做中学”失败的误区,是教学唯心主义的表现。教师无力的指导,使学生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课堂效率何在?


怎样才能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呢?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这些要素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在课堂上是扶还是放的尺度。起始年级、起始课,教师应指导地细致一些,扶地多一些,高年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教师要放得开一些,给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机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尚未养成,教师应多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已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习惯,有较好的科学素养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应考虑如何把探究挖得再深一些,如何让学生探究地充分一些,这就需要放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总之,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做科学”与“学科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扶放有度,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优秀的科学教师。


 


3、 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学公平的指数有多高呢?


镜头1:测小车跑完全程的时间这个实验中,只见一个女孩子一手拿着秒表、一手控制着小车、测完时间后还要忙着记录,另外的3个孩子则在一旁做观众。我问:“其他的几个同学干什么呢?小组内重新分配一下任务吧。”这个“强权者”这才一脸不放心的把小车和记录单交给同学。


镜头2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中,搅拌这一“力气活”都是2个孩子轮着来的,另2个孩子一次都没碰过搅拌棒。


镜头3:设计实验时,部分孩子插不上话,干脆自己玩自己的,不参与讨论了。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将这些弱势群体的主体参与精神调动起来?如何协调好每个合作小组的分工问题?如何让强势的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1)、培养小组分工的习惯。从三年级起始课开始,了解学生的小组分工情况,制定科学课上的小组分工制度,教给学生小组分工的方法,通过比较长期的关注,逐步形成小组合作的习惯,做到小组合作探究时人人有任务,个个都出力。


2)、建立组间竞赛机制。每次实验、讨论,进行组间竞赛,比比哪个小组的探究效率高。团结力量大,实践证明,善于合作的小组肯定比一人独缆大权的小组效率高,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意识就建立起来了。


3)、教师要以小组为着眼点。如果是小组合作后的交流,教师必须做到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交流、评价,而不能只对话于小组的发言代表个人。这里有一组有序的引导语:“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自己小组还有补充吗?”“大家对他们组有什么补充?”这里,一定要强调“某一组”,将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捆绑”起来,弱势与强势就无法再分你我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0#

4、 当实验得出与科学概念不符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前概念,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也有前概念。我们已十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前概念为起点,但教师的前概念对教学影响,我们却关注得远远不够。


案例1:《蚯蚓的选择》探究活动中,学生观察到大部分蚯蚓爬向黑暗处、湿土中,但有少数蚯蚓却爬向光亮处、干土中。40分钟快结束了,教师基于自己前概念,引导学生得出“蚯蚓比较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这个结论。


案例2:《种子发芽实验》中,学生按教材设计做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这个实验,由于条件没有控制好:实验组塑料袋内残留空气足够种子发芽所需,密封的塑料袋内温度相对较高。学生观察到实验组(空气少)的种子发芽比对照组(空气多)要快,得出了“空气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这个结论。教师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科学概念,给学生分析了实验中操作不科学地方,讲解了网络上看到的另一种实验及实验结果,在学生不甚理解的情况下,把“空气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这个结论强加给了学生。


这其实是过程与结果、科学概念与科学态度相矛盾时,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许多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牢牢抓住科学概念性的目标不放,哪怕学生探究所得的结论与科学概念并不相符,也要强拉硬拽地把学生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的,实验所得、观察所得的内容不可信,那孩子们应该相信什么呢?迷信老师?还是迷信教材?


上述2 则案例其实代表了两种类型。案例1中,学生实验操作基本规范,出现与预设的科学概念不符结论,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研究到底,搞个明白。课堂上没有时间可以课外进行后续研究,全体学生没时间,可以委托部分学生(如科学兴趣小组)研究。得出“蚯蚓比较喜欢黑暗、潮湿环境”这样含糊的科学结论是不到位的。案例2则是学生的实验明显存在问题,教师应引领学生审视实验操作本身,设计更好的实验方法,同样,要用改进的方法再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强扭的瓜不甜,无视学生的实验观察结论,把自己头脑中的科学概念强加给学生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在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教学,避免“伪科学”出现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


 


5、 实验数据的处理


科学课堂中有许多实验要求学生进行定量分析,教师常常会引领学生花较多的时间测出一组或几组实验数据,并据此得出结论。然而,由于40分钟时间的限制、数据本身的复杂性等问题,许多科学课堂教学中对数据的处理往往差强人意。


案例1:《温度和温度计》课堂中,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室温,有一组汇报室温是100摄氏度,有两组的数据明显低于大多数组测得的室温。可能是出乎意料,教师并没有把这三个不正常的数据作为生成点,指导学生更正确地使用温度计,而是草草应付过去。


案例2:《我们的小缆车》实验二,学生从实验得出的9个数据中发现: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而且数据的变化表明,小车速度的变化并不能与拉力的大小的变化划上等号。也可能是学生的发展之迅速教师没有预设到,如此精彩的对数据的分析教师不置可否,只是浅层次地得出教师预设的结论,非常可惜。


科学研究中,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是非常重要一块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虽说定性研究要多于定量研究,但在测出数据的实验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数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科学技能、重视数据的科学态度。要做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是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结束后把全体学生的实验数据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以什么样的顺序去分析数据?怎样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数据中隐含的丰富的信息?这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6、 长期作业的水份


科学课程中有许多长期作业,比如生态瓶的制作、种子发芽实验、天气日历的记录等。这些长期作业大部分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对学生坚持观察研究的意志品质是一大考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出色完成长期作业的只有少数,基本完成的占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不能完成。长期作业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某些单元科学探究的有效开展,是科学教学必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分析形成长期作业水分较多的原因,因素比较复杂,有学科配合的问题、有学生作业量的问题、有家庭教育观念问题……我就科学教学本身出发,提出几点“挤干”长期作业“水分”的建议:


1)、教师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当前,我们实施的是大单元教学,这给了科学教师比较灵活的操作空间,教师应针对单元结构特点,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按学生实验的进度灵活地安排教学顺序,每节课都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评价或展示学生的长期作业阶段性成果。如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我在教学中就根据学生种子发芽实验的进度,重新安排了教学顺序,并在每节课安排5—10分钟交流课外实验的情况,以学生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为起点开展本课时的教学。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无形的动力,促使他们自觉地完成课外长期作业。


2)、建立规程、养成习惯。在科学教学的起始年级,必须注意建立课外长期作业的规程,比如定期观察、及时记录、善于交流、整理信息等。一开始时,教师就这些内容应给予学生细致的、全程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经过长期的坚持,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的习惯。


3)、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长期作业,教师不仅要关注,还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成绩作为学生科学素养评定的重要内容,与学校组织开展的考评“科普星”等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完成长期作业。


4)、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开展长期实验。这一点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实验数据,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布置学生长期作业的同时,自己应当同步开展实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收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与学生进行交流。


 


另外,教师素质的欠缺、社会关注度的不够、中小学衔接的不足等因素也是科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教研也是,我们不断前行,不断思考;不断思考,不断前行!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