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信讲座:《哲学、数学、科学、文化漫谈》
——理论培训札记(2)
主讲专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毓信
讲座时间:2012年5月4日
讲座地点:浙江外国语学院
培训名称:浙江省第三期高端培训班第一阶段培训(主题:《哲学与文化》)
简要记录:
引入:从“课改10年的总结与反思”谈起
10年课改:曲折的前进。
具体的思考:
(1)高潮阶段。(过分注重形式。比如数学课:认识人民币一定会在教室里先摆个小超市,有人当营业员,有人当顾客的。)
(2)困惑与“淡出”。(比如数学课:桌子的摆发已经从一圈圈的小组合作式的,又摆回了一排排了。)
(3)课程改革“再出发”
8次课改的启示与教训
(1)尽管有多次的改革,但却积累甚少,几乎每次都是从头开始!
(2)“每一场改革,无论成败,都要能为下一场改革提供养料,这样,中国教育才能行走在‘进化’的道路上。”
(3)“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就能经得起这个风那个风的劲吹”
(4)“问题:诸多发展典型(特别是,所谓的‘草根典型’)的主要经验?它们为什么又很好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可能的解答:聚焦“纵观文化”
正面的建议
(1)加强学科文化的建设
(2)走向哲学
主要讲座内容
一、走向“数学教育哲学”
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现代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请问:你的学科教育哲学是什么?能回答吗?
应有的独立思考:这仅仅是一种时髦,还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回答:应该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历史的回顾:数学教育改革与反复
60年代:新数运动
70年代:回到基础
80年代:问题解决
90年代:课标运动(建构主义、大众数学)
(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就到了哲学)
2000年以后,后课改时期
研究的基本立场:数学教育哲学不应成为完全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的空调洞理论。
1. 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
(1)数学观
(2)数学教育观
(3)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观
2.什么是数学?
基本立场:我们不应热衷于寻求某种标准的答案,而应明确这方面观念的多样性,并应更加重视如何能够……
回答例1:“数学模式论”及其教学涵义
基本论点:“数学:模式的科学”“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每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
研究的现实意义
淫荡如何看待“数学的生活化”?特别是如何处理“情景设置”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境(去个性与去时间),也即应当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
关于数学方法改革的一般性思考:10年课改已建立的共识
第一,由篇面强调“数学生活化”转而认识到不应停留在……。
第二,由片面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转而认识到……
第三,由片面强调“合作学习”转而认识到吧
第四,由片面强调“动手实践”转而认识到……
从专业的角度看:
过去几年中所取得的“进步”事实上只是“常识”的回归。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努力做到相对于“常识”的超越,从而也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努力的方向:对于“常识”的必要超越!
第一,应道如何处理“情景设置”与“数学化”的关系?特别是,什么是数学教学中实现“去情境化”的有效手段?
第二,除去积极鼓励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外,教师又应该如何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什么更课看成数学教师在这一方面的基本功?
第三,什么是好的“合作学习”多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第四,如何认识“动手实践”与数学认识发展之间的关系?什么又是‘“活动的内化”的真正含义?
二、什么是哲学
1.关于“标准观点”的思考:
(官方语)“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只是和四位只是的概括和总结。”
批判与思考:究竟什么是哲学的主要性质?
哲学的一些明显特征:
“理论的多元性与不连续性;各种哲学理论似乎都深深打上了创造者的烙印;人们再次似乎也不十分关注结论的真理性……”
可能的结论:
“哲学主要地应该被看成一种思维的方式;哲学并不试图提供对于所面临问题的明确解答,而是力图通过理论的分析与批判、特别是适当的提问促使人们更为深入地去进行思考,包括积极的反思个自我批判,从而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哲学主要的作用:促进人们的独立思考,坚持批判的精神。”
一般性的建议:面对任意新的口考或时髦潮流,我们都应该深入思考这三个问题:
(1)这究竟是什么?
(2)其合理性究竟何在,我们在当前又为什么应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
(3)我们应当如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又能清楚认识其固有的局限性,以防止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出现片面性。
【例】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例】教学的有效性
三、“科学教育哲学”的建设
1、一个合理的思考:我们如何能以“数学教育哲学”为背景研究“科学教育哲学”
基本立项
我们应该注意吸收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和有益启示
同时又应该注意分析科学与科学教育的特殊性,从而切实防止观点的简单化和做法上的片面性
2.一些特别重要的方面
(1)科学活动的经验性质,一级对于“素朴经验主义”的必要超越。
(2)高度重视“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不要盲从)
(3)科学教学的特殊性:科学教学主要是一种“观念转变教学”。
(真正的科学的东西,很多都是与常识想对立的。如,常识的观点:地球是不动的,而科学的观点:地球是动的。)
(具体讲述)
(1)对“素朴经验主义”的必要超越
关于科学活动的素朴认识。观察与实验—归纳—假设—预言—证实
背景:科学与哲学的现代研究
? 观察与理论
即使是“观察”这种最为基本、最为直接的活动,也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这一角度作出更为深入的分析(例如“用眼睛看和用头脑看”)
科学哲学的相应提法:“理论渗透观察”
插入:如何了解学生
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很好了解
相关的论述:重要的“并不仅仅在于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材料,而主要是适当的视角,并能将次组织到关于数学思维与学习的深入理论之中”(斯法德)
? 证实与证伪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求真、还是批判?
科学哲学中的相应提法:证实,或是证伪
? 科学共同体与范式
相关的问题:科学研究是否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
科学哲学中相应的提法:现代社会中科学家总是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从事研究。
? 规范与超越
对于“规范“的必要超越
这方面的景点著作: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
教育领域中的国际上的相关倾向:
教育学院——甚至他们的科学教育系——急切地渴望最近的文化“理论家”、流行的文化人类学等等的愚蠢、自以为是的……提醒各位不要盲从
四、语文教学反照下的数学教学
1.从“什么是文化”谈起
文化是由某种因素(职业、居住低于、民族等)联系起来的锁特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重要特征:
(1)体现于生活或工作的方方面面,举手投足之中,绝非故意做作,而是十分自然、自在。
(2)文化的养成主要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特别是:正式通过在相应的共同体中的生活、工作不知不觉地养成的。
(3)人们对此往往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更缺乏自觉的反思。
相关的结论:
比较,应当被看成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个特殊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反照下的数学教学?
相关的论述:“语文天生多情,天生浪漫,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文化韵味”
无论是数学课还是语文课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味道”
正面解答:
数学文化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活动不知不觉形成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语文文化就是人们通过语文活动不知不觉形成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好的语文课往往充满激情,数学课则更加提倡冷静的理性分析
补充:
数学学习也涉及到人的本性:即人类固有的好奇心、上进心,、一种希望认识世界最深刻强烈的情感。
在数学课我们所希望学生养成的是一种新的理性精神: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成功以后的快乐;一种新的情感:超越世俗的平和。一种新的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
记录人:陈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