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贴]马丽杰成长专贴 [复制链接]

1#

[专贴]马丽杰成长专贴

丽水市马丽杰研修专贴  





 


学员简介姓名:马丽杰


工作单位:缙云县紫薇小学
   邮政编码:321400


联系QQ:274538405


电子邮箱:274538405@qq.com


教学感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就是体验、探索、发现科学的过程!


部分荣誉 :县小学音乐教坛新秀; 06年县科学优质课评比第一名;07年有幸成为“金色彤年”特级教师工作室一员; 07年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坛新苗评比第一名;08、09年评为全国“小探索者”小论文竞赛优秀师;09年评为县小学科学“领雁工程”课程实践指导师称号;10年10月评为丽水市教坛新秀、市优质课一等奖、12月参加省科学年会上了一堂研讨课。11年10评为丽水市学科带头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7 20:37:4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2011.03.23——25在庆元举行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斜面的作用》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缙云县紫薇小学  马丽杰


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


 


科学概念: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生活与科学的关系,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与老师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制订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螺丝钉的斜面原理。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3块搭斜面的木板、1个重物、1个测力计。


教师准备:斜面板3块,有关斜面机械使用情境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预案:


、引入:认识斜面


(1)游戏导入:把一个装水的水桶从地上搬到桌子上。请学生说说搬水的感受,有没有更好的搬运方法?


(2)学生想各种办法,方便搬动这桶水。


(3)教师出示长木板,搭成斜面,请学生再搬一次。知道用木板这样搭成的装置,叫做斜面。


(4)再用两块长度不同的木板,搭成三个不同的斜面,猜测斜面斜面省力的情况是否一样?


、设计实验方案


(1)观察不同长度木板搭成的斜面,猜测省力的情况。给直接提和三个斜面的省力情况进行排序。


(2)怎样证实自己的预测,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3)反馈实验方案。


(4)讲解实验时注意事项。


a、在拉动物体的时候速度要均匀;


b、视线要与弹簧秤成水平方向;


c、要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


d、为了试验数据的准确要多测几次。


、进行试验及反馈


(1)讲解试验记录单,学生领材料开始试验。教师巡视各组的试验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2)统计数据到屏幕上


(3)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a、斜面都能省力


b、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度越大,越不省力


、拓展延伸


观看投影仪上的图片,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判断图片上哪些地方运用了斜面?


 


五、课堂小结


 


 


 


个人简介:


马丽杰,男,缙云, 80年0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99年毕业于浙少师。04年到缙云县紫薇小学任教,专职科学。


05年评为县小学音乐教坛新秀; 06年县科学优质课评比第一名;07年有幸成为“金色彤年”特级教师工作室一员; 07年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坛新苗评比第一名;08、09年评为全国“小探索者”小论文竞赛优秀师;09年评为县小学科学“领雁工程”课程实践指导师称号;10年10月评为丽水市教坛新秀、市优质课一等奖;12月参加省科学年会上了一堂研讨课。


课题:《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实效的实践与研究》获省、市一等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系统生态化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交流和讨论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一等奖,还有论文、案例等。


学校提供了各种锻炼成长的平台,领导给予很多工作上的关心,还有我们有一个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教师团队,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帮助,这一切让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工作,争取工作水平的更大提高!


TOP
3#

                                                 陈彤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图片


     2011年4月6、7日,丽水市陈彤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齐聚缙云县紫薇小学,参加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二次集体现场课堂研讨活动。 


        






两位特级教师在评课



我们紫薇的科学团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3 22:30:42编辑过]

TOP
4#

以下是引用流星在2011-4-7 10:28:00的发言:








2011.03.23——25在庆元举行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斜面的作用》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缙云县紫薇小学  马丽杰


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


 


科学概念: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生活与科学的关系,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与老师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制订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螺丝钉的斜面原理。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3块搭斜面的木板、1个重物、1个测力计。


教师准备:斜面板3块,有关斜面机械使用情境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预案:


、引入:认识斜面


(1)游戏导入:把一个装水的水桶从地上搬到桌子上。请学生说说搬水的感受,有没有更好的搬运方法?


(2)学生想各种办法,方便搬动这桶水。


(3)教师出示长木板,搭成斜面,请学生再搬一次。知道用木板这样搭成的装置,叫做斜面。


(4)再用两块长度不同的木板,搭成三个不同的斜面,猜测斜面斜面省力的情况是否一样?


、设计实验方案


(1)观察不同长度木板搭成的斜面,猜测省力的情况。给直接提和三个斜面的省力情况进行排序。


(2)怎样证实自己的预测,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3)反馈实验方案。


(4)讲解实验时注意事项。


a、在拉动物体的时候速度要均匀;


b、视线要与弹簧秤成水平方向;


c、要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


d、为了试验数据的准确要多测几次。


、进行试验及反馈


(1)讲解试验记录单,学生领材料开始试验。教师巡视各组的试验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2)统计数据到屏幕上


(3)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a、斜面都能省力


b、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度越大,越不省力


、拓展延伸


观看投影仪上的图片,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判断图片上哪些地方运用了斜面?


 


五、课堂小结


 


 


 


个人简介:


马丽杰,男,缙云, 80年0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99年毕业于浙少师。04年到缙云县紫薇小学任教,专职科学。


05年评为县小学音乐教坛新秀; 06年县科学优质课评比第一名;07年有幸成为“金色彤年”特级教师工作室一员; 07年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坛新苗评比第一名;08、09年评为全国“小探索者”小论文竞赛优秀师;09年评为县小学科学“领雁工程”课程实践指导师称号;10年10月评为丽水市教坛新秀、市优质课一等奖;12月参加省科学年会上了一堂研讨课。


课题:《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实效的实践与研究》获省、市一等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系统生态化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交流和讨论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一等奖,还有论文、案例等。


学校提供了各种锻炼成长的平台,领导给予很多工作上的关心,还有我们有一个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教师团队,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帮助,这一切让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工作,争取工作水平的更大提高!



马老师有没有再详细点的资料

TOP
5#

有的,有个教学实录还有设计意图在整理中!


好了我就发上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9 20:34:26编辑过]

TOP
6#

 

《斜面的作用》


在此先感谢“兔子”“海儿”的辛苦整理


执教者:缙云县紫薇小学 马丽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


以下是自己的一点教学设计意图忘各位多多提提宝贵的意见


一、调查前概念,引入课堂


师:谁能把这桶水从这儿搬到桌子上?(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直接了当的进行聚焦问题,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问题是搬水,学生的前概念有:我该怎么搬能搬上?这谁估计有多少重?要是搬不上可以用什么办法?等系列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及相对的学生已有认知的运用。)


生:一个学生上去搬水。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重。


师:有什么办法很轻松的把这桶水搬到桌子上呢?(从简单的重不容易搬这个问题提升到用什么方法搬?让学生进行深入一步的思维活动。也是前概念的进一种展示。同时大家一起分享彼此不同的前概念,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的丰富全面。)


生:放到水里


生:放到箱子里


生:多几个人搬


生:把下面加上几个轮子


生:装成几个小杯子,然后再倒上去


生:装一个螺旋桨让他飞上去。


师:同学们想到的办法真多,但马老师没带。老师带了三样东西,你们一边看一边想,有什么办法?(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出示材料的目的,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认知重新组合、运用!)


生把木板搭在桌子上。


师:采访一下。为什么想到这种办法?


生:能更容易上去。


师:为什么你选择这块长的呢?


生:因为它的体积和水差不多大。(学生会出现这样回答,跟自己在课前准备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当时我准备的三块板的材质、大小、厚薄等很多因素都有差别。学生回答的这句话的意思,当时我追问了一句,他的意思是说这块板比较厚不容易断。)


师:还和体积有关啊?


生:这样省力些。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直接搬很吃力,而大家认为用木板搭起来的就能省力(结合课件)像这样的装置在科学上就叫斜面。斜面与地面的夹角叫坡度。(这里这样设计是自己太谨慎了,因为斜面省力的最终因素是跟坡度的大小有关系,所以直接的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坡度上了,最好是让学生说说这三个斜面的特点,学生也能说出很多,比方说:斜面的长短不同、角度大小不同等等)


师:再用两块长度不同的木板,搭成三个不同的斜面,有什么不同?


生:坡度不同。


二、实验探究


师:猜测斜面省力的情况是否一样?你认为那个是最省力的?排顺序(设计的目的是聚焦问题,展现学生的前概念)


生:观察不同长度木板搭成的斜面,猜测省力的情况。给直接提和三个斜面的省力情况进行排序。(师板演)(提出自己的猜测: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从猜测当中同学们一致认为用斜面比直接提升都要省力。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用什么方法证明我们的猜测?


生:推一下。


师 那样太费时了。


生:用测力计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些东西。(出示)利用这些材料,你准备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教师和学生提示注意点。(让学生演说实验过程,从落实实验的注意事项:a、在拉动物体的时候速度要均匀;b、视线要与弹簧秤成水平方向;c、要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d、为了试验数据的准确要多测几次。)


师:首先要做什么?


生:先测出直接提升的力


生:放斜面上拉时要与坡度平行


师:要测出拉动的力,怎么测?


生:要一边拉一边读书


师:测一遍行吗?


生:越多越好


师:读数不一样怎么办?


生:求平均数


师:测好后,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另外几块板上提升的读数。


师:记录单的使用方法指导。实验结束后整理材料,分析数据,填写发现。


1009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1014汇报


师:大屏幕提示:各小组的记录员把数据统计到汇总表上;请材料员把材料整理好放回原位;小组成员轻声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提示还没完成的小组快点,已经完成的小组组内讨论


师:提示放回材料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坡度越小越省力,


生:最长的那块坡度最小,用的力最小。


看全班的汇总数据


生:横看直接提升的用力大,用斜面的用力小。


师:还有什么发现?竖看,发现各组的重物重量不同,用斜面的都能省力。


生:发现数据相差比较大。


生:发现第5组的数据问题2  2.1  1.2  0.8 (实验出现误差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是我们在准备的时候还是不够充分,当时这个组的情况我已经发现了,也进行了指导,只是疏忽没有再巡视这个小组,观察落实情况!)


师:唉,对呀!请第五组解释一下。


生:不知怎么回事,那块小的摩擦力特别大。


师:其他小组你们来猜测一下?


生:测量失误。(这样做基于时间原因,处理的比较草率,最好是让这个组的同学拿上材料,再做一下比较有说服力!)


生:第十组的数据很小,肯定用了什么道具。


组10:展示第十组的小车是有轮子的。


师:拿个大家看一下。说明滚动摩擦力小。


1032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判断图片上哪些地方运用了斜面?


师:斜面在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广。(课件展示)


生看图片找找斜面的运用。


菜刀、(从模板做的斜面马上引导菜刀上有点太快了,学生一下子理解不了,通过这次教学应该把这些图片的顺序重新排列一下:盘山公路、菜刀(最好是用斧头明显一些)、楼梯、螺丝钉)楼梯、盘上公路、螺丝钉


 


师:演示楼梯省力的实验(方轮车)


生:不是说斜面能省力,那人走上去都觉得费力?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课后可以去研究一下。


师:螺丝钉哪里运用了斜面?


生:螺纹


师:用纸演示。


 (由于时间不够原本这里我想请原先搬水的那位同学,利用斜面再来把这桶水搬一下,体会一下斜面的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去找一找。


 


 


板书:


 


斜面


 直接提升图             大坡度图    中坡度图    小坡度图 


 


费力                           都能省力


                               斜面的坡度越大,


    就越不省力


 


    斜面坡度越小,


    就越省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7 17:16:11编辑过]

TOP
7#

成果显著,祝贺
TOP
8#

全靠你们这些前辈的指导!谢谢咯!

TOP
9#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学员综合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727


 


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每月沙龙”安排 :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776


[公告]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作业布置: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901

TOP
10#

欢迎加入,共同成长。
TOP
11#

师兄毕业后,成长好快,成果好多啊。


没想到我们在研修班又成同学了,还上下学号啊。嘻嘻……

TOP
12#

跟师妹就是有缘啊!我还是刚进来的新生!望师妹多带带哦!
TOP
13#

3.23——25去庆元上研讨课



上课


激烈的评课


哈哈,我也加入了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


上课链接: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823&page=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6 15:39:39编辑过]

TOP
14#

这次清明放假终于踏上了景宁这片土地


 



景宁大漈的千年柳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6 17:19:11编辑过]

TOP
15#

 

素质教育观念30


 1 培养高素质人,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做出积极的准备 对于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各用人部门的反映具有高度一致性:无论什么岗位,无论职务高低,都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而后这显然已成为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性要求。 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2 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学校应该特别强调: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教师应当注意体会: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3 自古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才 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 相信人人都猜,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4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教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也并不仅仅偏爱那些十八岁前已经成绩出众的人。 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状况,掌握新概念、做出新选择、研究新情况、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学生收益终身。 5 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教育应当是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是来自于全新的发现,来自与挑战现状,而不是盲目的接受现状。“学”,贵在于“问”,“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 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的多。 6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受益无穷的财富。 7 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正确的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8 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 9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10 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11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如果在一定年龄段里,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使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 教是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12 关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国际互联网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越来越孤陋寡闻。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玩不能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热情。 13 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从以为中心转向以为中心 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须臾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 下个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14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检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对学生探求的奇异现象可能所知太少,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伤害他们”。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15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以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中的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16 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陶行之) 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17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 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 成功教育,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 18 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灵一段。” 19 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 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去当一天学生,体验一下学习生活,再来反思:教与学是否和谐。 20 教是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爱的情感。 “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在这样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时代里,“棍棒”威慑之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21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成绩只能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22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 23 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人类有理由相信“未来更美好”,而美好的未来只能由一代新人去创造。对此,前辈充满着期待、期盼与期望。 我们需要学习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什么样的道德风范,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品德高尚的情操、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幽默的性格,是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修养,是善于相处、善于合作、善于把握自己与他人情感的能力。 2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 现代的孩子是在父辈位曾经里的社会中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经料想到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两代人的差异在增大,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 孩子只能是自己长大,孩子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大人都不一样,将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代替他们下决心,逼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其后果、效果往往与愿望相反。 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朋友。 25 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 只有鼓励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辉煌,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走向成功。 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21世纪的教师应当努力走在21世纪的学生前列,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创造性是对常规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变革和创新的权利。不要让教师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追求成为规范化的牺牲品。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26 有了一位好校长,就有了一所好学校 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因具有学习新思想、新概念、新学说、新知识的紧迫感,校长则更应带领一班人努力成为学习、学习、在学习的模范。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活动要防止学生产生压抑感,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也应尽量避免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 27 学校应当成为教师和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 28 让中国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需要良好的政策空间。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让中国教育在体制、机制、政策、课程、教法诸方面都能够“活”起来。让21世纪的中国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一项何等艰巨而光荣的历史性任务! 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确保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解决处境不理人群子女教育问题,都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我们无法想象,沿用应试教育的灌输、抄写、背诵等方法,能够培养、培训出掌握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与能力的优秀教师。 29 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儿童在传统上不曾被看作权力的主体,而今,他们已经从单纯受法律保护的对象,跃升为受到法律尊重的权利主体。 30 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展望21世纪,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将教育置于一定社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着眼于营造有利于促使人健康发展的社会教育氛围,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改革的一种趋势。

TOP
16#

   

教育叙事研究


一、何谓教育叙事研究


o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o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o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o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以归纳为思维方式


o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3、以反思为其根本特征


o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其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4、以“故事”为载体,以叙事为途径


o      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道德示范的摄人心魄的力量,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o      解说者就是讲故事的人,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作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


三、教育叙事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o      1.与教育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育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2.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o      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3.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


o      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宗案。


4.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区别:


o      课题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有计划于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将采取哪些措施,预期有哪些结果都要预先设计,然后去实施,取得效果,再检验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是一种验证性的研究。叙事研究,是通过讲述已经发生的教育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对故事中的人和事进行分析与解读,揭示教育的规律。


5.与教学反思的区别


o      叙事研究是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教育教学故事的剖析更细微、更深入。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升理论认识。更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o      教学叙事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发掘或揭示内藏于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1、任何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通过教学叙事不仅记录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经历,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2、帮助老教师总结与提升教育教学经验。他们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教学叙事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通过实践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分析,明确那些成功教法的指导思想,提炼更加有效的教学行为,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与校本培训。教育叙事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都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育叙事适用于教师之间用来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对于教育叙事里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和对策等,都可以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分析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教育叙事还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了理论而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五、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


o      叙事研究是研究“事”的,即研究“故事”、“事件”。教师的叙事研究已非常鲜明地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师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教师叙事研究就是研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2.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3.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具体的内容有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活动 、事件、人物 )


自传叙事


 


六、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o      l、要勤于学


o       2、要敏于事


o       3、要善于思


o      4、要得于法


七、怎样写叙事研究


o      一般思路


o      1、确立主题


o       2、介绍背景


o       3、筛选材料


o      4、附以评析


一般写法


o      1、精彩、生动的教育故事,加上有理论的深度思考、精彩的评论。


o      好的教学叙事 = 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教育。


o      2、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它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与写作者的思想、思维方式。

3、两种常见样式:一是边叙边议式(夹叙夹议式);二是先叙后议式


写作原则


o      1、唯真不虚假。教学叙首先要具备真实性,绝对不能凭空杜撰或假设推论。


o      2、唯小不求大。切口要小,最好着眼于具体的教与学行为等。


o      3、唯实不虚空。要实用,目的为了反思教学行为,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己执教能力。


一粒谷子和一堆谷子


o      老师问:一粒谷子是不是谷堆?


o        学生答:不是。


o        老师问:两粒谷子呢?


o        学生答:不是。


o        老师又问:三粒呢?


o        学生答:还不是。


o        教师再问:……那么,十粒呢?


o        学生犹豫了,有人觉得应该回答“是”了。


量变与质变


o      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量变,因为量变到一定时候就是质变。


o      教育叙事


o      ——就是教师行为与成长变化的过程,是“一粒”谷子变成“一堆”谷子的过程。


o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TOP
17#

  《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用上节课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仪器图片给于提示,看似帮助确有难度——“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合理可行,都要让他们在不断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热胀冷缩问题在3年级就出现过,教材改版后提到5年级,深度增加,体现在教材中设计了联系水的热胀冷缩,比照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就能自己找到。


 


二、学情分析


对于5年级学生,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在探究了水的冷热变化,明确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空气更具探究的欲望,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完成任务,随着活动的展开,会发现一些问题,接着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


 


三、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大胆的提出猜想,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开展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做出假设、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为:“创设情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烧杯(两个)、带吸管的小玻璃瓶、滴管、红墨水、肥皂水、气球、热水、常温水。


师:上述材料、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展现学生的前概念:(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引入
(教师出示两个烧瓶,一杯装满水,一杯空着。)


(1)烧瓶里有什么?


(2)教师双手捧着有水的烧瓶。问:我用手的热量给水加热现在水有什么变化?(引出:水受热后体积在膨胀)(这里又手温加热合适吗?应该很难观察到水的体积变化,所以要引出水受热后体积在膨胀比较的难,教师这样问跟学生的思维脱节,可能会出现思维断裂,是不是教师可以换种问法,跟上节课的内容衔接起来,如:老师给这瓶水加热水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就会马上想到上节课的方法——热胀冷缩)。手离开有水的烧瓶。问:现在呢?(水受冷后体积在收缩)。师肯定: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那老师用双手捧着空的烧瓶给它加热,会怎样?手离开空的烧瓶,现在呢?(迁移,展现学生对空气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猜测)。


板书:空气    热胀冷缩 ?


(4)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用什么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这是本课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收集证据(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1、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谈设想(引导学生抓空气-密封空气-加热和冷却空气-看到空气变化)。


2、出示课件(课件展示的时候,最好是出现材料名称并附相应用实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形象的认识材料,也可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材料有利于学生方案的设计),提供(零散的)材料,给学生支架,小组讨论,再次向全班谈设计方案。


(最好有多种方案,用气球,用肥皂水,用液柱等)


3、学生实验,分层次提供实验材料(这里我听的那一节课里,没有进行分层次提供,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设计方案所用到的材料是其中几种,而每个组分发材料又是全套的,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这些材料是干什么用的,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这些材料怎么用?这么多材料不操作下又太可惜了,阻挡不了材料的诱惑。这样一来所花的时间就比较多。我当时的想法是:可不可以用以前材料超市的方法,小组成员开所用材料单,然后材料员根据自己小组所需领相应的材料,做好一组实验填写好相应的记录单;在教师允许的实验操作时间内,可以再考虑其他方法,可以用其他材料继续进行实验,方法跟前面一样,开单、领材料、实验观察填写记录单。这样教师就可以控制实验的时间,因为每个小组做的实验不一样,集中起来一样比较多的数据,能够证实或证伪前面的猜测。后面一次教学不知道这里是怎么改进的,所以我想知道程老师在这里处理?),并记录(画设计方案,实验现象,现象能支持的解释)证据。


三、交流研讨,验证猜测,形成结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你刚才的实验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能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展示各种方法和自己的证据,说说这样的证据能否证明猜测)。(我的设想是能不能教师事先准备好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材料的拼装实验的图片,让学生反馈之后,就把学生的种组装情况贴到黑板上,看看有几种组装方法,实验的结果是怎样?总结出空气能热胀冷缩。各种方法的展示,让学生在反馈中收集班级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素质。)


板书:  空气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2、最后穿插与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的比较内容。


四、拓展延伸活动


1、明白了空气热胀冷缩的特点,我们来运用一下所学到的知识吧!出示物品解决问题。(密封的小玻璃瓶、密封的大玻璃瓶、完好的乒乓球、扁的乒乓球、、、)


2、小任务:回家收集生活中与空气热胀冷缩有关的现象。


五、总结


以上也只是自己听了程老师课后的一些琐碎的意见!其他老师也多提提!


TOP
18#

 

让实证贯穿科学探究过程


摘要  在科学课中,要让实证意识贯穿科学探究的始终。在探究过程中,问题指引着探究的方向,证据推动着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证据是逻辑推理的基石,也是质疑的出发点。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  科学探究  证据意识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在科学课中,应该让实证意识贯穿科学探究的始终,一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这就是理性的思维,是科学课的一个本质特征。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体现证据意识,如何让实证贯穿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呢?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科学课中,科学问题应该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和事件提出的。它与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概念相联系,能引发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收集证据和利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


例如《抵抗弯曲》一课中,教师出示世界第一长跨海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图片,在简要介绍后:


师:你认为建筑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工程师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桥的哪个因素?


生:桥是否漂亮。


生:桥的通航能力。


生:桥的牢固程度。


生:桥的宽度。


……


师:比较这些因素,哪个因素对于桥梁来说是最重要的?


……


在讨论中,学生很快形成共识,桥梁的牢固性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师就很自然的将问题引到有什么方法提高抵抗弯曲能力这个主题上。


在《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中,试图让学生形成这样两个科学概念:当食盐留在水中再也不能溶解时,可以通过增加水量的方法让食盐溶解;当食盐溶解在水中后,可以通过减少水量让食盐分离出来。如何提出指向这两个科学概念的科学问题呢?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利用上一节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实验留下来的一杯食盐饱和溶液,每天给这杯溶液拍摄一张照片,组成一组杯子底部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照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察。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留下的再也不能溶解的盐水这几天来的照片,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变化?


生:水在一天天的减少,底部出现了象盐的东西,并且一天天的增多。


师:根据这一变化,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生:盐水中,随着水的减少,底部象盐的东西会不会一天天的增多起来?最后水没有了,底部会不会出现更多的象盐的东西?


生:老师,我反过来看这组照片,发现是水一天天的增多,象盐的东西一天天减少,所以我认为水增多后了,沉淀在底部的会不会逐渐减少,直至全部溶解到水中?


这一组关于盐溶液的变化照片,反映的就是静置的盐溶液逐渐变化的现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产生问题,从中提炼出科学问题。


二、基于证据,提出预测(猜测)


学生根据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和事件提出的针对问题的解释应该是有一定依据的,或者说这种解释应该是受到一定证据支撑的,这才是预测(猜测)。那种没有任何依据的,凭空想象的,或者看支持人数多少的想法,只能叫瞎猜,在科学课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预测是有一定证据支撑的,是与科学问题一同产生,并且用以回答科学问题;预测反映的是学生的前概念,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她需要也会引发学生寻找更多的证据去证实或证伪。


如在上述的《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中,产生“减少水量会让盐水中的盐分离出来吗”和“增加水量会让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盐溶解吗”两个科学问题是在盐水几天来的变化这一现象中产生的,在产生这一问题的同时,学生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前概念):减少水量可以让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增加水量可以让未溶解的盐溶解在水中。并且这一预测(前概念)的产生是有一定的证据支撑的,这就是盐水的变化:“水在一天天的减少,底部出现了象盐的东西,并且一天天的增多”;“反过来看这组照片,发现是水一天天的增多,象盐的东西一天天减少”。但就这样的一个现象还不足以支撑住要达到的科学概念,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寻找更多的证据。


再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半根露出桌面的纹丝不动的静静的尺子;半根露出桌面但在用手按后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尺子”这样一静一动,一无声一有声的两根尺子的现象中提出预测。


……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发出声音的尺子用了力,所以我认为对物体用力就能产生声音。


生:手跟尺子摩擦后产生了声音,所以我认为声音是手跟物体摩擦产生的。


生:发出声音的尺子在动,没有发出声音的尺子没有在动,所以我认为声音是由物体在动产生的。


尽管学生展现的前概念不一定都对,但无疑学生的猜测都是建立在一定依据的基础上的。


三、观察实验的目的应该是收集证据


学生针对问题提出预测,展现的前概念全班可能有一个,也许有几个,这都需要寻找更多的更有力的证据去证实——证明前概念是对的,或证伪——证明前概念是错误的。在科学课中,证据通常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去获得。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证据,验证预测。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是在假说指引下的观察。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应是围绕着建立一个核心概念有目的地进行。


在上述的《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中,学生提出的预测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获得证据支撑,才能上升到科学概念。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学生提出的三种不同的预测同样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学生的前概念“尺子发出声音是由于对尺子用力产生的”可以通过“用手慢慢的将尺子按下去,然后手在一直与尺子接触的情况下让尺子慢慢的恢复原状,(手对尺子施加力,使尺子发生形变,但没有产生声音)”的证据证伪;学生的前概念“声音是手跟物体摩擦产生的”可以同样可以通过刚才“手对尺子施加力,使尺子发生形变,同时产生摩擦,但没有产生声音”的证据证伪。“声音是由物体在动产生的”的前概念同样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撑——尺子发出声音时尺子在(振)动,是不是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如果振动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真正因素,那么正在振动发出声音的物体让它停止振动会不会马上停止发出声音?只有找到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和正在振动发出声音的物体让它停止振动马上停止发出声音这两个方面的足够多的证据(当然在课堂上只能不完全归纳)才能证实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要基于证据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解释


证据是讨论交流的基石,参与讨论的各方要围绕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到的证据展开讨论,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它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科学课中的科学解释往往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通常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这个证据真实吗?如果证据是伪,以这个伪证为基础支持的所有解释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证据的真实性,在讨论交流阶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证据的真实性。证据不能来自想象,课堂中的证据大多来自观察和实验,数据类的证据要力求精确。所谓眼见为实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观察得到的现象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还需要通过人的大脑的鉴别,如:我们坐在往前行驶汽车上看到树往后退;我们看到穿着横纹衣服的人变胖了等现象。当在课堂上,学生对证据的真实性存在争议时,教师通常可以采取把刚才的观察实验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再做一次,再次取证的策略。


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一定的证据只能支持一定的解释,我们不能拔高,当然也不宜降低。在《各种各样的叶子》一课中,学生基于对课堂上收集到的叶子的观察研究,提出了“同种植物的叶子的叶形是一样的”解释。实际上这个解释是不科学的,被称为“沙漠的脊梁”的胡杨,叶子变异很大,在幼树或嫩枝上的叶呈线状披针形,而中年树上的叶却变成卵形或肾形。从收集到的证据看,我们只能够得出这样的解释:课堂上收集到的同种植物的叶形是一样的。实际课堂中,教师经常把证据支持的解释拔高。


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一个证据往往支持多个合理的解释。前述提到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做的一静一动,一无声一有声的两根尺子的对比实验,单从这个实验收集的证据支持的三个解释看:“尺子发出声音是由于对尺子用力产生的;声音是手跟物体摩擦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在动产生的”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存在合理性。再如《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通过模拟实验收集证据,地球太阳的多种可能的运动方式都会导致昼夜交替,如: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等。当一个,或几个证据支持的合理解释有多个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更有利的证据来缩小解释的范围,逼近直至找到科学的解释。


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找到所有物体(实际上课堂中只能找到多个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的证据,就推理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的推理过程是不足以说服学生的(譬如学生认为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也是存在缺陷的,只有当我们拿到逆向的证据——“发出声音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停止振动马上停止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马上不发出声音)”时,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才符合逻辑,有说服力。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证据是真实有力的,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产生的解释才是科学的。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贯穿实证意识,要设置情境,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和事件提出科学问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产生的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然后以证实或证伪预测为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最后通过整理分析证据,以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建立证据和预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科学解释。在探究过程中,问题指引着探究的方向,证据推动着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证据是逻辑推理的基石,也是质疑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陈琴,庞学娟. 科学探究:本质、特征与过程的思考[J ] . 教育科学,2005 , (1) .


[2] 邹俊. 《科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 2004

TOP
19#

研修班作业


 


(一)专题作业(13项)

















































































































时  间


集中学习内容


自学内容及作业


地点


内   容


上交时间


2010年9月


开班式


完成问卷调查、理论试卷


9月30


丽水


2010年 10月


 


写一份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报告(可以是本校,也可以是本县的现状)


10月30日


本校


10月


教学观摩、专家评课


记一堂课堂实录及点评


11月15日


龙泉


12月、2011年1月


 


编写一个教学设计


1月30日


本校


3月


 


写一份论坛稿子


3月30日


本校


4月


参加省课堂教学评比观摩


写一篇案例分析


4月30日


本省某市


5、6月


教学论坛或专题研讨


设计一项课题研究计划


6月30日


本市某县


7月


 


写一篇教学论文


上交第1节公开课教案、听课记录表


7月30日


本校


:8-9月


 


写一份本地科学教学资源考察报告


9月30日


本校


10-11月


教学调研


写一篇调研报告


11月30日


本市某县


12月、2012年1月


 


写一篇教学体会


1月30日


本校


2月


 


写一篇教学论文


2月28日


本校


3月


 


写一篇学习体会及教学感想


3月30日


本校


4月


集中学习、外出考察


写一份评课稿


4月30日


待定


5-6月


 


命一份科学试卷


5月30日


本校


7月


 


上交第2节公开课教案、听课记录表


自我总结


7月30日


本校


9、10月


总结、交流、评比、颁证


 


 


本市某县


(二)日常作业


1、每月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业杂志,做好摘记。


2、半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3、两年内正式发表教学论文(包括案例分析、教学体会)1篇(发表后寄交复印件)。


说明:


1、两年中,学员必须完成的专项作业一共13项,即写一份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报告,记一堂课堂实录及点评,编一个教学设计,写一篇案例分析,设计一项课题研究计划,写一篇教学论文,写一份本地科学教学资源考察报告写一份论坛稿子,写一份评课稿,写一篇教学体会,写一篇调研报告,命一份科学试卷,上2节校内公开研究课。


对于2节校内公开研究课,上课时必须请本县(市、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参加听课与评课。上交材料为:教案(包括教后反思,电子稿)、听课记录表(由教研员填写)。上交时间:第1节:2011年7月30日前;第2节:2012年7月30日前。


2、两年中,建议学员完成一项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方面的课题研究。于2012年7月30日前上交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关于12项作业上交时间的规定:按时完成,按时上交(若延迟5天上交,质量再高的作业也只能得60分)。


TOP
20#

追求简约课堂——教学反思体会(重新修改在后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6 15:41:54编辑过]

TOP
21#

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日程安排




































































































































   

  

主讲

主持

4月17日

上 午

市教研员和上课教师报到

 

朱银山

中 午

评委会议

 

喻伯军

13:30-15:00

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

 

20:00-21:30

评课和教学设计改进

 

4月18日

9:00-10:00

理论考试

 

下午

上课教师接触学生,观摩教师报到

 

李兰英

4月19日上午

8:30—8:50

开幕式

 

喻伯军

9:00—9:40

借四年级《食物链和食物网》

 

10:00—10:40

借四年级《食物链和食物网》

 

11:00—11:40

借四年级《食物链和食物网》

 

11:50—12:30

在学校用中餐

 

4月19日下午

13:00—13:40

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三)》

 

朱银山

14:00—14:40

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三)》

 

15:00—15:40

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三)》

 

16:00—16:40

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三)》

 

17:30—18:00

在各自宾馆用晚餐

 

4月20日上午

8:15—8:55

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

 

丁耀方

9:15—9:55

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

 

10:15—10:55

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

 

11:15—11:55

 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

 

12:00-12:30

在学校用中餐

 

4月20日下午

13:00—13:40

借二年级《植物的叶》 

王庆

钱金明

14:00—14:50

评委感言

评委

15:00—16:30

会议总结

喻伯军

16:30—17:30

休息

 

17:30—18:00

在各自宾馆用晚餐

 

4月21日上午

 

返程

 

朱银山
祝:参赛选手们,上出精彩、上出风格!希望早点能看到你们的风采!好想学习了!
TOP
22#

期待精彩!
TOP
23#

2010.10.20在龙泉举行的丽水市优质课比赛:《声音的变化》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753&page=&star=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6 15:25:27编辑过]

TOP
24#

实验记录单:


 


比较声音强弱变化观察记录表    


         组长:            实验员:             观察员:         


 








































物体名称


实验操作


画出观察到的现象


声音强弱


橡皮筋


 (这里附上相关的图片)


用力拨


 


 


轻轻拨


 


 


尺子


 


(这里附上相关的图片)


用力拨


 


 


 


轻轻拨


 


 


 


小鼓


 


 


(这里附上相关的图片)



用力敲


 


 


轻轻敲


 


 


我们的发现


 


 


 


 


 


 


比较声音高低变化观察记录表


         组长:            实验员:             观察员:         


 































物   体


实验操作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用相同的振幅


拨动尺子


尺子短        


(这里附上相关的图片)


 




尺子长


(这里附上相关的图片)





用相同的振幅


拨动琴弦


细弦


 


(这里附上相关的图片)


 


 





粗弦



(这里附上相关的图片)






 



我们的发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6 15:31:59编辑过]

TOP
25#

  
 

追求简约课堂——教学反思


                             18号缙云县紫薇小学:马丽杰


      在这里非常感谢,有这样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一堂好课的意义在于能够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感情、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既然课堂如此的重要,我们很有必要:走进课堂、透视课堂、分析课堂。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从纵向看:课前(课堂教学设计)、课中(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课后(教学反思);从横向看:人要素,是指:教师和学生,包括他们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社会责任感;物要素,包括:教师和教具等教学媒体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能,都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追求简约的课堂。听了俞老师的讲座再回顾自己的课,感触很深!自己在上这节之前就看了俞老师的《追求简约的课堂》这篇文章好几遍,在设计理念上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只是看文章不难,但要理解、吸收及运用那就是难上加难了!结合俞老师提出的节约课堂,新课导入一般就在2分钟左右,总结运用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而学生的主要活动和研讨交流,应该占到30分钟左右。自己这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是有欠合理,需要再进行改进!   


     在课堂内容整合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斜面、不同物体在同一斜面上是否省力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同一物体在不同高度的斜面上是否省力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拓展延伸四块内容。分析了教材,本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版块比较多,要是根据书本上的安排来上的话!一个时间比较紧,即使能顺利的拉下来,那也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入的学习斜面的作用这块内容!所以在内容上根据本课各块内容的比例做了整合:认识斜面分为一块内容、把后面两块内容整合为一个大活动。设计的要素: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在一个充裕的空间中针对探究的主题,收集更多的证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整理分析分析数据,引起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思维冲突。设计是这样的设计可是还是有点拖堂,回顾一下自己的教学还是有些地方没有做到位,有点拖泥带水了。


     在科学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在这个版块的设计过程当中,要考虑好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如:怎样引导学生有效的观察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撑你要证明的问题?当证据出现误差时,你准备怎样引导学生,提升出科学概念?自己考虑的还是比较粗,很多地方没有设计周全。一课堂上的应急情况,自己的应变能力不够还有待提高!


总之,简约的课堂要体现出,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探究主题、简单的教学环节、精简的教学语言、精炼的课堂组织、充足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6 15:35:15编辑过]

TOP
26#

2010.12.13  省年会《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相应材料的连接: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9114&page=5教案


 


                     http://www.zjxxk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107教学实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0 22:41:35编辑过]

TOP
27#

流星动作好快!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让研修贴内容得以如此丰富多彩,好好向你学习。
TOP
28#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看了这则小故事,让我不由的想到在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的时候,往往在学习的这个过程当中有太多的主观的看法和想法在里面,所以导致一时难以接受,就如故事当中的南隐禅师所说的。现在我们在实现《简约的课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何不放下自己所有的看法和想法,一心奔向“简约”,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时间,我想这样做所取得的效果,会比前顾后怕、捻手捻脚好的多!

TOP
29#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4-16 15:45:00的发言:
流星动作好快!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让研修贴内容得以如此丰富多彩,好好向你学习。

没有啦!昨天晚上我看见海儿你,一下子就把整个会议的重点一点点清晰的整理出来了,再想想自己还是做的很不够,今天周末也没啥事,就整理下!呵呵!


TOP
30#

4月22日,县小学科学竞赛,是我们科学的一件大事情!


 


2010小学科学试题改2(决赛)终.doc (, 下载次数:73)


参加竞赛的选手们,平时的刻苦训练!


评委们的激烈讨论——用证据服人


评委们的激烈讨论——用证据服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7 20:11:11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