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佳明★个人成长足迹 [复制链接]

1#

何佳明★个人成长足迹

 

加入教师队伍接近半年了,一直庆幸着成为了一名小学科学老师。之所以说庆幸,因为之前听说小学科学这门课在学生、家长中并不是很受重视,所以在报考教师岗位时我还在为做一名“初中”或“小学”老师而犹豫徘徊,最后还是选择了“小学”。现在想来,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通过这半年来的切身实践体会,我感受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学生的喜爱、学校的重视、同行的支持......特别是开学初,我还非常荣幸的加入到了“中美广角工作站”这个组织当中,通过多次参加工作站组织的“网上研讨”及教研活动,在张红琴博士、何老师及顾老师等人的尽职指导下和其他工作站成员的帮助下,我还有幸的承担了一节区级公开课,虽然说上的并不是很理想,但我知道今后的路还很长,离放弃还很早,只有做到坚持不懈,这条崎岖的道路才终究会越走越平坦。


但想来要做到坚持不懈,又何其容易呢?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难免会有意志力薄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在旁边鼓励你或者说是监督你,但这个鼓励你的“人”也会有偷懒的时候,那怎么办?所以,特别是像我这样及其薄弱的人光有一个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的是“人们”了。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省网上建立一个自己的成长贴,最大的私欲就是想借各位同行的力量来监督自己,让这种无形的压力逼着自己,将自己平常的所想所思都记录下来(一直没有养成“写”的习惯),从而真正做到在“反思中成长”。简单来说,就是望同行们推着我在这“泥泞小道”中不断前行。


今天是传说中的情人节,选择在这样特殊的日子建立自己的成长贴,而且是第一次发帖,虽有些“俗”,但细细想来这何尝不是一种缘分呢。我想若我们都能把自己的帖子当做自己的知己、情人来对待,那么谁还舍得放弃呢?最后,我希望我这份帖能在大家的鼓励、监督及关怀下茁壮成长,真正成为我的“成长贴”。也衷心的祝愿大家能与自己的帖子 “白头偕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19:03:2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欢迎开贴,祝何老师在这个情人节创建的帖子中一路成长、一路收获!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俗话又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其实俗话怎么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有没有真正去努力。


 


 


俗话说,俗话又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8495&replyID=&skin



 

TOP
4#

欢迎新朋友的加入!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5#

俗话说:浓缩的是精华。两个字:欢迎
一直努力中……
TOP
6#

欢迎何老师!早就在中美“广角”中对你有所耳闻,今天终于在此见到了你。


你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只要能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期待着……

TOP
7#

支持一下!
TOP
8#

坚持有收获,坚持才可能成功。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9#

嘿嘿。。。是共同成长,共同迎接收获!谢谢各位的鼓励与支持,我一定努力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6 23:23:12编辑过]

TOP
10#

欢迎佳明的到来,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
TOP
11#

欢迎何老师的加入,坚持、加油哦!
TOP
12#

欢迎,刚工作的你就幸运的成为跨国使者,坚持——胜利。
TOP
13#

 

新学期,新风貌。开学的第一天,下午连着上了三节课,喉咙似乎还在休假ing,没来的及适应这么高频率的振动,有点想罢工的意味。但望着讲台下一幅幅“新”来的面孔,一双双灵动的大眼睛,于是我命令它:忍。的确,相同的内容连着讲三遍(貌似明天还得讲三遍,我总共6个班),真的有了“复读机”的感觉。感觉归感觉,该完成的任务还是得完成。


这个学期,我主要想研究关于“科学记录本”这方面,这是上学期我们广角工作站张博士所提出的行动研究当中的一项任务,由于刚参加工作,教学经验不足,很多教学实践没有展开,对于科学记录也不是非常重视,导致在研讨活动中对于行动研究的内容知之甚少,讲不出所以然来,因此我相信通过这项任务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而且也能让我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更巧的是我校在这学期已打算对学生进行绘本教育,因此我也想在科学记录本上渗透些“绘本教育”的理念,所以这真的是一举两得。


在新学期的第一堂科学课中,我主要对于“科学记录本”应该记什么、怎样记等方面对学生做出了要求和说明。如在科学记录本中可以记录以下内容:①基本的科学概念(主要知识点)②实验记录,包括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设计要能够体现学生的实验过程(研究重点))、实验数据、实验现象③疑问,可以是针对课堂知识的,也可以是在课外遇到的问题④科学学习心得体会。在讲述中我也对记录的形式加以阐释,如可以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韦恩图、气泡图、统计图等)的形式进行记录,而且记录的风格可以体现自己的个性,记录的方式毋须一定以单一的黑色为主,可以用彩笔进行添彩,增加整体美观性。为此我还给学生展示了其他学校学生较好的、漂亮的科学记录本,以增加、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力。此外,为了避免出现以往“半途而废”的现象,持续学生的战斗力,也为了使自己不懈怠,我与学生们约定每月对科学记录本进行一次评选。对于记录完整、美观的同学要进行评奖,对于一些基础差、字迹又不工整的同学只要记录有进步,也有机会评奖。而获奖同学的科学记录本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则进行学习模仿,甚至可以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议来完善这些科学记录本的记录。我想这样先一点点的做下去,虽然当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况且还有论坛的各位前辈,有啥好怕呢!


今天就先写这么多吧,希望自己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做下去,也希望最终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2011,给力的一年,望自己给力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19:04:38编辑过]

TOP
14#

新的学期,在这里见证收获!
TOP
15#

 

今天在汇宇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上午主要安排的是两节展示课,下午则是对“小学科学疑难问题”的专题讲座,一天下来,感到非常的充实和激动。特别是能够再次有幸听到我们尊敬的何老师的课,尤为感动。


第一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由沈洋老师所执教的,其实对于沈洋老师在去年年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研制有理,探究有效——小学科学教具的研制与应用”到至今在我脑海中还留有深刻的印象。印象中,他的发言是那么激情澎湃,他对教具的研制似乎到了“狂热”的地步,故在当时对我便有很大的触动。而今天,我亲身体验了他的课堂,的确,带给我的仍然是震撼。正如何老师对沈洋老师评价的那样,沈洋老师是位非常有思想的老师。从他对材料选择上的思考:具备生活化、方便化、生本性、简便性、结构性等,对教学环节的设计:采用PK赛的形式来调动孩子的情绪,对本节课的地位的思考:是本单元的第一节内容,也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学内容就需要引领着孩子们或者让孩子们感受着的这样一种课堂探究模式……我觉得无论这堂课上的好坏如何,至少我觉得他在向我这类的新教师传递着这样的一种积极向上、勤于思考的精神和态度,我相信在上课的孩子们也同样被感染着这份精神,那么这就是节成功的课了。


何老师所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的《点亮小灯泡》这节内容,这是自去年年会以来,又一次听到何老师的课。何老师的这两节课所带给我的于沈洋老师所带给我的有所不同,朴实却不失幽默,无论是《空气占据空间》中一环扣一环的课堂小探究,还是《点亮小灯泡》中这么多可爱又神奇的小灯泡,带给孩子们不仅是一些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带给孩子们欢声笑语和对科学的喜爱。虽然这节《点亮小灯泡》上的并不完美,但就如何老师说的那样,这是一堂平平常常的原生态课,课堂中会有出错、遗漏的地方,也就是这样,才能反映课堂本质。我相信这也是何老师要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开课的原因,他希望以他这样的方式来引领我们科学老师能够保护好“常态课”这块“自留地”,毋须追求课堂的完美,只需保持课堂本色,便能达到教有所获、生有所得。


下午是由湘师附小的杨春晖老师对“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的专题研训。杨老师的课在去年参加湘师附小的同课同构的教研活动时也听过,可以说听杨老师的课,对学生是一种享受,对我也同样是一种享受。杨老师的课思路严谨,课堂节奏紧凑,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杨老师脸上那一直洋溢的微笑,无形中就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我想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展现方式吧。今天的讲座杨老师由“自然实验”说到“科学探究”,谈到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顽疾如:教师灌输科学事实、学生丧失探究热情,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以及如何去展开:如让学生玩得淋漓尽致、做得规范细致、想得缜密深入,这些都是杨老师她自身对科学这门课的深入挖掘与思考,也是她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总结出来并拿出来与我们分享的经验,我相信这些宝贵的“财富”都将会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给予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19:06:00编辑过]

TOP
16#

你们的教研氛围真好,值得我们学习。何老师反思及时深刻!
TOP
17#

以下是引用漫步云天在2011-2-26 10:00:00的发言:
你们的教研氛围真好,值得我们学习。何老师反思及时深刻!

谢谢您的肯定!主要是在这样浓郁的教研氛围下,自己不努力点都不行啊,嘿嘿!
TOP
18#

恩 你的帖子写得真不错,看了很有同感,顶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7 23:56:49编辑过]

TOP
19#

佳明  加油 !我们一起努力!
TOP
20#

明天又要上公开课了,内容还是关于《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最近心一直静不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要做些什么,总是感觉很烦,再加上不断地磨课,过程真的很痛苦,让我纠结的不行,特别是关于“过滤”这一环节的处理,讲多了怕时间不够;讲少了就比较抽象,怕学生不理解。听说名师的长成都是在讲透一节课的基础上,呵呵...(想的有点多了),但我感觉我在没讲透前,就能把自己讲吐了。唉...希望明天能顺顺利利的下来,加油!
TOP
21#

 

昨天晚上,广角又进行了一次网络研讨,对上周二的两堂课大家进行了点评。首先我对自己的这堂课进行了简单的评述,主要谈了这次课在设计上与上次课最大不同在于预测环节的处理。上次课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进行口头预测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后会出现的现象,那么为了使预测做到充分及全面,这次我选择每位同学都将自己的预测填写到记录单上面。那么又考虑到如果将预测填到记录单上的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他们不知道怎么进行描述,因此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我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一是在预测前就进行讲授,告诉学生可以从颗粒大小的变化、沉浮情况以及颜色变化等三方面进行描述,并要求描述的词语要尽量简短、简单。


二是引导,即扶的过程,开始预测时对食盐整一栏进行集体预测,同时教师在每项预测时提醒学生从之前的三方面进行描述,我觉得采取这样的方式的作用就如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一样,继而能够加深学生对现象进行描述的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如何进行描述,加快学生填写预测记录单的速度,从而节省时间。


三是将实验现象的记录同样放在了预测时的记录单上,我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时的比较,若一样,则不用填了,反之,则将观察到的现象用不同的笔写在原来预测的旁边。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节约学生填写一部分跟自己预测时相同的现象的时间,另一方面在填写与预测时不同现象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与他之前的前概念进行冲击和修正。


当然这节课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就变得比较闷,在我看来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自身,课堂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明明一个简单的句子被我弄的复杂化,变的很绕,有些是问题的表述不够严谨,指向不明确,学生的回答往往就偏离了,再者语言的魅力、渲染力不够,这样便很容易地让学生分散注意力。其实这些问题在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一直存在,但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所以我认为现阶段摆在我眼前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其实我自己也有蛮深的体会,感觉自己无法放下“老师”的身份,无法做到像朋友一样去与孩子交流,没有小学老师的那种充满童真的语言,可能这也与我本身的性格有关,但若改变,与教育、与孩子有益,这样的改变又有何不可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19:07:24编辑过]

TOP
22#

欢迎您的加入,愿与您多交流、切磋。
TOP
23#

 

518日,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我们学校调研,而何老师刚好又是带队,于是我便很荣幸地执教了《昼夜交替现象》一课,让他给我把把脉。


之前一直在犹豫,选择哪节课来执教,因为《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执教起来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可能会有难度,后来因为时间的关系也便定了下来。但又由于这段时间比较忙(区车模比赛要带队训练、比赛刚好又在前几天结束),最后连试教的机会也没,就这样顶着头皮上了。也因为何老师一直提倡上“常态课”,并且人又非常的亲切和蔼(上差了也不至于会被批很惨),所以上之前虽然心里没底,但还算比较放松。但一节课下来,让我觉着非常尴尬的事却发生了,被听的老师不紧张,被听的学生却紧张的大气都不敢出一口,连手都不敢举,课堂较为沉闷,这着实出乎我的意料(这个班平时课堂表现较其他班都要好一些,而且学生也比较活跃)。


课后,我问了一些同学:为什么都不敢举手啊?生:我们怕。我又说:后面老师来听课听的是你们老师(即我)在怎么上课,不是来监督你们,你们怕什么呀?他们说:反正就是怕。我哭笑不得,想来我小学时候跟他们现在的想法也是一致的。后面有老师在听课,总觉得不自在,倒也不是怕,就是天然形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逼得你不得不紧张。


当然,回顾整节课,沉闷的原因不仅有学生的原因,更主要在于我老师,在于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等没有处理到位。这点毋庸置疑。通过何老师的点拨指导,以及我自己的反思,我主要阐述下我在这堂课当中欠缺的两个方面以及从这两方面想到的一些东西,也供大家参考。


一、 没有利用“画图”引导学生建构模型


在《昼夜交替现象》这课中,因为所涉及的是天体的运动,无法用实际的实验仪器来进行探究活动,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验,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对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如何运动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模型的建构在学生的脑海中还不是非常清楚,更多的学生注意力可能更关注于模拟实验的有趣性上了。所以在学生角色扮演时若教师能相应出示板画,给予学生示范,产生一定的框架模型,然后学生在进行小组模拟时,再在记录本上以图画的形式将讨论出来的这两天体的多种运动方式画下来,以加固模型。这样做的好处我想有三方面:一是加深学生对天体运动的认识,将抽象的东西变得更为直观;二是方便学生在汇报阶段更好地进行交流研讨,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图画进行更正补充,课堂的氛围也调动起来了;第三教师可以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了解学习的进程及状态。所以利用“画图”这一方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缺失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的有效指导


为什么用缺失,而不是用缺少,因为我自我感觉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基本没进行多少有效指导,更多的在给他们讲注意要求,如何做出效果等等,没有关注学生的记录,也就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会对学生思维进行点拨,导致大部分甚至全班同学的思维定势,固定在书本上的那四种方式。如果我能在巡视的时候对一部分小组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启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对他们进行预约,那么在课堂的汇报阶段就能出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更进一步,会相互补充,此时教师便能轻松的成为组织者,而不用紧张没有学生提出其他的想法。其实参加教研活动的次数也比较多了,听何老师讲这种方式也多次了,但是这样的有效指导,一个美丽的预约,想想简单,但真正要落实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教学功底,因为平常不注意这些细节(也不算细节,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到了公开课,自然而然就忘记了,或者说碰到预约的没成功,怎么办?我以为要达到不忘,只有在平时多磨练,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因此,一堂常态课,能映射出我自己很多教学上的问题,通过何老师的“把脉”和对症下药,我相信我的“病”一定能有所好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19:08:35编辑过]

TOP
24#

 

    


527日,再次跨进崇文校门,心底油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感,这种敬畏我想是来自崇文科学组对于科学教育不断探索、为学生更好发展要肩负重责的精神。来之前的几天,心中不免激动与紧张。激动是感于能再次享受这样的学术盛宴,而紧张则来自对自己的不自信,因为有了上次评课的经验,原来参加教研活动是需要这么多老师唇枪舌剑的研讨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想想自己那微薄的教学理论、经验都无法支撑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做起了听众,着实难为情。


    此次活动下来,较上次又有了新的感受,特别是听了章鼎儿老师的点评后,对于研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对照自己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关于交流(目前还达不到研讨程度)环节,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自己课堂中在交流时存在的问题:


1.学生平常能够进行活动后反馈交流机会比较少,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要倾听、要包容等,这是我老师自身导致的原因。因为要带两个年级,加上平常参加一些杂七杂八的活动等等,所以经常来不及准备实验材料,很多实验便以自己演示为主,导致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就减少了,相应的交流也就减少了。


2. 有时一个问题抛出去,能给以回应的同学较少,哪怕知道,也不想发言,不敢发言,生怕说错惹来同学的笑声。


3. 交流往往会聚焦在几位同学上,而且是每节课固定的几位。久而久之,其他同学便成为了听客甚至是看客的角色,失去了发言的动力,认为交流与自己无关。


    二、打算采取的措施


1.  尽可能多地开展实验,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打下基础。只有打牢基础,才能从交流走向研讨。因为实验的次数有限,尽可能在有限的次数里,让每次实验达到较好的效果,多倾听,只有认真仔细听了,才能碰撞出各自的想法。


2. 对抛出的问题做到普及化,尽量降低难度,适合大部分甚至全班同学可以通过简单的思考得出结论或提出想法的,创设一种浓郁的交流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交流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多追问,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交流走向更深一步,也从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以点带面,进行辐射。因为交流往往从简单到复杂,越是交流,交流的人数就越少,这个时候在交流的同学往往就是固定在那么几个同学上。因此我在想是否可以在交流走向少数人时,再进行一次简单的小组交流,让这些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将自己的想法交流到小组的其他同学中,然后让这些其他同学得到在全部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话这部分同学也能获得成就感,长此以往,我想他们的思维也会得到提高,而且交流也就不会走向少数人。


    以上是我对崇文活动后自己的一些简单想法,写在这里,希望论坛的各位前辈能给小弟多提提意见,在此先谢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19:10:02编辑过]

TOP
25#

呵呵  写得真不错   加油
做有意义的事!
TOP
26#

以下是引用妙不可言在2011-6-9 7:59:00的发言:
呵呵  写得真不错   加油

谢谢鼓励哈。。。

TOP
27#

 

    


525日,小学科学骨干培训班开班。当天下午,由浙江省师训中心陈晓萍教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一下午的时间在陈教授的培训中流逝的特别快,总感觉意犹未尽。


    首先,陈老师在谈到课堂教学设计时提到了如何来确立学习目标,并向班里的学员征询:大家平常是如何确立的?说实话,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教学设计并不是很重视,只想急于求成,在课堂中多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机智与经验,因此在确立学习目标时通常从教参中copy,亦或是参照网上优秀教案的学习目标,再顶多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做些稍微修改,根本就没想到如陈老师所提到的应根据课标进行学习目标的确立。的确,课标应具备最重要的参考价值,至少它里面所提到的目标理应是我们的学生所要达到的。


    其次,陈老师也跟我们谈了关于建构主义的一些理念,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第一次接触建构主义还是在教师招考时要背的《教育基础知识》中,当初并不晓得建构主义会对我今日的教学有如此大的帮助。学生在走进教室前,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各自的生活经验,有通过不同途径习得的概念知识包括观点,这些我早已清楚,但如何对学生原有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进行扭转,也即是如何对前概念进行构建的过程,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地方。我在教学时就怕学生的这种知识经验差异会让我的正常教学初期就出现意外,超出了我的预设,而我往往对这些意外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或者说不能把它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源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而通过陈老师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实施步骤的讲解以及实际课例的讲述,顿时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最后,陈老师提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 陈老师从提问的数量、认知层次、方式、指向以及学生回答方式、教师理答方式六个方面对有效提问进行了展开,坦白说,这也算是我的硬伤。听了陈老师的讲述后,我才认识到自己以前很多的提问都没经过好好的思考便抛给学生了,于是学生的回答也总是让我倍感无奈,有时候还以为是学生的理解力有问题,殊不知是自己提问的水平足够“菜”。 特别是关于教师理答方面,自己的素养的确有待提高,包括追问的技巧等等,都是需要我不断磨炼、提高的。


    此次的培训班能够参加,自己感到真的非常幸运。在这里也特别想感谢自己的学校,能经常提供我这样的机会去参加一些教研活动以及此次骨干培训班的学习,领略专家、同行们的魅力风采,能使我在专业成长上不断地收获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19:10:59编辑过]

TOP
28#

"简单来说,就是望同行们推着我在这“泥泞小道”中不断前行。"


说得在理。



 

TOP
29#

以下是引用楼客在2011-6-10 8:56:00的发言:

"简单来说,就是望同行们推着我在这“泥泞小道”中不断前行。"


说得在理。



 


呵呵...现在感觉自己吨位还是偏高,不太推得动啊!!!要减肥了...

TOP
30#

加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