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伯军老师在2010年全国年会《声音的变化》说课
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一是教材中有,教科版四上的教材;二是我发现声音的强弱、高低这两个不但是孩子、就是大人也经常混淆在一起,把高的说成大的,或者说成响的,把高和强混在一起,把轻和低也混在一起,这是普遍现象。所以我想今天让学生尝试一下,把这两者分开,为他们的音乐素养做铺垫。
听了《声音的变化》很多课,有些老师上得不错,有些老师很难上好,容易走向太深,或者走过场,这节课非常难把握。我看了以后想,既然大家有点难上,我来试试看,能不能上好。我发现教材中安排的振幅和频率这两个概念不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小学生的研究应该落在对现象和现象之下的规律的研究上,比较适切。所以我对教材作了调整。还有一个,教材当中有几个实验,都没有。比如四个杯子,加不同高度的水,敲它们的声音,这个实验的变量实在太多。我们省里专门经过研究,我还请教了高中的物理教研员和我们特级教师协会会长,还有高中物理特级教师,我们的解释都不一样,既然大家都有争论,那这个实验我就不用了。尺子和橡皮筋的两个实验,效果不好,昨天我还让省里的老师听,尺子伸出来振动以后听声音的高低,我们老师还是很难分清楚。既然老师也很难分清楚,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尽管尺子和皮筋的实验是经典材料,经典实验,我最后决定还是不用。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全部砍掉了。
我的目标是怎么样深入浅出地把这节课上好,让学生分清楚声音的高低、强弱是不一样的。然后再上一节常态课。(常态课是个借口,根本没时间去试教。工作很多,课也上得少没地方试教,今天上课心理也没把握。)怎么样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呢?我是这样想的,第一,把教材处理一下,回避出现振幅和频率,在学生观察的现象和规律上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归纳,得出学生这个程度上的结论,就是声音的高度和物体的长短有关,越长声音越低,越短声音越高,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它是归纳性的,而且是不断地用实物进行验证的,不断地验证他得出的规律是正确的,第二:重点研究音高。我发现声音的强弱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体验一下就过去了,声音的高低非常难。首先,他们对声音高低是没有把握的,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在什么情景下能辨别出来呢,那就是在音节“1234567”的音阶中能找到音高,拿出其中一个音,问他这个音的高低怎么样,根本没感受。我的印象中,我读中等师范的第一年,音乐老师叫我们判断音的高低,还判断不出来,最后是经常唱歌,练习试唱啊等才判断出来。尽管现在的小孩子音乐素养比我们好一点,但也有难度。因此,我就提供学生判断音高的标准,就是12345671,用这个标准去听乐器发出的声音,同时提供有形的两个乐器:铝片琴、口琴,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在音阶里面,它们的器材呈现出长短不同跟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小孩子学习,这个材料明显更好。第三,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上好,我把东西整理好走出去的时候,那帮学生还在外面排着队等车,我走过去他们非常开心,拼命跟我打招呼,拼命叫我,从这一点来说,孩子是喜欢这个内容的。这节课,他们喜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自己感觉到非常欣慰。当然,最后做一些吸管的乐器,就是让他们加深对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长短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第四个想法:重视纪律,重视一些习惯,比如说,起立以后东西全部整整好,汇报之前,东西全部整好,放好。还有记录的习惯。本来我还设计了记录单,每人一张发下去,后来我去接触了学生以后,有些学生有一本记录本,写老师的板书的,记下来的,所以我就提出来,每人准备一本记录本,你原来有的,就是原来的记录本,没有的,新拿一本,以后每节课,就把上课的你要记录的东西都记录在自己的记录本上,你想现在教材循环使用了,教材收起来了,留给学生的教材在哪里,就是他的记录本,他每节课都像今天这样记录的话,你书收上去了,他学习的成果全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所以这点我觉得挺重要的。还有一个想法,尝试一下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活动怎么指导?根据这个班级的情况,本来我想一个片琴研究好以后先汇报,作个样子,下面的研究就可以顺利开展了,可能效果还好一点,后来为了尝试这个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就不汇报了。直接一环一环地口琴、其他东西发下去,全部研究好以后,再汇报。因为这样的话,不会打断学生研究的思维,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他们自己的研究,这个还在探索过程中。在这个期间,教师的指导是相当重要的。
上这节课后,有一个感觉,长期脱离一线课堂,手比较生疏,理念与实践有差距,心里想的实际上难以做出来,而且,对时间的把握也有点生疏了,第二个,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昨天接触了学生以后,发现这帮学生非常活跃,今天到了这里,一开始坐在这里不敢动了,而且学生的记录习惯跟我想象的记录习惯差距比较大,因此学生在这个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活动中,时间花得比较多,本来我设计得,连汇报一共20分钟,后来,25分钟。就是因为他们的记录,要不断地指导。四个人的合作,怎么合作?实际上还没形成,象征性的做了一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主探究的效率,超时也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