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
组织者:景宁县民族小学 陈兴建
【教材说明】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
在本课,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关于水的基本知识(回忆学过的知识说说对水的了解)
师:老师桌子上准备的材料你觉得待会儿怎么用?(毛巾、 一水槽水)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水是什么样吗?(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会流动、透明、有重量)
2、游戏活动:(猜猜里面有什么?)
师:我这还带了个袋子,你觉得里面会装什么?(鼓鼓的、下坠、大大的、园园的、厚厚的)
师:老师打开袋子看看。 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满满一袋空气)
二:教学新课:
活动A:我们知道的空气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再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完成空气气泡图)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完成空气知识班级气泡图。)
2、组织了解空气
师: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下空气!(演示PPT,通过PPT了解空气的组成及与我们的关系。)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熟悉它,谁能把袋子里的空气抓来研究一下它呢?(学生讨论抓空气的方法,老师及时评价。)
活动B:空气存在吗?
1、提出研究问题(空气真的在水槽里?你能抓住它吗?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记录纸上)
2、小组讨论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验证方法的假设)
3、开始实验研究(按照讨论的方法进行研究,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下来或写下来,能证明空气存在的,打勾做好记号)
4、各种材料中也有空气(组织认识砖块、水、毛巾、针桶中有空气。) 板书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5、汇报交流(教师及时介入图解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流动、与水比较轻重等环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提出问题:A:空气与水相比,谁更重,谁更轻?如何证明?B: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如何证明?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里空气的运动路线,让学生制造风,让同学感受空气的流动。)
活动C:比较空气和水
1、整理一下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维恩图(教师完成PPT,学生完成记录单。)
三:结课
【课后反思】
个人简介
陈兴建,男,1998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景宁县民族小学科学教师。曾获2009年“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县小学科学教坛新秀”、县第一届“二小集团名师”等称号。现为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景宁县小学科学一级备课组成员。
工作以来一直执着于小学科学(常识)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清新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曾多次承担县级以上公开课并获好评,如:2008年景宁县小班化小学科学教学评比第一名,2009年景宁县集团教研活动研讨课,2010年5月景宁县小学科学优质课比武一等奖等等。
坚持以论文促科研,执笔或参与市、县各类课题研究十多项。撰写的论文《人文性——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石》、《科学课评价应注重发展性、过程性》等在市、县相关教育教研部门评比中多次获奖交流。并在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组建了学生科技社团,曾辅导学生50多人次在市、县的各类科技竞赛、科普知识竞赛中获奖。
另外,还为学校组织申报了景宁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景宁县小学第一个“红领巾”生态基地园。
教育,在于不断的追求与投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站的点滴收获,永远是下一站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