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2010年优质课评比:景宁陈兴建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制链接]

1#

丽水市2010年优质课评比:景宁陈兴建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


                                       组织者:景宁县民族小学 陈兴建


【教材说明】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


在本课,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关于水的基本知识(回忆学过的知识说说对水的了解)


师:老师桌子上准备的材料你觉得待会儿怎么用?(毛巾、 一水槽水)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水是什么样吗?(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会流动、透明、有重量)


2、游戏活动:(猜猜里面有什么?)


师:我这还带了个袋子,你觉得里面会装什么?(鼓鼓的、下坠、大大的、园园的、厚厚的)


师:老师打开袋子看看。  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满满一袋空气)


 


二:教学新课:


活动A:我们知道的空气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再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完成空气气泡图)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完成空气知识班级气泡图。)


2、组织了解空气


师: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下空气!(演示PPT,通过PPT了解空气的组成及与我们的关系。)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熟悉它,谁能把袋子里的空气抓来研究一下它呢?(学生讨论抓空气的方法,老师及时评价。)


活动B:空气存在吗?


1、提出研究问题(空气真的在水槽里?你能抓住它吗?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记录纸上)


2、小组讨论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验证方法的假设)


3、开始实验研究(按照讨论的方法进行研究,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下来或写下来,能证明空气存在的,打勾做好记号)


4、各种材料中也有空气(组织认识砖块、水、毛巾、针桶中有空气。)   板书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5、汇报交流(教师及时介入图解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流动、与水比较轻重等环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提出问题:A:空气与水相比,谁更重,谁更轻?如何证明?B: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如何证明?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里空气的运动路线,让学生制造风,让同学感受空气的流动。)


 


活动C:比较空气和水


 


1、整理一下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维恩图(教师完成PPT,学生完成记录单。)


 


三:结课


 


 


 


【课后反思】


 


 


 


 


 


 


 


个人简介


 


陈兴建,男,1998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景宁县民族小学科学教师。曾获2009年“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县小学科学教坛新秀”、县第一届“二小集团名师”等称号。现为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景宁县小学科学一级备课组成员。


工作以来一直执着于小学科学(常识)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清新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曾多次承担县级以上公开课并获好评,如:2008年景宁县小班化小学科学教学评比第一名,2009年景宁县集团教研活动研讨课,20105月景宁县小学科学优质课比武一等奖等等。


坚持以论文促科研,执笔或参与市、县各类课题研究十多项。撰写的论文《人文性——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石》、《科学课评价应注重发展性、过程性》等在市、县相关教育教研部门评比中多次获奖交流。并在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组建了学生科技社团,曾辅导学生50多人次在市、县的各类科技竞赛、科普知识竞赛中获奖。


另外,还为学校组织申报了景宁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景宁县小学第一个“红领巾”生态基地园。


教育,在于不断的追求与投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站的点滴收获,永远是下一站新的起点!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听课笔记景宁陈兴建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师:景宁县民族小学 陈兴建


班级:龙泉实验小学31


时间:20101021日上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老师带来的礼物,这些是陈老师每天都很需要的,猜猜是什么?


2.分别拿出;茶叶罐、乒乓球,另外还有就是空气。


[评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出彩,准备了三种物体,避免了活动过于简单明了,从而顺利地导出课题。正如教师预设的那样,实际教学中有学生一开始就猜袋里的是空气。]


二:教学新课


活动A:空气什么样


1.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再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2.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归纳板书,填写空气知识气泡图。(板书:透明无气味无色、看不见摸不着)


[评点:板书空气特点时,教师前面把“透明无气味无色、看不见摸不着”分成两点记录,似乎不妥,因为这里是用不同的感官观察到的,比如有视觉、嗅觉、触觉等。另外“透明无色和看不见”这里有交叉。]


活动B:空气占据空间


1.在水槽里放了塑料小球,然后拿塑料杯倒着把小球压入水中,猜测小球会在哪里?


[评点:“不湿的纸团”实验和这个“压小球”的实验,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并占据空间,那么到底哪个更恰当,值得我们思考,特别是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2.学生分组实验。(每个组有两个杯子,其中一个杯的底部有个小洞。)


3.组织反馈,并用课件演示两个杯子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板书:占空间


活动C:用实验空气的存在


1.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空气的存在?


2.小组讨论研究方法,并进行实验研究。


3.组织反馈,并请学生演示,补充板书:会流动,无处不在。


[评点:学生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证明了空气的存在,而在展示的过程中获取了成就感。]


4.各种材料中也有空气(组织观察砖块、木头和粉笔都有空气。)


三、结课


从现实中污染空气的现象拓展,引导学生一起来关注空气的质量。


[评点: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加入触目惊心的图片,真正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TOP
4#

   作为该贴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首先非常感谢 兔子老师无私劳作。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本人的学科认识得到了质的飞跃。接触了许多科学学科的专家与同行,交流中受益非浅。
  关于个人的教学实录中,有了许多自己反思的地方。
  第一:最初上交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教学进度安排的,在活动班级教学时因 学校的教学不同而临时做了相应的调整。
第二:三年级学生是刚接触科学学科一个多月。在开展活动时,很多方式我都采取了游戏、节目等方法落实 探究实验。
第三: 陈老师提到的“杯中纸不湿”和“上浮小球”两个活动,我考虑的是 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空气认识 基本上为“透明 看不见 摸不着  等”比较统一的前概念渗透入“占空间  会流动”。 压小球活动学生可以反复实验,而 “杯中纸不湿”会浪费很多 材料。
TOP
5#

 

课堂教学实录  


 


记录者:海儿


 


 


 


我们周围的空气


 


                                            执教者:  景宁县民族小学 陈兴建


一、课前谈话


师:静静地听音乐,你能听出什么?


生:……


师:上课活动时,听到这个音乐响起,马上停止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班级或班主任。


(这位学生离开座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始介绍,陈老师坐在了她的位置上。)


师:介绍完毕请坐下!介绍完毕请坐下!


(这位学生没地方坐,有些难为情,全班学生都笑了。)


师:哦。不好意思!我占了你的位置。


(点评:陈老师巧妙的运用课前谈话和活动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为学生理解空气会占据空间埋下了伏笔。此处设计这个活动别具匠心。)


然后教师对小组各个成员进行了分工。


二、课前铺垫


师: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是老师带来的礼物,这些是陈老师每天都很需要的,猜猜是什么?


生:……


生:……


师:如果不打开,你还能用什么办法知道?


生:摸一摸,摇一摇。


师:轻轻的摇晃袋子,能听见声音。


生:……


师:从袋子中取出一罐茶叶,说,“陈老师爱喝茶,茶叶对我很重要,所以我出门都带着。”


师:又取出一个乒乓球,说“我们天都要打一个小时的乒乓球,所以这个也很需要。”


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


生:没有了。


生:还有空气。


师:对了,这是我从景宁带来的空气。然后拧紧袋口放在讲台。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巧妙,从学生的猜测中可见平时对无形的空气是容易忽视的,暴露了学生的前认知。通过这一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空气这一物质,再引出下面的问题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空气特点的直观认识


师:空气什么样的呢?(板书:空气什么样?)


生:看不见、摸不着。


生:透明 、闻不到的


生:没有气味、没有颜色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看不见、摸不着、透明、无气味、无色)


(点评:此环节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空气特点的观察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与调控下学生对空气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讨论与交流。)


四、空气占据空间活动


在水槽里浮着一个塑料小球,教师用一次性塑料杯子倒扣小球,做出下压的动作。


师:请同学们猜猜看,如果老师把杯子往下摁,小球会在杯子的哪个部位?


生:杯底。


生:离杯口近的地方。


(教师演示。第一次可能失误,杯子进水了,小球慢慢上浮处于杯底的部位。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的演示,杯子慢慢摁下后,小球处于离杯口较近的部位。再试了一次,结果相同。)


师: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想研究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分组开始实验。4分钟后音乐响起实验结束,组织学生交流。)


生:用1号杯时,小球在下面。


生:2号杯倒扣时,小球上浮。


(其余各组意见统一)


师:用1号杯,小球为什么在下面?2号杯,小球为什么上浮?


生:2号杯的底部有个洞,空气从洞里跑出去了,水就进来了。


生:1号杯里有空气。


生:……


(学生试着解释,有些学生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有很多学生对此无法解释清楚。)


师运用动画形象地演示了空气从洞里流出。并适当解说两个不同杯子在下压时产生的不同情况。一号杯里的空气占去了位置,小球就没位置了,只能在下面。就像刚才老师占了同学的位置一样,她就没地方坐了。)


生:1号杯里面空气占了位置,小球就被压在下面。2号杯有个洞,空气流出,小球就上浮了。


生:……(与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差不多。)


师:从这个实验中,你知道空气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会流动


生:也会占位置。


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占空间 会流动)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这个活动既有趣又有效。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兴奋地做着实验,探究其中的奥秘。当发现两个杯子在实验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于是开始寻找原因所在,原来2号杯底部有个洞。有洞与没洞的比较,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奥秘。学生试着解释,但又说不清楚时,教师运用了课件更加形象地再现了实验,理清了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确实需要老师帮忙时,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才是有效的。)


五、证明空气的存在


师:空气从杯中出来了,到哪里去了?


生:教室里。


生:我们周围。


生:大自然、地球表面


师:请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材料证明周围有空气?


学生讨论


师:你们有什么方法,请告诉大家。


生:我用针筒能证明空气的存在


生:我用袋子证明有空气


生:用杯子扣入水中再倾斜,也可以看见空气。


(点评:这个环节可以和后面的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说自己的方法一边演示。)


师:试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走上讲台,用吸管在水里吹起了很多气泡。


生:往外拉针筒的活塞,然后堵住针管的小孔,再用力推活塞,推不进去说明里面有空气。


师:谁能让大家看见或听见空气的存在?


生:把一个小瓶子放入水中,冒出了很多气泡,也听见了声音。


生:我还有办法能够让大家听见,就是用塑料袋……


师:你来试试


生:用袋子装了一袋空气,然后拧紧袋口,用力一拍。“砰”的一声。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


师:拿出木块、砖块、粉笔问“他们里面有空起吗?


生:有


生:没有


师:怎么证明?


生:用粉笔写字


生:用嘴对着木块吹气


生:……


(学生没有想出比较好的方法。)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看看,如果有空气会怎样?


生:有气泡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了实验演示,清楚地看见了有气泡产生。)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生:这些物体里也有空气


师:其他东西也有空气吗?


生:有


师: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无处不在)


(点评:整个环节的设计还是比较有创意的,让学生运用手头的材料进行自主探究,想到那么多有趣的方法,一个比一个精彩,这和教师的激发与引导是分不开的。但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粉笔、木块、砖块中是否有空气时,学生一时思维闭塞,该如何引导还是值得探讨的。)


六、拓展延伸,落实情感目标


师:刚才这三样老师最需要什么?


生:空气


师:为什么?


生:没有空气,我们会憋死。


师:没有空气,你能行吗?我们试试看,请大家捂住嘴巴,捏紧鼻子。


(学生开始憋气)


师:实在坚持不住了,请放开手。


师: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离不开空气。


师:(出示课件。一些对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的图片。)看后你想对这里听课的老师说什么?


生:劝大家少开车。


师:老师们请你们少开车。


生:不要抽烟


师:请大家不要抽烟


生:……


……


师:出示课件 提示注意 节电 节气 回收 低碳


师:这袋从景宁带来的空气送给你们,袋子不能带走。你们有什么办法带回去?


生:只要打开袋子,它就跑出来了,我们这些地方就有都有了。


师:打开袋子,抖了抖,然后收起袋子,送给你们了。下课!


(点评:科学课往往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建构,对于情感目标的落实却很难到位。陈老师的课采用前呼后应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教育,又是一个亮点。)



 


另外:陈老师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都是本堂课的亮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性强,思考深入,交流时精彩不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4 20:54:17编辑过]

TOP
6#

学生的探究活动





TOP
7#

   感谢 海儿老师细致入微的点评,看的我自己都有些“脸红”了。其实课堂中有许多做得不是很到位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常态课中 予以弥补!!!
   再次感谢!!
TOP
8#

老师的幽默是可以给他的课堂教学增添光彩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