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舟山、苏州三地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实录(不全)
20100927下午
主办单位:浙江省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承办单位:嘉兴市教育学院
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吉水小学
开幕式:张建芳主持
议程:一、介绍主席台上就坐的领导
喻伯军(省小学科学教研员)
徐小焱(南湖区文体局副局长)
朱德江(教研员)
钟麒生(秀城总校长)
……
二、文体局副局长讲话
……
主持:感谢副局长热情洋溢的致辞
三、校长讲话
我们信奉:聪明是玩出来的。
我们更加相信: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
四、喻伯军讲话
请允许我代表省小学科学分会向这次活动顺利召开表示祝贺,省内活动活跃,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离不开小学科学教研员的辛苦。本次特邀请苏州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的一节课,浙江的老师应该放眼省内外。
网络教研平台,三地市的联合活动,这样的形式很好。借助市级层面,搞联合;县一级的教研员也可以走出这一步。也可以通过省教研员联系,这种切磋交流,增进友谊,共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感谢服务,预祝本次活动成功。
主持:为了搭建平台,研讨、交流疑难问题。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老师们展示自己的才华,研讨自己的疑难问题。本次活动既有同伴互助,也有专家引领。请领导退席,稍作调整,开始上课。
月相变化
上课教师:浙江海宁实验小学 姚伟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关于月球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基础上,围绕“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展开的一次探究活动,试图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月相周期变化的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进一步验证课堂上的推理和模拟实验的结论。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
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根据已有的想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月相图片、园纸片、笔、手电筒、塑料球、记录纸。
教学过程
1.这个教室和你们的教室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大)
学生:方向不同
当朝北的时候,左手——西,右手——东。
朝南的时候,左手——东,右手——西。
2.看盒子:
正前方的同学看过来?(一个面)靠西边的同学望过来呢?(两个面)后面的同学看过来?
同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方向看过去,会有不同的形状。
一、 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1.关于月球,你们已经了解了什么?
师: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请个同学当月球,老师当地球。生1:如果我是月球,需要逆时针方向走,有一面是始终朝着地球的。这说明自转和公转速度是一样的。
农历听说过吗?
在宇宙当中,月亮能整个被太阳照亮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相关信息。
在地球周围定四个位子,太阳从右边照过来,分别在四个位子的月球上画上阴影。
师出示:一半被涂黑的篮球。为什么一半?
请个学生再转一次。
在宇宙当中看月球是一半黑、一半亮,那么在地球上呢?你看到过怎么样的月亮?
生:弯弯的
生:圆圆的
生:很细的,细的像一根线。线是弯的还是直的?
生:咬掉一口的月亮(什么时候看到过)
生:半个圆形的
师: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我们把它叫做月相。
在信封里,找找你们看到过的月相,并且说说什么时候看到过的,并且把它剪下来。
学生活动
师:请把好的按照时间粘帖在黑板上。
师:把多余的材料放到盘子里,把盘子放到材料里去。看着这幅图,你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生:往里凹
师:亮面朝右(南),出现第一个分期,十一这里,亮面到底应该朝左还是朝右?
生:有一组的十一的缺口怎么搞得跟月食一样。
师:他关注的是缺口了。
你们准备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3.回忆观察月相的经历,提出任务:在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二、组织研讨,设计实验
1.我们如何设计模拟实验验证月相变化的规律?
生:找个球
师:这种实验叫模拟实验,太阳?月球?地球?等会你们都要当地球。
生:可以先拿手电筒当太阳,再拿一个球当月球,
师:假如不给你手电筒,给阴阳球行不行?我们确定一个太阳的位置。请两个学生上来先示范。记录表,上来拿模型球。
学生分组实验。
2.在感知中体验明确模拟实验方法。
三、模拟实验,获取信息
1.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汇报:
一号月亮(不是一号月亮,是一号位置),是什么都看不见;二号位子半黑半白(怎么黑怎么白?左黑右白);三号位子全白;四号位子半黑半白(?)
师:确定时间。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二
生:?十一、十二的月相都不对
(学生不是很确定)
师:朝向问题解决了,缺口变化呢?我们再做一遍
生:12、13、14月相都是柠檬型的。
2.你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描述一个月中月相有规律吗?
下半月的月相怎么变化
3到4也是柠檬型的
4到1这个位子呢?
跟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四、检验结论,走向实践
1.现在你能根据模拟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推测未来几天月相变化的情形吗?
2.我们走出课堂,如何去组织关于月相的观察活动呢?还想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今天是农历二十,你们估计月相是怎么样的形状?
准备什么时候去看呢?
是傍晚还是早上起来看,老师建议:上半月月相选择傍晚,下半月选择清晨。
看月亮朝南看还是朝北看?教师标左东右西,上南。
示范如何在圆圈中去记录月相,老师相信在观察过程中,除了关注亮面的变化、缺口的变化,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我们的小缆车
上课教师:舟山市南海实验小学 周燕娜
教材分析:
《我的小缆车》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活动:1.安装一个小缆车。通过组装一个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使学生发现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铁垫圈又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力,引出重力的概念。2.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主要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课学习,使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小车又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后面深入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向下的拉力,懂得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设计、验证——数据记录分析——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拉力大小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注重获取数据,用实证来验证问题的科学意识;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概念、小车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
难点:自行在小组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活动指导,解决问题,并能尽量考虑实验细节。
三、教学准备
生:小车、轨道、绳子、回形针、大小不同垫圈、笔、秒表、作业本;
师:课件、水桶、上述材料也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运动和力连连看》
汽车:汽油
马车:拉力(马力)
缆车:马力(拉力),钢缆绳的拉力,看动画。
电动车:
在什么地方坐过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2.用小组材料组装缆车。
生:有刹车的效果,虽然不明显。
生:绳子不能太长,绳子的高度和桌面一致。
生:垫圈不能放太多。
师:有没有想过在缆车开的地方有一个阻挡装置
你觉得绳子系在什么部位比较好?
介绍轨道
垫圈怎么放?是轻轻放还是扔过去?
生:我觉得一个一个放比较好.。
师:你把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提前回答了。一个一个地放,老师刚才问的是轻轻放还是随便用力一扔?实验时,我们要注意:1.怎么放垫圈2.几个垫圈可以拉动
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垫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垫圈的重量
师:生活中什么有重量?桌子上什么有重量?当你手提椅子时有什么感觉?
书包有什么重量?书包对我们的什么有重量?(对我们的肩膀有向下的重量)
提过水桶吗?都有一个向下的拉力或者重力。
地球对物体有一个向下的吸引力,我们把它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垫圈有重力,这个重力怎么让小车运动起来?
生:线系着小车
师:重力通过绳子转变成了什么?
生:拉力。
师:然后这个拉力带动小车行驶起来,刚才你们组用几个垫圈刚刚带动小车运动
生:7个
3个(完整地走完)
2个
4个
5个
因为我们的垫圈比较小,用了19个
师:是不是每个组的实验数据不一样,是不是我们都不正确呢?如果19个小垫圈改成大垫圈呢?
教师提供:秒表
秒表怎么做实验?
师:第一个初始的垫圈的数字是什么?怎么加垫圈比较好?
生:一个一个加,数据比较接近,好比较
生:垫圈重量差距不大,多个多个加好
师:做这个实验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生:不能人为推
同一个起点出发(每次行驶的距离一致)
师:标明起点、终点
多个多个加
计时准确
计时记录
学生活动。
汇报数据
拉力大小(垫圈个数)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的快慢
选择数据
排序
从起点到终点时间
3 1 2.39
2.57
2 2.37
3 2.56
3 1 1.60
1.54
2 1.54
3 1.46
3 0.59
0.54
0.49
下午的评课:
说课:为什么这样设计?
体现怎样的理念?
实施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姚伟国:
很高兴一起来研究。这种课比较难上,能否把深入浅出上出来。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西湖之春特级教师展示活动上有老师上过。我们老师自己对于宇宙的内容也是诚惶诚恐的,是不是要知道很多宇宙知识才能去教呢?包括恒星日、恒星、太阳日,从惶恐到有感觉到有点想上课的过程。选课的原因。
设计:当学生对这些知之甚少的时候,我们可以进入探究吗?
碰到问题怎么解决?查找资料,买本书看看。说逆时针,可是真正转起来,确实不对的。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位子,不同地方的倾斜角度也是不同的。
第一个环节是:梳理信息,把它画成一幅图,刚好是模拟实验用。用篮球模拟一遍是把图动态起来。方向和看地图时是不一样的。
引导怎么设计实验?一开始就讲注意事项,降低到了动手操作的层次。在动手之前关注思路。方向和缺口的变化是今天可以做到的,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位子是模拟实验没有办法研究的。
走向实践,不只是检验,还可以发现更多的东西。思想有了,方法有了。月食的三幅图没有利用好。
主持:看到问题提建议很重要。
周燕娜:
借班上课,在搞单元起始课的研究,从情感、兴趣上去研究;
材料选择:木板铺在桌上变形。带有弹簧的装置,高中。
教材:难度不大,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出发。课堂的意外带给老师思考。
两个层次:一、一定的拉力
二、拉力的大小真的影响小车的速度
我们想想,应该很简单,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会出现很多意外的事情,但这毕竟是真实的课堂。所以两次都出现阅读书上的活动指导。
主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我们课堂的出发点在哪呢?
老师互动:
思考一:一开始出示的是八个方位,和学生实验一一对应起来
二:充分运用思维的推理,从思维上去想象,做个动画。先看然后是模拟
三:学生汇报时,语言转换有困难。投影画下来的记录,既可以看又可以学习其他组的记录。
姚:出发点是基于常态课
思考一:先在桌上组装缆车,后面才用材料?
小学倡导实验材料生活化。先做了可以发现桌子上做的不方便。
二:垫圈的大小
让小孩子发现是不是每辆车子需要的拉力大小不一样呢?小车的运动速度
三:为什么不展示所有小组的数据
如果都打印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既然用了书上的表格就不方便全部采集。
思考:对于五年级的孩子,你怎么来看待今天实验前的指导?
周:第一节课试下来,如果老师不提示,学生是会发现很多错误的。我觉得在这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指导是可以的。
大家探究:发现问题以后再讲还是没有出现问题以前就周密指导?
思考:学生这样排列好,还是胡乱的排比较好?。
20100928上午
蜗 牛
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吉水小学 沈国萍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二课,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本课观察活动的开展,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特征,逐步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观察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等特点。同时在学生经历的观察中还会发现蜗牛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教材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经历有目的、按一定顺序观察阿和描述小动物的活动过程,经历初步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初步感知蜗牛的特点,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它能利用腹足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学会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特点等。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筛选感兴趣、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开展探究,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记录的纸笔、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蜗牛?请你按照要求把你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
展示学生的画,
师:画得漂亮吗?(头、壳、脚?)
生2:这是它的树干?(嗯,好的,也送你一个锦囊。)
一、引入
刚才已经画了印象中的蜗牛,那么实际上蜗牛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要出去观察蜗牛,它是不是这样?那么要注意什么呢?
生:不能随意讲话
生:不能随意走动,防止踩到其它小动物
生:不能跑到人家那里去
师:怎么做到不伤害小动物呢?不打扰小动物呢?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
能不能用手去抓,去碰?
1.一起明确观察要求,4人小组到达预定的地点寻找到需要观察的蜗牛;
2.实地观察蜗牛时,不能打扰蜗牛的活动;
3.耐心地观察蜗牛一会儿,把你实地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左边的方框内。
4.静静地等待几分钟,不能惊动它,观察蜗牛在干什么,记录你的发现。
二、学生户外进行观察
学生花坛青菜丛中观察蜗牛。并在观察盒中带回一只蜗牛。
三、交流研究成果
师:请组长把带回的蜗牛放进抽屉。刚才我们已经实地观察了蜗牛,并且进行细致地记录。这是以后经常要用到的一种学习方法。
生:很大的不同(不同在哪呢?),我还看到它是怎样觅食,怎样爬动。
生:在吃叶子,它铺在叶子上大便。(你再比较一下,你观察到了多少触角。)眼睛,(下面)
生:把头伸进泥土里(它的样子?)身体大大的,黑黑的
生:还有两根小小的,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老师告诉你小小的也是触角,蜗牛有两对触角)
师:通过今天画印象中的蜗牛和你自己观察到的蜗牛,有什么不同。
科学观察记录和平时画画所不一样的地方
你还观察到蜗牛在干什么?
生:缩在壳里不出来
生:正在吃树叶
生:在树叶上爬来爬去
生:在喝水
生:吃吃,爬到后面去了。
师:蜗牛怎么爬的,你看清楚了吗?
弯到后面去,看不到了。
想想在教室里,可以借助什么材料,看到蜗牛是怎么爬的。
4人小组讨论。
生:大一点的,透明的。
生:放大镜(老师建议大家,今天就用眼睛看)
师:组长来领材料,思考得用起来。
学生观察
生:挪动身子
生:用腹足,一前一后
生:借助尾巴
生:转弯的时候,尾巴弯来弯去(身体、腹足的后半部分在弯)
生:在产卵(可能,只是可能)
师: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东西,怎么样来饲养蜗牛
生:吃桑叶(老师说好的)
生:吃叶子
生:啃树叶
四、课外延伸
师:饲养的方法,老师放在锦囊里送给同学了,请大家去向他们请教。
水的表面张力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渡假区中心小学 唐锦华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能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2.作出科学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
3.进一步训练科学观察、实验、记录等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可以改变。
2.了解生活中水 的表面张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科学的习惯
2.体验大自然的奥秘,进一步热爱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1.收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视频及图片。
2.分组材料:玻璃杯两个、玻璃球、硬币、大头针、小块滤纸、滴管、洗洁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的研究和水有关,水有哪些特点
生:无色、无味
生:没有颜色(已经讲过)
生:没有固定的形状
生:能溶解一些被压缩的东西(能溶解物质)
师:如果不借助船,我们能悠闲的在水上散步吗?可是自然界有动物能够这样。
播放水黾的视频
师:想知道为什么水黾能浮吗?揭题。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师演示大头针丢进水槽沉的过程
出示烧杯水平面上,浮起来的大头针。
这又是为什么?
仔细观察猜猜为什么?
生:用盐了
生:纸片
生:纸片和铁钉是相斥的
生:在纸片上滴了一些油
猜不出,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演示:把铁钉放在纸片上,然后平捏纸片,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在水面上,耐心地等一会儿,噢,神奇的现象出现了。
自己试试看
师:水有没有变化
生:是浮力,(就是不是浮力)
生:应该是纸片的关系
师:水的表面有一股收缩拉紧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教师出示并板书。
学生齐读
师:这绝对和浮力是两码事。
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膜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力量使钉子留在纸面上。刚才水黾是什么力量托起它的?
齐说:水的表面张力
三、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继续看视频,师:脚上的细毛不破坏水的表面。不仅可以托起细微、轻巧的东西。有时还可以使水的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形状。让我们继续观察水的表面张力
师演示:怎么使用滴管?食指无名指夹住管子
生:不能按得太重(每次力尽量控制一样)
生:拿稳(课桌不晃动)
师:滴到第10滴,散开了,应该记录9滴。要求侧面看形状,怎么看?有的滴,有的数,有的记录,有的看,所以要合理分工。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预测几滴,实测几滴。
8,14;10,33;8,25;10,18。
师:出现滴数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什么?
生:滴的大小一样。滴的是空泡
师:是什么力量把这些水滴拉住,不让它溢出来。
是什么力量使液滴形成这样的形状,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露珠,肥皂泡。
师:满满的一杯水,里面可以丢几颗弹珠,水就会溢出来。
生:满出来
生先进行预测
师讲要求:垫毛巾、观察侧面的液面
学生分组活动
分组汇报:15,16;5,9;5,16;5,15;15,15;5,31;8,21;7,14;8,16;5,20.
师:每一组汇报了,在看似满的一杯水中,再放了几颗玻璃珠,是什么力量使水面变成这个形状。继续观察。
师滴了一滴洗洁精,钉子下沉了。为什么?
生:水的表面张力被破坏了。
水是液体,其他液体有没有表面张力呢?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去研究油、牛奶等。
互动式评课环节:
通过课堂的观察,学到了一些(收获是什么),还发现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地方。
上课的老师讲讲设计的意图、想法、做得不够的地方是什么。
沈国萍:
为什么设计这堂课?老校新迁,对学校的植物绿地更多地关注,学校绿地上有蜗牛。
自然环境中的观察
自然环境的活动
自然环境中的探究活动
画前后印象中的蜗牛,实地观察之后的蜗牛,交流实地观察蜗牛的样子,科学知识我们是要落实的,但是学生可以学到什么点,我们是要尊重的。
蜗牛是怎么爬的。渗透:我们可以在室外观察,还可以在室内借助一定的材料来观察。
落实的:让孩子们清楚,科学课的记录和平时是不一样的。
唐锦华:
交流的研讨是比较密切的。
是教材中没有的,是自己编的。教科版中没有就水的表面张力设计相关的内容。
我们科学活动课的内容,对于课外的内容也可以进行补充。
1.探究的有序性
2.观察记录的细致性:往往更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强调预测、强调比较,培养观察记录的细致。
3.研究材料的结构:使用的纸片,反复试验以后选择了滤纸,不易变形又很快沉入水滴。放玻璃球,速度快。
4.概念表述的通俗性:在水内部的水分子不受力,在表面的水分子会受到外力。
主持:老师的心中装着学生。
思考:当学生说看到了蜗牛的产卵、有一个学生说用放大镜,这两个生成为什么就这么过去了。
沈老师:我确实看到了晶莹剔透三颗的东西,我加了一句可能是“产卵”。我的观点让孩子去尝试。
思考:佩服勇气,一般都是从面到点,在到面。这么一个过程,是不是符合常态的规律。我们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打扰的程度,去观察就是打扰。科学的记录,记录就是记录,只不过是拿它来研究科学。
上课的大气、从容,不对就是不对。对数据的采集,充分真正学生。两个学生上台演示,充分利用材料。内容,水黾的环节放在什么?逐渐走向惊叹的高峰。
预测是为了什么?我有困惑。科学互动的角度不是很舒服。
唐:这个顺序的角度非常好,上去为什么不是预测的?上去做只是为了给听课的老师看。我都非常赞同这位老师的意见,谢谢!
思考:布置作业,锦囊里是什么东西?
液面上滴:进一步体会:水的表面张力还是挺大的
放玻璃珠:
思考:两个学生都提到了眼睛,老师最后没有给学生蜗牛的眼睛在哪的一个回答。既然提到了眼睛,为什么不用放大镜。
猜想是不需要验证的,推测是需要验证的。推测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老师复述学生的回答是没有必要的,而应该是进一步地追问,追问是很有价值的。
分享智慧,共享教学的经验,借助人家的观点,突破自己教学的局限。
喻老师总结:
非常感谢
三地市小学科学分会组织的这次活动!
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教师
一、背景
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2001年开始,大家都是沉浸在其中,亦步亦趋地去吸收,快10年了,我们现在应该基于学校、学生、自己的实际,适当调整脚步,走出教材,面向未来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二、思考的问题
1.科学教育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面向学生,不限制于教材。
科学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探究的程序性?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的思想观念的理解和把握;怎么让学生对科学思想的理解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的思维方式)
对科学的兴趣、态度的培养
追求的目标,新的认识、新的提升。
2.观摩研究的意义如何体现?
观摩课的流程基本已经程式化;
程式化的东西有它合理的意义;程式化的东西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它
关键是要凸显程式化背后的意义价值。
观摩活动的意义价值在哪里?
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策略与措施
3.我的教学风格如何定位?
个性、学识水平
常态课中显现教师风格
细腻?活泼?理性?朴实?简约?
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所长进行选择,要让学生也习惯、也喜欢你的教学风格。
3.对本次4节课的个人看法
姚伟国《月相变化》,一个有心人,一个研究者和探索者,很欣赏他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1)有自己的思考:科学教育的任务关键是科学思想;积累感性经验非常重要;探究之前要做好准备;不用动画和录像,走向常态。
2)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处理方式
根据学生基础,降低教学要求
根据分析初高中的要求,设计理想要求
模拟实验做到位
关于月相变化规律有哪些?变化形状(缺——盈——缺)
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变化
一个月循环一次
变化原因:跟月球绕地球公转有关。
学生学到学生程度?
月相是会变化的(已有经验)
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认知发展)
月相变化是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产生的(?)
我的建议:
是否可以变成2课时
1.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2.月相变化跟公转有关系
1、观察
激发兴趣,聚焦问题
猜:今天晚上的月亮是怎样的
梳理经验,探求规律
梳理
排队(自由排,没有时间的框定。)或者(照片排)
实际观察,检验推测
2.探究月相变化与公转的关系
问题引入
模拟月相的出现
模拟月相规律
体会月相变化与月球公转有关
周燕娜《我们的小缆车》
从整个单元的整体考虑,设计本课,特别是车的动力问题,单元的起始课怎么上。
器材的选择与改进(选择跟目标是有关系的,就可以了)
习惯的培养。
关于本课的科学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平衡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小车运动的原因
拉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拉力使小车从静止变成运动,而且越来越快。
也即拉力
现象的思考
学生用速度来描述小车运动变化的快慢,说明了什么?
1.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到加速度
2.学生用速度
教师认识到:
运动后,拉力越大,小车的加速度越快。
怎样观察、描述小车的加速度
小车运动起来有什么特点?(从0到满满开始快起来)
先慢后快,越来越快。
怎么说小车的加速度
运动时,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变化越慢;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变化越来越快。
我的思考
1.要研读教材,仔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2.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语言
沈国萍《蜗牛》
室外观察的研究课,很有新意
从原有概念出发,经过观察探索,纠正错误的地方,发展新的认识(学生的印象,一卡通,二人本身)
对科学上的观察记录(图画)与一般的画图相区别。
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一些小手段
我的建议
室外观察的困难与对策(目标、时间、组织)生态很重要
根据学生心理,调整室内观察与汇报的环节(回教室后,继续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运动,然后汇报)
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环节(蜗牛产卵)
唐锦华《水的表面张力》
研究之后自创的一节课,很佩服!
围绕水的一个特性做足文章,很精彩
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注重观察记录和表述(用皮肤来借代状态:那就是像一层膜,把东西托起来)
注重学以致用
思考:
1. 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为什么总是把表面张力与浮力相等同。?
应该选用什么样的内容进入教材?
一节课的内容含量多少合适?(水黾的导入,孩子关注到了动物的神奇,而不是水的表面张力,最后滴洗洁精太多了,内容太满了。考虑不圆满才是圆满的)
2.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你的预测为什么是那么准呢?
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
用材料调节动手的冲动
最后,我的三个建议:
1.加强学习和交流(关注课改动态、修订稿、初稿、网络)
2.重视反思和写作(内化和提升),会把反思变成文字。
3.勇于探索,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