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为手段,培养一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有序学习
嘉兴市实验小学 李张宇
【摘要】新课程指导下的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目的,创设民主、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在2011年《新科学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全国也有望在2012年秋季的一年级中开设科学课。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有序活动收获发现的欣喜与探究的欲望,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字】一年级科学课;趣味;有序
一、 问题描述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2009年,工程院院士韦钰博士等9位院士曾联合上书教育部,希望恢复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课程。据悉,在2011年《新科学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全国也有望在2012年秋季的一年级中开设科学课。嘉兴市实验小学作为开设低端科学课程的全省6所试点学校之一,在学校、科学组和一年级老师的群策群力下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在大量的前期工作和半个学期的教学下来,笔者发现一年级学生对于科学课这样探究身边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对于不是很感兴趣的内容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显得异常兴奋,给课堂调控带来相当大的挑战;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孩子拼音连起来拼读还有困难,开展探究活动时要求得重复的读出来,交流研讨在表达上存在一定难度;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形同虚设,一年级孩子集体的观念基本没有真正形成,在材料的领取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大都以自我为中心。
从上述情况联系我们试水低段科学课的初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 原因分析
1、一年级学生处在各方面习惯的初步养成阶段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之前在幼儿园时由老师代劳的事比较多。因此在幼儿园的孩子刚升入小学时,一年级的老师非常头疼。并且幼儿的活动总是游戏化,生动活泼、自由自在,但到了小学以后就要有行为规范意识,比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要明确,要让他们知道集体的规则,要大家遵守。
一年级小学生年少幼稚,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在学习和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而且他们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一年级的老师,在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兴趣的同时,应该多花一点时间着眼于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行为规范习惯的养成教育。
2、思维始于意义的活动
思维始于动作,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思维离不开动作和表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动手操作,使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
三、 实施策略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而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趣味的科学课堂则是兴趣无穷的来源。
(一)、“规范”的课堂准备,为“趣味”教学奠定基础。
1、教师的参与式培训,为学生盛满一桶水。
一年级趣味科学课程的开设将近一个月的时候,对于一年级趣味科学执教的老师来说,前期的“课堂破冰”实战组织能力考验也进入了常态化。科学组全体专职教师和兼任一年级科学课的老师共同举行参与式培训。
活动按学校趣味科学的单元内容设置分四个板块。探究蜗牛、蚯蚓、金鱼的外形结构,运动方式,应激反应。最后到室外请蚂蚁回实验室观察。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是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对于刚接触科学课的一年级老师来说,上课前亲自体验下实验的流程和设计意图,预设孩子在此环节所感所悟是必不可少的。而共同参与培训的专职3-6年级科学老师则上了一节生动的复习课,温故知新。
参与式培训对于蜗牛的研究比较细致。首先是请蜗牛“出门”,请它们“出门”老师们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用食物引诱,用小棒“敲门”,给它泡澡,结果还是放在水里最管用。对于蜗牛壳线是外旋还是内旋?(即是朝逆时针转还是顺时针转)老师们展开积极的讨论,推测与蜗牛居住在南、北半球有关,北半球以顺时针为多。关于螺旋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会碰到,如牵牛花的螺旋是左旋还是右旋?南、北半球的水漩涡是不是相同的?这一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他们不断发现新的观察内容的过程尤其如此,他的价值意义不在于发现本身的内容意义,而在于他的科学素养的成长。
2、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导航。
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第4条指出: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采取对策。省小学科学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喻伯军老师来校指导如何上好低段趣味科学课时强调,小学低段科学课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形成对科学课程的兴趣。经历简单的科学过程,掌握一些科学技能培养记录、合作、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为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积累基础。笔直在执教一年级趣味科学课《蜗牛》时给本课指定了教学目标:
(1)、认识蜗牛的外貌,观察蜗牛的爬行。
(2)、围绕蜗牛开展有趣的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蜗牛的观察,表达、交流。
教学难点:调控课堂纪律,能有序地开展活动。
一年级孩子观察蜗牛,最直接获取的信息就是它的外形特征:背上有壳,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身体是软软的。在进一步观察就发现蜗牛的运动有点特别,靠“肚子”挪动爬行。而本节课的难点却是课堂组织的有序性,第一次请小动物到课堂上来仔细观察,兴奋的心情难以抑制。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逐渐培养学生有序学习也是一年级孩子科学素养发展的一部分。
(二)、“趣味”的课堂组织与实施,促进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
1、富有童趣的课堂语言,调动学生有序思维。
“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而让一年级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调动学生有序且有效的思维。富有童趣的教师用语则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利器。从一节课的导入来看教师的课堂语言,笔者认为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起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如果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几句儿童化的语言就能很有成效的把一年级学生“卷入”科学探究活动。抛砖引玉的效果显而易见。例如一年级《蜗牛》的引入,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在歌曲《蜗牛与黄鹂》中,学生走进教室,
师:听过这首歌吗?
生:听过。
师:歌曲中唱到哪些小动物呢?
生:蜗牛、小鸟
师:你在怎样的地方碰到过蜗牛?
生1: 草丛里;
生2:下雨天的小树边
生3:有点湿的地方。
师:今天,李老师把蜗牛请到我们课堂上来做客了。(拿出蜗牛放在手上)
请它到手上来爬一爬,你敢不敢?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有点担心,勇敢的小朋友举起了手。)
师:老师早上刚刚给蜗牛洗过澡,可干净呢。谁能勇敢的上来试试呢。
生:(上来放在手上,还是有点害怕状)
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软软的、湿湿的、怕怕的。
师:老师感觉到蜗牛比你更害怕呢,它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蜗牛呢?
生1:好好对它。
生2:不要吓唬它.
师:恩,这下蜗牛来做客就放心多了,那你先把蜗牛领回去吧。
师:哪位小朋友也想把蜗牛把领回去呢?
“一个好的教学导入,关键是要创设一个有效的导入情景。”而情景是否马上见效,笔者认为教师调动性的富有童趣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蜗牛》的导入,语言儿童化,“请蜗牛做客”,“给蜗牛洗澡”,“蜗牛很害怕”等都符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并且在无形中让学生思维,等下请回去不要伤害小动物,静静的观察否则蜗牛也会害怕的。让学生手来领蜗牛也隐含着培养学生的胆量,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并能更直观的体会到蜗牛的身体是软软的。一个小小的设计就让乱哄哄的领材料环节变成了学生挑战胆量的一个任务,并激发学生开始思考怎样观察蜗牛。
2、趣意十足的活动推进,协助学生有序探究。
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必定是一个又一个有层次的活动组成的。笔者在一年级《蜗牛》一课执教过程中通过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运用一个个有结构的材料呈现协助学生有序探究。
课的起始,笔者让蜗牛爬在手上,皮肤与蜗牛的亲密接触。
师:现在,蜗牛已经爬到了老师的手上(展示),你敢不敢呢?(生:敢)等会这个小客人会到你手上来做客,你想怎么观察呢?
生1:弄进杯子,逗逗它
生2:放在盘子上
生3:被子里放点水,给它洗澡(你想得真丰富呀)
打消孩子对蜗牛的恐惧心理,把蜗牛当成是可以一起探索、一起玩耍的朋友。
“画一画,玩一玩”:
师:你能不能把小蜗牛画下来呢?(课件出示:蜗牛图)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画地又大又像。(等学生拿出纸后)准备好纸的小组,蜗牛就到你们那里来做客了。
(教师分发蜗牛,每两人一只蜗牛)
师:赶紧把你的小客人画下来吧,画得最快的小组,老师有一份礼物奖励,是一根小棉签和蜗牛玩一玩。
“比一比”:
老师这里还有一位蜗牛小朋友,它在干什么?(出示课件图及文字:蜗牛爬杆)
——爬在杆子上
——爬上去锻炼身体。
想不想让你的蜗牛锻炼一下身体?还可以和旁边的小组比,谁的蜗牛爬得快。
(课件出示:蜗牛爬杆)
——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蜗牛的感情,并且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隐含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发现。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体,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心中更要有学生,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只有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的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就能促使学生有序的思维,有序的探究。
3、及时有趣的课堂调控,促成学习习惯有序养成。
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难事,但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确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与一年级学生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时刻要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中,或者说这本身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
笔者在一年级《蜗牛》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适合一年级孩子心理特点的方法进行有序的课堂调控,收到一定效果。
(1)、材料调控(为什么?……)
针对一年级小朋友材料发放时笔者采取两人一组观察,丰富的活动材料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充分的开展探究活动,不必为得不到材料而节外生枝。
(2)、活动调控(有层次、有结构的活动,注意每个活动学生的兴奋点)
活动的安排是环环相扣的,上文一坐介绍不再赘述。在学生探索好要进行研讨时,笔者和小朋友达成共识“蜗牛累了,用一次性纸杯盖起来让它休息一下”。
一个学生介绍,其他小朋友把蜗牛盖起来,让它休息。
师:老师这里有只大蜗牛要到最快的小组、最安静的小组里做客。(给放蜗牛最快、最安静的小组发一只大蜗牛)
(3)、音乐调控
每一次探索时间差不多时笔者播放不同的有关“蜗牛”的音乐,激起学生无意注意。
——在平湖艺术小学报告厅下课铃响时,小朋友走出教室时由衷地说:小蜗牛再见!这一经典、感人的一幕让笔者和在座的嘉兴各地区骨干教师都为之鼓掌,小朋友已经把蜗牛当成朋友了,还想继续探索的欲求昭示了课程改革低段开设科学课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给予了笔者为低段学生有序学习深入探究最大的鼓舞。
参考文献
① 刘以林,李桂芝 .《学生人格培养指导丛书》[M] .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7
② 张勇 .《实施新课标,培养好习惯》[N].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第21卷 增刊
③ 徐艳. 《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
④ 《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J].
⑤ 《科学课》2010.10[J].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