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始的:
科学概念和知识点的整理是科学教师捋顺教学、回顾教学、形成教学抓手的有效方法。但这个过程许多教师只是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中“科学概念”的简单复制。我认为,这样的整理必须融入教师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科学教学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总结。只有这样,知识点才不是死知识,才能因地制宜、因“师”而异。衷心的希望下载本人教学知识点的科学教师,不要照搬照抄,仅仅作为自己的教学的参考;家长朋友们要结合您的孩子的科学学习实际,有取有舍。
希望每位教师无论在哪方面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争做“个性化”小学科学教师。
火柴盒
2010.6.29
附:教科版五年级三、四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
丰南区黑沿子镇毕家0小学 王利江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3、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4、(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动幅度)无关,与(摆的轻重)无关。
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11、一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长大约是(109厘米);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长大约是(23厘米);
1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13、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即(泄水型)和(受水型)。
14、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完成了伽利略的遗愿,造出了一座带摆的时钟。
15、设计一个计时器或水钟:给计时器取个名称、写出所需材料和制作过程;画出草图。写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以及改进方法。
计时器名称(可自己另起名):滴水水钟
材料:透明大料瓶2个、剪子、钉子1个、纸条、彩色笔1支、水、秒表。
制作过程:(1)先将两空饮料瓶分别从上口和底儿的一侧剪开,然后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2)将2个瓶子组装起来,装入水,用秒表计时。(3)在饮料瓶壁上标出水流出1、2、3、……10分钟的刻度。
影响水钟准确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速度。
改进措施:(1)尽量用外壁比较平滑的饮料瓶。(2)在水钟的出水孔处安装滴液控制器。
16、实验3.1: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所需器材:铁螺丝帽3个、细绳1条、铁架台及支架1套、秒表1块。
需要改变的条件:摆的重量;不改变的条件:摆长。
实验过程:(1)把细绳固定在铁架台支架上,下端挂一个螺丝帽作为摆锤,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2)增加摆锤的重量,使摆锤重量是原来的两倍、三倍,但摆绳长度不变。(3)用秒表分别测出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实验现象: 重量改变后,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没有变化。
实验究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17、实验3.2: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所需器材:铁螺丝帽1、细绳1条、铁架台及支架1套、秒表1块。
需要改变的条件:摆绳长度;不改变的条件:摆的重量。
实验过程:(1)把细绳固定在铁架台支架上,下端挂一螺丝帽作为摆锤,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2)增加摆绳的长度,使摆绳的长度是原来的两倍,但摆锤的重量不变。再用秒表测出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3)两次摆动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 摆绳的长度增加后,摆比原来摆动的慢了。
实验究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五下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的著作有《天体运行论》。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4、(“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6、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7、(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8、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9、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0、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相对“不动”的秘密。
11、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2、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3、(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4、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6、(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7、(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8、北极星为什么不动?
因为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19、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因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20、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
地 球 自 转 |
地 球 公 转 |
方 式 |
绕地轴转动 |
绕太阳转动 |
方 向 |
自西向东(逆时针) |
自西向东(逆时针) |
周 期 |
24小时 |
一年 |
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 |
自转依据:傅科摆、北极星
不动的现象、卫生观测等 |
公转依据:恒星的周年视差、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天空中星座的位置的移动、卫生观测等。 |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 |
四季变化、极昼极夜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