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
4月3日,上虞市小学科学第四届师徒结对暨优秀博客展示活动在市闰土小学举行,全市各直属小学、乡镇(街道)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第四届小学科学师徒结对徒弟共计七十多名科学教师参加了活动。
上午,我点评了章伟军老师执教的《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
现把评课稿与大家交流。本文是在上完课后40分钟左右时间内形成的。在博客上发表时,没有经过多大的调整。
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听章伟军老师执教的《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一课有感
2007年4月3日星期二10:00
老师们:
中午好。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波宾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章伟军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章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
我把章伟军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
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
听了章伟军老师的课,我联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我感觉,章伟军老师的教学素质正在不断的接近“融会贯通的境界”。
如果说,要给我今天的评课加一个主题的话,我评课的主题是《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下面,我想不直接评课,而将一个跟我待会评课直接有关的背景知识。
本学期,我所在的学校,提出了进一步打造活力课堂。在我的印象中,早在两年前,我校就明确提出了打造活力课堂,而本学期,我校对活力课堂进行了界定——
三维化:抓三维目标落实。
民主化:课堂的民主氛围。创新人才就是靠民主的氛围孕育的,学生是否投入,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体化: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
生活化:要尽可能地生活化,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有效性: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这个界定写进了我校本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中。
我想说明的是,校本教研方面的任何一个文件,都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就这个活力课堂的界定,是我在认真学习了很多关于活动课堂的界定方式后确定的。
我校确定的活力课堂的界定,是参考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琣的提法确定的。
下面,我作具体展开。因为准备的时间有限,肯定存在误解甚至错误的地方,欢迎批评,欢迎对话。
(一)三维化的落实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科学技能)
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
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
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上面是章伟军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在三维化目标表述中,凸现统计图表,我个人觉得更为理想。今天的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图表的认识上存在的与教师预定的目标的差距,估计跟目标上的不明确有一定的关系。
(二)民主化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看章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
9(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大家观察,这位同学测量观察的方法是否准确?
老师觉得,你应该再低下去一点,目光与温度的读数相平。
你认为最高温度是多少,请你把这个温度写在上面。他写的对不对?
(2)再请一个同学来测一测。
(3)同样一杯水,两个同学测出了两个温度。这说明了什么?想不想再来测一个?
(4)我们看到,三个同学上来读温度三个同学的温度读数都不一样。原因是水温在变化。
如果每隔三分钟测量一下,这杯水温度下降的规律会怎样?
我认为,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教学的导入,本节课把技能复习与教学引入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今天的猜想,学生的发展状况很好。
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思维,给错误学生改正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这一点,章老师在处理上比较妥当。
我们发现,学生在科学预测的环节中产生了多种想法。这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卷入。
(三)主体化的呈现
老师们,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观察、实验、制作;5.搜集整理信息;6.思考与结论;7.表达与交流。
这节课,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从而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今天的教学,对学生养成这样的科学思维的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科学课本质的东西——
作家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科学家往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是一种学问,而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一种智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我们的学生,已经在向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把复杂的过程说简单。这一目标的达成的基本保证是,学生独立研究的时间很长。
要学生安安静静地做实验,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学生想齐读,处理的很好)
商榷的地方——
倒计时,数10-0,小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学生数数应该进一步一次比一次提高要求。读秒不能随便读。看到了学生读书的发展,后来进入了自动化,但是,还可以看到更大的发展。
教学效益的问题:
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每隔两分钟计时,学生三分钟时间里的效益太低。另外,可以考虑两人一组进行实验。甚至可以是1人1组进行实验。
另外,我觉得,学生对于读图的发展不是很理想。21世纪,是读图的世纪。统计图的最大意义在于,一眼就能看出变化的趋势。但是,要让学生知道变化的趋势,必须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还没有将深讲透。
(四)生活化的凸现
用内容本身去吸引,是理性的吸引,更有科学的特点。
本节课,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有结构性的,服务于今天的教学。
1、把温度计挂在铁架台上,解放了学生的双手。
2、课件中的记时器,很清晰,很管用。
(五)有效性的达成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程度高,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追求“简洁”(教学环节简洁)、“扎实”(教学目标落实)、“有趣”(学生趣味盎然),这或许从一定方面,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节课,教学时间超过了5分钟左右。时间问题,我觉得不是问题。因为这节课是研究课。是探讨一些问题,展示自己的思想。
当然,我们还需要考虑时间的效益问题。
请大家思考,在测量一杯水温度变化的间隔时间中,(每次间隔3分钟)我们还可以怎样有效的利用中间的三分钟的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