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省“领雁”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评课贴2:《热是怎样传递的》 [复制链接]

1#

省“领雁”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评课贴2:《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执教:杭州市萧山区云石小学 沈 


【设计说明】


小学阶段关于热的学习,涉及三下年级《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四上年级《溶解的快与慢》,四下年级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五上年级的《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与热》、《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等课文。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五下第二单元第六课,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用蜡烛熔化实验来演绎热传递,用合适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建构热传导的概念,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学习本单元以后,对于热的学习要到初中的《科学》第七册物质的特性单元中,涉及第一节《熔化与凝固》、第二节《汽化与液化》、《第三节升华与凝华》、《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等课文,初中科学没有系统的热学知识,这对于我们小学科学的探究深度,很有压力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杯子,汤匙(瓢羹)等。


2、学生材料:铁架台;铜丝、火柴、熔有蜡烛油的金属圆盘、酒精灯、蜡烛环、纸巾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从熟悉蜡烛的熔化开始,引入身边的一些热现象。


(二)情景导入


1、桌上有一杯热水,老师的手很凉,你能帮我想办


法让手热起来吗?


2、提问:这种方法中,热分别从哪儿传到哪儿?


3、手和盛有热水的杯子之间温度不同,有温度差。


4、我们把热的物体叫作高温物体,把温度较低的物


体叫作低温物体。热是从哪里传到哪里?


(三)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演示用酒精灯给金属条一端加热。金属条中间、


另一端会热起来吗?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


递的?


2、现在有这些材料:铁架台、铜丝、火柴、酒精灯、


蜡烛环,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热在固体


中的传递?


3小组设计,汇报、交流实验方案:说说你们小组


的实验方法?


4、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什么呢?(观察蜡环掉落


的顺序,从而推测热传递的方向)实验之前,请你们


先猜测一下,蜡环掉落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5、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使用酒精灯


安全,不触摸金属条,火焰的方向)


6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


导。


7、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哪个小组上来说一说,你们


组的发现。


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呢?


如果换一边加热呢?(出示课件,学生回答蜡环掉


落顺序)


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呢?


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条上是怎样传递的?


(四)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除了金属条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片。


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


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来猜测一下。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


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


想到用蜡涂抹。


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金属片。金属片上有塑料柄,


塑料柄有什么用?没有塑料柄会怎样?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融化的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出示实验记录单,


怎么记呢?


4、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


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


①从中间加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边缘加热呢?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②小结: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


(加热点→四周)金属片


上的加热点的温度高,四周温度低,所以热在金属


片也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五)认知热传导概念


1、揭示概念: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条和金属


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


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


(读概念,板书:热传导)


2、其实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


谁来举个例子?


3、出示烤火图片,这里有热的传递吗?


是热传导吗?打开书本第47页,阅读。


4、考考大家。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   


热传导现象一般发生在(     )中。


A.气体  B.固体    C.液体



 


 


 


 


我来分析:


 


在铜条的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在ABCDE


点上的蜡烛环会怎样熔化?


5、研究热学的科学家认识。


 


 


【参考实验图】



 


 


【参考资料】


 


  热学是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时的有关性质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它起源于人类对冷热现象的探索。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他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


1714年,华伦海特改良水银温度计,定出华氏温标,建立了温度测量的一个共同的标准,使热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经过许多科学家两百年的努力,到1912年,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后,人们对热的本质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建立起热学的科学理论。


热力学是热学理论的一个方面。热力学主要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它揭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宏观规律。热力学是总结物质的宏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因此它是一种唯象的宏观理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热力学三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反映了能量守恒和转换时应该遵从的关系,它引进了系统的态函数——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可以表述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热学的两类实验技术


1840年以后,焦耳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热是同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相联系的。


焦耳的实验以精确的数据证实了迈尔热功当量概念的正确性,使人们摈弃了热质说,并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实验基础。与此同时,热学的两类实验技术——测温术和量热术也得到了发展。电子温度计一般是利用内部的热敏电阻感应制成的。


【个人简介】


任教于萧山区云石小学,自1993年起走上了小学《自然》、《常识》、《科学》学科教学岗位,曾获得萧山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萧山区实验教学先进工作者,杭州市教坛新秀。200810月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第一届“领雁工程”培训,切身感受了导师们、同学们的温暖引领和指导,二个月的学员生活竟成为拥有的幸福回忆,时时感激着,并有幸被评为了优秀学员。在小学科学教学上总是抱着“更注重过程”的思维,在省、市、区上过一些公开课。作为校教科室主任,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获得萧山区一等奖,有学科论文获得杭州市一等奖,有非学科论文获得浙江省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科学课》、《浙江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杂志发表过文章。在农村小学任教,教学环境、设施、机遇等会不如城区小学,但教学思想可以领先。“疑问、假设、探究、验证、交流…与孩子们一起经历神奇的科学探究吧。”

分享 转发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2#

这节课两个闪光点:


1、对学生实验前的引导很到位,把所有需要提示的地方都提示到位了。


2、由点到面的转换很到位。把金属棒倾斜,问问学生是怎么样的,把金属棒转起来是怎样传递的,转起来就成了一个面,热在圆面上是怎样传递的。


不过,我觉得有一个安全隐患。学生直接拿圆片,是不是会烫到手,还有,手是会抖动的,影响实验效果。建议也夹在铁架台上固定来燃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5 11:03:05编辑过]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3#

这个班的学生很了不得,科学素养很高,可见平时的课都上得很扎实!
TOP
4#

沈辽:《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实录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7675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5#

 

【教师说课】


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从问题开始,进行假设等,经历完整的科学过程。


本课的特点是:想让学生的思维贯穿于整节课。


本课的材料:铜棒的改进,在上面用笔标出位置。用以控制实验的时间。


本课的生成:比如:“热是向任何方向传递的”,学生的发言很好,教师有时还没有跟上学生的思维。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6#

 

喻伯军老师点评:


给我们的启示:


1. 兴趣。学生在这样有兴趣的情况下,他们的发展会让人大吃一惊。本节课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小魔术的使用等,让学生始终被吸引进来。


2. 材料。怎么找材料?怎么把他用好。材料很新。比如:蜡烛圈、金属片等材料。学生:相互配合好,记录等分工很好,能够安静地实验。


3.用图画来展示学生的想法,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地真实想法。


4.教师的引导非常细致。


5.教师的教态把握比较好。


 


改进建议:


1.金属圆片最好有一个边缘,这样蜡烛油不会掉下来也可以重复使用。


2.要听清楚学生的发言。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7#

  课堂片段:

学生汇报2:(从在铜棒的一头加热的)


热在铜条上是从 右的部分向左的部分传递的


距离加热点越……


热在铜条上传递的方向是( A   B)。A向一边 B向两边


(注:选择题的答案有修改的痕迹,学生解释:如果另一头也有铜棒的话就会像两边)

个人观点:这里的学生解释后,教师未作什么处理,是否需要提醒学生:这只是猜想,不是研究的结果,研究的结果要根据事实填写。因为在科学课中,这种情况很常见,学生有时会因为手其他组实验的影响、或时间紧张等原因,出现放弃或修改实验数据等不妥行为,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实验更严谨、结果更有效。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8#

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陈婷:


听着老师的课,不禁被沈辽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深深地吸引,从沈老师的课堂中,不难发现,他是个很细心的老师,而且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思维的技巧来解决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特别欣赏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加热金属片,热会怎样传递?”以画画的形式代替单一的描述,降低了难度,而且也是科学记录的一种重要方法。先预测画一画,然后用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样子,并加以说明,这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然后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再来修正画一画,这个时候,画的就可能跟预测的不同,或许会更细致更具体,学生画的样子不同,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对此不做统一规定,只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改进。


有一个环节,我认为可以进行调整。就是在让学生做了加热金属条实验后的汇报,不妨让加热一端的先汇报,通过学生的实验,可能大部分组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热向一端传递。这时,教师不需要纠正,让在金属条中间加热的小组上来汇报,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热向两边传递。出现两个不同的答案,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对之前的错误结论进行纠正。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9#

萧山区体育路小学 沈  :


 


沈辽老师在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这课时,对教材的实验材料进行了巧妙的改进,用蜡环代替火柴,解决了实验设计中“粘火柴”人为增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我因为要准备56个组的实验材料,特别是在接下去一课中探究“比较铁、铜、铝的传热性能”时还要大量用到,而且制做的蜡环又只能用一次。我想了个更简单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当堂参与制做:垫好报纸,在金属条上定好距离,在各个点上滴上蜡油,稍等蜡冷却就拿起来,金属条上就粘好了一朵朵“蜡花”,再来做“传热实验”。我在课堂实际操作后觉得学生兴趣浓厚,实验效果也不错。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0#

liao:怎么又到第三期活动了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