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思践悟,笃行致远 ——诸暨市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暑期科学汇...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学思践悟,笃行致远

——诸暨市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暑期科学汇”活动总结

诸暨市浣东小学  杨晨

一、精读一本专著

为素养赋能:《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指引下的教学重构

  智能时代要“学什么”“怎么学”?时代的浪潮促使着各国进行课程体系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在课程中嵌入跨学科主题,让学生从传统的学科体系中跳出来“跨界”学习,围绕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跨学科概念或生活间题,利用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分析并解决问题,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对话、交融、转换与攀升,实现高通道迁移。

  作为学科学教师,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那闪动着好奇与探索光芒的眼神。然而,我也会陷入困惑:如何让这份好奇不止步于科学实验?如何让科学的种子与语文的诗意、数学的逻辑、艺术的美感深度融合,生长为支撑他们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参天大树?刘玲老师等著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这本书,于我而言,恰如一场及时雨,一盏指路灯,它系统而全面地回应了我的困惑,不仅为我提供了方法论的工具箱,更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何为“真”跨学科?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跨学科”的理解,或多或少停留在“多学科”的层面。曾经,我在植物单元教学时,让学生们画一画植物的样子(融入美术),写一篇观察日记(融入语文),再测量一下植株的高度(融入数学),便自以为完成了一次跨学科教学。但本书却犀利地指出了这种“拼盘式”教学的局限性——它只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非有机融合。

  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跨学科实践活动”并对其进行了精准定义:“跨学科实践活动”是糅合“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所取得折中名字。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观察、实验、访谈、服务、制作等活动,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和方法,以解决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加强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连接。其核心是“实践”,是“整合”,是“素养导向”。

  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跨学科,不是“为跨而跨”的形式主义,其灵魂在于那个“真实的、有挑战的驱动性问题”。例如,不再是“学习植物知识+画画+写作”,而是设计一个贯穿始终的驱动性任务:为我们班级设计并建造一个可持续的“迷你生态种植箱”。在这个任务中,科学的知识(光合作用、生态系统)、技术的应用(传感器、自动灌溉设计)、数学的测量与计算、语文的文案撰写与演讲、艺术的美学设计,全部被自然而然地“需求化”,成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工具。知识从学习的终点,变成了探究的起点和运用的工具。这种理念的转变,是本书带给我也是最大的冲击。

)科学课堂的重构之旅

作为科学老师,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莫过于其提供的极其详实、可操作的设计与实施框架,并我们精选了。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将自己的科学课堂重构为一个充满挑战与魅力的跨学科实践场。

1.  设计:从“备课”到“项目设计”

  书中聚焦主题选择、目标设计、实施方式、成果总结反思等问题逐一展开,这也为我的备课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开始尝试“逆向设计”:首先,思考我这个单元的科学核心素养目标是什么?然后,构想一个什么样的终极成果和驱动性问题,能让学生为了达成它,必须去主动学习和运用这些知识?接着,绘制“知识图谱”,不再是单学科的知识树,而是网状的联系图: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哪些科学概念?需要用到数学的哪些图表与计算?最终的成果展示需要怎样的语言表达与艺术设计?

  例如,在教授《声音》单元时,我将原本零散的实验课整合为一个项目:“班级音乐会——设计并制作一套独特的小乐器,并创作一首乐曲,解释其发声原理。**” 学生们为了制作乐器,必须深入研究振动、频率、振幅等科学原理(科学);要设计乐器的形状和尺寸,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数学);要为音乐会创作海报和节目单(美术、语文)。整个学习过程因为有了一个明确而有趣的目标,而充满了主动探索的动力。

2.  实施:从“教师讲授”到“学生主导”

  在跨学科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亲历活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和灌输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课堂的形态也随之改变。要允许吵闹,因为那是小组讨论的热烈;允许离开座位,因为那是去测量、去制作、去采访;允许犯错,因为试错本身就是最深刻的学习。这个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有更广的知识面、更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一颗“敢于放手”的心。

3.  评价:从“分数”到“成长”

  如何评价一个跨学科实践活动?本书给了我许多思考。以往的评价我往往较为注重对物化成果的评价,通过完成的作品来展示成果并进行评价。却忽略了在过程中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这些隐形成果也是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时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

因此,我更加注重学习档案袋的运用,收集学生的草图、实验记录、修改稿,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在项目尾声,我会举办“成果发布会”,邀请同学、老师、甚至家长来参观,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三)挑战:理想照进现实的思考

  在实施过程中,跨学科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困难,需要不断寻求方法。时间之困:跨学科项目往往需要长周期的连续课时。我的想法可以将小项目整合,将多学科相同内容进行整合,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协同合作,还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协同之困:真正的跨学科需要多学科教师团队作战。从身边的“盟友”开始寻找,先与一两位志同道合的同事组建小团队,从设计一个小型项目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再用成功的案例去影响和吸引更多同事加入。资源之困:跨学科实践活动需要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资源。资源就是我们的身边,校园里的每一片花草、社区的公园、学生的家庭,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场域。

  合上书页,余味悠长。《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仅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也是一套实用易用的工具宝典,赋予了我将理念付诸实践的勇气与能力。未来的路上,我或许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本书已经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将带着这些启迪,继续在科学课堂上努力耕耘。


二、指导一项活动

  在学校老师的倡议下,学生也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参与暑期科学汇活动,他们有些阅读了自己感兴趣的科普书籍,观看了生动有趣的纪录片,并将自己的收获制作成了科普海报。有些进行了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并撰写了小论文。






三、总结一个项目




  这个暑假,在团队的引导下我们继续自我提升的脚步,积极投入专业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与教学方法。新学期即将到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求真务实、创新探索的科学精神,与学生们一起,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最后编辑沁心 最后编辑于 2025-08-29 19:01:17
分享 转发
TOP
2#

暑假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这样扎实地做和扎实的研究,就会成长得很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