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研,赋能成长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炎炎夏日,暑期研修如清泉,解人饥渴,沁人心脾。以下是我对自己暑期研修学习的一些梳理。
一、在实验中点亮创新之光




读完《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后,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实验案例深深吸引。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实验教学的多样性,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实验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从“看实验”到“做实验”:《水结冰了》实验改进创新
书中提到,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注重验证性实验,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让我反思,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正如书中所说,实验教学应当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适当增加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本案例针对不便观察实验现象这一问题,将烧杯替换为真空双层玻璃杯,这是一大亮点,真空层可对冷冻液进行保温,杯壁不宜结霜,容易观察,球形杯壁还可以放大实验现象,使学生能清晰地从各个角度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材料的选择和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清晰,测量结果更加可靠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播放水结冰过程的高清视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测量,培养他们的实证思维和证据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出科学结论。
(二)、先“拆”再“做”:《空气占据空间吗》——看不见的空气为“看得见”
书中特别强调了实验内容的改进和实验教材的编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因此实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编写适合不同专业的实验指导书。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实验教学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作者把传统“倒扣玻璃杯”实验拆成三步:教师用“三个连通瓶”代替“纸和杯子”实验,且用气球代替瓶盖封口,用有色橡皮圈 标记水位高度并将水染成红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读到这儿,我忽然明白:所谓“教学重点”并不是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是教师敢于把实验步骤拆得足够碎,让孩子的疑问像积木一样一块块垒起来。再带着问题去做教材实验——那时的“恍然大悟”,才是真正的科学思维在发芽。
(三)、让数据“说话”: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为例的数字化
书中特别强调了实验内容的改进和实验教材的编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因此实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实验教学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本实验教学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红外线感应装置,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便捷性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教师通过对实验装置制的改进,最大限度的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为学生实验降低了操作失误的概率,解决了实验数据误差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了科学学习的严谨性。该案例中,教师以任务驱动创设学习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实验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更是一种探索未知、激发创新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实验教学,让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实验中点亮创新之光,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用好奇心点亮假期
这个暑假,我不是在‘放假’,而是在‘放大’!放大我的好奇心,放大我的想象力,放大我对世界的疑问!跟着我走进博物馆,把它们留在我的眼睛里,留在我制作的美篇中。








用你的双手,不仅会收获一件会旋转、会发光、会‘爆炸’(安全级)的小玩具,更会在拆拆补补间,亲手摸到牛顿定律、电解原理、相变温度的真实脉搏——原来科学不是课本上的黑体字,而是从你指尖长出来的惊喜。”








三、项目——解决真实问题




结语:研修的终点从来不是句号。今天写下的结语,是明天实践的序言——把‘学过了’变成‘用上了’,把‘知道了’变成‘做到了’。九月开学时,愿我能带着这个夏天偷偷攒下的光,照亮更多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