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盛夏播撒科学之种,我的“暑期科学汇”总结
——暨南小学毛卓滢
盛夏伊始,接到成长者团队暑期科学汇活动通知,我深感这是一次将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助推师生共同成长的宝贵契机。我积极响应,全身心投入到本次活动中,以“精读一本专著”提升自我,以“指导一项活动”赋能学生,力求将“在‘双减’中扎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主题精神落到实处。
一、深研专著,厚植理论根基——在阅读中重塑教学认知
书中强调,实验不仅是验证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的重要载体。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我在书页空白处写下了许多即时感悟,例如:“能否将‘制作风向仪’的实验从单纯的制作步骤模仿,转变为‘如何更准确地测量风向’的探究课题?”“书中的电路创新案例,完全可以引入我的课堂,解决学生对于短路概念的抽象理解困难。”基于深度阅读,我撰写了一篇阅读感悟。
从验证到探索:一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思维革命
——《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读后感
翻开《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小学科学)的扉页,我原本期待看到的是一本常规的实验操作手册,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关于科学教育本质的思想激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学指导用书,更是小学科学教育从“验证已知”到“探索未知”的方法论革命,这场革命正悄然重塑着孩子们与科学相遇的方式。
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往往陷入“食谱式实验”的窠臼——教师提供明确步骤,学生按部就操作,最终得出一个早已确定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安全高效,却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体验科学探索真谛的机会。《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对此提出了有力挑战,书中通过一系列创新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实验教学转变为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当我读到“自制生态瓶的长周期观察”案例时,不禁为设计者的巧思喝彩——这个实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结果,每个孩子都将因自己的设计和管理策略而获得独一无二的发现,这种不确定性正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
这本书最为珍贵的价值在于它恢复了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小桥梁设计师”案例中,学生不再是机械执行操作步骤的技术员,而是化身为面对真实问题的工程师。他们需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测试改进,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这种角色转变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从关注“学生是否得出了正确答案”转向“学生是否经历了科学思考过程”。正如书中所强调的:“错误的结果同样具有教学价值,只要它来自真实的探究过程。”
作为教师用书,它并没有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如何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设计探究周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意外结果?这些一线教师最困惑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翔实解答。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实验失败的重新定义——失败不再是需要避免的教学事故,而是宝贵的教学契机。书中一个案例记录了学生制作水火箭连续失败五次的过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每次失败中提取信息、调整假设、重新尝试,最终不仅成功发射火箭,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远超实验成功本身的科学素养。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实验教学与科学素养形成的内在联系。科学素养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是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的综合体现。书中“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个长期项目,让学生体验文献查阅、实地观察、数据记录、分析推论的全过程,这些能力远比记忆植物名称更为重要。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可能不记得光合作用的具体公式,但他们学会了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这无疑是科学教育更本质的使命。
《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探究过程的引导者和科学思维的教练。这种转变并不容易,需要教师自身对科学本质有深刻理解,对课堂有大胆创新的勇气。书中提供的多个教师反思笔记真实记录了这种转型过程中的困惑与突破,让同行们能够从中获得共鸣与启示。
合上书页,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小学科学实验室不再是一个个整齐划一的验证场所,而变成了充满好奇提问、热烈讨论和创造性尝试的探索空间。孩子们在这里不是学习重复已知的知识,而是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正如书中所言:“最好的科学教育不是给学生一条平滑的知识高速公路,而是提供一片充满挑战与发现的科学原野。”
这本书与其说是教学指导,不如说是科学教育的思想启蒙。它提醒我们,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统一规格的“科学知识消费者”,而是培养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实践者”。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我们未来的社会创新就有了最扎实的根基。这或许就是《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最为深远的价值所在。
二、悉心指导,赋能暑期实践——在活动中点燃科学热情
在学期末,我第一时间向所任教的班级全体学生发放了《2025年诸暨市小学生“暑期科学汇”活动倡议书》,并利用科学课和班会时间,热情洋溢地向孩子们解读了三大活动项目的内涵与意义,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我明确了作品提交的渠道与时间,并承诺会全程关注他们的暑期探索。














整个暑假,我的班级微信群成为了一个充满惊喜的“科学成果分享站”。我不再是单向的指导者,而是成为了孩子们科学探索的见证者、鼓励者和伙伴。
我收到了孩子们在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甚至家乡山林、溪流边的合影与视频。他们有的模仿讲解员介绍展品原理,有的记录了奇特的动植物,有的则提出了在参观中产生的疑问。我不仅点赞,更会追问:“你最感兴趣的展品是什么?它的科学原理是什么?”“这个现象你在我们的科学课上见过吗?”以此引导他们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结。
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极致展现。他们利用废旧纸盒、瓶罐、电机、LED灯等材料,制作了太阳能风车、磁悬浮笔、潜望镜等作品。我特别注重引导他们阐述作品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创新点,这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手工作品的范畴,是一次完整的项目式学习实践。
三、理念融合与深度反思:科学教育应是“体验·思维·创造”的融合
通过组织并参与本次“暑期科学汇”,我的科学教学理念更加清晰和坚定:
1. 科学源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本次活动成功地将科学学习从教室延伸到了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学生的作品充分证明,当学习情境是真实、有趣且富有挑战性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和创造力会被极大激发。未来的教学,我将更注重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
2. 过程重于结果,思维重于知识。无论是我的专著阅读,还是对学生的指导,我都更加关注过程中的思考与成长。学生的一个看似粗糙但蕴含巧思的作品,远比一个精美但完全由成人代劳的作品更有教育价值。我鼓励试错,强调反思,这正是科学精神的雏形。
3. 教师是引导者,更是共同成长者。“暑期科学汇”不仅是学生的“汇”,也是教师的“汇”。在指导学生、阅读专著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策略,实现了与学生的教学相长。教师对科学保持热爱和好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榜样。
展望新学期,我将把本次活动的成果和反思带入课堂:举办一次班级“暑期科学成果博览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与心得;将专著中学到的创新实验案例融入教学设计;继续坚持“以探究为核心,以生活为情境,以思维为主线”的教学风格。我坚信,只有当我们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并精心呵护其成长,才能最终培养出具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