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思行结合促成长——2025科学暑期汇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在课堂上实践,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炎炎暑假静心阅读,增厚解惑,与学生共成长。一、阅读增厚

以实践为桥,融学科之智


                                                                                          —— 读《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感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跨学科实践”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但如何将其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有实效的课堂实践,却始终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近期细读《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清晰的航向——作者团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搭建了一套“从设计到落地”的完整框架,字里行间满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与对教学实践的关切,让人读后深受启发、倍感振奋。

全书最打动我的,是其“理论扎根实践”的务实风格。刘玲等作者没有堆砌晦涩的教育理论,而是从一线教学的真实需求出发,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拆解为“主题筛选—目标重构—内容整合—方法创新—评价闭环”五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配套了详细的操作策略与鲜活的案例支撑。比如在“主题筛选”章节,作者提出“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科核心、贴近社会需求,还以“自制实验装置自觉抵制吸烟装置”项目为例,详细说明如何从学生日常抱怨中挖掘主题,如何联结生物(人体生理与健康问题)、数学(数据统计)、语文(趣味寓言故事编写)、综合(动物饲养)等学科,让抽象的“主题筛选”变得可感可学。这种“理论+案例+策略”的呈现方式,既避免了纯理论的空洞,又解决了纯经验的局限,让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找到共鸣与参考。

“实施难点突破”部分,作者团队的专业洞察力更是令人钦佩。他们没有回避跨学科实践中最棘手的问题 —— 比如“学科权重失衡”“教师协作壁垒”“学生参与度分化”,而是结合大量调研数据与真实课例,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的“跨学科备课组协同机制”让我印象深刻:某学校为推进“小小历史漫画家”项目,成立了由语文、美术、历史教师组成的备课组,每周固定时间研讨,明确各学科在项目中的“角色定位”——语文教师负责历史故事资料收集,美术教师指导清晰、完整、准确、美观的绘制出从春秋战国至清明时期的部分中国史主题,历史教师梳理历史资料准确性,最终形成了“分工明确、协同互补”的教学方案。这种做法不仅打破了传统“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更让各学科的价值在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反观我以往的跨学科尝试,正是因为缺乏这种系统性的协同机制,导致部分学科沦为“配角”,学生也未能真正体验到学科融合的价值,书中的案例无疑为我指明了改进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对“跨学科实践” 的认知也实现了从“形式融合”到“本质整合”的转变。过去我总以为,跨学科就是“语文+美术”“数学+科学”的简单叠加,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明白,真正的跨学科实践,是围绕“真实问题”,让各学科知识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 “工具”,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然实现知识的联结与能力的提升。比如书中的“恒温孵化箱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测量尺寸、计算成本,运用美术知识设计造型,运用语文知识撰写改造说明,运用科学知识选择材料和条件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有机整合的“能力体系”,学生收获的也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的理念,恰恰契合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是一本教学指导书,更是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实践的“行动指南”。它让我明白,跨学科不是教育的“装饰品”,而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书中的理念为指引,主动打破学科壁垒,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设计更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在融合中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以实践为桥,融学科之智,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二、与学生共进步

我的卡纸小马会 “走路” 啦!


诸暨荣怀小学  304班王妤诺

夏令营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用卡纸做一个能自己动的小手工。老师展示的示例正好是我最喜欢的小马!一开始我想:“卡纸做的小马怎么会动呢?”没想到跟着步骤做完后,我的小马居然能在斜坡上一步一步往下走,太神奇啦!现在我就把做小马的过程和发现的小秘密写下来,分享给大家。

一、做小马的“材料大集合”

要做会走路的小马,需要的材料一点也不复杂。我找来了这些东西:一张黄色的硬卡纸(做小马的身体,硬一点的纸不容易坏)、剪刀、尺子、铅笔,还有一块硬纸板(用来做让小马走路的斜坡)。准备好这些,我就开始动手啦!

二、一步步做出会走路的小马

第一步是剪小马的身体。我先在红色卡纸上按照视频画好了图纸。老师看到后提醒我:“小马的腿要做得一样长,不然站不稳哦!”我赶紧用尺子量了量,把四条腿都画成了5厘米长。剪的时候我特别小心,生怕把小马的腿剪歪了。

第二步是给小马“装脚”。老师说,小马能走路的关键就在“脚”上。我把小马四条腿的末端都画出了一个小小的“脚尖”,并且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部分。

第三步是做斜坡。我把硬纸板靠在椅子上,做成一个不太高的斜坡——太高的话小马会滚下来,太矮的话又走不动。做好斜坡后,我把小马放在斜坡最上面,轻轻扶着它站稳,然后慢慢松开手。哇!小马真的开始动了!它的身体左右晃了晃,接着一条腿往前挪一点,另一条腿再跟上,一步一步顺着斜坡往下走,就像真的小马在走路一样!

三、发现小马走路的 “小秘密”

为什么我的卡纸小马能自己走呢?我一开始以为是风把它吹动的,可是关了窗户,小马还是能走。我又仔细观察小马的腿,发现它的“脚”特别小,只有一点点地方能碰到斜坡。老师笑着说:“你可以想想我们玩滑梯的时候,是不是站不稳就会滑下来呀?”

我突然想起科学课上学过“重心”的知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心,重心稳的时候就能站得直,重心不稳就会摔倒。我的小马也是这样!因为它的“脚”支撑点很小,站在斜坡上的时候,重心总是歪来歪去的,一会儿偏向左边,一会儿偏向右边。重心往左边歪的时候,左边的腿就会往下挪;重心往右边歪的时候,右边的腿又会往下挪。这样一来,小马就跟着重心的摇摆,一步一步顺着斜坡往下走啦!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还做了个小实验:我把小马的腿剪得粗粗的,让它的“脚”变大一点。结果再把它放在斜坡上,小马怎么也走不动了,只会直直地滑下来。原来脚变大了,支撑点变稳,重心不摇摆了,小马就没法“走路”了。这说明我发现的秘密是对的!

四、我的小收获

这次做会走路的卡纸小马,我不仅学会了做手工,还明白了一个科学道理:重心不稳的时候,物体就会因为重力的作用动起来。现在我看到斜坡就会想:“要是把我的小马放在上面,它会不会又开始走路呀?”

以后我还要做更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比如试试用红色的卡纸做小松鼠,或者给小马的腿换个形状,看看它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走路方式。科学真好玩,就像藏着好多小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三、造一艘小船

“造一艘小船” 项目


一、项目背景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当下,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物理、数学等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开展了 “造一艘小船” 项目。该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实践探索的平台,也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船舶建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让学生掌握船舶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包括船体、船舱、推进系统、稳定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2. 使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进行船舶制作,如锯子、锤子、胶水、木板、塑料板、螺丝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如浮力、重力、摩擦力等)和数学知识(如尺寸测量、比例计算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项目立项、方案设计、材料收集、船舶制作、测试改进、成果展示等完整的项目流程,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沟通、协调、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在船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勇于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 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在材料选择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三、项目执行过程(一)项目筹备阶段(第一周和第二周

1. 组建项目团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将参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3-5] 人,明确各小组组长及成员的职责分工,如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小组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项目进展情况、收集员负责收集项目所需材料等。

2. 开展知识培训:邀请专业的船舶工程师科学教师为学生开展船舶知识培训讲座,内容包括船舶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航行原理、设计规范等,并通过播放船舶建造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船舶建造的全过程。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工具使用培训,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锯子、锤子、电钻等工具。

3. 确定项目方案:各小组根据培训所学知识,结合项目目标和实际情况,开展小组讨论,初步确定船舶的设计方案,包括船舶的类型(如帆船、电动船、手动划船等)、尺寸、形状、材料选择、推进方式等。各小组将初步设计方案制作成 PPT,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出修改建议,各小组根据反馈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最终确定正式的项目实施方案。

(二)材料收集阶段(第三周

1. 制定材料清单:各小组根据确定的项目实施方案,详细列出所需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预计单价和用途等,制定详细的材料清单,并提交给教师进行审核。教师对各小组的采购清单进行逐一审查,确保材料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安全性,对于不合理的材料选择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小组进行调整。

2. 材料验收与管理:材料收集完成后,各小组及时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验收,检查材料的数量、规格、质量是否符合清单的要求,如有质量问题或数量短缺,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协调,进行退换货或补货处理。同时,各小组建立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进行分类存放和登记,明确材料的领用流程和责任人,确保材料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避免材料的浪费和丢失。

(三)船舶制作阶段(第四周

1. 船体制作:各小组按照设计方案的尺寸和形状,首先进行船体的制作。对于木质船体,小组成员使用锯子将木板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然后使用锤子和螺丝将木板拼接组装成船体的框架,再用木板对框架进行封装,形成完整的船体结构。在船体制作过程中,成员之间密切配合,测量员准确测量尺寸,确保船体的对称性和稳定性;组装员精心拼接木板,保证船体的牢固性;打磨员对船体表面进行打磨处理,使其光滑平整,减少航行时的阻力。对于塑料船体,小组成员使用塑料板进行热弯或拼接,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船体形状。

2. 船舱与配件制作:船体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开始进行船舱和相关配件的制作。根据设计方案,在船体内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驾驶舱、储物舱等,并使用木板或塑料板制作船舱的隔板和舱门。同时,制作船舶的其他配件,如船舵、船桨、船帆(对于帆船)、推进系统(对于电动船,包括电机、螺旋桨、电池盒等)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对配件的设计和制作进行优化改进,以提高船舶的性能和实用性。例如,有些小组在船舵的设计上增加了防滑纹路,提高了操作的稳定性;有些小组在电池盒的设计上增加了防水装置,确保电池的安全使用。

3. 组装与调试:将制作好的船舱和配件安装到船体上,进行整体组装。组装完成后,各小组对船舶进行初步的调试,检查船舶的各部分结构是否牢固、运转是否正常。对于电动船,重点检查电机的运转情况、螺旋桨的转动是否顺畅、电池的供电是否稳定等;对于帆船,重点检查船帆的安装是否牢固、帆索的调节是否灵活等;对于手动划船,重点检查船桨的安装是否合适、划动是否顺畅等。在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调整,确保船舶能够正常运行。




(四)测试与改进阶段(第五周

1. 水上测试:选择合适的测试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各小组将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水中进行水上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船舶的浮力、稳定性、航行速度、操控性等方面。在测试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操控船舶,有的负责观察船舶的运行状态,有的负责记录测试数据(如航行时间、航行距离、倾斜角度等)。教师在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测试过程的安全和有序进行。






2. 问题分析与改进:根据水上测试的结果和记录的数据,各小组召开小组会议,对船舶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例如,有些船舶在测试中出现了倾斜现象,经过分析发现是船体的重心分布不合理导致的;有些船舶的航行速度较慢,原因是推进系统的功率不足或船体的阻力过大。针对找出的问题,各小组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对船舶进行修改和完善。如对重心分布不合理的船舶,通过调整船舱内重物的摆放位置或在船体底部增加配重块来调整重心;对航行速度较慢的船舶,更换功率更大的电机或对船体进行流线型改造以减少阻力。

3. 二次测试与优化:按照改进措施对船舶进行修改后,各小组再次进行水上测试,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如果改进后的船舶仍然存在问题,继续进行分析和改进,直到船舶的性能达到设计要求和项目目标为止。通过多次测试和改进,不断优化船舶的设计和性能,提高船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五)成果展示与总结阶段(第六周

1. 成果展示:组织 “造一艘小船” 项目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班级的学生前来参观。各小组将制作好的小船整齐地摆放在展示区域,并通过制作展板、播放 PPT、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参观者介绍小组的项目实施方案、船舶的设计特点、制作过程、测试改进情况以及项目成果等。同时,各小组还安排成员在现场进行船舶的水上演示,展示船舶的航行性能和操控性,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项目成果。

2. 交流与评价:在成果展示活动中,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心得和体会,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同时,邀请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和家长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根据各小组的项目方案设计、船舶制作质量、性能测试结果、成果展示效果以及团队协作表现等方面,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及最佳创意奖、最佳工艺奖、最佳团队协作奖等多个奖项,并为获奖小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项目总结:成果展示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对本次 “造一艘小船” 项目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以及对未来类似项目的建议等。同时,教师也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类似的实践项目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组织和管理水平。

四、项目成果(一)实物成果

经过全体项目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各小组均成功制作出了符合设计要求和项目目标的小船。这些小船类型多样,包括帆船、电动船、手动划船等,造型新颖、设计独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部分优秀的小船在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如电动船航行速度快、操控灵活,帆船能够很好地利用风力进行航行,手动划船稳定性高、划动顺畅。这些小船不仅是学生实践成果的具体体现,也为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能力提升成果

1. 知识应用能力提升:通过项目实施,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物理、数学等理论知识成功应用到船舶设计和制作的实际过程中,如运用浮力原理设计船体的形状和尺寸,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尺寸测量和比例计算等,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

2. 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在船舶制作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切割、拼接、组装、调试等操作,熟练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船舶制作的工艺流程,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项目实施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各小组成员在项目过程中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学会了沟通、协调、分工与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升。

4. 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在船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如船体稳定性差、推进系统故障等。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和尝试,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如对船体结构进行创新设计、改进推进系统等,有效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果

1. 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亲身体验船舶建造的全过程,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魅力和实践操作的乐趣,激发了对物理、数学、工程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成功完成了船舶制作任务,并在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了认可和好评。这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培养了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培养了责任感。同时,在材料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学生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关注环境保护,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五、项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项目方案设计方面

部分小组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对船舶的结构和性能考虑不够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有些小组在设计船体尺寸时,没有充分考虑船体的浮力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后续的水上测试中出现船舶倾斜或沉没的情况;有些小组在选择推进系统时,没有根据船舶的类型和重量合理选择电机的功率和螺旋桨的尺寸,影响了船舶的航行速度和操控性。此外,部分小组的设计方案创新性不足,大多借鉴了现有的船舶设计,缺乏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意。

(二)材料采购与管理方面

1. 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不佳:部分小组在材料采购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价格比较,对材料的价格了解不够准确,导致采购成本超出了项目预算。同时,有些小组在采购材料时,存在盲目采购的现象,购买了一些不必要的材料,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2. 材料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小组在材料验收和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材料验收制度和管理制度,对材料的数量、规格、质量检查不够严格,导致部分不合格材料流入到项目制作中,影响了船舶的制作质量。此外,材料的存放和领用管理不够规范,存在材料丢失、损坏和浪费的现象。

(三)船舶制作工艺方面

部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不够熟练,在船舶制作过程中,存在工艺粗糙、精度不高的问题。例如,在船体拼接过程中,木板之间的缝隙较大,影响了船体的密封性和牢固性;在配件制作过程中,尺寸误差较大,导致配件安装困难或无法正常使用。此外,部分小组在船舶制作过程中,缺乏对制作工艺的质量控制意识,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进行操作,导致船舶的整体制作质量不高。

(四)项目时间管理方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小组存在时间管理不当的问题。例如,在项目筹备阶段,有些小组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方案讨论上,导致材料采购和船舶制作阶段的时间紧张;在船舶制作阶段,有些小组由于对制作流程安排不合理或遇到技术难题无法及时解决,导致制作进度滞后,不得不加班加点赶进度,影响了船舶的制作质量和项目的整体进度。

(五)团队协作方面

虽然大部分小组的团队协作表现良好,但仍有部分小组存在团队协作不够顺畅的问题。例如,有些小组组长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能力,无法合理分配任务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导致小组工作效率低下;有些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工作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还有些小组成员存在依赖他人、不愿承担责任的现象,影响了小组的整体工作进度和项目成果质量。

六、改进措施与未来展望(一)改进措施

1. 加强项目方案设计指导: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提前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的船舶设计资料和案例,邀请专业教师或工程师对学生的方案设计进行全程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方案设计研讨会,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拓宽设计思路,提高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同时,建立方案设计评审机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方案符合项目目标和要求。

2. 优化材料采购与管理流程:在材料采购前,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材料的价格、质量和供应情况,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和预算。采用集中采购或联合采购的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完善的材料验收制度,安排专业人员对采购的材料进行严格验收,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同时,加强材料的存放和领用管理,建立材料台账,明确材料的领用流程和责任人,防止材料的丢失、损坏和浪费。

3. 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项目实施前,增加工具使用和制作工艺培训的时间和内容,通过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制作工艺技巧。在船舶制作过程中,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制作工艺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制作工艺水平。

4. 强化项目时间管理:在项目启动时,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将项目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和每个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完成时间。建立项目进度跟踪机制,定期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进度滞后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5. 促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实现小组人员的合理搭配。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信任感。加强对小组组长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统筹协调能力和领导水平。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和交流,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建立团队协作评价机制,将团队协作表现纳入项目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协作。

(二)未来展望

通过本次 “造一艘小船” 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也发现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流程和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未来,我们计划将 “造一艘小船” 项目打造成学校的特色实践课程,进一步拓展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增加船舶的功能模块,如导航系统、通讯系统、救援系统等,提高船舶的科技含量和实用性;开展船舶设计和制作大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造一艘小船” 项目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编辑何恒 最后编辑于 2025-08-29 11:31:00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5/8/29 16:52:0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丰富多彩的活动
TOP
3#

有趣有好玩,学生教师都在思考前行
TOP
4#

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参与感满满,有意义的暑期活动。
TOP
5#

暑期的学习化为自己的行动!
TOP
6#

感谢分享《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读后感。这不仅是一本教学指导书,更是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实践的“行动指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