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2025年“暑期科学汇”活动分享帖
暑期研修不止于“学”
海亮小学 杨凯雯
1.精读专著——《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指导学生活动——《儿童安全防坠落装置》
【项目简介】
调研发现儿童坠落事件常有发生,会带来不可逆的影响,故设计制作儿童安全防坠落装置,利用警报与语音提醒有效警示儿童远离危险区域,又具备儿童保护机制能在儿童坠落时起到拦截保护左右,防与护相互结合保证儿童安全。
【项目背景】


【驱动性问题】
1.如何感知有儿童靠近易坠落区域,实现预警功能?
2.当有学生翻出栏杆,如何及时挽救儿童生命并发出救援?
【问题解决】
1.数据调研
(1)易发生坠落的地点;(2)易发生坠落的儿童身材数据。
2.预警功能的讨论、优化。
3.防护功能的讨论、优化。
4.报警功能的讨论、优化。






【项目成果】
1.物化成果


2.展示性成果


【项目总结与反思】
在该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时事新闻引发思考,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究动机,并以学生为主体针对问题展开问题讨论与多次设计制作。经历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的实践过程,并将作品搬到大家面前进行成果展示。
对于儿童防坠落装置的第三模块——报警功能,仍处于设计预想阶段,由于需要与附近警务系统关联,并还未编写出相应程序,这一功能的实现还需要较为长久的规划。
3.实验改进
一、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的地球模型》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等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读懂模型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形状、结构、海陆分布、运动)。
科学思维: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
探究实践: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
责任态度: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三、实验材料
纸箱、泡沫塑料小球、彩笔、牙签、铁丝、马达、贴纸(需要自行打印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手电筒、5号电池、电池盒、胶带。
四、改进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