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浸于科学汇,思于教学路——2025年暑期科学汇活动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浸于科学汇,思于教学路——2025年暑期科学汇活动

诸暨荣怀小学 祝锦晶

一、在阅读反思中积蓄力量

  教师的成长之路,离不开持续的知识汲取与深度的教学反思。唯有通过不断阅读专业书籍拓宽教育视野,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才能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实现稳步提升。在本次暑假,为了给自身教学能力 “充电”,我特意阅读了《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一书。书中关于实验教学的专业指导、丰富的创新案例,不仅为我补充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也让我对如何优化像浮沉子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了新的思考,为后续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重塑实验教学的育人价值

长期以来,部分中小学实验教学存在走过场现象——教师演示多、学生动手少,验证性实验多、探究性实验少,实验目的局限于得出课本结论,忽略了过程中的思维训练。而刘玲教授在书中开篇便直指核心:实验教学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让学生学会做实验,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思考。

书中通过对比传统实验与创新实验的教学效果,用具体数据证明:当学生从 被动观察转变为主动设计,从机械操作转变为问题探索时,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2.为教师提供可落地的操作路径

作为一本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指导用书,该书最可贵之处在于理论不空洞,案例可落地。每一个创新案例都从实验教学背景出发,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针对本实验进行思路改进。

在器材准备部分,书中不仅列出常规实验器材的使用技巧,还能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妙用。如《我们来做热气球》这一实验创新会采用隔热材料——抽油烟机的排烟管来制作。这个材料的使用让我觉得生活中处处存在科学,而且采用这种熟悉的材料既能解决隔热的问题还能够收缩,方便学生的操作。这种实验的创新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打开了思路——尽可能可以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结构性材料,将生活与科学进行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想创新却不知从何入手的困惑。

  3.在实验中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其中《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原来的实验是利用矿泉水瓶与纸巾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空气能够占据空间,但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还是有些难以理解。而本案例中借助了连通瓶,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实验激发学生思维。第一个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空气占据空间的假设,第二个实验初步验证假设,第三个实验再次提供证据,帮助学生一步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4.反思与行动:让实验教学真正活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反思自己过去的小学科学教学: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会简化实验步骤,甚至直接演示实验结果;有时担心孩子操作不当,会限制他们的自主尝试。而刘玲教授在书中强调的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主导实验过程,让我深受启发。

未来教学中,我计划从两方面改进:一是减少教师演示,增加学生自主实验,即使孩子操作中出现失败,也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错误成为探究的契机;二是设计更多生活类实验,让孩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科学真正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一书,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也没有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用扎实的案例、实用的策略,为中小学教师点亮了实验教学创新的明灯。

    

    

    

  

二、师生共成长—指导一项活动

  成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旅程,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仅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我们学生更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思维,完成自身的成长蜕变。而成长的重要一课,就是学会将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 —— 就像我们通过浮沉子制作掌握了 “浮力与重力平衡” 原理后,未来再看到潜水艇上浮下沉、氢气球升空等生活现象时,就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遇到需要利用浮沉原理解决的小问题,比如给小鱼缸设计简易换水装置,也能尝试用实践中学会的探究方法去动手实现。让科学知识走出课本、融入生活,才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意义,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方向。


    

  

三、总结一个项目案例

多动力小车项目案例

一、项目概述

本“多动力小车” 项目面向四年级学生,结合物理、数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动力形式(如电动、风力、橡皮筋动力等)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款具备多种动力切换功能的小车。

二、驱动性问题

如何设计并制作一款能够在不同场景(如平坦路面、爬坡路段、狭窄通道)下灵活切换动力形式,且具有较好行驶性能(如速度、续航能力、承载能力)的多动力小车,以满足多样化的短途运输需求?

三、核心概念

力与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能量转化:不同动力形式涉及的能量转化过程,如电动动力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橡皮筋动力中弹性势能转化为机械能,风力动力中风能转化为机械能。

四、学习目标

1.能准确描述至少两种动力形式(如电动、橡皮筋动力)的能量转化过程和工作原理,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掌握常用手工工具和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小车各部件。

五、项目实施过程

本项目实施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各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项目准备阶段

任务与目标:

1.向学生介绍项目背景、意义、整体流程和要求,明确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项目兴趣和参与热情。

2.进行学生分组,确定各小组角色(如组长、设计师、工程师、记录员、发言人等),明确各角色职责。

3.发放项目学习资料(如不同动力形式小车的案例、相关科学知识手册、工具使用说明书等),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知识探究与方案设计阶段

任务与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多动力形式相关知识的探究学习,深入理解不同动力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2.各小组根据驱动性问题和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需求,完成多动力小车的初步设计方案,包括动力形式选择、车身结构设计、动力切换装置设计等内容,并绘制设计图纸。

(三)小车制作阶段

1.任务与目标:

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多动力小车,完成车身、车轮、动力装置及动力切换装置的制作与组装。

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小车制作质量和进度。

2.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发放制作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开始制作车身和车轮。

指导学生安装动力装置并进行个别指导和示范。

学生活动:

牢记安全注意事项,按照教师示范的方法正确使用工具,开始制作小车车身和车轮,确保车身结构稳定、车轮转动灵活。


分工合作安装动力装置和连接电路,在安装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组员讨论或向教师请教,确保动力装置安装牢固、电路连接正确且能正常工作。


  

  

    

  

(四)测试与优化阶段

1. 任务与目标:

设计合理的测试方案,对多动力小车在不同场景下的行驶性能(速度、续航能力、承载能力、动力切换灵活性)进行测试,收集相关数据。

根据测试数据和发现的问题,对小车进行优化改进,提升小车性能,确保小车能较好地满足驱动性问题的要求。

2.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设计测试方案,明确测试项目(如平坦路面的行驶速度测试、爬坡能力测试、不同动力形式的续航时间测试、承载不同重量物品的行驶测试、动力切换灵活性测试等)、测试方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制定详细的测试方案,明确各测试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方式;在不同测试场景下按照测试方案对小车进行测试,安排专人记录测试数据。对测试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五)展示与交流阶段

  任务与目标:

各小组以 PPT、实物演示等形式展示多动力小车的设计理念、制作过程、测试结果和优化成果,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体会和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拓宽学生的思路。

  本次暑期科学汇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它为我开启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思考、新探索才刚刚起步。活动中汲取的前沿教学理念、交流碰撞出的创意教学方法,以及同行们深耕科学教育的热忱,都已成为我未来教学路上宝贵的 “养分”。回到课堂后,我将把此次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不断优化科学课程设计,用心搭建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桥梁,助力孩子们在科学探究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也让自己在小学科学教育的道路上持续成长、稳步前行。

最后编辑祝锦晶 最后编辑于 2025-08-28 15:36:59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25/8/29 5:44:39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浮沉子里面学问可多了
TOP
3#

赞一个,学以致用!
TOP
4#

学的认真,教的扎实。
TOP
5#

学以致用,非常棒👍
TOP
6#

学以致用很有趣
TOP
7#

学以致用,师生共同成长。
TOP
8#

学以致用,师生共同成长,学习了,感 谢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