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红
- 管理员
- 5015
- 25
- 44560
- 39420
- 27940
- 2011-08-31
|
银光图片
优点:
技术融合创新性强 案例巧妙结合AI情境教学与虚拟实验,通过AI角色(潘冬子)串联课堂,增强代入感;利用中央电教馆虚拟实验资源解决高危操作难题(如酒精灯使用),实现“虚实结合”,降低实验门槛,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模式结构清晰 采用“四学四步”模式(问题引导→点拨助学→合作互学→反思悟学),与“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拓展”三阶段设计呼应,形成闭环。通过任务单、实验简图等工具分层落实学习目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突出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跨学科育人价值突出 将科学实验与红色文化(《闪闪的红星》潘冬子运盐故事)结合,赋予实验任务革命叙事色彩,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增强课堂立意高度。
缺点:
AI技术应用浅层化 AI角色(潘冬子)仅作为故事引出者和旁白工具,未实现动态交互或实时反馈(如根据学生操作调整引导策略),技术赋能局限于情境创设,未能深度参与学习过程诊断与个性化支持。
虚拟实验替代风险 虚拟实验虽降低操作难度,但过滤、蒸发等核心步骤完全依赖虚拟仿真,可能削弱学生对真实仪器操作手感、现象观察(如火焰颜色、结晶过程)的感知,存在“纸上谈兵”隐患。
评价维度单一化 教学成效主要依赖学生活动表现和主观分享,缺乏量化数据支撑(如实验成功率统计、科学概念掌握度测试)。拓展任务(分离身边混合物)的评价标准模糊,难以客观衡量知识迁移效果。
改进建议:
- 深化AI交互功能:引入AI实时诊断系统,根据学生操作视频或问答内容提供针对性指导(如过滤操作中的滤纸贴合度判断)。
- 优化虚实结合比例:保留虚拟实验预习功能,但增加低风险实物操作环节(如教师示范酒精灯使用后学生分组实操),平衡安全性与实操体验。
-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设计实验报告评分表、同伴互评量表,结合AI行为数据分析(如任务单完成时长、协作频次),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