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现代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劳动者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知识越来越多,有限的时间根本学不完,只有掌握最核心的知识、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所以以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素养,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跟国际同步,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我国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共识。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我国教育的传统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体现,呈现出不同阶段的进阶性。相当于工业发展的不同版本升级,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落实“双基”相当于是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素质是什么?爱恩斯坦曾说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能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就是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素养发展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方向。这跟现代社会发展和世界教育发展有很大关系。知识爆炸,具体知识学不完,怎么办?要学得少而精,学以致用,迁移应用,解决问题,其实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素养最简洁的表现就是学生能学以致用,包含迁移应用和解决问题。迁移应用指的是在类似情境下迁移应用,解决问题指的是在不同情境下解决新问题。
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课程学习后内化的具有科学特性的品质,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科学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
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词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所在。立德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树人,就是要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学建议:
1.要树立素养导向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载体作用,学懂、学好知识,但不能太拘泥于细碎的知识点,更不要花功夫在细碎的知识点上死记硬背。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概念,用课程核心概念去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知识点所对应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指向核心概念的建立,因此要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
3.要着重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的素养具体表现在学以致用的能力上,教学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在课内学习时类似情景的迁移应用,这是基础的;二是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真正体现学生素养水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