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OECD 发布《中小学教育AI素养框架草案》,将成为 PISA 2029 AI ... [复制链接]

1#

OECD 发布《中小学教育AI素养框架草案》,将成为 PISA 2029 AI 素养测评命题蓝本!




  2025年5月,OECD和欧盟联合发布了《赋能学习者迎接AI时代:一个面向中小学教育的AI素养框架》草案(AILit Framework),最终版本预计将于 2026 年发布。 该框架由 OECD 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起,Code.org 统筹,Stanford、UNESCO、ISTE 等 14 家机构共同执笔,面向 6-18 岁学生,首次对中小学 AI 素养提出系统级定义与能力分级,并将成为 PISA 2029 AI 素养测评的命题蓝本。全球读者可以在2025年8月-12月通过teachai.org/ailiteracy/review 提交反馈,共同完善框架,参与人工智能教育事务治理。以下是本框架的一些亮点:核心数据速览74% 的12–17 岁学生认为AI 将“显著”影响其未来职业;
  仅46% 认为学校“已为此做好准备”;
  43% 表示“每周至少使用1 次生成式 AI”,但其中61% 无法识别输出中的事实性错误。说明AI已从“技术议题”升级为“基础教育议题”。核心定义:AI 素养的三维结构AILit框架将AI 素养界定为“跨学科、可迁移的综合能力”,而非单纯的编程或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其结构如下:认知维度(Know):理解AI 系统的工作机制、局限性与社会影响;技能维度(Do):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计算思维、问题解决;价值维度(Be):好奇、负责、同理、适应、创新。四大能力域与分项指标该框架围绕人工智能素养的四个核心能力,涵盖22项能力:与人工智能互动(Engaging with AI)(1)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和影响;(2)评估人工智能的输出结果是否应该被接受、修改或拒绝;(3)探讨预测性人工智能系统如何提供建议,这些建议既能拓宽视野,也能限制视角;(4)解释人工智能如何被用来放大社会偏见;(5)描述人工智能系统如何消耗能源和自然资源;(6)分析人工智能系统的使用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伦理原则和人类价值观;(7)将人工智能的社会和伦理影响与其技术能力和局限性联系起来。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Creating with AI)(1)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探索基于原创思想的新视角和方法;(2)利用不同类型的AI系统,将想法可视化、构建原型并进行整合;(3)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合作,以获取反馈、优化结果,并反思思维过程;(4)分析人工智能如何保障或侵犯内容真实性和知识产权;(5)用精确且避免拟人化的语言解释人工智能系统是如何执行任务的。管理人工智能(Managing AI)(1)根据任务的性质决定是否使用人工智能系统;(2)根据人工智能系统和人类的能力与局限性来分解问题;(3)通过提供具体指令、适当上下文和评估标准来指导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4)将任务委托给人工智能系统,以适当自动化或增强人类工作流程;(5)制定并传达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的指导方针,这些系统应符合人类价值观,促进公平,并优先考虑透明度。设计人工智能(Designing AI)
  (1)描述如何设计人工智能系统支持解决社区问题;(2)比较遵循人类创建的算法的AI系统与基于数据进行预测的AI系统的能力与局限性;(3)通过考虑相关性、代表性和潜在影响,收集并整理可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4)使用既定标准、预期成果和用户反馈来评估人工智能系统;(5)描述一个AI模型的目的、目标用户及其局限性。并将人工智能素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与现实世界的课堂场景相结合,每个能力域都配有小学段和中学段的教学场景示例。教师与学校如何落地教师无需会训练模型,但需懂“如何用AI支持学生学习”;框架帮助教师将AI融入已有课程,而非新增课时;将提供实用教学示例(预计2026年发布);2026 终稿将配套教师MOOC 与微认证。框架强调:AI素养=伦理+技术的双支柱不只是“用工具”,而是要懂“AI应不应该做什么、为谁服务”。包括:误导性内容识别数据偏见审视可持续性评估(AI使用的能耗与资源消耗)
  可以借助AI 的力量学习这份框架大语言模型(LLM) 是一种擅长处理语言、生成文本和执行翻译任务的AI 模型。而提示词 (prompt),就像是给聊天机器人的一套精心设计的“行动指南”。你可以利用提示词引导聊天机器人帮你深入解读文档,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引发你对内容的思考。步骤:直接访问:teachai.org/ailiteracy/prompt。页面上提供了框架原文下载、完整的提示词内容和分步操作指南。复制与粘贴:点击“复制提示词”按钮,然后将复制好的内容粘贴到聊天机器人的对话框中。上传文档:接着,将本框架的PDF 文件上传给聊天机器人。开始互动:最后,你就可以开始提问,跟着它的引导一起探索这份框架了!温馨提示:请理解,大语言模型(LLM) 本身存在局限性。
最后编辑杰奇 最后编辑于 2025-08-10 15:51:37
分享 转发
宁波市北仑区灵山书院  王奇尔 QQ:23426132 公众号:奇思尔想   打造“触手可及”的科学教育创新新途径
TOP
2#

AI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的生活,AI素养也越来越重要。
TOP
3#

对Ai的应用,99%的人都会浮于表面吧
TOP
4#

将AI融入已有课程,势在必行
TOP
5#

上面的文章这样排版看着有点乱,找了下原文,网址:https://www.szxn.com/21006.html

    已有1评分我要评分查看所有评分

    TOP
    6#

    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TOP
    7#

    AI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TOP
    8#

    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让ai为教育赋能,而不是替代思考
    TOP
    9#

    对于新技术我们科学学科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摸索
    TOP
    10#

    《框架》采用 “领域 – 能力 – 要素” 的三层结构。四大核心领域构成框架的主体架构:参与 AI(Engaging with AI)、创造 AI(Creating with AI)、管理 AI(Managing AI)、设计 AI(Designing AI),每个领域包含 5-6 项具体能力,总计 22 项核心能力。这些领域并非递进关系,而是学习者与 AI 互动的不同维度,允许学习者在多个领域同步发展。

    ——融入技术发展,改进教育教学!
    TOP
    11#

    目前和未来AI素养都必不可少,学起来,也给孩子培养起来。
    TOP
    12#

    OECD也谈到了如何赋能新教师的新时代角色,越来越引发思考
    TOP
    13#

    应该要让AI成为我们生活的工具
    TOP
    14#

    所以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了
    TOP
    15#

    教师学会ai可以为教学助力不少
    快乐科学
    TOP
    16#

    AI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更好的使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