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成功之处
1. 多样化教学资源运用有效:借助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视频,直观展示多种种子传播方式,如蒲公英借助风力、苍耳依靠动物、椰子凭借水力传播等。学生对这些鲜活的画面兴趣浓厚,快速建立起对不同传播方式的感性认知,有效突破教学重点 。同时,引入实物标本,像带有钩刺的苍耳、轻盈的蒲公英冠毛球等,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增强了学习体验感 。
2. 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热情: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依据种子结构特点推测传播方式,再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验证假设。如在探讨油菜籽传播方式时,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在合作中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
3. 知识联系生活紧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观察到的现象,如野外看到沾在衣物上的草籽、河流中漂浮的水生植物种子等,分析背后种子传播原理。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的习惯 。
二、教学不足之处
1. 实验环节实施欠佳:原本设计让学生模拟风力、水力等传播实验,但因课堂时间把控不合理,实验操作仓促。学生未能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对种子在不同条件下传播特点理解不深刻,没有达到通过实验强化知识理解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预期效果 。
2. 学生差异兼顾不足:不同学生知识储备、观察分析能力有差别。部分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的学生能迅速理解并拓展种子传播知识,但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复杂种子结构与传播方式关联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学中没有及时给予充分个别指导 。
3. 拓展内容深度有限:在拓展延伸环节,介绍种子传播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时,讲解较为简略,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科学原理和生态意义,无法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需求 。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实验教学:下次教学合理规划时间,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场地,确保实验环节至少预留15 - 20分钟。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分组充分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后组织交流讨论,深化对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 。
2. 关注个体差异:课前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课中留意学生表现,对理解困难学生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如用更通俗语言解释、提供简化案例;课后为他们安排辅导,布置分层作业巩固知识。同时,为学优生提供拓展性阅读资料、研究性课题,鼓励深入探究 。
3. 深化拓展内容:在拓展环节,系统介绍种子传播研究进展,如某些植物种子传播与动物协同进化关系,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研讨,培养自主学习和科研探索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