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连着两节三年级的科学课,第一节课在全班研讨环节有两组汇报了与众不同的方法:
1.数小格,数一数海洋占了多少小格,总格数减去海洋占的格数就是陆地占的格数。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个小男孩默默在电子白板上打了290个小勾。坚持的力量!


2.标数字,把海洋的格子按顺序标上数字,最后看标到第几个数就代表海洋有几格。




受这两组启发,我感到测量方法这里可以深度挖掘,所以到了第二班的时候,我直接出示印着世界地图的气球,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自然发现地球表面有海洋有陆地。顺势提出本课核心问题:如何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同步出示世界地图和地图透明PVC.然后为了刺激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我还使坏补了一句“有方法举手和我说,我再给你们组发材料。”
来看看这个班的小朋友们都想出了哪些方法吧。
1.涂色法,把陆地或者海洋部分涂上颜色,数一数一共有几小格。




2.画方形法,把陆地的格子画上小正方形,最后数一数陆地有几个小正方形。


3.先描边再数格子。先把陆地区域用笔圈出来,然后数海洋有几格。




4.标数字法,把海洋占了多少格数按顺序标上数字。有标大格数字的,也有标小格数字的。




5.最后这组最特别,大格数、小格数一起标。
大家能看懂“32.95”是什么意思吗? 32表示海洋占了32个大格,95表示海洋占了95个小格。最后统一换算成小格数是223.但是这个小组最后没有完成,还有部分既有海洋也有陆地的格子没有处理完。


反思:从实验的结果看尽管这个班在最后的“海洋陆地比7:3”知识维度达成度并不高,但我依然认为这个班的教学比上一个班成功。在AI时代,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当然如果继续打磨,能够实现知识、方法共赢的课堂肯定是更优解。因为在数格子这里花了许多时间,导致研讨的时候一些“既有海洋也有陆地的格子”来不及处理,也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