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屏幕前的老师们,晚上好!感谢喻老师、感谢网络研修团队,给我这个机会来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阅读Get阅读分享》。之所以用Get这词,我想说说我读书的收获,主要分享的是前面三章的读书笔记。


我提炼了7个关键词。学习进阶、跨学科、学习评价、自主参与、科学论证、科学探究+工程实践、和学习动机。


一、学习进阶,我看到这样两段描述。我读一段:学习进阶是对学生连贯且逐渐深入思维方式的描述。在较大的时间跨度内,学生学习和研究某一领域或主题时,其思维方式是依次进阶的。学习进阶实质上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逐渐深入与持续发展。
↓说明:学习进阶强调在核心概念纵向引领下,我们需要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前面年段学生的学习基础,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又要明确后面年段要达到的学习高度,以确定教学的深度。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内容的进阶,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进阶,确保他们在科学学习中不断攀升。


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中第二课《斜面》,查找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这一课对应的核心概念是“物质与能量”,细化到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知道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在五六年级课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七到九年级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简单机械,并用他们解释一些生活实例。由此,我们确定学生的起点是已经感知了解在斜面上的物体具有一定能量,在五六年级要建构斜面模型并能将斜面转移与转化能量的功能迁移运用于生活,因为到初中还要对斜面做具体的力学分析并解释生活实例。


二、跨学科,我在前三章关注到了三次。书中这样说:课程内容要较好地渗透科技新成果,与其他学科横向衔接有待完善,用核心概念打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等领域,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实现对4个跨学科概念的理解。
↓从中得到启示:跨学科概念要求我们将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打通。特别是要关注四个跨学科概念,也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如通过“船”这个单元中“体积”的学习,我们可以将这个单元与数学的体积单元进行融合。请数学老师先上体积,学生再用体积公式设计最大体积的船,这样打通后项目会走得更顺畅。此外,我们还要渗透科技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洲际导弹”,可以四年级的学生分析导弹升空的原因;让六年级的学生分析能量的转化,总之根据学生在已有的认知上分析它的一点点科学原理,并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国家的实力,增强国家自信,为生在华夏而骄傲。


三、有关学习评价,课程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现有的考核体系无法有效检查。
↓个人觉得:学习评价要注重真情境、真考核。我们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书中还提及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如将学生放到研学基地,根据学习单完成煮饭任务,解决实际需求。先研究学习怎么烧饭,在过程中监控自己及团队的完成状况及时调整,这个过程中设定一些指标(如探究能力、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四、自主参与,这个词的解说刷新了我之前的认知。它包括两部分:自主建构和自主监控。自主建构又包含了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认知建构就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立起知识网络;社会建构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互动。同时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要自主计划、检查、评价、反馈、调节和控制自己。


五、科学论证,书中这样说:科学论证能力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个体以科学知识为中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提出主张和进行推理,反思自己和别人论点的不足以提出反论点,同时反驳他人的质疑和批判为自己辩护的高级思维能力。
↓说明学生通过科学论证,能从数据资料中推理出主张,学会质疑他人的观点并进行反驳或支持。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科学思维(包括了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观念。


↓四五这两点让想起前些年做的一个课题《墙中洞实验视角下运行学生研讨会的策略研究》,我当时更多关注如何用结构性材料让学生有话说,并引发认知冲突来进行生生互动,注重了自主参与,忽视了科学论证。今后将在教学中作更多地关注。后来听了沈跃群老师来我校指导,关于单摆等时性这个结论的得出,我们教学中往往是让多个学生回答就过去了,而沈老师却说那是学生个人观点,要让学生同意他人观点的同时拿出自己的证据,以此来进行论证,才能得到实验结论。当时听了恍然大悟,今天读到这里也完全理解了它的含义。


六、↓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
我在书中看到: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科学和技术基本上是分裂的,前者是学者的传统,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认识,而后者属于工匠传统,注重实际的应用。第一次科学革命之后,科学和技术有了相关性。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以此得到的启示是: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要并行,我们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储备新知,在实践中完成任务。


如第一次上塔台项目,没看懂课本的用意,就按照项目流程走,学生聚焦问题以后马上设计实施,学生在搭建模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只知道搭大三角形,不知道装横梁;搭建时节点总不牢固等,于是工程持续搭建的时间也就变长了,后续的教学进度也影响了,并且项目完成后,学生并未建立框架的知识体系,因为不是所有的组都会出现同样的一些问题。


第二次上塔台项目时,补上了一节探究课,从学生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开始研究,搭建两个基础框架三角形和四边形,并添加斜杆让四边形变得更稳定。而且还要分析稳定的原因。然后用力测试四边形稳定时,学生发现自己的四边形的四个转角不牢固,容易散开,于是又学习吸管连接技术。在这样初步解决一些小问题的基础上,学生还会在搭建中发现立柱不一样高承重就不行;四边形对边不一样长还是不稳定,这些共同问题。有个小组返工了三次,最终出现了测量精准的框架。可见基础探究与工程实践并行,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更完整,物化产品也更完美。


六、↓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动力。也是近几年我比较头疼的事,学生“躺平”现象常见,↓书中说:动机是一种需求,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可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强,因为他们不清楚知识的价值,目前他们没怎么遇到生活问题需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大都只是用来期末测试的。所以,我依旧觉得通过设计真情境中的评价和日常生活实践题,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
如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小主公的爸爸借助一根水管在水塔上找同一水平线上找到AB两点作为爆破点,利用了“等高液面的压力是相同的”,立马让小主人公知道了知识的价值,学习的动力也就在这样的教育下形成了。
另外,文中还说内在动机是学生对学习生活本身的兴趣,很有道理。但我认为内在动机不仅仅是兴趣。结合自己求学的经历,好像“目标”是我主要的学习的动机。我初中是从一个中等生转变成优秀生的,小学高段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后来中学为了考一个理想的高中和大学而努力的。另外,根据刚提到的有关生生研讨的课题,在研究中发现“认知冲突”也是可以引发“积极思维”的,促成内在动机的。就像学生连出来一个串联电路,发现不能做到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立马会修改方案,去探索另一种连接方式。不知道大家对内在动机怎么看?


以上就是我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三章的读书心得。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