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2022在版科学课标指出,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而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中指出,无论是作为教育学活动过程,还是作为育人目标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都处于核心地位。在科学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经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能判断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以及物体之间的位置描述。本课是让学生观察发现运动起来的物体它们的运动是各种各样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用点、线、箭头来表述物体的运动,感觉同一物体一种或多种运动方式。
(一)模型建构 潜移默化
模型建构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新授开始以学生们熟悉的摇摇马、秋千等游戏性运动导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清晰而强烈的感受和区分不同的运动。接着通过“你能来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吗?”一问。引起表达的需求,从文字语言迅速切换肢体语言,如指尖陀螺转动,学生快速选择手指画圈来表示。这种把抽象的运动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运动特点的认识,是进行简单的模型建构。然后挑战“把这些运动方式如何记录在纸上,看看谁的方法好?”进行画图建模,引导学生用点、线、箭头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是对运动的简化建立起直观的运动模型。拓展中分析旋转选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是运用前面建立起来的模型进行运用,得出人坐在旋转木马上,既有上下的直线运动也有旋转的曲线运动。
质点是物理学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舍去了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征性。用一个点来描绘,是对实际事物的简化、抽象。在本堂课中,我从为更好地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出发,让学生在物体上贴上小圆点进行观察,就是渗透把具体物体抽象为点的开始。后面需要在纸上高效记录时。学生自然而然想到用小圆点代替具体事物——完全抽象,这是将一个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把本单元“研究物体运动可以将具体事物抽象”这一科学思维渗透在无声之中,也是为后面研究宇宙星球时做铺垫。
比较与分类是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的一种。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发现科学问题和创新点;分类可以整理和组织知识,预测和推断事物的性质,提供研究的方向和框架。在课前准备时,发现在“讨论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方式?”要引导学生将前面所记录的运动形式进行比较分类,考虑到这是比较分类思维发展的契机。教学的前期环节中汇报时控制时间、加快节奏,留足讨论、交流时间;后以“我们画出了的这些运动路线,老师想请你分一分类,你会怎么分?一问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出来后,教室陷入了沉默,我提示分类可以先设定一个标准,逐步有学生在位置上轻声说,抓住这个契机我让他站起来大胆地展示,学生们受到启发后逐渐变得活跃,接着进行小组分类,最后由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法,并说一说分的标准。整个过程中学生观察、整理,寻找运动路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类。锻炼了学生对比较分类思维方法的运用,发展推理论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