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周老师有意识关注这15分钟的课间。确实15分钟要还给学生,但不是无序地还给学生。学生需要玩,但孩子不能无序的玩。以前,80年底、90年代的孩子怎么玩都可以,因为孩子“磕一磕,大一大”,学生玩的时候出现一些状况,都在学校里合理地得到处理。现在的孩子其实是不怎么会玩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操场跑,不小心摔一跤,因为摔得多了,人倒下去的时候,自然会有应激反映,会较好地避免受伤;而现在的孩子,这一跤摔下去,就会摔得很严重,甚至磕了牙齿的概率也很高。我做过一段时间的统计,一个学期里,因为向前摔倒,能够应激做出自我保护的孩子,100起里面,只有43人,而这43人,即使用手去撑地,倒致手臂骨折的有12人。其他57人摔倒在地的,牙齿磕掉的就有5个。其他的不是脸擦肿了,就是脑袋起大包。可想而知,后续处理起来确实很多麻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摔倒的孩子呢?因为当时课间十分钟,一到下课,我是经常到教室里去把“老师、孩子们”赶出教室来的,尽量课间教室不留人。这些付出还是值得的,至少学生的近视率没有增长。
除了孩子不知道怎么玩,不会自我保护以外,老师(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不知道怎么处理状况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老教师看到孩子摔破了头,总会第一时间带到医务室去处理,然后和家长打个电话,把情况说清楚,强调一下学校第一时间做了处理,医生看了问题也不大,让家长放心。可是刚入职的老师确实没有经验,遇到过好几次,学生磕地上擦破了皮,都在流血了,让孩子自己单独去医务室,最多叫另外一个孩子陪着去,可是孩子在医务室到底处理得怎么样,问题严不严重老师就没有第一时间掌握。有一位老师看到孩子磕出血了,到是第一时间给家长打了电话,家长在上班没有空,就叫老人来接孩子,你知道老人是有多疼孩子呀,更神奇的是老师以自己在忙为理由,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去门口等老人来接。当老人第一时间看到孩子满头满脸流着血,只有一个人等在校门口时,那情绪是有多激动。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
所以,15分钟的课间,要有序的玩,要让孩子逐渐不怕摔,我们要做很多的事。首先,最重要的是明确走廊不能跑、跳、闹,那么怎么让走廊不发生这些事情呢?光强调有用吗?我认为最好地办法是走廊改造,营造走廊的书香氛围、科技氛围,让学生在走廊上受氛围影响,再加上教师强调和要求,这样孩子就逐渐明白要跑要跳要闹应该到操场上去,而且有了15分钟,来回操场的时间也够了。第二,要教孩子怎么防摔,怎么自我保护,这也需要体育老师、科学老师有专门的课教一教,一但真的摔倒了,磕破了,能知道处理的流程,会去医务室,会去了医务室后向老师报告。这里要特别防止一件事情的发生,就是学生发生事故了,不是第一时间跟老师说,而是用电话手表或其他方式先给家长打电话,这么一打,家校矛盾有时候又来了。第三,学校可以组织红领巾文明岗,可以给孩子分配点管理工作,做好老师的小助手。我建议,课间15分钟是最好的劳动教育时间,每个课间先让孩子管好自己的”一平方米“,让班级里不要出现乱糟糟的角落。等等等等,
课间15分钟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确实有很多很多,现在做好这些事情,就是为了几年后的15分钟再也不需要做这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