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很多感动,特别是扭秧歌的机器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收获粉丝无数。零帧起手转手绢、手绢抛出再收回、步伐堪比真人,如何让科技感爆棚的机器人扭出东北范儿呢?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迅速搜索资料,了解咱中国的最新科技讯息。其实这群机器人的名字叫宇树H1“福兮”,来自杭州。


杭州
宇树科技创办于2016年,是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自2023年推出第一款双足人形机器人以来,宇树科技已经突破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的通过性与稳定性等技术难题。
在牛年春晚上,宇树科技的机器牛“犇犇”就曾登台亮相,和刘德华隔空互动表演。
工程师张阳光介绍,此次蛇年春晚登台表演的人形机器人拥有19个关节,为了完成转手绢的动作,给每条手臂又额外增加了3个,让机器人拥有极高的灵活度和精度,像人类一样完成手臂旋转、抛掷回收等动作。



机器人如何给舞蹈演员做“搭子”? 最燃秧歌舞+最炫机器人,要想让机器人跳得有“味道”,实现舞蹈的律动,节目编排需要将每一处节奏、韵律的变化精准到毫秒级,计算出每个动作的速度与轨迹。
从牛年春晚的四足机器牛到今年的双足人形机器人,第二次上春晚的宇树科技准备了超过130个舞蹈动作,进行了充分的技术测试。
模拟学习 团队为春晚特殊制作了一套从视频直接生成动作的程序。舞蹈演员在镜头前的动作,被AI软件精细捕捉,形成指令代码,再由工程师精细调整,导出程序放在机器人上就能直接运动。
专属舞步 除了对舞蹈演员的动作进行学习,团队还特别设计了机器人舞步。以往机器人需要通过踏步调整位置,此次表演的机器人能够将调整动作融入舞蹈,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
定制动作 秧歌表演中的手绢动作是一大亮点。张阳光表示,为了实现手绢的旋转、抛掷和回收,团队专门为机器人设计了额外的关节,开发了精密的结构和控制算法。为了能让机器人在舞台上更加生动活泼,工程师们还设计了小细节,给机器人转手绢留下悬念。“我们用黑色袖套把技巧手绢套上,观众看起来只是手帕。舞蹈过程中,机器人通过背后的卡槽掰掉袖套,更换手绢,电机一旋转,手绢就能转起来。”张阳光说。
仿真测试 为了确保机器人在直播中万无一失,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大量仿真测试。张阳光介绍,在虚拟的物理仿真平台上,单台机器人的测试次数达上万次。通过测试,团队能够规避潜在风险点,确保在实际表演中机器人的稳定性。机器人每一个舞蹈动作的背后,凝聚着十几位工程师夜以继日的计算、试验,舞蹈演员和编导的反复打磨、默契配合,这才有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与传统艺术的融合表演。
采访中,谈及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景,张阳光表示,中国目前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无论是机器人动作的复杂度还是整体协调性都展现出领先水平。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