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团队姜小卫:《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阅...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寒假坚持阅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开启与科学教育理念的对话!
分享 转发
TOP
2#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科学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科学事物包括科学对象、科学现象、科学过程、科学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性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科学思维的定义简化为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5-01-26 16:28:08
TOP
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2: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我们要认识它们,就必须在头脑中形成对整个科学世界本质的、完整的、深刻的反映,就要对观察过的科学现象、科学事实、科学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科学图景,并反复加工、合理改造、去粗取精,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此即科学思维。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5-01-26 16:33:06
TOP
4#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3:将科学思维作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是观察、实验与思维相结合,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二是学会学习、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三是21世纪以来的科学教育研究,特别重视科学论证、模型思维和科学推理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5-01-26 16:39:43
TOP
5#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4:四是大部分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都会将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列为课程目标五是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不仅是科学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也是技术与工程实践中的核心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特别是对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品德素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5-01-26 16:41:20
TOP
6#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5:科学思维始终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科学教育普遍关注的重要目标,也是科学与技术领域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要素。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5-01-26 16:43:10
TOP
7#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在理解科学思维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解科学思维本身的特征、形式和方法。科学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精确性与近似性的统一,在进行科学思维时,根据要求和问题的性质,处理好精确性与近似性的关系。二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抽象性是科学思维的核心,形象性是科学思维的先导,科学思维往往同时具有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特点,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推动着科学思维的发展。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5-01-26 16:49:43
TOP
8#

活到老,读到老,学到老,多读书使自己始终有最新的知识。
TOP
9#

阅读标准解读,让自己有更深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TOP
10#

记录自己的阅读,是个很好的习惯
TOP
11#

我也买一本学习起来。
TOP
12#

和刚才的楼主想一块了,寒假学习课标,不过你动作更快,更有执行力,向你学习!
TOP
13#

理论学习引领实践导向
TOP
14#

阅读课程标准解读,可以对课程标准更好地理解
TOP
15#

小卫老师的摘录很有条理,学习了
TOP
16#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7:科学思维可以划分为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科学直觉思维三种形式。

TOP
17#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8:凡是以科学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科学概念科学判断和科学推理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达到对科学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就称为科学抽象思维。
TOP
18#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9:科学直觉思维就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表象结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指人脑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实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领悟的思维。
TOP
19#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0:科学形象思维就是以科学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科学思维有多重基本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逻辑推理、类比思维、臻美思维等。
TOP
20#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1: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学生根据研究问题和情境,在抽象和概括客观事物基础上,构建易于研究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的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和科学概念的过程。建构模型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关键要素,加深对概念、过程和系统的理解,形成系统思维。
TOP
2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2:模型建构能力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模型理解能力。理解模型的要素与结构,运用模型解释解决问题。二是模型建构能力。确定本质要素的结构、功能、关系,形成与真实系统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模型。模型理解是模型建构的基础,模型建构是模型理解的深化。具有模型建构能力的学生能够运用模型分析、解释新的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过程,展示对科学概念、结构、关系、过程、系统及循环的理解。
TOP
22#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3: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所提出的科学推理,是指从已知的科学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式,是需要运用多种高水平认知的复杂活动过程,不仅包括逻辑上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而且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方法,还包括控制变量、组合推理、概率推理、相关推理、因果推理等推理形式。
TOP
2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4:科学论证是个人引用数据或资料来支持自己或反驳他人论点的过程。科学论证能力是以科学知识为中介,积极面对问题,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解释说明,提出自己的论点,反思自己和别人论点的不足并提出反论点,同时能反驳他人的质疑和批判的高级思维能力。
TOP
24#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5:由于科学论证一般是基于证据和逻辑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和测评中,很难将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完全分开,因此我们将两个合在一起,用推理论证来表示。具有推理论证能力的学生能够运用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控制变量等方法进行假设检验或问题解决能够正确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见解。
TOP
25#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6:创新思维是在科学知识学习、科学问题解决和科学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颖、独特且有价值地或恰当地产生某种产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能依据客观事实和推理提出不同观点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能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思路和见解。

TOP
26#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7:基于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掌握思维方法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思维的总目标确定为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TOP
27#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8: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学段特征,是确定科学思维学段目标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每个学段目标分三段,分别对应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和创新思维。推理论证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5-02-01 16:20:35
TOP
28#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19:第二,学生思维的发展。1—2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关注学生对具体现象与事物外部特征的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判断等;3—4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关注具体现象和外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涉及归纳、推理;5—6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关注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与相互关系,涉及概括、系统化、控制变量等。
TOP
29#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20:第三,学习方式的改变。根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水平,将自主学习分为指导性学习、引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三个阶段。如果培养得当,学生在1—2年级处于指导性学习阶段,3—4年级可以达到引导性学习阶段,5—6年级可以达到自主性学习阶段。因此,在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目标中,1—2年级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3—4年级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5—6年级既没有强调指导,也没有强调引导,暗示学生自主学习。
TOP
30#

每天阅读一点内容,每次都有新的的理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