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团队施超洋2025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1#
一、学年发展目标
1.论坛研讨:每周积分10分以上。网址:http://lt.zjxxkx.com/showtopic-.aspx

2.每月研修:每期积分10分以上。(小鹅通:小学科学教学,网址:https://apprrotzsyd8401.h5.xiaoeknow.com)。

3.公众号研学:平均每周积分5分以上。(微信公众号:小学科学教学)。



二、主要行动措施
1.坚持参加每月研修及论坛学习,每周回帖10则以上。

2.积极阅读教育书籍及期刊论文,定期整理摘录要点。

3.坚持学习名师讲座及典型课例,记录并撰写心得。

4.积极积攒教学案例及教学经验,撰写案例论文1篇以上。



附积分办法:

1.论坛研修积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论坛研修活动,认真有效回帖发帖1次积1分,获评1个精华帖积100分;

2.每月研修积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参与1次得3分,每次参与中网络互动10次以上得10分;撰写心得体会得20分。

3.公众号研修积分:转发公众号推文1则得1分。积极提供相关科学教育的相关咨询和活动信息,录用1则公众号发文信息得30分。
分享 转发
TOP
2#

欢迎开个人成长专帖!期待本年度有精彩帖子呈现
TOP
3#

研修收获与感悟
2月15日,我参加了余书洋老师主讲的小学科学每月研修活动,主题是《斜杠老头:一位小学科学教研员的奇趣轶事》。这场活动内容充实,让我收获颇丰,对科学教育有了全新的认知。
余老师丰富的职业经历令我大开眼界,从体育教师到美术指导者,再到科学教研员,他成功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他把运动精神融入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在不同领域收获成果,让我看到跨学科教育的魅力。这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意识到应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余老师分享的案例极具启发性。用废弃饮料瓶制作水火箭讲解反冲力原理,简单又有趣,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还有利用电路元件搭建电路感受电流流动、观察植物生长理解光合作用等,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多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验活动,让课堂“活”起来。
余老师对科学教育现状的剖析也让我深受触动。他提到要组建专业教研队伍、开展多样化教学研讨活动、推进科学教育专业化等,为我指明了努力方向。作为科学教师,我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参与教研,提升专业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此次活动让我明确了努力方向,我会把所学运用到教学中,设计更有趣的实验,探索跨学科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快乐探索。
TOP
4#

读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我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着重强调了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基础性与实践性,这让我明白科学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就是科学实践的具体体现。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大亮点,它涵盖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科学观念助力学生构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科学思维,像归纳、演绎等方法,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问题;探究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责任则塑造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这四个方面着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书中对 13 个学科核心概念和 4 个跨学科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跨学科概念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与当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趋势高度契合。
在评价与考试命题方面,该书的阐述也极具指导意义。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过程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过程等,不能只看最终结果。例如,在小组实验探究活动中,观察学生在团队里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以及分析讨论,这些过程性表现都应纳入评价范畴。
全面性原则强调评价内容要涵盖科学课程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还有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以及态度责任等。比如在评价学生对电路知识的掌握时,除了考查理论知识,还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连接电路,观察其操作的规范性、解决电路故障的能力,以此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发展性原则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潜力,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例如,当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遇到困难但努力尝试不同方法解决时,即便最终没有完全成功,教师也应肯定其努力和尝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在考试命题上,要紧密围绕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试题应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设置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像 “如何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热传递、能量转化等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命题形式应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还可增加实验设计题、案例分析题、开放性论述题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内容的解读,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这本书为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开展科学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TOP
5#

3月15日参加小学科学新课标研修活动
三位专家的分享如春风化雨,让我对科学教育的育人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蒋昌盛老师从春晚科技元素切入,让我意识到科学教育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他展示的 AI 模拟实验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不再遥不可及。特别是 "推动社会的印刷术" 案例,通过刻印章实践将文化传承与科学创新巧妙融合,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讲解 "造纸术" 时,可以设计 "古法造纸 + 现代材料改良" 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科技发展脉络。
陈芳芳老师的 "学习进阶" 理论让我茅塞顿开。她强调的 "纵向知识图谱" 让我反思自己在备课中常陷入碎片化教学的误区。例如在讲解 "植物生长" 单元时,我可以建立从低年级观察植物外形,到中年级探究生长条件,再到高年级分析生态关系的进阶体系,同时融入工程思维设计 "智能温室" 项目,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实现思维跃迁。
裴玲燕老师的 "问题链 + 生活情境" 策略直击我日常教学痛点。她展示的《种子的传播》课例中,通过 "种子旅行记" 情境串联起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设计让我深受启发。我计划在 "电路" 单元尝试 "家庭节电方案设计" 项目,将电流计算、材料选择、环保理念整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核心素养。
三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科技赋能教育,这让我对未来课堂充满期待。AI 学情分析能精准捕捉学生思维断点,虚拟现实技术可重构实验场景,这些工具不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级。我将尝试建立 "数字实验档案",记录学生每次探究的思维轨迹,通过数据分析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这次研修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在新课标指引下,我将以 "科技 + 人文" 为双翼,构建开放多元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科学魅力,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培育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懈努力。
TOP
6#

研修收获与感悟
2月15日,我参加了余书洋老师主讲的小学科学每月研修活动,主题是《斜杠老头:一位小学科学教研员的奇趣轶事》。这场活动内容充实,让我收获颇丰,对科学教育有了全新的认知。
余老师丰富的职业经历令我大开眼界,从体育教师到美术指导者,再到科学教研员,他成功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他把运动精神融入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在不同领域收获成果,让我看到跨学科教育的魅力。这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意识到应打破学科
湘湖小学施超洋 发表于 2025/2/17 8:22:14
这就是网络研修的收获。
TOP
7#

感谢网络研修,让我们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