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陆越康2025年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1#
一、学年发展目标
1.论坛研讨:每周积分10分以上。网址:http://lt.zjxxkx.com/showtopic-69390.aspx

2.每月研修:每期积分10分以上。(小鹅通:小学科学教学,网址:https://apprrotzsyd8401.h5.xiaoeknow.com)。

3.公众号研学:平均每周积分5分以上。(微信公众号:小学科学教学)。



二、主要行动措施
1.坚持参加每月研修及论坛学习,每周回帖10则以上。

2.积极阅读教育书籍及期刊论文,定期整理摘录要点。

3.坚持学习名师讲座及典型课例,记录并撰写心得。

4.积极积攒教学案例及教学经验,撰写案例论文1篇以上。



附积分办法:

1.论坛研修积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论坛研修活动,认真有效回帖发帖1次积1分,获评1个精华帖积100分;

2.每月研修积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参与1次得3分,每次参与中网络互动10次以上得10分;撰写心得体会得20分。

3.公众号研修积分:转发公众号推文1则得1分。积极提供相关科学教育的相关咨询和活动信息,录用1则公众号发文信息得30分。
最后编辑上虞水手 最后编辑于 2025-01-20 14:35:55
分享 转发
TOP
2#

此楼留存
TOP
3#

欢迎开个人成长专帖!期待本年度有精彩帖子呈现!!!
TOP
4#

2025年2月15日,听永康市小学科学教研员余书洋讲座《斜杠老头——一位小学科学教研员的奇趣轶事》。
TOP
5#

加油👏
TOP
6#

2025年2月26日晚7:30,参与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莒县青岛路小学副校长张立新,与我们分享《以“合”为桥,构筑科学教学新样态》讲座活动,收获满满,特别她对用一些教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相关建议很有建设性。
TOP
7#

一起加油,一起学习
TOP
8#

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TOP
9#

今天是2025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六,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唤醒了春天的梦,迎来了繁花似锦的季节。让我们听风吟,闻鸟语,邂逅最美的花开!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日子里,不负春光,不负你!
TOP
10#

一起学习,共同努力
TOP
11#

2025年3月7日,天气晴,气温比较高,中午带了一批学生在校园中植树,主要种植了桂花树和紫薇树,大家干得一身汗。
TOP
12#

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在中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而部分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立春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包括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户来说,是一年繁忙农事的开端纵观立春习俗,其中大都包含着勉农劝耕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的美好期盼。 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重大的庆典活动会举行,如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等,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TOP
13#

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教学



     2022年版的科学课程标准,四个总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是“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具体表述为: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并能用于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查阅课程标准的其他地方,很少有对科学本质的解释。只有在核心素养之科学观念的解释中,涉及到一点点科学本质的描述: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如对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那么,作为科学教师如何认识科学本质呢?在课标解读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科学本质是指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方法,科学的历史,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限度等方面最基本特点的认识,是一种对科学本身全面的哲学性的基础认识,科学本质观是一个结构化的观念系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尽相同。
   2011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列出了四条观点:科学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系统认识,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科学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是绝对真理,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科学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崇尚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和创新,也受科学道德和一般社会道德的双重约束。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也有相应的表述:科学认为每一种现象都具有一个或多个原因;科学上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科学发现的知识可以用于开发技术和产品,为人类服务;科学的应用经常会对伦理、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将科学本质观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的本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是可变的,科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二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讲究证据,科学是逻辑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用作解释和预测,科学试图确定和避免偏见,科学反对权威。三是科学事业的本质,科学是一种负责的社会活动,科学被分成专门领域,并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研究,科学研究中存在普遍的伦理原则,科学家既作为专家,又作为公民参加公共事务。
  国外学者从八种比较权威的国际科学标准文献中总结出对科学本质的一致性看法。分别是:第一,科学知识具有持久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暂时性特征;第二,科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实验证据、理性的证据和怀疑,但又不完全依赖这些东西;第三,通向科学没有唯一的道路,因而没有一种普适的科学方法;第四,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第五,在科学中规律和理论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应明白,即使有额外的证据,理论也并不变成规律;第六,来自一切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对科学做出贡献;第七,新的知识必须要清楚的,公开地得以报道;第八,科学家需要保存准确的记录,需要同行评议,需要可复现性;第九,观察渗透理论;第十,科学家要有创造性;第十一,科学史既揭示了科学进化的特征,也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特征;第十二,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第十三,科学和技术彼此影响;第十四,科学思想受到其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研究表明:科学本质是可以教学的,例如通过探究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通过把科学史融入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程度,影响着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形成,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教学质量。
摘自喻老师的发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